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校班會課嵌入慈善教育的可行性

2020-11-27 08:11向晉輝
大陸橋視野·上 2020年10期
關鍵詞:可行性

摘 要:高校開展慈善教育符合社會發展需求,也是大學思政教育的應有之義。當下高校慈善教育的效果還不盡如人意,筆者從開展慈善教育的時間、實施者、內容及形式幾個方面分析了在高校班會課中嵌入慈善教育的可行性,以期為完善高校慈善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班會課;慈善教育;可行性

慈善事業的繁榮與否是國民道德素質高低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標志。在大學開展慈善教育符合社會發展需求,也是大學思政教育的應有之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就明確提出了“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的要求。然而,當下高校慈善教育的效果還不盡如人意,筆者提出在班會課嵌入慈善教育的建議,以期為完善高校慈善教育提供參考。

一、高校慈善教育現有做法及實施困難

對于高校慈善教育的內容,學者們認為一方面應注重觀念教育,如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物質財富觀、公民權利意識和公民公共意識等,另一方面應加強慈善知識教育,如引導學生明確什么是慈善,理解慈善的社會功能,了解慈善法規與政策、慈善的形式以及參與慈善的途徑等。對于高校慈善教育的途徑,學者們提出的建議主要有四個:

1.結合高校相關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慈善教育。

2.營造校園慈善文化氛圍。

3.由學校團委、學生社團組織引導學生開展校內外慈善活動的實踐。

4.將大學生參與慈善活動的情況納入綜合素質測評。

上述做法從理論上看是全面的、合理的,但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困難:

第一,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要增加與慈善相關的內容,如,由任課教師自行備課,不同老師講授的內容可能重復卻又難以涵蓋慈善的各個方面,同時,增加慈善教育的內容對課程的課時分配有一定影響。

第二,慈善教育的校園宣傳不一定能輻射到每一個大學生。傳統的校園宣傳手段一般有校園廣播、宣傳窗、橫幅、期刊、網頁、論壇,隨著新媒體平臺的普及,許多學校也通過微博、微信等開設公眾號。然而不論是何種宣傳媒介,大學生是否關注以及關注程度如何都具有不確定性,宣傳效果難以保證。

第三,學校團委或學生社團牽頭的慈善活動往往是在特定時間、特定背景下開展的,如學雷鋒活動、救災捐贈等,每學期的活動次數及參與學生數量都有限,并且團委負責的工作繁瑣,學生社團人員更替頻繁,難以有專人專門持續地負責慈善活動的管理。

第四,通過綜合素質測評量化大學生的慈善行為,可能使大學生參與慈善活動的動機功利化。慈善行為本身具有自愿、利他的特征,為了在綜合素質測評中得分而參與慈善活動則有被迫、利己的意味,與慈善精神背道而馳。

可見,高校慈善教育一是應由能夠與學生長期、廣泛接觸的人擔任實施者,以便將教育作用到每一個學生;二是應有持續的、規律的教育時間,以便使慈善教育系統化;三是應有統一的、完善的教育內容,以便有計劃地安排教育進程;四是應有豐富的教育形式,以便喚起大學生對慈善事業的積極情感,并有條件將主動參與慈善活動的意愿轉化為實際行動??紤]到高校都開設有班會課(或稱晚點名、周末教育等),筆者認為,在班會課嵌入慈善教育可以有效應對高校慈善教育的困難,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二、在高校班會課嵌入慈善教育的的可行性

(一)開展慈善教育的時間與實施者

高校班會課主要是由輔導員向學生集中宣講國家政策方針、國內外時事動態、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以及處理日常事務等,涉及的內容較廣泛,班會課的頻率一般也較高。大學生的學習自主化程度較高,即使是同一個班的學生,要找一個能夠集中全班同學的時間專門進行慈善教育實屬不易。如,將慈善教育納入班會課的范疇,慈善教育所需的時間便可得到保障,同時還能實現教育對象的全覆蓋。

由輔導員實施慈善教育還有一些優勢:相對于任課教師,輔導員與學生接觸更多,更有機會了解到學生接受慈善教育后的思想動態;輔導員隸屬學生工作系統,校學生處、團委等部門與校外相關單位協同開展慈善活動時,輔導員也便于具體落實對學生的動員、組織、管理和反饋評價。

(二)開展慈善教育的內容

認知、情感和行為是構成人的心理活動的基本過程,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響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筆者認為應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構建慈善教育的內容。

慈善認知教育,即向大學生傳播慈善知識,使學生對慈善形成正確觀念。慈善知識涉及三個方面:

1.概念類知識,如什么是慈善、什么是志愿服務、慈善有什么社會功能、現代慈善的特點等。

2.行為類知識,如正規的慈善組織和捐贈渠道、怎樣參加志愿者或義工組織等。

3.規則類知識,如國家和社會的慈善法律、法規,有利于慈善的社會習俗、傳統,慈善組織的運作方式等。為使傳播給學生的慈善知識全面、準確,筆者建議最好由輔導員集體備課,系統梳理慈善知識,形成相應板塊,并編寫成統一的讀本發放給學生。

慈善情感教育,即在慈善認知的基礎上,激發大學生對慈善積極正向的情感體驗。所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現代慈善文化要求慈善主體具備博愛、利他、感恩等高尚情感,只有情感化了的慈善認知,才能內化為利他主義的慈善價值觀,指導個體主動地、自愿地做出慈善行為。在安排情感教育內容時,輔導員可指導學生搜集一些社會新聞中或學生身邊與慈善有關的、感人至深的真實故事,通過人物事跡帶來的情感沖擊引起大學生心靈的震撼,為班級樹立利他精神的榜樣。

慈善行為教育,即引導學生做出具體的慈善行為,并形成行為習慣。慈善不僅是理性的認識和情感的觸動,更需要在行動中得到真切的表達和詮釋。輔導員可根據自己所帶學生的專業特長,結合行為類慈善知識篩選學生能勝任的、可持續的慈善項目,動員學生參與并指導學生有序、規范地進行輪替,在班級和院系形成濃厚的慈善氛圍和長效運作機制。

(三)開展慈善教育的形式

完整的慈善教育包含知道、理解、共情、領悟、實踐等多個層次的教育目標。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班會課的時間、地點更為靈活,便于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更有利于教育目標的達成。筆者將大學班會課可采用的慈善教育形式概括為“一講、二聽、三看、四做、五談”:“講”是由輔導員參照統一的慈善知識讀本向大學生進行講解說明;“聽”是組織大學生聆聽當地知名慈善家、慈善機構專業人士做報告或講座;“看”是安排大學生集體觀看反映慈善主題的電影、紀錄片、視頻等;“做”是帶領大學生親身參與慈善活動;“談”是引導大學生談自己在慈善教育中的感受、體會,通過交流討論、反思評價升華認識和情感。這里只是列舉了幾種教育形式的類別,具體做法輔導員還可根據班級情況靈活選擇、創意發揮。

綜上所述,在高校班會課嵌入慈善教育在時間和實施者上都能有所保障,也便于構建完整的慈善教育內容、運用豐富多樣的教育形式,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基金項目:2014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嵌入系統化慈善教育的實踐研究”(編號:14SKSZ29)?!?/p>

(作者簡介:向晉輝,重慶文理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EB/OL].

[2]武曉峰.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大學生慈善意識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5(30):32-34.

[3]文麗.當代大學生慈善價值觀的培育問題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

猜你喜歡
可行性
高中學校精細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IPTV 8K超高清建設可行性分析與建議
螺旋CT對食管癌手術的可行性評價
淺談出行及服務MaaS方案在XX市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選煤廠手選矸石系統技術改造及智能選矸可行性分析
分層次管理在臨床護理管理中應用的效果及可行性分析
五家渠市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可行性改造研究
可行性指南絲綢襯衫款
可行性指南長袍正統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