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殘疾人體育社會保障與服務體系的構建①

2020-11-22 07:39
當代體育科技 2020年29期
關鍵詞:服務體系小康社會社會保障

(廣東醫科大學體育教學部 廣東東莞 523808)

殘疾人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具有滿足殘疾人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實際效用,這種實際效用就是殘疾人體育的功能[1]。殘疾人體育事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文化及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公布的基本數據,目前全世界約有6.5億殘疾人,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各類殘疾人總數為8296萬人,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6.34%[2]。全國殘疾人口數量比1987年第一次殘疾人抽樣調查是增加了3132萬,占全國總人數的比例也提高了1.44個百分點。由于遺傳、事故、疾病、自然災害等難以避免的原因,我國殘疾人口在以每年70萬~80萬的速度增長。改善對殘疾人的服務,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中提出的新時期殘疾人工作的重要方向和目標,到2020年,殘疾人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更加完善,殘疾人權益保障制度和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基本條件明顯改善,服務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形成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社會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保證殘疾人在共建共享中享有更多的獲得感”。本研究通過走訪廣東省湛江、東莞、茂名、陽江、惠州五地殘疾人聯合會,全面了解殘疾人體育的基本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殘疾人體育社會保障與服務體系的構建的新思路沒,從而為相關部門制定殘疾人體育活動的法規制度與管理辦法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通過圖書、雜志、政府及相關機構的文件等,以及近年來有關殘疾人參加體育鍛煉等方面的文獻資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

1.2 訪談法

對湛江、東莞、茂名、陽江、惠州市殘疾人聯合會、殘聯就當前殘疾人體育發展的現狀、困境以及構建殘疾人體育社會保障與服務體系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了解。

1.3 問卷調查

問卷設計和制作征得相關專家及長期從事殘疾人康復訓練的教師的意見和建議,發放專家問卷30份,回收率為100%,殘疾人問卷為300份,回收297份,回收率97%。

1.4 數理統計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所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被調查者殘疾人體育活動的項目

目前廣東省共有殘疾人154.2萬人,通過對殘疾人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調查顯示:利用社區體育器械進行鍛煉的殘疾人占32.3%;棋牌活動占34.4%;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活動占28.6%;通過舞蹈、徒手操、秧歌進行鍛煉的占27.3%;慢跑活動的占20.2%;登山活動的占15.2%;游泳的占4.7%;臺球和保齡球的占3.4%。

2.2 殘疾人進行體育鍛煉的頻率

在被抽查的297名殘疾人中,每周鍛煉1~2次的占總人數的8.75%,每周鍛煉3次以上者占5.05%,而每月鍛煉3~5次和每年5~10次所占的人數比例是20.20%和21.55%,而從來不參加鍛煉者占44.44%。由此可知,殘疾群眾體育運動的開展不容樂觀,體育鍛煉的次數和機會相對較少,究其原因是殘疾人對體育鍛煉的價值及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認識不清,體育鍛煉的健康意識相對較弱。

2.3 殘疾人主要進行鍛煉的場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指出:為了使殘疾人能夠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參與娛樂、休閑和體育活動,各級政府和殘聯必須提供殘疾人進行體育鍛煉、娛樂等活動的條件,并為此鼓勵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提供適當指導、訓練和資源,確保殘疾人可以使用體育、娛樂和旅游場所,確保殘疾人可以獲得娛樂、旅游、休閑和體育活動的組織提供的服務[3]。通過對297名殘疾人進行調查:顯示在殘聯和社區提供健身場地的人數達到了29.63%,自己在家中鍛煉的殘疾人占26.60%,在附近公園鍛煉者占20.20%。

3 影響殘疾人體育的制約因素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數據統計可以看出,影響廣東省殘疾人體育運動的障礙性因素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體育場地設施不足和器材缺乏,占68%;沒有專門的體育教材,占67%;領導重視程度,占65%;經費投入不足,占55%;政府管理體制不健全,占45%。由此可知,經費投入不足與體育場地設施不足,器材缺乏是影響特殊殘疾人運動的主要瓶頸,其次是領導對殘疾人體育的重視程度,另外政府管理體制、對運動的興趣、輔導方法與教練的能力也是影響廣東省殘疾人運動的障礙性因素。

4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殘疾人體育社會保障與服務體系的構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殘疾康復服務”。通過“抓重點、補短板”,切實解決好不平等、不充分發展的問題,用共享發展推進殘疾人事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殘疾人體育社會保障與服務體系構建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消除殘疾人進行體育鍛煉的各種偏見和不良對待,通過體育鍛煉,促進殘疾人的身心健康發展,使殘疾人回歸正常的生活[4]。

4.1 發揮政府職能,建立健全各級殘疾人體育運行機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必須樹立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的意識。政府對殘疾人福利領域的政策干預及政府財政對殘疾人社會福利體系所支持的范圍、規模和水平,都應該有成熟的制度規范。作為一名普通的社會成員,殘疾人有著與健全人一樣的正常需求,要切實保障殘疾人的社會融合,就必須確保社會保障首先滿足殘疾人群體的大眾性需求[5],確保殘疾人能與健全人一樣平等地享受公民賦予的社會保障待遇,為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輔助器具、生活護理、文化體育生活等專項保障滿足其特殊性的需求,彌補和消減殘疾人在融入社會文化、體育活動等方面相對健全人的弱勢,從而促進殘疾人群的社會融合。政府和社會有責任創造這樣一個和諧的社會關系,提倡團結、友愛、互助的社會風尚,從而保障殘疾人的合法權利,促進殘疾人事業的發展。

4.2 切實加強殘疾人體育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區殘疾人體育保障和服務體系,對于提高殘疾人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發展社區殘疾人體育康復與群眾體育,首先需要各級政府(省、市、街道、鄉鎮)、殘聯有關單位以及殘疾人康復辦公室的大力支持,需要社會的各個方面來共同參與。殘疾人體育鍛煉的社區和諧支持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復雜、多元化的運作模式,包括醫學結構、殘聯、街道社區委員會、志愿者和社會指導員共同參與的運作模式。

5 結語

殘疾人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殘疾人事業的全面發展。發展殘疾人事業,是黨的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對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社會主義和諧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殘疾人體育社會保障與服務體系的構建,必將為殘疾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更多的保障,使殘疾人同正常人一道向著更高社會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

猜你喜歡
服務體系小康社會社會保障
建設門診“老年友好型”服務體系的實踐與探討
基于“互聯網+”的汽車養護網點服務體系
新時代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群眾文藝云上展演(唐山專場一)
匯聚打贏疫情阻擊戰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巾幗力量
“三效合一”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凝聚三秦巾幗力量 決勝全面小康社會
奮進“十三五” 實現“小康夢”——小康社會在江蘇大地的現實寫照系列報道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四大特征
關于擴大我國社會保障基金來源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