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導管內癌30例臨床病理分析

2020-11-12 01:06汪冠軍宋立強
腫瘤基礎與臨床 2020年4期
關鍵詞:乳腺導管乳腺癌

汪冠軍,宋立強

(西平縣人民醫院病理科,河南 駐馬店 463900)

乳腺癌是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嚴重威脅女性的生命安全,隨著對其生物學的不斷研究,對乳腺導管內癌的干預不斷走向微創,同時可以結合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使治療效果得到提高[1-2]。乳腺導管內癌由于其生物異質性,治療上仍存在著一定的爭議,且國內相關研究報告相對較少[3]。隨著乳腺癌的預后及療效預測標志物的應用,為乳腺導管內癌患者的臨床病理及預后評估提供了一定的依據[4]。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等是常用的免疫組化指標,在不同的分子分型中具有各自的特點[5]?;诖?,本研究旨在分析30例乳腺導管內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平縣人民醫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中30例乳腺導管內癌患者納入本次研究。入組患者均符合乳腺導管內癌相關診斷標準[6];經組織活檢、乳腺X線等檢查等確診;無遠處轉移;排除術前接受新輔助化療者。年齡34~76(53.18±2.14)歲;首發癥狀:乳腺腫塊22例,乳頭溢液8例。30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術后19例進行輔助性放化療。術后選取組織放于質量分數4%中性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24 h,石蠟包埋,4 μm厚連續切片。

1.2 方法標本切片后進行免疫組化染色,免疫組化檢測系統檢測ER、PR、增殖細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P53和CerbB-2的表達。若染色后呈黃色或棕褐色則為陽性信號。根據WHO指南[7]對腫瘤進行組織學分型,Ⅰ級為核1~2級,且未出現粉刺樣壞死;Ⅱ級為核1~2級且伴有粉刺樣壞死;Ⅲ級為核3級。導管基底膜浸潤但<1 mm時為微小浸潤導管內癌。

1.3 評價指標觀察乳腺導管內癌的臨床病理特點、免疫組化染色結果。術后隨訪1 a,評估患者預后情況(有無轉移、復發等)。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3.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比較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單純乳腺導管內癌和微小浸潤導管內癌臨床病理參數比較單純乳腺導管內癌和微小浸潤導管內癌的組織學分類、腫瘤大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78,P=0.010;χ2=4.882,P=0.027)。單純乳腺導管內癌和微小浸潤導管內癌的粉刺樣壞死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見表1。

表1 單純乳腺導管內癌和微小浸潤導管內癌臨床病理參數比較 n(%)

2.2 乳腺導管內癌組織中ER、PR、PCNA、P53、CerbB-2表達的比較單純乳腺導管內癌與微小浸潤導管內癌組織中ER、PR、PCNA、P53、CerbB-2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8,P=0.928;χ2=0.236,P=0.627;χ2=0.170,P=0.680;χ2=0.000,P=1.000;χ2=1.534,P=0.215)。不同組織學分級乳腺導管內癌組織中ER、P53、CerbB-2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505,P=0.001;χ2=8.611,P=0.013;χ2=12.947,P=0.002),PR、PCNA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4.142,P=0.126;χ2=2.280,P=0.320)。見表2、3。

表2 單純乳腺導管內癌和微小浸潤導管內癌組織中ER、PR、PCNA、P53、CerbB-2表達的比較 n(%)

表3 不同組織學分類乳腺導管內癌組織中ER、PR、PCNA、P53、CerbB-2表達的比較 n(%)

2.3 30例乳腺導管內癌患者的手術及隨訪結果所有患者均采用手術切除,未出現手術并發癥。術后隨訪1 a,均存活,未出現復發或轉移。

3 討論

乳腺導管內癌的特點是乳腺上皮細胞的顯著增生,雖然多數為中小導管病變且局限于導管系統,未突破導管上皮基底膜,但多伴有微小浸潤,具有進一步發展為浸潤性乳腺癌的風險,雖然乳腺導管內癌并不致命,但乳腺導管內癌一般不孤立存在,若發展為浸潤性乳腺癌,會影響后續的治療及預后,增加病死率[8-9]。目前多認為非惡性的乳腺導管內癌是浸潤性乳腺癌的癌前病變,其發生為浸潤癌的相對危險度為8~11,但是采用手術治療后通常效果明顯[10]。因此,乳腺導管內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極為重要。臨床多采用超聲技術對乳腺導管內癌進行診斷,均有較好的影像學特征,但是對預后判斷意義不大[11-12]。而近年來隨著激素受體狀態、生物學因素等研究的不斷發展,劉思吟等[13]通過分析微小浸潤導管內癌的臨床病理特點發現,ER、PR等在浸潤性乳腺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微小浸潤導管內癌與單純乳腺導管內癌在處理方式、預后上無差異。

本研究對30例乳腺導管內癌進行研究發現:單純乳腺導管內癌和微小浸潤導管內癌的組織學分類、腫瘤大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578,P=0.010;χ2=4.882,P=0.027)。單純乳腺導管內癌和微小浸潤導管內癌的粉刺樣壞死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單純乳腺導管內癌與微小浸潤導管內癌組織中ER、PR、PCNA、P53、CerbB-2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8,P=0.928;χ2=0.236,P=0.627;χ2=0.170,P=0.680;χ2=0.000,P=1.000;χ2=1.534,P=0.215)。不同組織學分級乳腺導管內癌組織中ER、P53、CerbB-2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505,P=0.001;χ2=8.611,P=0.013;χ2=12.947,P=0.002),PR、PCNA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4.142,P=0.126;χ2=2.280,P=0.320)。研究[14]證實,早期手術治療效果較好,如何預防局部復發,防止出現轉移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朱思吉等[15]研究發現各種方式外科手術治療后5 a生存率均在95%以上,但病灶直徑影響預后。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手術切除,未出現手術并發癥。術后隨訪1 a,均存活,未出現復發或轉移。但研究時間較短,需進一步隨訪。

綜上所述,分析乳腺導管內癌的臨床病理學對其治療、預后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通過ER、PR、PCNA、P53、CerbB-2異常變化檢測對乳腺導管內癌腫瘤活性具有預測價值。

猜你喜歡
乳腺導管乳腺癌
絕經了,是否就離乳腺癌越來越遠呢?
基于高頻超聲引導的乳腺包塊導絲定位在乳腺病變中的診斷價值
心肌缺血預適應在紫杉醇釋放冠脈球囊導管擴張術中的應用
乳腺結節狀病變的MRI診斷
乳腺超聲檢查診斷乳腺腫瘤的特異度及準確率分析
中線導管應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觀察
乳腺癌是吃出來的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胸大更容易得乳腺癌嗎
體檢查出乳腺增生或結節,該怎么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