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收節”里游運城

2020-11-30 08:51
農業工程技術·農業信息化 2020年9期
關鍵詞:運城

運城,古稱“河東”,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與河南省三門峽市、陜西省渭南市隔河相望,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武圣關公的故里。(運城,因地處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東側,而又古稱“河東”。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于公元前669年定都于絳(今絳縣)。韓、趙、魏三家分晉后,運城屬魏,當時,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夏縣禹王城一帶)。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以后兩千多年,建置頻繁,但一直沿用“河東”這一稱謂。運城,因“鹽運之城”而得名,它是中國唯一一座因鹽而建立起來的城市,史稱“鹽運專城”)。2000年9月撤地設市,轄1區2市10縣和12個省級開發區、14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2903個行政村、229個社區。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537.26萬人,城鎮人口275.27萬人,城鎮化率為51.24%;鄉村人口261.99萬人。

一是地理位置優越,優惠政策集聚。運城地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中心地帶,是黃河由北向南、調頭向東的最后一個大拐彎處,有著380公里的黃河岸線,黃河由此轉彎,一路向東奔向大海。這里距西安和洛陽各200公里,距省城太原380公里,承東啟西、貫通南北、輻射中原,是華北、西北、中原地區的結合部,是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節點。利用這一區位優勢,2012年5月,由運城牽頭申報的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成功獲批,是全國唯一一個跨省域的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包括陜西渭南、河南三門峽、山西運城和臨汾三省四市,總面積5.8萬平方公里,人口1700萬,產業優勢互補,基礎設施相連。2014年4月,國務院公布《關于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的批復》,使該區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還被國家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這里承接環渤海經濟圈,毗鄰關天經濟區,同時具備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中原經濟區的政策疊加優勢,在機制體制、項目布局、人才引進、資金扶持等方面可以得到國家更多的政策支持,運城正迎來新一輪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

二是交通網絡完善,開放活力巨大。全市公路、鐵路、航空三位一體的立體化交通格局已經形成。公路方面,中心城市到各縣市的“一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5802公里,公路密度111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03公里。鐵路方面,境內高鐵1小時可達西安,2小時可達太原,5小時可達北京,6小時可達重慶,7小時可達上海。南同蒲鐵路縱貫南北,侯西鐵路橫亙東西,大西客運專線建成運營以來,運城站日旅客發送量最多達到1.4萬人。

三是文化底蘊厚重,旅游資源豐富。運城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上世紀90年代,中美科學家在我市垣曲縣境內發現的“中華世紀曙猿”化石,距今4000萬年,把人類的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多萬年(中美兩國科學家聯合在2000年3月16日出版的英國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認為“世紀曙猿”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現最早的、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動物的祖先,約生活在距今4500萬年至4000萬年之間的中始新世)。芮城縣風陵渡鎮“西侯渡”文化遺址,是迄今為止考古界發現的人類最早用火的實證,距今180萬年,是舊石器時代著名的文化遺存。萬榮縣的后土祠,是為了祭祀人類始祖——母系氏族時代的首領女媧而建的。最早的記載是軒轅黃帝“掃地為壇于汾陰”以祭后土。從漢文帝開始建祠,官方的祭祠活動一直延續到宋代,曾經有43位皇帝來運城祭過后土,其中,漢武帝六次來運城,在這里留下了千古絕唱《秋風辭》。運城鹽池對華夏文明的發展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鹽的開發利用,加上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存質量,加快了人類文明演進的步伐。古老的運城鹽池已有4000多年的開發歷史,面積132平方公里。傳說中“黃帝戰蚩尤”的“涿鹿大戰”就發生在運城,部落戰爭的原因是為爭奪運城的鹽池。運城鹽湖區至今有蚩尤村。據說,在唐宋時期,運城鹽池的鹽稅曾占到國庫收入的1/8到1/6。蜀漢名將關羽,漢代河東郡解縣(今運城市)人。他之所以逐漸被神化,“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由圣而天”,成為威震九天,無所不能的神靈,是由于關公的忠義、仁勇、誠信的品格為世人所敬仰,他的道德風范適應了人們的社會文化心理需求。在運城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發生和演繹了許多動人的歷史故事和傳說,黃帝戰蚩尤、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等流傳久遠。舜都蒲坂(永濟)、禹都安邑(鹽湖區)及中國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的都城,均建在運城。文學家柳宗元,《滕王閣序》的作者王勃,戲劇家關漢卿,史學家、一代名相司馬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等數以百計的史籍名人都是運城人。三晉望族裴氏、王氏、薛氏、柳氏更是門庭顯赫。尤其以聞喜縣裴氏影響最大,史稱“將相接武,公侯一門”,號稱“中華宰相村”。有人贊譽說,運城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地方,有情,這里是《西廂記》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發生地;有義,這里是武圣關公的故鄉。文物旅游景點1600余處,國保文物102處、省保文物67處,馳名中外的有武廟之祖——關帝廟,中國四大歷史名樓之一——鸛雀樓,藝術宮殿——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祭祖圣地——舜帝陵,中華瑰寶——黃河大鐵牛,國內獨此一家的鹽湖黑泥浴、豪門望族——聞喜裴氏宰相村,關圣文化建筑群名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第五位。我們正在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打造文化旅游名市。運城自古就有耕讀傳家、崇教尚學的優良傳統,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康杰中學、運城中學躋身全國百強示范高中,有各類高等職業院校7所、中等職業院校59所。

四是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饒富足。這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目前已形成糧、果、菜、畜等主導產業和循環產業鏈條,擁有7個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糧食年產量穩定在30億公斤以上,水果年產量超過60億公斤。蘋果、油桃等優質水果出口美國、澳大利亞、秘魯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3.8億公斤,占全國出口近四分之一。2019年,全市上下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生產形勢保持穩定,農業經濟發展總體向好。全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02.7億元,同比增長3.2%;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63.8億元,同比增長3.2%。其中,農業增加值202.3億元,增長3.3%;林業增加值2.6億元,下降5.9%;漁業增加值1.5億元,下降16.9%;牧業增加值41.7億元,增長2.6%;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增加值15.8億元,增長2.4%。

全年全市糧食產量預計285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仍是歷史高產年;糧食播種面積預計792萬畝,同比下降5.2%。

五是礦產資源豐富,原材料工業基礎雄厚。這里已發現的礦產有61種,已開發利用的有34種。鹽湖鎂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銅礦和玻璃石英砂巖儲量分別占全省95%和67%,主要礦種的保有量為:煤碳4.5億噸,鐵礦602.4萬噸,銅金屬240萬噸,鋁土礦1064萬噸。原材料工業基礎雄厚,氧化鋁產能330萬噸,約占全國的12%;電解鋁產能80萬噸,約占全國的7%;金屬鎂產能40萬噸,約占全國的30%;焦炭產能1000萬噸,為發展原材料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奠定了良好基礎。初步形成了煤電鋁材、煤焦化、金屬鎂、運輸裝備制造、醫藥、化工、農副產品加工、新型材料等產業集群,打造了大運、亞寶、豐喜等28個中國馳名商標。

六是生態環境美好,城市宜居宜業。這里是典型的山水平原城市,年平均氣溫13.3℃,降水量510.7毫米,日照2188.8小時,無霜期188—238天。全市林地面積969.6萬畝,森林覆蓋率29.1%、名列全省第二,環境承載空間較大。立足鹽湖、南山獨特的山水優勢和關公文化優勢,正在打造“河東鹽池自然景觀”與“關帝廟人文景觀”合二為一的龍頭景區。全市城鎮化率48.94%??傮w規劃確定市城區面積88.9平方公里,市城區控規覆蓋率達到100%。

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562.9億元,增長6.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07.5億元,增長5.4%;固定資產投資574.7億元,同比增長7.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57.0億元,增長8.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6.6億元,增長7.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1241元,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997元,增長9.9%。

猜你喜歡
運城
運城面粉、運城蘋果、運城蔬菜 “三個運城農業品牌”打造運城新名片
點贊!李克強總理山西運城趕年集
運城清廉地圖
運城學院學報來稿規范
山西運城:冬日鹽湖色彩斑斕
運城學院隆重舉辦海峽兩岸書畫展
慶豐收 迎小康 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運城成功舉辦
運城學院學報來稿規范
運城新絳縣首屆油桃節隆重開幕
運城學院學報來稿規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