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村莊復墾研究現狀及展望

2020-11-16 07:19王培俊范勝龍董占杰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20年11期
關鍵詞:宅基地村莊用地

王培俊 孫 煌 范勝龍* 董占杰 程 飛

(1.福建農林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福州 350002;2.福建省耕地保護中心,福州 350013;3.自然資源部東南生態脆弱區監測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福州 350013)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大量閑置,導致村莊“空心化”。據統計我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將會有1 000~2 000萬人口落戶城鎮,在農村人口減少的同時,村莊建設用地卻在增加[1]。一部分進城落戶的原農村人口沒有放棄宅基地,導致接近15%的宅基地閑置[2],這個比率目前仍在繼續增長。面對人口增長和糧食安全的壓力,以及農村土地利用低效和城市土地緊缺的現狀,上海和天津等地區提出了“宅基地換房”新模式[3],重慶等地區提出了“地票交易”模式[4]等。這些地區通過鼓勵農民退出農村宅基地,直接或間接置換城鎮住房或集中安置住房,實現了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的整理和復墾,提高了農村土地的集約利用水平。在國家層面上,原國土資源部2006年提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出城鎮建設用地增加的同時需要整理復墾相對應量的耕地,以盤活城鄉存量建設用地;2016年下發的《關于用好用活增減掛鉤政策積極支持扶貧開發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通知》,也提出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老區開展增減掛鉤的,可實現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均提出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對搬遷撤并的村莊要因地制宜進行復墾,以實現鄉村振興。

隨著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大規模開展,村莊復墾工作日益得到重視。在全國不同地區提出了諸如“宅基地復墾”[5-6]、“農村居民點用地復墾”[7]、“村莊復墾”[8-9]等相關概念,但目前尚無明確、統一的認識??紤]到目前的復墾對象主要是村莊集體建設用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本研究以村莊復墾為準(下同),主要指對已存在閑置、損毀和廢棄的村莊集體建設用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的復墾[10]。村莊復墾成為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和緩解城市建設用地緊缺問題的創新之舉。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探討村莊復墾的技術、評價及村莊復墾在新時代的社會意義。王誼[11]認為村莊復墾的過程比較復雜,復墾后的建筑廢棄物類型多樣。黃耀華等[12]和王程等[13]研究發現村莊復墾土壤質量普遍不高。也有研究從物理、化學和生物技術等角度探究村莊復墾土壤的改良方法[9,14-17]。文獻[9,18-21]通過評價發現村莊復墾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提高農業生產;同時增加耕地面積,為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提供新的血液,還能提高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改善人居環境[9,18-21]。近年來,對村莊復墾助推易地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關注日益增多,如馮應斌等[22]調查發現,村莊復墾實施過程中,民眾利益訴求主要集中在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障等方面。雖然,對村莊復墾的探索至1990年始已有30年的研究歷史,從最初的村莊土地整理、建設中心村和合并零散村莊的簡易整理模式,發展到如今的村莊土地復墾,改善修復土地質量以及生態重建等更加完善的創新,但仍未形成完整的內容框架和清晰的研究標的。因此,本研究擬借助文獻數據,采用文獻研究法,梳理1990—2019年我國村莊復墾的總體概況、內容框架和重點領域的研究現狀,并提出新時代村莊復墾的熱點研究方向,以期為今后更好地開展村莊復墾研究提供思路。

1 村莊復墾研究概況

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AJD)的主題欄中輸入“宅基地復墾”、“農村居民點用地復墾”、“舊村復墾”、“村莊整治”等為關鍵詞,檢索1990—2019年有關村莊復墾的研究文獻,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從總量來看,有關村莊復墾的研究文獻還不夠多。村莊整治相關文獻從1990—2004年一直呈平穩狀態;2005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村莊整治工作的指導意見》(建村[2005]174號)后,村莊整治的研究成為熱點,至2006年發表文獻數量達到最高為138 篇;之后,隨著整治涵蓋面拓寬及細化研究的增多總體呈下降趨勢。以“舊村復墾”和“農村宅基地復墾”為標題的研究在2010—2015年有所增加;2015年后,以“宅基地復墾”為標題的研究大量增加,但總量依然較少,近五年增長明顯,平均一年只15篇左右。

圖1 1990—2019年來村莊復墾相關研究論文數量Fig.1 Research papers on village reclamation from 1990 to 2019

2005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村莊整治工作的指導意見》(建村[2005]174號)后,全國各地興起,復墾低效利用和閑置宅基地的村莊整治研究。隨著大面積整治復墾工作的開展,馮連偉[23]在《中國土地》上總結了科學推動村莊整治的要點。城鎮化加劇導致的用地指標緊缺,基于各地村莊整治的實際試行情況,以及運用“宅基地換房”、“宅基地復墾券”和“地票交易”等新模式,該研究領域更加關注宅基地、農村居民點用地復墾細節,相關文獻逐年增加。孫亞芳等[6]、鄭紅麗[18]和周甜甜[24]通過實地調研與室內土壤分析,結合特爾斐法、層次分析法和模糊數學法構建了宅基地復墾適宜性評價模型,實例驗證了村莊復墾需要結合土壤、地形和氣候等要素,力求科學評判復墾土地的利用方向。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師學義團隊[8-9,25-26]對西北地區村莊復墾前后的土壤進行監測,分析了復墾前后土壤肥力及重金屬污染變化情況。與此同時,西南大學高明團隊[5,27]對重慶“地票交易”的復墾宅基地進行地力評價并分析其空間分布,探究了不同種植模式對復墾土壤理化性質的積極作用。由此可見,村莊復墾的研究側重點隨著政策的走向變化而各有不同。

2 村莊復墾過程與技術研究

2.1 復墾過程

由于村莊復墾涉及的是農村集體用地,復墾前需要征求村民的意見,以便完善村莊復墾規劃。村莊復墾首先要對原有地形進行重塑,如舊房拆除、道路和院落整理等。拆除由鋼筋水泥和磚石構成的地面舊房和圍墻設施等過程中[11],會形成大量的建筑垃圾和廢棄土壤,可就地平整翻耕或統一填埋[18]。對于質量較差和有污染的翻耕土壤[8,25],則需要客土覆蓋,并根據需要采取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對復墾土壤進行重構。復墾之后,根據植被的長勢情況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適當調整種植模式和配套設施。村莊復墾過程、土壤培肥方式及效果如圖2所示。

圖2 村莊復墾過程、土壤培肥方式及效果Fig.2 Village reclamation process, soil fertility method and effect

2.2 復墾土壤重構

村莊復墾后的新增耕地因土壤結構破壞和肥力低下,初期往往不適宜耕種[12,28]?,F代村莊復墾技術研究的重點,除考慮作物因素外,更主要的是需要構造最優的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條件,使復墾土壤達到最優生產力的基本要求[10]。因此,構造與周圍農田土壤一致或更加合理的土壤剖面,是村莊復墾的核心任務。對重慶農村宅基地復墾土壤進行調查發現,復墾土壤的表層一般來源于地基翻耕土或土墻搗碎土,而這兩者都經過人類活動,已經被夯實,因此在搗碎成為復墾土壤時,其比耕作土要更緊實[18]。村莊復墾后新增耕地的土壤有效氮、磷、鉀及有機質比較缺乏,必須對其進行培肥[16]。對復墾后地基翻耕土、土墻搗碎土和外部客土土壤顆粒測定顯示,3 種復墾方式的土壤結構狀況良好[13]。除了復墾方式外,復墾后耕地的種植模式和年限也會導致土壤理化性質出現較大差異。重慶市銅梁縣水口鎮汪祠村的宅基地復墾后,選取了6 種種植模式,其中胡豆-玉米間種能增加土壤pH,更能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加孔隙度,并能提升土壤團聚體穩定性[5]。不同植物通過根系松動土壤降低容重,增加孔隙度,同時也促進微生物的繁殖??傮w而言,土壤質量呈現越來越好的態勢[5]。綜上,復墾土壤重構研究的重點在于復墾模式和種植模式選擇,重構后對復墾土壤的理化性質和土壤微生物均得到提升。

2.3 復墾土壤培肥

除了土壤重構以外,土壤培肥也是提升村莊復墾土壤性能的有效手段。復墾土壤一般都經過壓實或人為破壞,土壤中微生物和原生動物數量和種類很少,但通過不同方式的培肥,復墾土壤的生物活性可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培肥方式對宅基地復墾土壤的影響較大,其中有機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和速效養分,秸稈可以改善土壤孔隙度,脫硫石膏和粉煤灰可以改良酸堿性,增施高量有機肥能夠提高宅基地復墾土壤的有機質和速效養分含量[17,29]。已有研究表明有機質和速效鉀分別能提高60%,而水解氮和速效磷則可提高2~3 倍。對有機肥、秸稈、脫硫石膏和粉煤灰等改良劑進行不同組合[17,29-30],不僅能有效發揮有機、無機培肥和土壤改良的效果,而且能夠達到改善宅基地復墾土壤物理環境和提高土壤地力的目的,同時又能獲得較高的蔬菜產量。通過增施有機肥、菌肥和化肥等方式[14-15]對復墾宅基地土壤進行培肥,經過一輪培肥后,復墾土壤放線菌的數量顯著增加,另外土壤轉化酶、脲酶、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脫氫酶活性均顯著或極顯著提高[31-33]。

我國不同區域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差異較大,各地的村莊復墾技術和作物種植結構也迥然不同。如:以重慶為代表的西南地區的村莊,多位于丘陵山地之中[27,34],土壤多為紫色土,極少黃壤,對于這類村莊,土壤質量好的區域可以直接翻耕和客土復墾[13],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以天津為代表的沿海鹽堿化地區的村莊,多處于平原,為潮土,質地為砂壤土,含鹽量高[19],對于這類村莊,鹽堿化治理是首要任務?!坝袡C肥+無機肥+脫硫石膏改良劑”和“有機肥+無機肥+秸稈”相結合的復墾模式既能有效治理鹽堿化,也能大幅度提升土壤肥力[17]。因此,探討不同區域的村莊復墾培肥方式,將有助于系統改善復墾土壤質量。

3 村莊復墾評價研究

3.1 復墾潛力評價

隨著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的大量閑置,“地票交易”、“宅基地換房”和“宅基地復墾券”等政策的落地試行,如何合理有效地進行村莊復墾潛力評價,是面臨的首要問題。復墾潛力評價既是復墾規劃的重要依據,也是確定復墾方向的重要參考指標。在復墾潛力評價中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可以實現規劃期內村莊復墾潛力的定量分析與定位分析的有機結合[35]。施開放等[36]運用信息熵法和AHP法對重慶永川的村莊復墾進行潛力評價與分級,結果表明方法不同對復墾潛力評價結果影響不大,如何科學選取評價指標是更需關注的問題。孫秀峰等[37]綜合考慮自然、經濟和社會因素,對永川區的村莊復墾潛力進行了估算,將永川區劃分4個復墾區。各地區自然、經濟和社會條件差異巨大,科學選取評價指標仍然是村莊復墾潛力評價的難題所在。

3.2 土地質量評價

土地質量評價是村莊復墾過程的關鍵環節,一方面可以檢驗和監督復墾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復墾工藝的不斷提升。一套完善科學的評價體系有助于更加精準地評價村莊復墾效果。村莊復墾土地質量評價研究的主要內容如圖3所示。由于我國60多萬個村莊分布在廣闊的國土上,地形地貌、土壤和氣候等土地要素千差萬別,所采用的復墾土地質量評價方法及其結果差異明顯。如重慶作為西南地區村莊復墾較早試點的區域,利用農用地分等法、GIS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及SOFM神經網絡法[38]等對復墾土地質量進行評價和分析,顯示復墾前土壤含水量較低、容重大,復墾后土壤存在孔隙度較小,粒徑較大的不利狀況[18]。在北方鹽堿地區,復墾前土壤不僅養分較低,而且含鹽量較高。復墾后土壤各層有機質、堿解氮和速效鉀等含量提升,含鹽量得到降低,土壤養分達到了較高水平[19]。在西北黃土高原區,舊宅基地復墾后的土壤肥力整體上得到提升,舊宅相對菜地提升明顯,但復墾后與正常耕地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9]。村莊復墾前后土地肥力差異較大,復墾后土地肥力整體得到提升,物理因子對土地肥力的提升作用更加明顯[20]。村莊復墾后,土地質量得到明顯的提升,但后期改良仍然是重點。對三峽庫區和天津市復墾后宅基地的地力評價結果表明,復墾后的土壤質量由于海拔地形的不同有較大的差異,應該改善灌溉條件和合理培肥以提升復墾效果[6,27],尤其需要注意復墾材料導致重金屬污染的風險[6,26]。

圖3 村莊復墾土地質量評價研究的主要內容Fig.3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n the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village reclamation

3.3 復墾適宜性評價

村莊復墾適宜性評價對于村莊復墾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村莊復墾土地質量的調查,結合地形地貌與社會經濟條件確定待復墾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向。在方法上,現有的村莊復墾適宜性評價運用了層次分析法、特爾斐法構建評價指標權重,利用模糊數學法量化指標因子[6]。對于涵蓋較多指標的評價,采取了加權綜合疊加法進行綜合評判,并以限制性因素法突出個別指標的特殊作用[24]。在內容上,現有的村莊復墾適宜性評價尤其關注土壤質量。孫亞芳等[6]選取土壤類型等9 類土壤指標,對復墾前后宅基地土壤和耕地土壤進行了適宜性評價,結果顯示村莊復墾后的耕地適宜性等級得到提高。因此,綜合考慮土壤質量、地形地貌和社會經濟要素經行村莊復墾適宜性評價將更具有現實意義。據此,周甜甜[24]在廢棄農村居民點復墾適宜性評價研究中將平陽縣的2/3復墾村莊劃分成適宜復墾區、1/3劃分成不適宜復墾區。

3.4 復墾效益評價

村莊復墾的效益評價,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景觀效益于一體,是復墾活動實際效果的體現,評價結果可以指導未來的復墾決策?;谙到y論、土地供需理論、土地集約利用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構建復墾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對不同地區的村莊復墾效益進行具體評價,其主要研究內容如圖4所示??傮w來說,村莊復墾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積,改善農村農田基礎設施,還能提高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水平[21]。綜合生態、社會、經濟和景觀等的效益評價表明,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較好,經濟效益和景觀效益欠佳,總體效益能夠達到期望值[39-40]。村莊復墾不僅是一項制度創新,更增加了大量的耕地資源[41]。

圖4 村莊復墾效益評價研究的主要內容Fig.4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n the benefit evaluation of village reclamation

4 村莊復墾的公共社會問題研究

村莊復墾的主要社會公共問題如圖5所示。村莊復墾的興起,一方面是由于偏遠山區村莊的破落與荒廢,公共部門需要對荒廢村莊進行復墾;另一方面是城鎮化的加速導致城市建設用地緊張,需要向農村購買建設用地指標。從重慶市的“地票”交易[21]到福建省實施舊村復墾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42-43],都說明村莊復墾是一項制度創新,可優化城鄉用地布局,保護耕地總量和質量,促進新農村建設。村莊宅基地在復墾前對于農戶來說是安生立命之所,社會保障利益重大。決定村莊復墾能否實施的重要因素包括經濟因素、住房因素、區位因素和人口因素[44],其中經濟因素是首要因素。復墾過程中農民的權益必須得到保障[45]。此外,有必要合理規劃分區,生活、生產和生態空間要適當分配,讓村莊復墾既能保護土地資源,提高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又能提升人居環境[46]。近年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在支持貧困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馮應斌等[22]調查分析認為,村莊復墾利益訴求主要集中在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障等方面。因此,對于村莊復墾涉及的農戶權益愈來愈受到重視。王振崇[45]通過對河南的案例分析,認為村莊復墾后各項農民權益有所改善,但水平普遍偏低,建議避免只重視農民經濟權益等現象。

圖5 村莊復墾的主要社會公共問題Fig.5 Main social and public issues of village reclamation

村莊復墾發展歷程較短,在項目設計過程中由于經驗不足、公眾參與較少,存在規劃設計違背常識的情況[34]。此外,村莊復墾項目申報、立項周期較長,項目預算由于物價變動出入較大,導致資金短缺。同時,復墾實施過程中,由于宣傳不到位,村民與當地政府重視不夠[47],施工單位專業性不強,復墾材料與施工不合格等導致復墾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加重土地污染[34,47]。村莊復墾監管不足[48-49],也會導致復墾效果往往與設計目標有較大偏差。因此,村莊復墾的過程監管尤為重要。WebGIS的運用結合了地圖顯示、公眾參與等內容,可以實時監管整個復墾過程,是保障農民權益和提高復墾效率的重要平臺[50]。

5 研究展望

5.1 村莊復墾的理論與工藝

一般來說,土地復墾的研究對象是挖損、塌陷和壓占等破壞的土地,不僅包括物理損毀破壞土地,還包括化學污染破壞土地[10]。村莊用地的破壞類型主要是閑置、損毀和廢棄,村民長期生活過程中還可能對其造成重金屬、農藥和抗生素等的污染破壞。因此村莊復墾的研究對象具有復雜性,對其的深入研究與應用將能夠豐富土地復墾的理論內涵。目前村莊復墾主要采取對宅基地和村莊道路等用地進行翻耕或者客土覆蓋,復墾目標主要是耕地。針對城鄉用地矛盾,村莊復墾作為增減掛鉤的有效手段,其復墾出的耕地初始質量不高,將村莊復墾成高質量耕地成本較高、過程更為復雜,對自然條件要求也較高。

因此,村莊復墾目標應因地制宜地基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進行具體的預判研究,擯棄以往只能將村莊復墾成耕地的做法。當村莊周圍的地形地貌和農田水利設施配套較為經濟可行時,可以將村莊復墾為耕地。對于地形地貌不適宜耕種或農田水利設施配套困難的村莊,應該評估是否可以復墾成生態用地(如林地),再將適合耕種的等量生態用地復墾成耕地,以保證經濟上可行、過程上可靠和效益上更好。此外,復墾技術是不斷發展的過程,目前村莊復墾的技術還處在就地拆除、平整和客土覆蓋階段。針對就地拆除和平整的復墾效果一般,以及客土覆蓋存在舊土處置和客土來源難以解決的問題,應逐步探索是否可以將拆除過程產生的建筑廢料進行分類處理。容易復墾成耕種土壤的,就地平整改良;不適合復墾成耕種土壤的石頭、碎磚等廢料,可以將其作為環保磚的原料或路基材料等進行再利用。目前亟需從理論到技術兩方面展開深入研究,科學指導村莊復墾工作。

5.2 村莊復墾的土壤培肥與生產力調控

村莊復墾主要目標是再造具有較高生產力的農田。土地生產力受到土壤、農業生物、太陽輻射、CO2、溫度、作物特性、水分、養分、病害、蟲害、草害和污染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51]。對農田生產力影響程度大且較易調控的因素是土壤性質和施肥、灌溉等耕作管理措施[52]。以往對村莊復墾土壤的研究多是土壤改良措施或種植模式等少數影響因素的單一研究。傳統研究方法由于只考慮土壤等少數因素,導致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獲得的室內改良方案在野外應用時效果欠佳。目前,應該從土壤、作物、氣候、耕作管理的角度對村莊復墾農田生產力和調控措施進行綜合系統研究。

5.3 村莊復墾的土地質量評價、景觀格局與生態效益

精確評定復墾前后土地質量,可為村莊復墾前期工程措施和后期改良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然而,目前的村莊復墾土地質量評價只考慮了常規土壤理化性質指標,生物多樣性和微生物等重要土壤功能指標卻未納入評價體系。未來應該綜合考慮常規土壤理化性質指標、生物多樣性和微生物指標,對村莊復墾后的土地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村莊復墾還是生態重建的過程[10],結合區域土壤特點,選擇適宜的復墾技術能夠很好地恢復村莊景觀格局和生態環境。村莊復墾后,應對現有的宅基地、廢棄地和閑置地等用地重新進行合理布局,改善土地利用景觀格局,同時也促進生態服務[53]。若復墾措施選擇不當,一味地大拆宅基地,就地翻耕建筑材料,有加重土壤污染和破壞環境的風險。深入探討村莊復墾景觀格局與生態變化,將有助于復墾決策。村莊復墾的景觀格局演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和生態足跡等定性與定量的規律需要進行量化研究。

5.4 村莊復墾的法律保障、監管和資金來源

宅基地不僅是住宅的承載地,更具有社會保障功能。村莊復墾過程中農民宅基地被置換成城市住宅和社保,其保障功能更多是暫時的,和政府從宅基地置換中所獲取的發展權不相匹配[54]?!暗仄苯灰住蹦J酵ㄟ^村莊復墾為城市補充大量建設用地指標,同時提高耕地質量和促進農地流轉?!罢負Q房”模式亦是如此。如何在法律上保障復墾過程中的農民權益,以及保護土地不被二次破壞,是村莊復墾的重要任務。因此,在實施村莊復墾過程中應在已頒布的通知和決定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應明確并公布村莊復墾過程中的拆除復墾、安置、補償和監管等方面的細則,聽取公眾意見;設置公眾反饋、舉報和上訪接待中心,切實考慮公眾意見,甚至可以通過公眾自己監督管理來落實法律保障。

村莊復墾不僅需要高額的復墾費用,還要承擔農民安置等大量費用。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引入城市資金,以城市反哺農村解決資金來源問題,如“宅基地復墾券”等模式。但現有的資金分配比例優化及后續投入來源還有待細化研究。在縣、市、區合理統籌分配村莊復墾資金的前提下,更應向關系公眾生計的方面傾斜。各地區可以采取發展產業的方式,解決村莊復墾后民眾的長久生計保障。

5.5 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和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村莊復墾研究

在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應合理分配村莊復墾資金,在后續復墾的耕地上發展當地特色農業產業,建立幫扶異地搬遷困難群眾脫貧的長效機制。村莊復墾可以因地制宜地改善原有村莊地形地貌,使鄉村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得到發展與提升。通過整合村莊復墾地區的剩余勞動力和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可以促進鄉村轉型升級,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

國土空間規劃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55-56],強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綜合治理、系統修復[57]。村莊復墾可以通過改善土壤質量,提高肥力,增加大量的耕地資源,增加土地資源承載能力;通過提供生態效益,改善人居環境,增加生態環境承載力。通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復墾整合,新增數量較多的耕地,有效改善農村農田基礎設施和社會風貌。在國土空間規劃的大背景下,應該進一步強化村莊復墾的規劃引導、空間優化、要素流動、動態實施和政策保障,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角度開展村莊全要素整治,以更好實施國土空間規劃。

6 結束語

1990—2019年村莊復墾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 個方面:

1)村莊復墾的過程與技術研究。村莊復墾一般經過復墾規劃、地形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和設施配套等5個過程。由于村莊復墾用地損毀的根源是土壤結構破壞和污染,通過合理的培肥和選擇適宜的種植模式將會較大幅度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復墾效果;

2)村莊復墾評價研究。復墾前后土壤理化性質評價和復墾綜合效益評價,顯示村莊復墾后耕地質量有待提高;村莊復墾既能增加耕地面積,還能提高農村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3)村莊復墾的公共社會問題研究。經歷了異地搬遷或綜合整治之后,目前村莊復墾資金來源與分配、農戶權益保障和復墾監管都是研究的重點。

未來村莊復墾研究要準確認識不同區域村莊復墾土地的生產力差異機制及培肥措施,構建全面現勢的土地質量綜合評價、景觀格局與生態效益分析體系,完善法律制度、監管標準,保障資金來源,更要滿足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和國土空間規劃對生態文明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的新要求。

猜你喜歡
宅基地村莊用地
縣級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研究
審批宅基地要一戶一宅
我的小村莊
村莊,你好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研究進展綜述
關于宅基地的幾點法律常識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演變
村莊在哪里
一起離奇的宅基地糾紛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實踐與認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