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畫與中國古詩詞

2020-12-05 09:46
國畫家 2020年1期
關鍵詞:詩畫山水畫中國畫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早在西周至春秋就有《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隨著歷史的發展,詩歌不斷地發揚光大,唐代達到巔峰。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詩性的智慧,中國傳統藝術充滿詩性的情調。立意高遠、寄物詠志、悟理深邃、情懷浪漫、意韻無窮是中國古詩詞的特征。我國古代詩詞歷史悠久、內容廣博、典麗輝煌,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精神生活的各個層面,大千世界的事物與物象無不觸及,是中國古詩詞的創作題材和創作靈感的源泉。中國古詩詞始終貫穿于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長河中,融入中國文學史、藝術史和哲學思想史的古詩詞是各個時代的歷史烙印。

“詩畫同源”觀念的產生,由北宋蘇東坡首倡“詩畫本一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論。北宋畫家郭熙同樣提出“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之說。元代楊維楨《無聲詩意序》中云:“東坡以詩為有聲畫,畫為無聲詩。蓋詩者心聲,畫者心畫,二者同體也。納山川草木之秀描寫于有聲者,非畫乎?覽山川草木之秀,敘述于無聲者,非詩乎?故能詩者必知畫,而能畫者多知詩,由其道無二致也?!痹}郭熙《雪林曉霽》一詩,其中有“郭熙能事乞真宰,萬里之勢歸咫尺。要知詩畫本一源,筆端須有千鈞力”之句。足見詩畫同源觀念的悠久歷史。

中國畫是達意的空間造型的視覺藝術,中國古詩詞為文字抒懷的語言藝術,雖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卻有著相通關聯的內在精神與意趣相似的創作表達方式,詩與畫的共性并不在自身的藝術表現形態,而是共同形成頗為一致的創作心理和創作理念。意象性、興象性理念的民族審美觀、創作觀是詩與畫的共性基礎,為詩與畫開辟了更廣闊深邃的相似創作思維空間。直白表述不是詩的屬性,直白描繪不是中國畫寫意性的本質特征,在意象、興象創作理念的引領下,強調作者的主觀思想情感意識與客觀自然物象的融合而自然渾成,詩與畫得以更好地立意,產生的深邃悟理,富有藝術感染力,自我思想情懷通過作品得以寄托和升華。

作詩作畫必先立意,只有確立了意緒才能產生作品的思想高度與深邃意境。立意要深遠,體現了作者思想、修養、學識的胸襟和抱負;立意需含蓄,不宜坦言,涵蓄有余,以留給觀賞者無限的想象和遐想空間;立意忌庸腐,需超達灑脫、簡練精純、興意悠揚。元代楊載《詩法家數》曰:“立意要高古渾厚,有氣概,要沉著,忌卑弱淺陋?!彼枷肷羁痰牧⒁?,使詩畫作品產生“象外之象”“象外之韻”而意猶未盡、意味綿長。例如唐代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碑斈昱d盛的華堂府第而今的衰敗荒涼已浮現眼前,作者沒有正面慷慨陳詞地評說王謝權門的盛衰興亡,但言外之意卻飽含著人世間的炎涼無常,感悟人間興亡盛衰之遷變。宋代梅花尼的《嗅梅》:“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边@是一首富有人生哲理的悟道詩。梅花尼自述終日入嶺穿云而尋春,卻不知春在何處,當她掃興而歸,無意中將拈梅而嗅的瞬間,猛然領悟,原來春就在眼前,就在枝頭。全詩以歸來嗅梅這一尋常事例,不摻半點生硬說教,向人們啟示了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善于悟道,感悟人生,尋求人生哲理與人生樂趣。正如清代詩人沈德潛所言:“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敝袊媱撟骱螄L不是如此。

山水畫家和山水詩人以相似的審美眼光,去審視發現山川內美,詩與畫這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的相互影響和交融,產生了表現自然美的創作思維方式和創作表現方式上的契合,是詩與畫歷史發展的必然。中國山水畫在時間、空間的某些表現手法源自中國古詩詞創作的心素和思路,在營造畫面時空時,中國山水畫以“散點透視”構圖與山水詩的歷時性意象構成,形成較一致的審美理想構思。中國山水畫以“中得心源”“遷想妙得”寫胸中丘壑,創造了西方繪畫以焦點透視無法達到的“咫尺有千里之勢”的散點透視,即應目會心、精八極、移晷通神,是形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重要因素。散點透視所產生的畫境,宋人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元人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等是著例,所以盡管有時看到這些長卷的局部和片斷,卻有相對獨立的畫面整體感。中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聚合”的構圖原理,以寫神寫意為宗旨,詩心畫意必然會渾然一體。詩與畫的觀察思維方法與藝術表達形式完全出于心靈,以我為中心,以情為寄跡,多方位、多層次地遨游天地,而非西方繪畫只固定于一個視點的表達,顯得過于狹窄,無法拓展視野,具有繪畫視覺的局限性。例舉唐代王維的《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痹娭械牡谝痪鋵傺鲆?,第二句為俯視,兩句都是遠看;第三句是從山中出來時的回頭看,也屬遠看;第四句是走進山里看,屬于近看;第五、六句是站在高處看,屬于俯視;最后兩句寫到下山后的情景,是為近景,乃點睛之筆,它斷然將前六句所寫置于背景地位。這首詩也是中國山水畫典型的觀照法,以“步步看”“面面觀”的視覺觀察,從“高遠”“深遠”“平遠”的多種散點視角反映了終南山的全貌?!督K南山》是山水詩,也是山水畫,這首詩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詩與畫在時空上的交融,使詩與畫這兩種不同藝術形式形成完美匯合。唐人所謂“大壑隨階轉,群山入戶登”,“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宋人所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才入眼云遮斷,船欲追程雨見留”等,這些詩文也是山水畫的觀照法,為醞釀山水畫構圖提供了生動的詩文寫照。得益于中國傳統意象、興象的審美創作觀,山水畫并非描繪自然景物的真實,而以空間造型和物象塑造見長、從山水詩中得到啟迪的中國畫家,寄托著自我的思緒情懷,將山水詩的心中丘壑創作為具有意境深遠的山水畫,因此,人們才能面對的不是真山真水而是氣韻生動的山水畫卷。只有中國畫才能夠表達中國古詩詞的意境神韻;也只有中國古詩詞能夠體現中國畫的意境神韻,使中國畫與中國古詩詞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相依相偎,形成完美的融合,這是中國人的智慧和創造。

南朝宗炳《畫山水序》是一篇確立中國山水畫美學理論的開山之作。開篇首先提出全文宗旨,即“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其意思為:圣人含持佛道而映現著外界物象,一般的賢者雖達不到圣人的境界,卻可以洗滌清除心中塵滓,品照佛道顯現之物象。宗炳提出山水的精神審美與佛家悟覺悟禪、道家悟道并存的觀點。宗炳《畫山水序》還提出山水“暢神”之說,暢神之說將山水形貌為出發點,逍遙山岳,浸潤煙霞,遠離煙火,拋卻煩惱,將自我生命融入丘壑的永恒之中。暢神之說認為山水的獨具形色魅力與“道”親附,映現“道”的神妙真諦。這就不難理解歷代修行者都將山水作為閉關修行的隱居地,都將山水作為精神寄托、精神超脫的理想載體。人與山的結合,便成為“仙”,體現了中國漢字的意象奧妙和寓意。超越時空之紛紜萬象,在自然山水中由心靈感發悟得“澄懷味象”“以形媚道”才能使山水達到暢神的精神作用。山川之美非完全在山水形貌本身,而在于通過山水形貌達到某種精神的實現,即以佛教之人世超脫相契,以山水而暢神是為了達到一種超脫感性世俗世界的理性精神之自由境界,一片圓滿的心靈疆域。以禪悅的心悟面對自然山水,宗炳提出山水暢神之說,對中國山水畫精神的確立以及其后山水畫的發展,無疑具有開山基石的意義。中國山水詩具有相近的暢神精神功能和作用。

北宋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是中國畫論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標志著山水意境論的誕生和山水畫理論的全面成熟。其中有一段表述中國畫意境的創造,原文如下:“‘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哲人多談此言,吾人所師。余因暇日,閱晉唐古今詩什,其中佳句,有道盡人腹中之事,有裝出目前之景;然不因靜居燕坐,明窗凈幾,一炷爐香,萬慮消沉,則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畫之主意,亦豈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應,方始縱橫中度,左右逢源?!贝朔撌龇且话愕卣劶霸娢膶L畫的有益影響,而是披露了借詩文以創造中國畫意境的過程。郭熙認為中國畫意境創造的要旨在于:首先以藝術創作的自我個性心態,對“古今詩什”進行自我的藝術審美觀照,去體察領悟詩中所體現的“人腹中事”和“目前之景”,然后在“萬慮消沉”的心態中激發潛意識的創作靈感。形以神照,物以理應,最后在詩境意象的體味啟發下,呈現畫面空間與景物的具象和意象構思。正如清代畫家沈宗騫所言:“故凡可入詩者,皆可入畫?!碑攲徝烙^照的構思中所呈現的景物與畫家的真性情默契,借詩情以興畫致,拈詩境以為畫境, “目前之景”則瑩然而目,物我兩忘揮毫而作。此刻會了然于心,心手相應,著筆落墨自當無不左右逢源,處處合于法度,為主觀情感與自然景物的渾然一體,這大致為以詩文的意境轉化為中國畫意境的創造過程。以中國畫家所擅長的景物塑造能力,將詩中的語言意境轉化延伸到畫面,山水畫的意境由于詩的融入,山水畫被詩化了,山水詩由“無形畫”“詩中畫”,轉變為山水畫的“有形詩”“畫中詩”。由于山水詩的融入,將山水畫的意境追求引向了自覺與深入,而山水畫的意境是山水暢神功能的重要因素。詩人景物生情的意象興象思維與畫家景物生情的意象興象思維一旦相通融合,詩的意境與畫的意境就渾然統一。清代畫家邵梅臣如此描述山水意境:“‘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鄧L謂畫山水以此四語為訣,能領悟四‘如’字,則墨落情生,斯為無聲之詩?!?/p>

蘇東坡認為:“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薄缎彤嬜V》云:“文章翰墨形容所不逮,故一寄于毫楮?!痹娕c畫是緣情言志,中國畫家能把那些空靈、幽妍、迷蒙之景的詩文付諸筆端,又以詩文題句的放達之情,知之神會,勒于畫里,而筆縱意趣雙臻。1951年,作家老舍持清人查初白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請齊白石作畫。只見老人躺在藤椅上沉思良久,起而揮毫,筆下頓時出現一群活潑的小蝌蚪從長滿青苔的亂石縫中,隨著淙淙作響的山泉流瀉而下。該畫構思巧妙,妙在正面不寫寫側面,曲筆出之,使人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領神會。畫面上沒有青蛙,觀畫者卻從眼前的這些小生命而產生豐富聯想,由此感受到仿佛有陣陣蛙聲從山后隨汩汩流泉隱約而傳來。如此破題,如此創意,叫人拍案稱絕。北宋惠崇寫《春江晚景》的《鴨戲》,畫出栩栩如生的一群小鴨子在水中嬉戲,呈現寒汀遠渚、瀟灑虛曠之象。蘇東坡題上:“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痹囅霙]有東坡之詩,哪知春江水暖?哪知河豚欲上時?詩句點活了春意盎然,萬物復蘇的景象,予以人們新春的無限生機。清人鄭板橋寫《風竹》,題上詩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比绻活}上這首詩,畫面只是風竹形象而已,索然無味。題上這首詩,頃刻間有了深刻立意的思想性,表達了作者與百姓之間的情懷和牽掛,因為這首詩的旨意而意味綿長。齊白石在《不倒翁》作品上題:“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是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此詩諷喻亦不乏詼諧,自然而貼切,與鄭板橋的題竹詩相比,另有旨趣,具有異曲同工之感。讀這兩首題畫詩,可以引發人們的許久沉思,獲得思想啟迪,在當今有其社會現實意義。

關于詩畫融合的歷史淵源過程中一些觀點的探討,猶見于臺灣學者徐復觀的《中國畫與詩的融合》一文。他認為:第一,題畫詩出現于唐代,但李白、杜甫的題畫詩,尚未題于畫面。第二,依詩作畫在宋代,由郭熙正式提出,此舉提高了畫的意境,使詩畫精神上進一步融合,打破對極,達到相互換位的程度。第三,畫上題詩,形式上的融合,始于宋徽宗,入元而始盛。這是從歷史角度梳理詩畫融合的文章。歷史上對“詩畫同源”觀念還有一些論述,其中以清代葉燮最為精當,葉燮認為詩畫皆能“盡萬事萬物之情狀”,然而畫以“傳形”,詩以“宣情”,“畫與詩初無二道”,“何必論其中之有無哉”,“故畫者,天地無聲之詩;詩者,天地無形之畫”。

“詩是無形畫”“詩中有畫”是中國古詩詞的民族傳統文化特征;“畫是有形詩”“畫中有詩”是中國畫的民族傳統文化特征。詩畫同源是詩與畫的形態聯姻、意境融合而相得益彰。詩畫同源促進了中國畫的另一種重要繪畫形式文人畫的萌生與發展,詩畫意境的融合為其提供了必需的條件。詩畫同源是中國傳統意象性、興象性理念的審美創作觀所收獲的藝術碩果。

猜你喜歡
詩畫山水畫中國畫
豐谷秋歌(中國畫45cm×33cm 2022年)
中國畫
山水畫的寫生觀及價值初探
中國山水畫的成熟
《遠方》中國畫
《歲有長又長》(中國畫)
詩畫
程燦山水畫作品
張和平山水畫欣賞
詩畫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