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民生邏輯

2020-11-17 07:31肖玉元
理論導刊 2020年12期
關鍵詞:民生初心中國共產黨

肖玉元

(貴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陽 550018;貴州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陽 550001)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眹业拈L治久安要求執政黨必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為治國理政的首要問題。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高度重視民生建設問題,并將做為踐行初心和使命的重要舉措,以黨的初心和使命引領民生建設,以民生建設彰顯黨的初心和使命。但目前國內理論界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時,對中國共產黨民生建設的理論和實踐與其初心和使命的關系還缺乏足夠分析,沒有從踐行初心和使命的大背景下去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民生理論與實踐。這就產生了如下問題:一是不利于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民生思想提出的內在根據和理論支撐,很難把握中國共產黨民生思想的根和據;二是不利于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基本目的和價值取向,很難把握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民生意蘊和人民情懷;三是不利于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民生思想與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內在聯系、內在邏輯,很難把握二者之間的深層關系。事實上,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與民生建設是內在統一、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具有深刻的民生意蘊和民生邏輯,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則是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基本目的和價值旨趣。

一、改善和保障民生是中國共產黨階級屬性的內在要求

政黨總是代表一定的階級利益,觀察一個政黨的階級屬性,關鍵看這個政黨代表誰、為了誰、依靠誰。中國共產黨章程在總綱中對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性質作了開宗明義的表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民性的階級屬性。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和使命,就必須在利益訴求多元的社會中對廣大人民的共同利益有著準確的把握。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最能凝聚出廣泛的民族共識。習近平指出:“中國夢匯聚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約數?!盵1]共筑中國夢,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歷史和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最終讓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尤為注重把黨的建設與人民幸福進行統籌謀劃,并把服務民生、改善人民生活貫徹落實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之中,彰顯了我們黨鮮明的人民性特質。

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源自于馬克思主義人類自由解放思想。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再次肯定了馬克思作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革命導師的崇高地位,強調馬克思主義首次站在人民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之路,是對以往只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理論的重要突破,具備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習近平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盵2]縱觀馬克思光輝的一生,盡管馬克思在不同的時期關注的重點或有差異,但為無產階級謀解放是他始終未變的追求。人的解放首先體現為反映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的民生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獻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論述,但他們關注人民貧困問題,并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探索出造成無產階級貧困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他們看來,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首要,就是解決無產階級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問題,即讓無產階級擺脫被壓迫的狀態,消除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從這個角度看,關注底層人民民生狀況,并為之積極尋求改善之道成為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的一條內在主線。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與堅定實踐者,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解放思想指引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治國理政的核心內容,把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黨的終極價值追求。

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鍛造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踐當中。人民性的階級屬性要求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屬性也持續得到強化,成為黨永葆生機活力的源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把民生建設融于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當中,在民族民主革命的宏大背景之下,堅持把民生事業放在重要的地位,讓黨的革命事業獲得了堅實的階級基礎和群眾根基??梢哉f,正是因為解決了土地問題這個核心的民生問題,人民群眾的民生得到了較大改善,利益得到了滿足,中國共產黨最終贏得了民心,建立起了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留下的“爛攤子”,中國共產黨迅速完成身份轉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鞏固和建設新生政權。通過“三大改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為后來更大規模地開展民生建設奠定了物質和制度基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開展民生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把民生問題定義為“重大的政治問題”,從民生建設目標、民生建設步驟、民生建設保障等方面開啟了我國保障和改善民生道路新的探索,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生保障制度建設進入快車道,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基本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成就,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為重要的價值追求,并將其統一于黨的初心和使命當中,使中國共產黨展現出持續蓬勃發展的態勢。

總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共產黨階級屬性的內在要求,決定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方式和目的。中國共產黨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黨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的核心內容,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性。從人類發展進程來看,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需要一個階梯式的歷史過程,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體現為具體的、階段性的發展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最能體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就是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價值理想,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則是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與最終理想。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現人民幸福的有效牽引

人民性的階級屬性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把為人民謀利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不懈追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價值底色。民生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人民群眾最能產生直觀感受,民生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民幸福與否。以歷史和現實為基礎分析民生建設與人民幸福的關系可以看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現人民幸福的有效牽引,具體體現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現人民幸福的價值目標、實踐途徑和根本力量。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現人民幸福的價值目標

幸福是一個多維概念,從古至今人類幸福一直是國內外思想家關注的重要話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幸福理論。馬克思主義揚棄了傳統幸福理論對人的本質的抽象理解,把幸福置于“現實的人”的場域,形成了在實踐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人民幸福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人民幸福理論看來,人民幸福的主客體分別是廣大人民群眾和更加美好的生活,人民幸福的本質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得以實現,人民幸福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實現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徑是勞動創造。從馬克思主義人民幸福理論可以看出,人民幸福體現為人民生活需要的滿足以及對生活狀況的良好感受,直接產生于客觀的生活品質和主觀的生活體驗。因此,人民幸福與保障和改善民生息息相關,民生改善雖不必然直接等同于人民幸福,但卻是構成人民幸福的核心要素。從某種程度上講,人民幸福實質上就是一種民生幸福。在眾多衡量幸福的標準中,民生以其直觀及可量化的特點成為衡量人民幸福的最佳方式,是國家和社會發展以及檢驗人民是否幸福的價值目標。

民生狀況是人民幸福與否的參照系和風向標。對人民幸福的探討一定要回歸“現實的人”,把人的幸福和人的生活狀況及主觀感受聯系起來。人民幸福從詞義上看雖更多地體現為一種主觀感受,但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的原則,人的幸福感總會依賴一定的外部條件。很難想象窮困潦倒、饑腸轆轆、衣不蔽體、居無定所,甚至連生命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人還會感覺到幸福。從中國傳統文化對幸福的描述來看,不同學派對幸福的論述往往都包含著強烈的民生訴求,認為應該把幸福的感受建立在相應的外部物質條件之上?!抖Y記·禮運》把幸福生活描述為“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3]?!兜赖陆洝分械睦硐胄腋I钍恰案势涫?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4]等。中國共產黨始終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把握人民幸福,堅持“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習近平曾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盵5]4這十個“更”均為涉及人民幸福的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問題,是對民生關切的積極回應??梢哉f,這十個“更”是我們黨從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角度為檢驗人民幸福確立的價值目標。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現人民幸福的實踐途徑

習近平就幸福和奮斗的辯證關系多次發表重要論述,強調“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習近平的“奮斗幸福觀”一方面表明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中國共產黨要通過不懈的奮斗實現人民幸福,另一方面也表明實現幸福的條件不會唾手可得,需要扎實的行動和無畏的奮斗。馬克思恩格斯指出: “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盵6]這表明,能夠生產出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質資料是人類創造歷史的首要條件,之后才能過渡到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為我們認識實現人民幸福的實踐途徑提供了理論指導。人為了滿足需要,必須進行改造世界的社會性活動,這種改造世界的社會性活動又會引起新的需要,這種循環往復共同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人民幸福的基礎是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的完善,要實現人民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的完善乃至達到更高水平,就需要在發展中堅持不懈地改善和保障民生。幸福是一個發展的概念,一定階段的幸福感達成后,又會對民生提出新的要求。這正是習近平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創造中國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人民幸福,需要民生作為保障。脫離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離開保障和改善民生去追求人民幸福無異于“緣木求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深刻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進行社會主義改革應“先從經濟上、從改善人民生活上做起,不是從政治上做起”[7],把經濟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作為實現人民幸福的基本途徑。在實踐上,我們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總鑰匙,在民生建設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歷史證明,唯有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才能有效開展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使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出人民幸福的內涵已由基本生活資料的滿足逐步過渡到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這就要求黨和政府以更高的標準和更強的舉措全面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并不斷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奮斗,不斷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現人民幸福的根本力量

從微觀上看,不同的人對幸福概念的認知存在差異。幸福感是民生領域的一個關鍵詞匯,在現代社會與之對應的是焦慮感。相關調查顯示,中國存在相當程度的群體性焦慮,焦慮的內容也相當廣泛,但大都聚焦于民眾的生活狀態、發展機會與權益保護等基本民生問題。中國的群體性焦慮原因既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結構劇烈轉型造成的心理沖擊,也有對民生一詞內涵和外延認知的升華。人民需要的不僅是“吃飽穿暖”“吃好穿好”的物質需求,也存在更多的發展機會、更有尊嚴的生活等深層次的需求,其結果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邊際難度不斷加大。實現人民幸福的要素是多重的,但從根本上看,保障和改善民生才是實現人民幸福的根本力量,國家對民生事業的加大投入和民生領域制度的完善是人民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原因。黨和政府只有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打造出住房、醫療、教育等承載人民幸福的各類基本載體,才能有效緩解國人的群體性焦慮,并能將這種焦慮轉化為追求幸福生活的動力,提高中國人民的幸福感。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的天職,讓中國人民享有充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重要來源。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僅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溢出效應”,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中國共產黨才能獲得全國各族人民的高度認同,才能更有效地帶領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保障改善民生的過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不斷產生新的需求和我們黨不斷回應和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互動實踐過程,在這種良性循環之中,人民的幸福感不斷增強。從這個邏輯上看,黨要領導人民開創美好生活,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來牽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現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夢”的根本力量,是復興之本、夢想之基、幸福之源。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基礎

黨的十九大把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同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為之奮斗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積極因素,包括堅強的領導力量、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等,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則是創造這些條件的前提。不僅如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終也要通過中國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體現出來。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實現民族復興的起點,也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歸宿。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助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深切渴望,經歷苦難的中華民族為實現這一偉大夢想踏上了曲折的探索之路。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探索出的社會主義道路最符合中國的國情,也只有代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才能承擔起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任務。作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領導力量,黨執政基礎的穩固性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復興的前景,而黨執政基礎的穩固性歸根結底取決于人心向背。人民群眾對黨的擁護來自黨對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維護。正是因為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黨的核心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由建黨時只有50多名黨員的小黨發展成為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走向民族復興的擁有9000多萬黨員的大黨。反之,如果黨的理論和政策沒有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核心位置,人民群眾沒有得到切實利益,黨就無法得到人民的認同,其執政的法理基礎就會變得脆弱,更談不上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蘇聯等國家的前車之鑒充分說明,一個執政黨一旦長期脫離群眾,忽視了人民的利益關切,就失去了自己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其結果必然是執政地位的喪失。

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普通民眾最大的利益關切就是民生問題,近幾年“兩會”開展的網民建言征集活動顯示,大部分民眾的建言體現為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等民生內容。不僅如此,人民群眾的民生訴求較以往在內容和層次上都呈現出了新的特點,這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共產黨要獲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就必須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必備的領導能力和本領,能及時關注并有效解決人民群眾在民生上的新需求和新意愿。民生訴求得到積極回應,民生狀況得到切實改善,人民群眾才會真正認同黨的領導。只有這樣,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才能得到鞏固,才能為中華民族復興提供更加堅實的政治保障。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社會和諧穩定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備條件。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利益訴求日漸多元,社會結構復雜多樣。發展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讓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轉型期的中國呈現出社會矛盾高發的態勢。各種復雜的社會矛盾成為社會沖突和社會動蕩的潛在因素,給改革發展大局造成了巨大壓力。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我們今天開放發展的大環境總體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有利,同時面臨的矛盾、風險、博弈也前所未有?!盵8]如果不妥善處理這些社會矛盾,中國社會極有可能陷入動蕩之中,釀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也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會遭受嚴重挫折。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盵9]9分析我國社會矛盾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矛盾雖然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的態勢,但不同于國外一些高風險地區的種族矛盾、宗教矛盾等,中國社會矛盾從根源上看主要來源于民生問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主要體現的是中國人民民生需求的升級,由“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滿足“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矛盾性質屬于民生型社會矛盾。民生型社會矛盾不同于種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那么易于產生沖突性,民生型矛盾主要源自利益結構的不協調,民眾的利益訴求沒有得到應有滿足。只要黨和政府能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滿足人民應有的利益訴求,社會就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維持和諧穩定的狀態。反之,民生狀況如果在長時間內得不到應有改善,原本的民生型社會矛盾性質就會發生變化,矛盾的聚焦點也會由原來的民生領域向政治領域、階級領域、民族領域等蔓延,更多、更嚴重的社會矛盾將會出現,從而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因此,現階段,我們必須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維持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因素,“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5]68,并提升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看待。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助于形成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經濟發展是基礎。中國經濟40多年的高速發展主要是靠出口、投資和內需消費“三駕馬車”拉動,尤其是出口和投資。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下行,多邊貿易體系遭遇一定波折,一些主要大國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甚至出現“逆全球化”趨勢,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無疑又加重了這種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維持經濟的持續發展,就必須形成現代化內生動力。所謂現代化內生動力是指“一個國家在其現代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源于自我本體的、與現代化趨勢相吻合的內在推動力量”[10]。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要形成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實現民族復興,足夠的現代化內生動力變得格外重要,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則是一個國家現代化內生動力形成的有效推動力量。

其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能有效拉動內需。當前,中國通過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潛力日趨飽和,“逆全球化”趨勢又讓中國通過出口拉動經濟的功能明顯減弱。在這種情況下,以擴大內需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就顯得越發重要,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對有著巨大內需市場潛力的中國而言,民生投入不是負擔,而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引擎。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普通民眾才能提高購買能力,拉動消費。同時,只有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普通民眾才能免除后顧之憂,敢于消費。其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能豐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人才寶庫。人才是一個國家占有國際競爭主動權、實現民族振興的寶貴資源,國家的競爭力最終取決于這個國家國民素質特別是廣大勞動者的素質。人才的培養需要相應的物質保障,大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普通民眾才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子女的教育及自身發展。此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大力發展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為國家工業化建設培養技能型緊缺人才,嚴格、規范的職業教育為中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其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強化民眾對民族復興的認同感。民族復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億萬中華兒女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民眾是民族復興的主要力量,理應也是民族復興的受益者。民族復興能否得以順利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眾對民族復興的認同感,并能為之付出不懈努力。認同感不僅來自精神上的歸屬,更重要的是具體的受益狀況。只有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全體人民共享民族復興進程中的發展成果,民族復興才能成為人民的共同事業,才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持續動力,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四)實現民族復興的落腳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習近平指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盵11]民族復興作為一個社會整體的目標,從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著具體而豐富的內涵,其中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讓社會成員的生活品質更高,發展的機會和空間更大,生命更有尊嚴。民族復興、民生改善是最好的詮釋。

民族復興是將國家、民族和個人發展融于一體的美好愿景。從內在邏輯上看,民族復興的基礎是國家富強,重要支點是民族振興,最終歸宿是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歸根結底要落實在良好的醫療教育條件、公平工作的社會環境、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等民生事項上,讓人民的生活質量在發展中變得更好。民族復興的落腳點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還體現在中國共產黨所制定政策的根本指向和價值定位上。近代以來100多年的歷史證明,個人的生活及發展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密切相關。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讓中國人民飽受欺凌,個人的生存和基本的人格尊嚴無法得到保障,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更是一種奢望。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自覺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把為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作為奮斗目標。在中國共產黨的視野中,民族復興和為人民謀幸福密切相關,實現民族復興的過程就是不斷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第一個歷史使命的完成,讓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掃清了實現民族復興的外部干擾和制度障礙,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把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聯系在一起,全面推進民生工程建設,讓全體中國人共享發展成果,真正踐行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中國人民的幸福夢。

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展民生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新的問題和挑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盵9]7-8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踐行初心和使命的有效載體。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不僅體現為靈魂深處的一種政治信仰,更體現在為人民群眾解決具體民生問題的實際行動中。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全國范圍的經濟活動無論是從需求端還是供給端均受到較大沖擊?!傲€”“六?!本褪屈h中央根據當前經濟形勢,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確保兜住民生底線的最新部署。民生工作最貼近人民群眾生活,民生工作的成效顯著與否會直接影響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直觀感受。在經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不確定性不斷增加的關鍵時期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實踐中樹立底線思維,著重解決當前最緊迫的民生問題,在穩中求進中決勝全面建成小康。其一是要重點關注低收入群體。低收入群體儲蓄能力有限,最容易受到疫情沖擊。改善和保障民生要關注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把對低收入群體和受疫情影響較大群眾的紓困作為當前民生工作的重點。其二是迅速恢復和擴大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擴大消費需求的基本動力。疫情對高校畢業生和進城務工人員就業造成的沖擊尤為明顯。在市場機制功能因受疫情沖擊而部分失靈的情況下,政府要進行積極有效的干預,把恢復和擴大就業作為當前民生工作的另一個重點,讓人民群眾的生活盡快回歸至正常的發展軌道??傊?,黨的“初心”和“民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不忘“初心”方能贏得“民心”,進而才能形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民力。

猜你喜歡
民生初心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永遠的初心
論“不忘初心”
民生之問飽含為民之情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錢隨人走”飽含民生期盼
民生銳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