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展形象”的核心內容與具體路徑

2020-12-06 12:20黃良奇韓麗蓉
傳媒評論 2020年2期

文_黃良奇 韓麗蓉

一、新時代“展形象”的核心內容

2018年8月21-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必須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展形象即展示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中國,越來越想探究中國治國理政的奧秘,那么當代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以及應該展示一個怎樣的形象?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從歷史文化、國情特色、外交政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四個角度概況了當代中國形象: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做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1]這四種形象的綜合體,是國際傳播必須建構與塑造的中國形象。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新的歷史起點,國際傳播工作面臨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好機遇,具有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好條件,也擔負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責任使命。國際傳播要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就要滿懷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自信,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獨特的文化傳統、坎坷的歷史命運、發展中的基本國情等,闡述好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傳播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深受愛戴,中國政府為什么能治理好國家,中國人民為什么熱愛自己的祖國。

因此,國際傳播要有效展示新時代中國的良好國家形象,其核心內容是指要采取特定的方法與手段,不斷推進國際傳播能力與實力建設,打造外宣旗艦媒體,構建全新的現代傳播體系;選擇恰當的內容與文本,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加強“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四全一體化融合發展,培養人人開展對外傳播的公共外交意識,構建政府、媒體、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行為主體多音齊鳴、協同創新的“復調傳播”,卓有成效地向國際社會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二、新時代“展形象”的具體路徑

(一)真實地展示中國形象

國際傳播展示中國形象須建立在提供真實而權威信息的基礎之上。

展示真實的中國形象就要對中國形象進行真實展示,即據實展示、如實展示。例如:2018年1月和6月,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聯合多家中外機構在紐約、維也納、利物浦、貝爾格萊德、布達佩斯和薩格勒布等國際知名城市舉辦“魅力上?!背鞘行蜗笸茝V活動,并通過“魅力上?!睌z影展、“360度上?!斌w驗型圖片展、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海派作家精選作品展等精心布展,真實展示上海城市文化的氣度和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的魅力。[2]新華社2018年3月播發《中國在大氣污染防治中取得進展》等16篇英文稿件,將大氣污染防治的限建燃煤發電廠、機動車限號、削減鋼鐵制造產能、關停煤礦等具體措施置于“美麗中國”目標的背景下解讀,講述政府主導、企業落實、社會參與的有中國特色的防治模式,從推廣新能源汽車實行低碳出行到對重污染型企業采取限產,從防霧霾口罩滯銷到冬天取暖季環境改善,從京津冀防治協作機制到長三角區域應急聯動,“藍天保衛戰”樹立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圍繞“環境與經濟影響、國際合作、生態環保部成立、地方治理空氣污染、綠色出行”等議題,[3]真實地展示了中國致力于環境治理和綠色發展的大國形象。

(二)立體地展示中國形象

中國形象是立體多面的。正面是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在有序的治國理政措施下取得了輝煌的業績,日益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側面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所在,精準扶貧和脫貧任務艱巨;底座是中國是一個經歷了深重苦難的國家,經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謀求發展,但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頂端是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一如既往地本著平等、互利、共商、共建的原則同世界各國友好合作,積極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展示立體的中國形象,就要對中國形象進行立體展示,即全方位、多層次、多側面地展示中國形象,既要讓世人看到中國形象的正面,又要看到中國形象的側面,既要看到中國形象的底座,又要看到中國形象的頂端。

立體地展示中國形象,就要把握立體化的信息傳播具有呈現的主體多,涉及的領域多,呈現的形式多,解讀的視角多,獲得的方式多等特征,[4]遵循“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提示,在提高用戶黏性中滿足世界各國不同類型受眾對于了解立體中國的需求,從而實現塑造立體的中國形象的傳播目標。2017年9月13日,距中共十九大開幕前五天,中國外文局融媒體中心、《人民日報》(海外版)、歐美同學會聯合出品系列多語種微視頻《奇跡:全球院士點贊中國》(《A Miracle:China’s Changes Through the Eyes of Global Scholars》),由一支院士群像出現的主視頻和28支每位院士單獨出境的輔視頻組成,院士們分別講述他們與中國的淵源、與中國相關機構的合作經歷、對中國整體面貌變化的感受,并就中國在其所研究領域所處的國際地位進行理性分析,對中國未來發展獻言建策。[5]視頻借第三方(全球院士)就“開放、成功、繁榮、創造力、復興、自由、進步、發展、全球視野、科技水平世界領先、熱情好客、環保擔當”等關鍵詞來客觀、科學、準確呈現中國已經和正在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中國與世界的合作溝通、中國選擇正確的道路并努力成為世界領跑者、期望中國能夠為世界和平發展做出更多更大貢獻、期待自己能夠參與到中國未來的發展中,多語種在臉書、YouTube推特、俄羅斯VK、韓國KaKaotalk、Naverblog、Line等各大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推送,不到一小時就獲得五萬多觀看量與千余網友評議,多側面有序展示深受世人點贊的中國形象。

(三)全面地展示中國形象

全面展示中國形象,需要在新聞和宣傳中全面提供事實材料和信息、辯證講述道理,以供外國受眾基于自己的獨立思考做出準確判斷。十九大以來,西方媒體以及中國周邊國家媒體再次出現“中國威脅論”,并開始向“文明威脅論”“秩序威脅論”延伸。面對國際社會涉華輿論的發展態勢,如何實事求是地展示全面的中國形象,揭示國際社會直白的涉華輿論是“內心深層自我焦慮”、從而鼓噪“全世界資產者聯合起來”“遏制中國騰飛”的內在實質,國際傳播要有效設置議題,主動發聲。唯有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運用全球化、全媒化、全民化的思路,增加對外話語的共通點,擴大相互利益的交融點,又不一味回避客觀存在的問題,不有意掩蓋現實環境中的矛盾,才能打破全球新聞輿論場“英美壟斷、西強我弱”的基本格局,改變國際主流媒體對中國形象根深蒂固的誤解與偏見,有理有據讓國際社會做出獨立判斷,準確認知全面的中國形象。

當前我國對外傳播工作的基本矛盾,是民眾對大力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和全球文化領導力的美好期盼與當前我國傳播內容、方式和手段上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現狀間的矛盾。[6]如何解決這個基本矛盾,對外傳播在展示全面的中國形象時,既要展示中國治國理政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也不要回避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效率不高、環境污染嚴重、教育不均衡、就業壓力大、收入分配不公、醫療衛生短板多、民生改善困難重重、危機事件頻頻發生、脫貧攻堅難度大、社會安全網絡脆弱等現實問題,“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采取“雙面提示”的傳播策略,探索打造體驗式外宣平臺。例如:2017年,在國新辦對外推廣局的指導下,由五洲傳播中心牽頭發起的“體驗中國”外宣系列活動,采取“全球社交媒體和專業化平臺、國家名人、職業精英人群和中華文化愛好者、全國主流媒體和各級地方力量”三聯動的方法,通過視頻拍攝、主題活動、影視項目、演出和展覽等方式,帶領全球觀眾深入感受中國的歷史文化、旅游風物、社會風俗、建設成就、科技創新和民族文化圖景,[7]有利于國際社會全面深度了解不一樣的中國,糾偏對中國形象的曲解,澄清對中國形象的錯誤言論。

三、結語:“展形象”永遠在路上

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與實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國家形象是動態變化的,是社會交往互動的產物,需要通過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相互溝通、相互融合來建構和展示。新時代展示中國的良好國家形象永遠在前進的路上,國際傳播要調動政府、媒體、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行為主體,建立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不斷加強國際話語權建設,著力打造外宣旗艦媒體和借力海外華文媒體與國外媒體,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四全融合發展的傳播趨勢下,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和國際傳播規律,以全球視野傳播中國實踐,以國家站位維護核心利益,用事實說話進行平等交流,用謙虛態度接受有益建議,做到“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