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發興趣、強化過程、善用網絡、課程交叉
——本科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優化探析

2020-11-21 05:10陳惠芳
世界建筑 2020年11期
關鍵詞:作業課程設計

陳惠芳

本科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是處于從一年級的認知入門階段向三年級的深化提高階段過渡的一個承上啟下、夯實設計基礎的中間階段。剛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因為是初次接觸一定規模的建筑設計任務,往往存在以下問題:(1)第一個設計一草的時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學生的構思停留在口頭上的時間會持續一周甚至更長,拖慢了整個設計進度;(2)良好的設計習慣亟待養成,有些學生方案存在一點問題就棄之不用,甚至到了中期之后還推翻重來,必然最終的成果達不到應有的深度;(3)設計課程的理論講授部分——“設計原理”學生普遍把握不好,在草圖階段經常會反復問一些課上講過的知識點,占用課堂交流方案的時間,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影響到最后的正圖不盡人意。(4)其他理論課程與設計課程結合不夠緊密,前沿的理論知識成果不能及時應用在設計方案里。

針對上述問題,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有必要進行適當調整和優化,使整個教學系統更加完善。

1 鄰里之間“私密-半私密-半開放-開放”的空間序列(圖片來源:筆者所指導的學生作業)

1 由淺入深、激發興趣

萬事開頭難,對于二年級第一個設計任務的教學安排要立足“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為什么一開始大多數學生的構思老是停留在口頭上,遲遲不愿下筆?究其原因就是有畏難情緒:畢竟第一個設計,沒有經驗可循。這時候,在課堂上首先選擇一個合適的題目引導學生較為容易地畫出來比較重要。結合第一個設計題目獨院式住宅,在原理課之后的第一次課上布置學生一個小題目“我的家”作為課堂作業:要求學生按比例繪制各家的平面圖,同時把家具、門窗也要繪制出來。因為學生對自己家的平面布局都非常熟悉,有親切感,能很快大致畫出來,從而達到引導學生敢于上手畫圖的目的;而略微增加了按比例這一點點難度,則促使學生考慮住宅設計中涉及的各種尺度:人體、家具、空間、并且門窗的繪制,讓學生思考一個舒適度高的空間所必需的采光、朝向、通風等等要素。除了繪圖,還要求學生列出自家所處的地域,了解不同氣候環境對住宅設計的影響,以及各自家人對住宅的居住體驗,包括使用過程中感受到的各種優點和缺點。

對于“我的家”課堂作業,學生繪制普遍認真,通常兩三節課的時間能夠全部完成,最后筆者挑出有代表性的例子集體點評一下,著重強調在方案構思中需注意空間尺度和影響空間環境的各類要素,對學生們后面的住宅單體設計有所啟發。通過“我的家”作業,一是從淺處著手,讓學生快速啟動,上手畫圖,進入狀態;二是促使學生去思考設計是為誰服務?被服務者在意哪些設計要素?三是使學生思考設計之初調研的重要性?有調查研究才有發言權,只有在設計前期對使用者進行充分的調研,發現存在的問題,方能在以后的設計中予以避免,讓使用者有更好的使用體驗。

完成“我的家”作業之后,學生就開始進入構思“獨院式住宅”的草圖階段,如何把設計的積極性進一步調動起來?筆者引導學生可以假設為未來的自己設計獨院式住宅,結合“我的家”作業,思考設計出什么樣的空間來滿足自己作為使用者的居住體驗?學生們首先對自己未來的家庭人口構成、職業和興趣愛好進行了充分的暢想,然后把任務書進一步細化,就緊接著進入了草圖階段,開始大膽地在草圖紙上進行初步構思并積極與老師同學們交流。

為未來的自己設計獨院式住宅——由于目標具有直接的利己性,學生們的積極性普遍較高,然而大學培養未來建筑師的職業責任顯然不僅于此:建筑師必須立足于社會需求,服務于社會,塑造舒適的空間環境,引領更具人性化的生活方式,同時自己也會成為社會進步的間接獲益者。這一點,大學生們顯然還意識不到。如何切入社會因素呢?筆者在這個題目基礎之上,做了進一步的改變——增加了院宅之間圍合而成的鄰里共享組團院落設計,以滿足目前獨院式住宅鄰里交往的需求。通過加強鄰里之間的交流,優化社區居住環境,塑造具有活力的社區氛圍,同時對當前新農宅的建設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新模式。這樣一來,題目的要求就從單純的關注獨立式住宅進一步提升到了兼顧鄰里需求。通過采用由己推人的方法,結合設計所包含的社會意義,初步賦予學生一定的社會責任。在方式上采用了組隊的形式,同學們自由選擇隊友,假設隊友之間毗鄰而居,在設計的過程中相互商量彼此設計的對話關系,并且共同設計共享院落,初步培養建筑師必備的團隊意識。

學生最終的設計作業通過在空間設計上采用一系列的層層遞進方法,形成利于鄰里交往的私密-半私密-半開放-開放的空間序列(圖1),以期改變當前獨院式住宅相對封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況,實現“在生活中自然地交往”[1]。2016 年教改的成果1):“鄰里共享——小住宅組合設計教案”獲得了“2016 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優秀教案獎”,“紐帶——獨棟式住宅組合設計”獲“優秀作業獎”。

當今社會日趨開放與多元,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再也不應該封閉自賞于周邊環境,怎樣設計能最大化提高建筑內外部空間的使用效率,使建筑能提供全時段為民眾所用的空間,是目前我國建筑師在設計中亟待強化的理念。鑒于此,在二年級的建筑設計教學上筆者做了一些相應的改變:上面列舉的第一個設計是引導學生關注住宅的近鄰共享交往空間,第三個設計則在社區圖書館這類學生能夠經常接觸也比較熟悉的公共建筑為題目的基礎之上做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希望引導學生探討建筑的開放性設計:建筑除了提供圖書館的功能之外,其開放空間還可以作為居民晨練、兒童輪滑、老人下棋閑聊、社區交流分享會等多功能復合使用的場所。在一草階段的場地設計中就要求學生必須重視建筑實體所限定出的外部開放空間“虛體”——這個虛體是怎樣圍合限定的?如何考慮周邊小氣候比如不同季節主導風向和日照等等對虛體與實體的相對位置的影響?尺度怎樣做能達到適宜的公共尺度?如何吸引人去使用這個虛體?以及這個開放的虛體接下來如何跟實體進行相互關聯,甚至做到一體化設計?

2.3 建筑的開放性設計

學生最終的設計作業通過在設計上充分運用體塊出挑、跌落與分割,界面下沉、圍合與限定等等方法,創造出實體與虛體,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相互滲透、開放互動的場所氛圍。例如,把體塊進行分割,留出供居民穿越場地的捷徑,為吸引人流進入場地創造條件;建筑體塊有意設計成依次升起的臺地形狀,形成跌落有致的可上人屋面,并通過坡道連接至庭院下沉劇場,塑造出了吸引到訪者的高度開放性的立體戶外空間;層層屋面和下沉劇場還可以提供夜晚和周末社區納涼、觀演和集會之用,提高了建筑和其外部空間的使用效率(圖2)。

在現實中,每個建筑都必定會有特定的使用人群,在使用者中尤其老人、兒童甚至包括女性等都可以視為特殊人群,他們都有著一定的特殊行為和心理,所以在每一個設計前期都應該先立足于現實,通過調研對使用者進行定位,了解使用者的行為心理特點。設計的立意必須建立在未來能否滿足特定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上。第一個設計題目跟這個題目正好相反:院宅使用者主要是自己,只需側重自身的需求;而圖書館使用者是他人,必須側重滿足其他使用者的要求。所以這個設計就不能以己度人,強加自己的喜好給使用者,避免范斯沃斯住宅2)這種因為信息不對稱遭到業主強烈反對的情況再現。怎樣引導學生去關注特定使用者呢?使用者的行為特點通過什么方法去把握呢?由于地塊所在社區是高校退休教師住區,用地一路之隔就是附屬小學和幼兒園。于是,在任務書里順理成章地加入了關愛老人和兒童的主題,希望借此強化學生在設計中對特殊人群的關注。并且要求學生在動筆之前必須先進行充分的調研,了解老人和兒童的行為特點,使設計真正做到有據可依。

學生通過翻閱資料以及對社區居民親身進行走訪、問卷、觀察等多種形式而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對接下來的設計開展有積極作用,這些都體現在了作業中。例如:考慮到老年人和兒童的使用特點,使二者活動的空間能夠做到彼此之間視線無礙通暢,便于老人看護兒童,保護兒童安全感;書架靠近交通部分且高度設計得當,縮短老人取書動線并便于老人操作;方案的中心庭院利用臺階結合下沉廣場形成了層次豐富的戶外空間,并且出于兒童安全的考慮,用高差加強了場地與周邊區域的邊界限定,防止兒童突然跑到車行道路上(圖3)。2013 年教改的成果3):“面向老人與兒童的社區圖書館設計教案”獲得了“2013 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優秀教案獎”,3 份作業均獲優秀作業獎。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收集木頭,也不要給人分配任務,而是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這段話充分表明了興趣產生動力。作為二年級的專業教師,首先必須小心翼翼地呵護學生的專業興趣,然后更要進一步思考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對設計任務的興趣,這往往是最后作業能否理想的關鍵。

二年級的設計任務通過由淺入深的方式賦予學生相應的責任:從側重個人到近鄰再到社區居民甚至老人和兒童等特殊人群,責任一步一步被擴大,獲得的成就感也越來越多,建筑師的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被逐漸地潛移默化,生發出身為建筑師的職業自豪感,進而對這一職業產生濃厚興趣,而興趣則是最好的老師。

2 路徑清晰、強化過程

二年級學生在做方案的過程中暴露出來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良好的設計習慣還沒有養成:有些學生方案存在一點問題就立刻棄之不用,甚至到了中期之后還推翻重來,導致最終的成果必然來不及做到應有的深度,并且習慣養成后這類學生對以后任何一個方案始終處于淺嘗輒止,不能一以貫之,一開始的立意靈感被消磨殆盡,導致最終的方案乏善可陳。在教學中要告訴學生:本來設計就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做方案的過程就是解決各種矛盾的綜合思考過程,其中需要平衡各種要素,盡量爭取綜合做到最優。不能老是因為一些缺憾就全盤否定,應該嘗試在此基礎之上不斷優化。比如:在總圖布局上有的學生偏好集中式,有的偏好分散式,過于集中的布局影響到了采光通風等物理要素則必須進行適當分散,過于分散的布局影響到了流線聯系等應該進行適當集中,對集中或分散的“度”的把握是下一步要優化的方向。再比如:在形式選擇上有些學生對某類形狀情有獨鐘,但這個形狀后續會帶來各種功能上的不合理,這時就要鼓勵學生在以這類形式為原型或母題基礎上進行不斷修改以達到優化。

在教學中怎樣培養和強化學生這種習慣呢?筆者采取讓學生保留一草二草階段的模型和草圖,在三草階段進行班級展示和交流,大家互相學習交流方案一步步優化的過程和方法。以二年級第二個設計題目幼兒園與親子中心設計為例:作業一,學生靈感來源于散落在果盤中的糖果,打算以此作為立意,但是又不知能否繼續?筆者分析認為糖果可以設計為各分班活動單元體,果盤可以作為整合要素使分散的糖果造型得到形式上的統一,糖果體塊之間的空間還可以作為院落,這種類似聚落式布局的方案在造型上天然具有既變化又統一的形式美感,在空間層次上也豐富有趣,能滿足兒童愛好自然、自由的天性。方案以此立意為目標繼續推進,后續經過不斷地推敲空間尺度、交通流線、教室朝向、房間采光通風等等問題,最終從一草到定稿方案呈現出清晰的脈絡,成圖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學生也從中掌握了如何修改和推進方案的方法(圖4)。作業二,學生靈感來源于北斗星,欲以北斗星形狀為平面形式,一開始的布局呈現出內部空間單調,交通流線聯系不便,大量均質空間和線性交通缺少集中式綜合空間,造型瑣碎且構圖不均衡等等問題,筆者引導她將體塊疊加簡化并突出主從關系,增加集中式門廳綜合空間和交通流線上的節點空間,在節點之間增加連廊以加強體塊之間的交通聯系。經過多輪調整,最終方案內部空間較為豐富有趣并且外觀保持住了北斗星的原型,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圖5)。作業三,學生尚沒有明確想法,但出于對某種多邊形的喜好,按各功能區面積把大小不等的多邊形體塊進行并置。一草時方案呈現較多的問題,交通不便、空間不舒適、造型無形式美可言等等。筆者建議她進行體塊布局的調整,經過從“過于密集—過于松散—松散適度”這一系列調整的過程,最終改正了之前出現的諸多問題,使基本的功能、空間和造型符合要求,學生對設計的認識和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圖6)。

4-6 各階段草圖模型演變過程(2-6圖片來源:筆者所指導的學生作業)

通過強化過程的方式引導學生之間對比并分享各自一草、二草和三草各階段模型,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同學的方案是如何一步步推進的,既鍛煉了自己修改方案的動手能力,又開闊了思路和眼界,減少當前較為多見的“眼低手低”和“眼高手低”情況,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設計習慣,得到較為全面的鍛煉。當前互聯網信息的發達,設計作業出現的抄襲現象日趨增多,令老師防不勝防,而方案的路徑清晰就可以使來源可溯,有效避免設計作業出現抄襲行為。

3 善用網絡、提高效率

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采取理論講授結合草圖輔導的形式,以往都在課堂進行。其中理論部分即設計原理安排在第一次課上統一講授,因為二年級的大部分題目具有一定穩定性,教師每年對原理部分的講授基本上進行的是重復性的工作。在教學中發現:原理的部分內容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通過一次課的講解無法準確把握;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有些學生課堂反應較慢,接受能力有一定差異;個別學生因為種種原因缺席了這次原理課,還無法彌補。以上幾種情況都導致草圖輔導階段在學生草圖中出現很多有?;驹O計原理的問題,教師不得不在輔導課上又費時間反復強調,另外有些學生還要反復問教師一些在原理課已講過的知識點,這些都造成了課堂效率的低下。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既然我們在草圖輔導階段可以實現一對一個性化教學,在原理講授部分也應該讓個性化教學得到最大化實現。筆者經過研究和實踐發現借鑒翻轉課堂5)形式能夠有效應對。

以二年級第3 個設計題目社區圖書館為例,筆者把理論部分講授做成了網絡視頻:在形式上按知識點分章節制作成微視頻,方便學生按知識點進行學習,也便于以后教師進行該知識點的更新替換;利用網絡教學信息量大的優勢,在內容上力求全面,除了講授圖書館的基本設計原理,還包括對二年級設計課的總體概括、目標、要求、設計方法和正圖范例的介紹,另外還通過列舉優秀案例并結合其未來發展趨勢,強化學生以歷史的角度看待圖書館的設計發展演變,促使學生去思考如何設計方能適應和引領時代發展。視頻在2017 年上線,筆者通過3年來線上反饋的相關數據圖示發現:在要求進行網絡觀看課程的日期前后觀看人數逐漸達到高峰,之后有部分學生回看,課程從2 月底或3 月初開始一直到5 月初課程結束都有回看現象,反映出部分學生在后續做方案過程中又進行了反復觀看(圖7);學生的觀看時間不盡相同,各時間段均有分布,反映出學生們根據各自的情況對觀看時間做出了靈活的安排(圖8);觀看設備從2017 年的電腦網頁版為主到2019 年的移動客戶端居多,反映出當前學生不再愿意受到時間空間限制,希望可以隨時隨地用移動設備進行學習的趨勢(圖8);針對每一個知識點教師都能隨時看到每一位學生的觀看詳情和反芻比(圖9),某個知識點學生反芻比高則表達出學生對這部分比較感興趣或者理解有一定難度,有利于教師以后根據進一步了解的情況進行優化。網絡課程除了提供教師的授課視頻,還提供了資料平臺,后續教師如果有最新的案例資料可以隨時以多種格式發布在資料平臺,供學生查閱參考。

自從設計課實行了翻轉課堂形式,課堂效率得到提高,課堂交流不再停留在基礎的原理等問題上,因為這部分內容學生通過網絡課堂在課外已自主學習掌握,課堂上老師同學之間交流的就是立意構思、與周邊環境關系處理、如何優化布局與流線、如何豐富內外部空間和造型以及相應的技術策略等等更高層次的問題。課堂效率的提高也體現在學生最終的正圖成績上,圖10 所示的是近7 年來圖書館作業(題目在個別內容或者地形方面每隔幾年會有所調整,評價標準和評圖教師基本穩定)成績統計,通過這7 年的成績對比可以發現自2017 年實行翻轉課堂后學生成績有非常明顯的進步,2017-2019年成績在80 分以下的學生大幅減少,2019 年達到沒有學生低于70 分,成績體現出實行翻轉課堂后絕大部分學生對基礎的功能布局、流線組織、基本空間環境等問題都能達到較為合理的解決。

4 課程交叉、反芻作業

建筑學是一門跨自然、人文、藝術和社會等諸多科學領域的交叉學科,內容龐雜,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技術日新月異,社會瞬息萬變,建筑教學在課程安排上也必須與時俱進。近幾年來,在繼續保留傳統的理論課程之外,又相繼增開了建筑節能技術、智能建筑、建筑生態與可持續發展概論、城市更新理論、建筑遺產保護等一系列理論課程,除此之外,各種專業輔助繪圖與分析軟件也不斷推陳出新。在這種日益增多的課業壓力下,一方面,學生疲于應付各種作業;另一方面,因為大部分理論課程與設計課程結合不夠緊密甚至脫節,使原本設想的通過理論來指導設計的想法沒有得到很好體現。

怎樣解決上述問題?筆者在二年級的設計課教學中,跟同步開課的建筑構造教師達成一致,要求學生在設計正圖里結合自己的方案繪制出細部構造,既作為設計課程的作業,又作為構造課的作業(圖11)。這樣,促使學生把構造知識應用到自己的方案里,調動了構造課學習的積極性,密切了構造課程與設計課程的聯系,也減少了學生構造課程的作業負擔。其他的理論課程也可以采用這種“理論+設計”的交叉方式進行統籌安排,選擇合適的設計題目進行匹配,作業形式可以不拘一格,采用諸如調研報告、分析圖、設計說明書等等形式把理論課作業融入學生的設計作業里,使理論知識的學習成果和前沿的技術策略能夠及時應用在設計方案里。

7-9 線上反饋的學生網絡課程學習情況(圖片來源:中國礦業大學網絡在線教學平臺)

10 圖書館設計作業近7年來成績統計圖表(繪制:陳惠芳)

設計課程除了與理論課程可以進行交叉,與實踐課程也可以進行交叉。比如學生的認識實習課程,組織學生利用二年級暑期走出課堂,實地體驗優秀建筑,開闊眼界。筆者要求學生結合對優秀建筑的參觀體驗,反思并優化自己二年級的某一個設計作業作為實習的成果(圖12)。通過這種反芻作業的方式,進一步加強了設計課程和實踐課程之間的聯系,給予學生找出自己以往設計的薄弱點進行改進的機會,為后續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基礎。畢竟學習是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階段性地反芻能夠有效提升自己的設計能力。

5 小結

二年級面對著初次接觸設計的學生,重點在于激發專業興趣,培養發散思維和養成良好設計習慣,達到引領學生初步入門的目的。4 個設計任務除了在題目選擇上由簡單到復雜之外,在每個任務的具體內容安排上也要循序漸進、環環相扣,逐漸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

在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方面需要我們思考:對學生專業方面的學習興趣有沒有激發出來?對信息社會帶來的課堂變化有沒有及時調整?對日益繁重的學生課業壓力和熬夜常態化這些現象有沒有關注?如何使其他課程的學習成果及時融入設計課程,實現效率最大化?怎樣引導學生成為未來的公民建筑師6)?

對學生專業興趣的保護是建筑教育的應有之義,但一個不規范的從業市場對學生的專業學習熱情會帶來極大損害。當前階段,建筑學專業從以前轉專業學生凈轉入的“香餑餑”專業到近年來不時出現的包括著名建筑院系在內的學生轉出去的專業,這一現象固然跟建設市場起伏波動有一定關系,但更大程度上與社會反饋的從業負面信息有關。政府需要對本行業從業市場進行規范,既要防止同行之間惡意壓價競爭,也要限制甲方部分權力,比如肆意壓縮設計人員創作時間、方案唯甲方是從等等,使市場有序發展,從而有力杜絕庸俗甚至惡俗的建筑,為本專業創造一個健康的從業環境,使建筑學專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下去?!?/p>

11 結合構造課的設計課程作業

12 結合設計課的實踐課程作業 (11.12圖片來源:筆者所指導的學生作業)

注釋

1)獲獎教案與作業。詳見:參考文獻[4]。

2)范斯沃斯住宅是密斯1945年為美國單身女醫師范斯沃斯設計的一棟住宅,造型類似于一個架空的四邊透明的盒子,外觀簡潔明凈,高雅別致。但在居住者看來,這是讓居住成為一種公眾性、缺乏隱私的行為。范斯沃斯曾這樣描述:“事實上在這座四面都是玻璃的住宅中,我感覺我就像是一個徘徊的動物,永遠處于警惕的狀態。即使在晚上我也不能安眠。我感覺每天都處于警備狀態,幾乎不能放松和休息……”范斯沃斯住宅也因而備受爭議。

3)獲獎教案與作業。詳見:參考文獻[5]。

4)這句話出自法國作家安東尼·德·圣-??颂K佩里的《小王子》,英文原文為:If you want to build a ship, don't drum up people to collect wood and don't assign them tasks and work, but rather long for the endless immensity of sea.

5)翻轉課堂: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學老師 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 開始使用視頻軟件錄制PPT并附上講解聲音上傳到網絡,以此為缺席的學生補課。不久他們進行了更具開創性的嘗試——逐漸以學生在家看視頻、聽講解為基礎,在課堂上,老師主要進行問題輔導,或者對做實驗過程中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翻轉課堂的方法逐漸在美國流行起來。通常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信息傳遞”,是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的;第二個階段是“吸收內化”,是在課后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師的支持和同伴的幫助,“吸收內化”階段常常會讓學生感到挫敗,喪失學習的動機和成就感?!胺D課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靶畔鬟f”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吸收內化”是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完成的,教師能夠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在課堂上給予有效的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翻轉課堂的教學視頻一般都短小精悍,長度控制在學生注意力能比較集中的時間范圍內,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每一個視頻都針對一個特定的問題,查找起來比較方便;通過網絡發布的視頻,具有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自主學習,便于學生一段時間學習之后的復習和鞏固。數據統計技術的跟進,使得學生學習的相關環節能夠得到實證性的資料,有利于教師真正了解學生。

6)公民建筑師:具有公民意識的新時代建筑師,設計立足于開放、平等、共享等思想,為社會提供更多開放交流空間或場所,促進公民積極進行交流與分享,其作品具有公民社會理想,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

猜你喜歡
作業課程設計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設計秀
有種設計叫而專
作業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計第七計:無中生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