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地農民就業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2020-11-30 13:57續星星
市場周刊·市場版 2020年6期
關鍵詞:就業質量失地農民城市化

摘 要:近年來,我國農民失地所帶來的問題日益突顯。這些問題究其根本,就是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導致這些農民失地的主導力量來自政府,但政府對于失地農民大多采用一次性給予經濟補償的方式,沒有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诖?,文章就失地農民就業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展開相關研究,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化;就業質量;失地農民

一、 失地農民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戶籍制度的影響

城鄉二元戶籍體制是隔離在失地農民與城市之間的一道壁壘,在這道壁壘的阻隔之下,失地農民承受著各種不公平對待,在失地前后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甚至出現就業消極、得過且過的心理,導致其就業質量難以提升,對失地農民融入城市也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和阻力。戶籍制度所帶來的二元體制阻礙失地農民進城就業,在城里人和農村人之間形成隱形的區分,這一區分也在失地農民就業的過程中逐漸凸顯出來。雖然當前我國正在逐步地消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帶來的影響,但是就現階段來看,這一制度的影響仍在持續。另外,政府在消除農民進城從業的限制中缺乏主導作用,使得戶籍制度限制仍較大,很多時候由于戶籍的影響,失地農民還會受到不公平的對待甚至是就業歧視。

(二)鄉鎮企業發展的影響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的發展差距大,城鎮發展速度相對落后于一二線城市,導致鄉鎮企業發展力不足。雖然鄉鎮企業是失地農民就業的關鍵,但由于集資不足、缺乏新興的人才和設備,使鄉鎮企業難以為失地農民提供相對穩定的工作。在目前我國現代化經濟發展過程中,競爭加劇,鄉鎮企業自身經營不善,不少鄉鎮企業的經營面臨危機甚至倒閉,導致鄉鎮企業吸納失地農民的空間和能力有限,而且城市化水平較低的城市,其容納量也是有限的,崗位較少且不易變動,不能夠提供較多且合適的崗位給失地農民,加劇了失地農民就業難的問題。

(三)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大量出現給市場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勞動力,但是這些勞動力大部分都只能從事技術水平較低的工作,失地農民整體文化素質難以滿足產業結構轉型對人才的需要。由于失地農民的知識技能水平與就業市場的崗位需求難以對接,出現了就業人員和需求崗位難以實現有效對接的結構性失業現象。很多的企事業單位的招聘都是擇優錄取,優先選擇高質量勞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失地農民由于自身能力不足難以實現體面就業,因而導致失地農民整體就業質量的降低。

二、 提升失地農民就業質量的對策建議

(一)宏觀政策層面

第一,要進一步深入戶籍改革。加大力度消除戶籍制度帶來的負面影響,創新戶籍管理機制,適當降低城市戶口“含金量”,建立一套新型的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化戶籍管理體系,減少戶籍制度所帶來的對失地農民就業的歧視和阻礙,增加公平性。深化戶籍改革,使失地農民獲得公平身份待遇,推動均等化城鄉公共服務的完善是為了保障實現就業平等化,減少戶籍歧視。

第二,完善和健全相應的針對失地農民的征地安置政策、制度,改變過往制度所出現的短暫性安置不足。針對不同的年齡、技能、代際的失地農民采取多種方式結合的征地補償方式,彌補一次性補償的缺漏。政府要合理規劃征地以及處理好被征地農民之后的生活保障,不應該只停留在支付補償費用,完善社會保障,把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結合,加大服務保障。

第三,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鄉鎮企業的發展加快企業崗位的增加,便于失地農民有機會進入企業就近實現就業,扶持和推動鄉鎮企業的發展,增加郊區失地農民“有崗可上”的機會,有助于推進政府就業安置工作。政府可對鄉鎮企業實施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其發展,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發展和制度環境,為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創造更多的就業適宜崗位。促進鄉鎮企業發展,強化企業對失地農民的幫扶脫困能力。

第四,引導建構公平的就業市場。要加快推進勞動力市場體制改革,增加社會公平性,要在此基礎上改變勞動力市場分割的局面,逐步消除戶籍制度帶來的負面影響,構建平等的勞動就業制度,促進就業環境的優化公平。政府應當適當進行宏觀調控,對勞動力市場引導,創建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營造公平的就業氛圍。

(二)個體層面

首先,失地農民要增強自身的技能素養,提高就業競爭能力。失地農民自身要積極地參與政府組織的就業培訓,通過各種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使自己的職業技能能夠滿足非農就業的要求,增加失地農民與城鎮工作崗位的合理對接率。正如陳堂所提出的,失地農民提升和積累個人的人力資本,能夠為實現良好就業增加概率和優勢,減少結構性、技術性失業。失地農民只有增強自己的素質和專業性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實現再就業。

其次,失地農民作為就業的主體必須要轉變原有落后的就業觀念,增加就業興趣和增強對就業的積極性。失地農民落后、固執的就業觀念是阻礙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內在影響因素,政府、社會必須要加強引導失地農民提高自主就業的意識,樹立先進的就業觀,培養積極的勞動就業精神。同時,失地農民自身不可一味地等著政府安排就業,要發揮主動積極性去就業,開闊廣泛的就業眼界,采取多種方式就業,提高對自己的自信心,改變以往的落后就業觀。發揮家庭的督促和激勵作用,促進家庭成員培養良好的就業觀念,學習社區、社會中的先進就業榜樣,轉變傳統的小農束縛觀念,化被動就業為主動就業、創業,通過不斷提升個人能力,積極主動鏈接相關就業信息,向就業典型學習,激發勤勞就業熱情,實現體面勞動,增加再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

三、 結語

土地對于農民來說是保證其正常生產生活的基本,土地的征收就意味著農民的失業,同時,土地又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所以失地農民的就業是其能夠正常生活的重要基礎。相關人員必須要重視失地農民就業質量及其影響因素,采取相應的措施,提升失地農民的就業質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以及城鎮化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剛.失地農民就業質量評價:以鄭州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5(7):71-77.

[2]王曉剛,陳浩.失地農民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以武漢市江夏區龔家鋪村為例[J].城市問題,2014(1):63-70+76.

[3]王勇,王淑卿.失地農民就業困境與出路[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18):180-182.

作者簡介:續星星,山東理工大學。

猜你喜歡
就業質量失地農民城市化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教學設計
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馬克思主義視域下山東淄博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及對策
論失地農民職業化的問題
大學生就業質量提高對策研究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提升路徑探析
如何認識新大學生就業中的工作能力問題
雕塑的城市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