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植因素對蒙古黃芪品質的影響

2020-11-14 07:22李樹娜
陜西農業科學 2020年9期
關鍵詞:總皂苷皂苷黃酮

宋 悅, 李樹娜

(陜西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 陜西 西安 710048)

黃芪,屬豆科植物,其根可以入藥,有補中益氣,利水消腫功效,能夠有效地調節人體血壓,提高免疫力,加強心肌收縮力等[1]。藥理研究發現,黃芪中包含黃酮類、皂苷類、多糖、葉酸、有機酸、胡蘿卜苷、生物堿及鐵、鈣 、硒等多種微量元素[2~3],其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是黃酮、皂苷和多糖類[4~5]。研究表明,黃芪中富含40多種三萜皂苷類化合物,主要分為黃芪皂苷、乙?;S芪皂苷、異黃芪皂苷、大豆皂苷四大類[8];蒙古黃芪中主要含黃芪皂苷,以黃芪甲苷(黃芪皂苷IV)的含量最多,黃芪甲苷常用來表示黃芪的生理活性,故以此作判斷其品質的指標[9]。葡聚糖和雜多糖是黃芪中含量較多的四種多糖成分;葡聚糖AG-1、AG-2,雜多糖AH-1和AH-2,其中,葡聚糖AG-1和雜多糖AH-1都具有促進免疫作用[5]。大量的研究表明,黃芪多糖具有調節血糖、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病毒等作用[6~7]。黃芪中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已研究發現130余種,包括黃酮、異黃酮、異黃烷、紫檀烷4大類[10],目前,從蒙古黃芪中已分離出的黃酮類物質有芒柄花素、(6aR,11aR)、染料木苷以及毛蕊異黃酮等9類[11]。黃酮類化合物能夠清除自由基,具有抗衰老、抗氧化的作用[12]。芒柄花素和毛蕊異黃酮等四種異黃酮有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作用[10]。

1 試驗材料

1.1 試驗區自然地理概況

大田試驗區位于榆林市衡山縣,地處陜西省北部,日照豐富, E:108°56′~110°01′,N:37°21′~38°14′,海拔837~1 534.9 m。氣候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8.9℃,極端最高氣溫為40.4℃,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29℃;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815 h,晝夜溫差大,無霜期155~175 d;年均降水量359 mm,且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占全年降水量70%左右;縣內土壤主要為風沙土和淤土類。

1.2 試驗設計

試驗選用蒙古黃芪種子,將種子用100℃的開水燙1 min,再用溫水(40℃)浸泡過夜。

采用單因素隨機小區組設計;小區面積為4 m×5 m,設7個播種密度,3個播期處理。密度分別為:密度Ⅰ(20 cm×30 cm),密度Ⅱ(20 cm×25 cm),密度Ⅲ(20 cm×20 cm),密度Ⅳ(20 cm×15 cm),密度Ⅴ(20 cm×10 cm),密度Ⅵ(15 cm×10 cm),密度Ⅶ(10 cm×10 cm);播種期分別為:2015年4月20日(播期Ⅰ),5月10日(播期Ⅱ),5月20日(播期Ⅲ)。

1.3 樣品采集和處理

待出苗后80 d開始采樣,間隔20 d采樣一次,每小區采樣3株;采樣時將植株從土壤連根挖出,測定每株的株高、根長、根粗,所取樣品分為根、莖葉兩部分,稱鮮重,分別105℃殺青15 min,70℃烘干至恒重。

1.4 測定項目及方法

試驗探究黃芪根中的總黃酮、總皂苷、多糖三種成分的變化情況;其檢測方法如下:

(1)采用亞硝酸鈉-硝酸鋁-氫氧化鈉顯色法測定總黃酮含量[13];

(2)采用香草醛-冰醋酸比色法測定總皂苷的含量[14];

(3)采用蒽銅-硫酸比色法測定多糖含量[15]。

2 結果與分析

2.1 總黃酮含量的動態變化

黃酮類化合物主要貯存于黃芪的果實和花葉中,其根部的含量較少。從不同栽植密度總黃酮含量的變化圖(圖1)看出:根部總黃酮含量整體上呈先降后升的趨勢,在出苗后的80~140 d,總黃酮的含量隨植株的生長呈下降的趨勢,待到140 d時,總黃酮含量最低,而后,總黃酮含量隨植株的生長緩慢的增加。出苗160 d時測得總黃酮含量,各密度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中以密度Ⅱ、Ⅲ的含量積累較高。分析得出,種植密度影響了黃芪總黃酮的含量的積累,栽植密度適中利于總黃酮物質的積累。從不同播種時期總黃酮含量的變化圖(圖2)看出:各播種期總黃酮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趨勢,出苗160 d時測得總黃酮含量:播期Ⅱ(0.869%)>播期Ⅰ(0.794%)>播期Ⅲ(0.760%),各播種期間存在顯著差異,黃酮含量開始上升的時間點隨著播種時期的推遲而提前,綜合考總黃酮含量的積累得出,在5月10日進行播種,更有利于蒙古黃芪總黃酮物質的積累。

2.2 總皂苷含量的動態變化

從不同栽植密度總皂苷含量的變化圖(圖3)看出:幾種處理下的總皂苷含量整體呈上升趨勢,隨黃芪植株的不斷生長,其總皂苷含量變化呈現出了非顯著性差異??傇碥盏暮吭诔雒绾蟮?20~160 d時快速積累,待出苗160 d時,測得黃芪總皂苷含量:密度Ⅰ(0.208%)>密度Ⅲ(0.194%)>密度Ⅳ(0.187%)>密度Ⅱ(0.181%)>密度Ⅴ(0.176%)=Ⅵ密度(0.176%)>密度Ⅶ(0.175%)。分析得出,密度Ⅰ、 Ⅱ、Ⅲ的栽植密度更有利于蒙古黃芪總皂苷的積累。不同播種時期總皂苷含量的變化圖(圖4)看出:不同播種時期總皂苷含量變化呈現顯著性差異。比較各處理的總皂苷的最高含量:播期Ⅱ(0.198%)>播期Ⅰ(0.170%)>播期Ⅲ(0.166%),總皂苷含量快速積累的時間點隨著播種時期的推遲而提前,隨著植株的生長環境變化后兩處理的總皂苷含量又有所下降。綜合分析可推斷,在5月10日播種可更有利于總皂苷的積累。

2.3 多糖含量的動態變化

從不同栽植密度黃芪多糖含量的變化圖(圖5)看出:黃芪的多糖含量整體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在出苗前期,黃芪的根系生長較慢,其多糖的積累速度較慢,而后黃芪根系的生長速度增快,多糖含量迅速增加,在出苗后的140 d,黃芪根部多糖含量達到最大,以密度Ⅱ(59.92 mg·g-1)和密度Ⅲ(59.25 mg·g-1)的多糖含量最高。在出苗后140 d之后,由于溫度降低,植物自身的保護作用,多糖物質水解為還原糖等可溶性糖。分析得出,不同栽植密度下的黃芪多糖含量變化差異并不顯著,相對低栽植密度可更有利于黃芪多糖的積累。不同播種時期多糖含量的變化圖(圖6)看出:不同播種時期黃芪多糖含量整體呈上升趨勢。比較各處理的多糖的最高含量:播期Ⅱ(82.393 mg·g-1)>播期Ⅰ(71.348 mg·g-1)>播期Ⅲ(53.759 mg·g-1)。在出苗前期多糖含量隨著黃芪根系的快速生長而迅速增加,在出苗后的140后,播種期Ⅰ的多糖含量降低。播期Ⅱ和播期Ⅲ的多糖含量因植株地上部分開始枯萎,多糖向地下轉移,其含量快速增加。分析得出,在5月10日(播期Ⅰ)播種更有利于多糖的積累。

3 結論

黃芪生長發育情況在其自身基因和種植環境共同作用的,經過了植株一系列的生化代謝活動,通過適宜的植培技術,使得黃芪的品質達到最優,大量的研究證明,黃芪栽培技術中,種植密度和播種時期是協調個體和群體的關鍵措施,因而, 密度和播種時期是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的關鍵技術[16]。研究結果得出,黃芪根中的總黃酮含量較少,在出苗后各處理總黃酮含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以密度Ⅱ、Ⅲ和Ⅳ總黃酮積累較多。黃芪總皂苷含量較少,各處理下的總皂苷含量變化整體呈上升趨勢,以密度Ⅱ、Ⅲ和Ⅳ含量較高。不同栽植密度處理的黃芪多糖含量基本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快速上升的原因可能是隨著植株生長旺盛,葉片中多糖含量增加加快且向根部運輸,以密度Ⅱ和Ⅲ含量較高。由于溫度降低,植物自身的保護作用引起的多糖物質水解為還原糖等可溶性糖,造成了黃芪多糖含量有所下降[17]。以20 cm×20 cm和20 cm×25 cm栽植密度播種較利于蒙古黃芪在各生長階段的旺盛生長,促進黃芪根中次生產物的積累,品質較優化。光照強度,溫度,濕度等外界條件隨著作物的播種時期早晚存在顯著差異,使其在進行光合作用及營養物質的傳輸過程發生相應的變化,最終導致生長發育的不同[18]。在筆者試驗中,在5月10日播種,外界環境較適宜,有利于蒙古黃芪的生長發育。5月10日播種時,外部環境具有適宜的水分、光照及溫度等條件,黃芪地上部分生長較旺盛,利于營養物質向根部輸送,利于根中物質的積累。播種時期不僅能影響中藥材的生長發育,對其產量也有重要的影響。播種時期的不同會導致外界環境的差異,影響藥用植物的形態學特征、產量及內在質量的好壞[19]。筆者試驗表明,在5月10日播種,較利于蒙古黃芪次生代謝產物的積累。

猜你喜歡
總皂苷皂苷黃酮
枇杷糖中總黃酮檢測前處理條件的研究
不同桑品種黃酮含量測定
桑黃黃酮的研究進展
藤三七莖總黃酮微波提取工藝優化
HPLC法用于潰瘍靈膠囊中人參皂苷Rg1含量的測定
苗藥黑骨藤配伍金鐵鎖的總皂苷含量測定
絞股藍總皂苷自微乳化給藥系統的制備
RP-HPLC法同時測定冠心丹參膠囊中三七皂苷R1、人參皂苷Rg1和人參皂苷Rb1的含量
無量山三七的種植模式與皂苷成分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