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地方戲劇種的保護與傳承探析

2020-12-01 02:06江南
文存閱刊 2020年23期
關鍵詞:劇種福建戲曲

摘要:隨著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傳統戲曲需要在保留戲曲本體的基礎上才能造就新的傳播方式。要保持戲曲的傳統文化品格,把握好創新和堅守的平衡,既要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又要符合自身的藝術規律。

關鍵詞:福建;地方戲;劇種;戲曲傳承

中國戲曲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藝術,綜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與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其中蘊涵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由于中國民族眾多、幅員遼闊,中國戲曲形成了300余種地方戲劇種,這些劇種各具特色,詮釋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承載著不同的聲腔音律和表演特色。中國戲曲從萌芽到成熟的漫長發展史,就是一部生動的華夏文明史,在時代變遷中,它總能隨之進行調整、完善、融合和創新,表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和頑強的生命力。

然而,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以及媒介的不斷融合,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觀念和審美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隨之而來的是一些傳統文化逐漸被邊緣化,傳統戲曲因還未完全適應高速發展的傳播媒介環境,同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地方戲逐漸衰落;90年代中期開始,地方戲瀕危;21世紀之后,國家將劇種保護工作列入重要議程,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逐漸成為一門顯學。

福建地方戲劇種的保護與傳承為戲曲劇種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示范。早在宋元時期,戲曲就在福建廣為流傳,福建的戲曲劇種較為繁多,歷史上留存過的劇種有30余個,至今還有20余個劇種在福建各地上演,尤其是新時期以來,涌現出《董生與李氏》《節婦吟》《春草闖堂》《連升三級》《團圓之后》等一批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其中梨園戲是福建五大劇種之一,又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其歷史淵源深厚,可以上溯到古南戲,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樣式,在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一、保持戲曲的傳統文化品格

保護傳統文化是大眾傳媒的社會責任之一。在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地位日趨突出,經濟全球化帶來國與國之間頻繁的文化交流,傳統文化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為了保護各國文化的多樣性和完整性,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確定了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標準。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昆曲列為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后還有粵劇、藏戲、京劇、皮影戲入選該名錄,川劇、秦腔、豫劇、梨園戲、越劇、黃梅戲等戲曲劇種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也同樣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人們對這種古老而又常新的藝術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然而必須要強調的是,戲曲劇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們又有著不同于藝術品、文獻、手稿、手工藝技能、史跡建筑等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因為戲曲劇種是“活態”的傳統文化,它既傳承著歷史文化傳統,又呼喚著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

在對福建地方戲劇種進行調研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無論是梨園戲、莆仙戲、高甲戲、閩劇,還是四平戲、北路戲、梅林戲等劇種,在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都能夠堅守劇種意識,保持劇種個性,極具地方特色。比如福建泰寧的梅林戲,是中原文化和閩越古文化相結合而形成的具有濃厚閩南特色的劇種,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品有《當家人》《貶官記》《關公怒》等,梅林戲保留著粗獷、淳樸的表演風格,行當齊全,其唱腔為板腔體,曲牌以二簧、西皮為主,尾聲又常帶有類似山歌的拖腔,這也是梅林戲唱腔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一個獨特風格。

二、戲曲本性與當代意識相結合

在市場經濟體制和全球化語境的挑戰下,戲曲要突破困境與大眾傳媒尋求結合,就需要創新,尋找多種多樣的戲曲傳播形態,將傳統戲曲重新包裝并推向市場。而在借助現代傳媒進行傳播的過程中,堅守劇種自身的藝術規律,對戲曲劇種文化品格的保護成為重中之重的問題。

在對福建梨園戲的調研過程中,將戲曲本性與當代意識相結合以適應大眾傳媒時代觀眾審美需求,尤其要提到的是被稱為“古典戲曲詩人”的劇作家王仁杰,他所創作的最負盛名的梨園戲作品有《董生與李氏》《節婦吟》《楓林晚》。他對傳統文化滿懷敬意,當他發現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戲曲本體正在逐漸流失,他聲稱:“近季劇事不堪,傳統備受輕薄,而余敬畏之心彌深之”;當人們更多地關注于情節的戲劇性時,他卻呼喚著情節的單純;當現代戲曲舞臺上充斥著大量的高成本、大制作時,他卻主張回歸“一桌二椅”,回歸戲曲本性精神。王仁杰在他的劇作中竭力保留傳統風貌,他的劇作中皆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等,他堅持情節單純化、副末開場、自報家門、上下場詩的運用,堅持分場標目的傳統結構,他所選擇的題材也是要適合梨園戲演出,將劇本、表演、音樂等綜合起來,發揮出戲曲的綜合性藝術特點,如女演員的“科步”,以琵琶、洞簫為主要伴奏,南鼓指揮的“壓腳技”演奏技法在他的戲中常??梢钥吹?。王仁杰以自己的一部部劇作,竭力保持梨園戲藝術的純粹和古典意境,意圖以自己作品中對傳統戲風貌的保留來呼喚戲曲本性的回歸,從而喚起人們的文化意識和追求。

因此,在大眾傳媒背景下,一定要把握好創新和堅守的平衡,既要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又要自身的藝術規律和傳統文化品格,對瀕危劇種更要加大保護力度,要明白戲曲劇種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為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課題項目:

作者江南系廈門理工學院影視與傳播學院講師;本文系2017年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福建瀕危地方戲劇種生存現狀研究”〈項目編號:FJ2017C07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劇種福建戲曲
中外大學生體驗非遺戲曲文化
戲曲從哪里來
那個夢
小劇種大舞臺
傳統戲曲
關于“守望瀕危劇種”的呼吁
福建藝術戰“疫”
河南省將戲曲納入大中小學課程
對2015年福建高考三角函數題的反思與別解
揚劇老生表演藝術淺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