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地區漏版紙馬的制作技藝與傳承研究

2020-11-05 06:19
國畫家 2020年4期
關鍵詞:江南地區印制作坊

“紙馬”并不是指民間喪葬時焚燒的紙扎,而是指在紙張上印制的神像。紙馬以紙和“馬”的意象通神,成為信仰行為的載體,其使用的方法屬于一種民俗現象。紙馬流行于全國各地,是中國民間祭祀用品。紙馬豐富的圖像反映了民間信仰中龐大而繁雜的神靈體系。紙馬現今存續在江南地區這塊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上,并沒有被經濟發展的浪潮所湮沒,江南地區具有一個相對固定的信仰環境,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歲時節令或人生禮俗,祭祀、酬神、娛神的民俗活動層出不窮。這些信仰類民俗活動的豐富,紙馬需求量大,紙馬藝人在這種實際的使用需求中保存下了寶貴的傳統手藝。

一、漏版紙馬制作技藝

紙馬的制作不僅要求繪稿的藝人要有精湛的繪畫技藝,同時也要有熟練的雕版技藝。我們已知許多年畫產地的源起都與古代刻書業的雕版印刷有關。宋代、金代幾大雕版印刷中心如南方的蘇州、金陵、徽州、建安與北方的北京、平陽和聊城,后來這些地區的周圍大都有年畫和紙馬的產地出現。參照目前可見的文獻及圖像材料可知,這些地區年畫和紙馬風格與刻書風格相近。

但紙馬的圖像則較為粗獷、簡約。紙馬的主要功能并非為了裝飾或滿足人的審美需求,而是主要用于民間祭祀和信仰活動,大多數地區的紙馬用過之后即焚燒,所以紙馬的制作盡量簡約甚至粗糙。但江南地區漏版紙馬的制作工藝相對其他種類的紙馬較為復雜,通常需要多次套色,制作出來的紙馬色彩鮮艷,在國內其他紙馬產地是獨樹一幟的。樊樹志先生在《江南市鎮的民間信仰與奢侈風尚》一文中指出江南地區“以民間信仰為核心的迎神賽會排場豪華,顯現出日趨明顯的奢侈風尚,有其深刻的經濟背景?!?或許漏版紙馬豐富的色彩和相對將復雜的工藝與江南地區民間信仰活動的奢侈風尚有一定關系。

漏版紙馬的制作通??纱笾路譃槔L稿、選材雕版、刻制漏版、印制墨線、套色、晾干等幾個步驟。下面以目前傳統工藝保存較完整的常熟紙馬作為實例,介紹江南地區獨有的漏版紙馬的制作流程:

繪稿

紙馬上的神仙形象最早是出于畫工們的生活經驗和想象。目前藝人們雖然繪畫功底和手藝的成熟度良莠不齊,但都很重視紙馬上神像的權威性,在畫稿時,一方面原則上要遵循流傳至今的傳統式樣,另一方面在也會對照廟堂中神的形象來畫。紙馬的圖像在造型上大多采取四平八穩、飽滿的構圖,形式變化不大,但幾乎每一種紙馬都十分注重細節。通過畫面上神仙的衣飾花紋、帽子、地面、背景等細微之處組合出多種多樣的變化效果,突出人物身份。

選材雕版

刻制紙馬版的木材通常為銀杏木,因為銀杏木木質堅硬,密度較大,紋路細致平滑,所以是雕版的最佳選擇(圖1)。但考慮制作成本,也會用樸木來代替。雕版是常熟紙馬制作中最難也是關鍵的步驟,要想能夠上手雕版,需要大量的練習。主要依靠手上功夫,關鍵在于手腕的力度與技巧。紙馬上眉眼、胡須等細致部位的線條應該粗細均勻、不斷線,流暢圓滑。初步完成之后,需要試印、檢查、調整,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在雕版由于使用多次線條被磨平后,為了節約材料和人工,藝人們通常采用修版的方法,在原來的版上把線條繼續修整或加深,以繼續使用。

刻制漏版

漏版(圖2)是當地及周邊地區較有特色的套版方法。江陰一些地區也將這種漏版叫作版,但這種工藝不是傳統木版水印技藝中的“版”。通常在詩文集和經書的印刷中,“版”是指首先將彩色畫稿勾描下來,并根據畫面走向分為若干部分,將各部分各自刻版并依次套印,來呈原畫作的各種色彩及其濃淡。紙馬的漏版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采用油紙制作,后來隨著技術的革新,油紙被更為便宜耐用的厚塑料薄膜紙所替代??讨坡┌鏁r也要遵循舊時傳統的樣式,在塑料紙上根據木版的形態輪廓刻出大小不一的孔,制成漏版。在印制紙馬的時候顏色透過漏版上的孔染在紙上,這種工藝也因此得名。但看這些漏版有寬有窄,有大有小,極具裝飾性。

通常一張紙馬需要刻制5~7張漏版。其中紅、黃、綠三張色版,一張面部色版、一張眼睛色版。有些較為復雜的神像,還會用到一張帽子版、一張胡須版。紅、黃、綠色版尺寸與紙馬畫面等大,面部、眼睛、帽子、胡須等漏版尺寸較小,長寬大約10厘米。

印制墨線

常熟紙馬價格低廉,出于成本考慮印制紙馬都采用白令紙,藝人們可將每令500張紙裁開印制紙馬約4000張。印制使用的墨汁現在非常容易購買到,過去使用的是松木燒制成炭后加入膠和其他原料自制成的墨。

印線稿時首先將雕版在印案上擺正并用夾子固定在印案的一端。然后使用棕刷蘸取墨汁刷在雕版上。蘸墨要通過練習達到每次蘸量不多不少,以防版上積墨,刷墨汁要均勻,加在墨汁中的水也有一定的比例。鋪紙時要注意對齊,用搪子刷時均勻用力,避免留在紙上的墨線濃淡不均(圖3)。

套色

墨線稿印制完成后,再用棕帚分別蘸取顏料,使用對應的漏版,均勻刷色(圖4),顏色會從漏版上的漏洞印繪在紙馬上,形成最終的完稿。通常漏版上色的順序是綠、紅、黃、臉部、眼睛、胡須、帽子。常熟紙馬的神大約有90余種,臉部、眼睛、胡須等細節的小套版有上百張,不同的套版用來制作不同的神像,印色時由深到淺可避免后期步驟里深色沾染,保持畫面的整潔鮮亮。印制好最后再將紙馬裁下來懸掛在作坊中的鐵絲上晾干。

晾干

印制好的紙馬需要整理好夾在通風處晾干(圖5),以免顏色相互沾染。通常江南地區潮濕,最好的效果是印一遍晾干一次,晾干的時間和溫度適度相關,夏天晾干在兩個小時左右,若在冬天或者梅雨季節,晾干時間需要加長,根據經驗通常要1天。

二、漏版紙馬的生產和存續現狀

漏版紙馬的生產及傳承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臨近太湖的縣市,這里是富庶的魚米之鄉,有地緣優勢,本文以江陰、常熟、靖江三地漏版紙馬的傳承情況為例。

江陰紙馬的傳承人趙仁獻(圖6),1954年生,小學肄業之后曾在鎮上工廠工作,后于1984年開始跟隨其父親趙明生印制紙馬。他是家中紙馬印制技藝的第三代傳人,第一代是趙仁獻的祖父趙雪根(生卒年不詳,清代生人,新中國成立初期逝世)。趙明生(1915—1996)子承父業,跟趙雪根學習印制紙馬,平時從事農業生產,農閑時制作紙馬。趙仁獻介紹,他的兒子學習成績優秀,大學畢業后在無錫從事研究工作,收入穩定,無意繼承紙馬技藝,他將手藝傳給自己的女兒,女兒已經學會全套紙馬制作技藝。趙仁獻制作的紙馬目前較少在本地銷售,主要銷往常熟、張家港等地區的鄉鎮。

常熟紙馬的傳承人薛仁元,1951年生,在位于支塘鎮北街蘇家堰村經營紙馬作坊,他的家族從他祖父薛泉泉(推算約生活于清代宣統年間)這一輩開始制作紙馬。最早創辦了支塘“薛同興佛馬作坊”,當時除生產百余種紙馬,還兼做門神和其他民俗版畫。薛仁元的父親薛金榮(1915—2001),跟隨薛泉泉學習紙馬制作,并繼承了紙馬作坊一直經營至“文化大革命”前。據薛仁元回憶,當地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至少有7家紙馬作坊共同生產紙馬。當時還有生產紙馬的行業協會。每年臨近春節的時候,各家紙馬作坊要聚集起來共同制定來年紙馬生產的計劃,對使用的紙張、紙馬的配色等多項標準進行統一管理。在銷售時,每家作坊要在紙馬上蓋自家作坊的印章,如果沒有便不得銷售。那時紙馬制作行業以及下游產業曾繁榮且有序的發展。

圖1 銀杏木是雕版最為理想的選材

圖2 參照原稿刻制漏版

圖3 印制墨線

圖4 為紙馬套綠色

圖5 等待晾干中的紙馬

圖6 江陰紙馬傳承人趙仁獻

圖7 常熟紙馬傳承人薛仁元

靖江紙馬傳承人方勝民,生于1966年,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市人。他的紙馬作坊位于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市斜橋鎮斜橋村。方勝民自幼和父親方冠其學習靖江紙馬的全套制作工藝。20世紀90年代,當地民間信仰逐漸復興,他與愛人包金鳳也重新將紙馬作坊經營起來,全力投入紙馬制作,至已經從事紙馬制作20余年。為了支持紙馬生意,方勝民和愛人還注冊了蠟燭工廠,手工制作蠟燭,與紙馬搭配銷售。他制作的紙馬種類有近70種。主要銷往靖江市東部地區,還有一部分銷往張家港地區。方勝民生產的靖江紙馬大約有60多種。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15年政府間委員會第十屆會議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其中第十一條:“應充分尊重文化多樣性及社區、群體和個人的特性”。即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肯定了地方性文化的重要意義。江南地區處于吳文化的背景之下。在吳文化的土壤上,滋養出漏版紙馬這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從業的紙馬藝人對于紙馬制作的堅持,使其一代代流傳至今,成為吳文化特性在民間的一種體現。

俗話說“十里不同俗”。民間美術的形式取決于地域不同的生態環境和思想觀念。與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傳統產業、審美趣味息息相關。江南地區的文化土壤滋養出漏版紙馬這種藝術形式,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江南地區紙馬的制作是指當地民眾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在特有的環境中所創造的精神文化,是地方固有的特性。于紙馬藝人而言,對紙馬的感知是家傳的手藝、賴以謀生的技能、固有的生活方式,他們對于這種地方性文化了如指掌,不僅是在物質層面,更在精神層面對于紙馬有深刻的感知。

注釋:

1.樊樹志.江南市鎮的民間信仰與奢侈風尚.復旦學報[J].2004(05):111

2.以上材料根據筆者2018年8月在江蘇靖江市斜橋鎮對方勝民的采訪整理而成。

猜你喜歡
江南地區印制作坊
假雞蛋作坊開工啦
內容豐富印制精美老掛歷成為收藏界新寵
汾酒老作坊
人大代表的“女子作坊”
圖書印制時效保障探析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區女性服飾時尚消費狀況
論明代江南民間書坊的勃興及其社會意蘊
江南地區傳統木構建筑半榫節點受力性能研究
木刻刀法與印制
微縮版畫的教學實施與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