?

關注單元整合提升語文素養

2020-10-30 09:20張洪杰
天津教育·上 2020年10期
關鍵詞:園地水泥詞語

張洪杰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在編排上最大的特點是“雙線組元”,也就是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圍繞著這兩條線索,編者在組合單元內容時做到了多元化、系統化,將選文、活動、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鑒于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單元整體教學思路,結合每一課的內容進行教學設計。

一、分析單元內容,把握單元教學方向

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文主題為“金秋時節”,安排了《山行》《贈劉景文》和《夜書所見》三首與秋天有關的古詩;《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兩篇描寫秋天景色的短文,以及現代詩歌《聽聽秋的聲音》。在《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欄目中,安排的詞語訓練內容也與“秋”這一主題貼合。

單元的語文要素分別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和“學習寫日記”這兩個關鍵點,從理解和表達兩方面提出了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訓練方向。

本單元《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是請學生在小組內總結理解難懂詞語的方法;《古詩三首》的書后練習安排了“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又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解詞語的方法——“結合注釋理解詞語”;《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的書后練習、《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的訓練中,都安排了“交流自己用什么方法理解句子中加點詞語”這樣的活動,在提示學生要有運用方法嘗試理解的活動意識;《秋天的雨》一課,書后練習安排了交流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這一活動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感興趣的語句講明自己感興趣的理由,暗含著在強調運用方法理解詞句這一訓練的重要性。這些內容的安排由易到難,都在強調教學時要指導學生“運用方法,參與實踐,提高理解能力”。

單元訓練要素的第二個關鍵點是“學習寫日記”。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日記里可以寫些什么,怎么去寫,是他們感到最困難的地方。本單元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和《秋天的雨》這兩篇課文后面安排了“小練筆”活動,意在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表達方法,然后運用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提高表達能力。這兩次隨文練筆的內容均是學生日常留心觀察所得,完全可以成為學生寫日記的素材,解決了日記寫什么的問題;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不斷積累語言表達的經驗,解決了怎么寫的問題。

縱觀整個單元,我們可以領會到編者的意圖,是希望我們能夠借助教材內容,開展教學活動,逐步推進學生語言理解、運用能力的提升。

二、整合單元內容,培養語言理解能力

(一)以“交流平臺”活動為指導,貫穿整個單元的學習

本單元《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是請學生在小組內總結理解難懂詞語的方法。這一欄目編排目的是引導學生把已有經驗進行梳理總結,進一步提煉方法。它不單單是《語文園地》的一項內容,更是幫助學生養成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詞語這一習慣的良策,這一活動的訓練要滲透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

在本單元閱讀課的教學伊始,我們可以先與學生回憶以往讀書時遇到不懂的詞語是怎么做的,喚起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這樣更有益于學生在閱讀新課時,隨時運用經驗想辦法理解難懂的詞語。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方法進行理解的能力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實踐與鍛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多種交流分享活動,激發學生運用方法理解詞語的興趣。

如學生閱讀《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讀到“它們排列得并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這一句,遇到了比較新鮮的詞語“凌亂”。這時教師請學生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這個詞語的。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肯定會想到很多,如結合文中插圖、結合上文內容、結合詞語中的關鍵字等方法都可以猜到這個詞的意思。

(三)在《語文園地》的強化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語文園地》是對整個單元教學的回顧與總結。在本單元《語文園地》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各欄目的內容視為一個整體,重整欄目的順序,把相關的內容整合在一起,根據學生認知心理規律設計并開展自主實踐活動,在激發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如把“交流平臺”同“詞句段運用”結合起來,“交流平臺”對學生已有經驗進行梳理總結,“詞句段運用”則加強方法的運用、能力的提升。

就這樣,關注單元語文要素,并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開展活動,落實要素;在語文園地的各項活動中,進一步提煉方法,實踐運用。整個單元教學一氣呵成,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會不斷提升。

三、整合單元內容,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學習寫日記”是本單元的習作訓練目標,為了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中要特別關注讀與寫的結合。備課階段,我們要仔細研讀單元教學內容,明確單元讀寫要求,統一制定每一課的教學目標,有序列開展教學活動,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一)理解文本語言,學習表達方法

通過對第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關注課文中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這一意識。本單元教學,我們要基于學生的認知進一步強化,訓練學生閱讀理解這些語句的意思,培養學生欣賞這些語句的精妙,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

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秋風秋雨后的水泥道很美,文章第六自然段的三句話非常有層次地寫出了作者放眼望去看到的整條水泥道的美景。教學時我們可以結合文章的插圖,通過多種朗讀方式,帶領學生走進這美景之中,引導學生朦朦朧朧地感受到原來可以這樣寫出自己看到的美景。

其實教科書中的選文,很多語言都十分精美,我們在閱讀欣賞的同時,要發現其語用價值,抓住那些有畫面感、有新鮮感的語句,帶著學生多讀一讀、品一品,在理解語言的過程中學習作者豐富的表達。

(二)儲備精美語段,豐富表達資源

選入教材的課文語言規范,是學生模仿表達的最佳資源。我們要引導學生把文中精美的語段積累下來,置于頭腦中,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樣在他們與人交流、動筆習作的時候才會厚積薄發,運用自如。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教材中訓練的提示,設計多種語言的積累活動,如學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鼓勵學生把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學習《秋天的雨》一課,通過循語言規律輔助填空的活動引導學生把五彩繽紛的秋景背誦下來;學習《語文園地》,通過看畫面猜想、記憶競賽的方式把描寫秋天的四字詞語積累下來。

(三)重視課堂練筆,積累表達經驗

關于課堂練筆,本單元安排兩次。分別是《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課后“用幾句話寫一寫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秋天的雨》課后“照文中語句的樣子,寫一寫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的練筆我們可以這樣處理:首先通過閱讀學習后的總結,使學生再次感知這篇文章的作者寫的是自己上學路上看到的秋風秋雨后水泥道上的景色。然后再請學生閱讀課后的“閱讀鏈接”,引導學生發現這一段文字的內容是作家寫的放學路上看到的景色。接著請學生思考,閱讀鏈接這段話作者在放學路上看到的景物與課文作者在上學路上看到的景物從數量上有什么不同?學生會發現課文重點抓住秋風秋雨后鋪滿落葉的水泥道這一種獨特的景物來寫的,課后“閱讀鏈接”的短文則是把放學路上看到的店鋪都羅列了出來,進而會了解到“同樣是寫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可以有多種表達的方法。自此,再請學生寫一寫自己在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的景色,他們有法可依,便不會覺得困難了。

《秋天的雨》一課的練筆,在處理上可以先指導學生通過分層閱讀理解文本的內容以及表達特點,然后再請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觀察,說一說秋雨還把顏色分給了誰,最后指導學生仿照例句寫一寫。

這兩次隨文練筆既有與單元總目標(學習寫日記)一致的共性,又兼顧一課一得的個性。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不斷積累表達經驗,為日后的單元習作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了解到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從導讀頁起,到語文園地止,每一部分的內容關聯都很密切,這也是統編語文教科書整體的編寫理念。作為教師,我們首要的工作便是認真研讀教科書每一部分的內容,了解編者的用意,而后從單元整體的角度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學習活動中不斷提升。

猜你喜歡
園地水泥詞語
找詞語
園地再現
考考你:混水摸魚、一哄而散,這些詞語你能否讀對?
藝術園地
藝術園地
書畫園地
天價水泥
詞語積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