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休龍天廟溯源

2020-12-06 10:26董西平
文史月刊 2020年8期

董西平

我和龍天廟的親密接觸始于二十多年前的1994年,當時我在介休工行剛做完基本建設,就被派到市下鄉辦參與板峪鄉紅衛莊村的幫扶工作。

紅衛莊村是介休市域東緣的一個小山村,距城75里,位于半山腰上,緊鄰平遙、沁源。紅衛莊堡門頂上建有魁星樓,但早已坍塌。一進紅衛莊東堡門,右手的關帝廟已被改建為電磨房,再往前便是龍天廟。

紅衛莊村的龍天廟,坐西朝東。廟院西、北、東三面的建筑全部建在近兩米的高臺上,廟門則開在臨路的南側。廟門上“龍天廟”三字磚雕已被鑿除,但痕跡尚可辨認,院內一棵柏樹,大碗粗細。廟院西面為上首,兩層建筑,一層的無梁殿面闊三間,是紅衛莊村委辦公室,廊下有一通《重修龍天廟碑》,樓上是供銷社,從后面另行開門進入。東面是戲臺,戲臺后面停有五六口棺材。北廂一排五間,一層為磚窯洞,并有木結構出廊,二層為瓦房,年久失修。北屋后面的土垣幾乎和二層房檐一般齊,土垣上長有五六棵古柏樹,我便住在北屋。

白天還好,參與村委會工作或與一幫年輕朋友在一起做事,一到晚上,整個廟院就我孤零零一個人,院內、院外的柏樹被風刮得呼呼叫,想起那幾口棺材,煞是瘆人。更有甚者,房頂上有東西在瓦楞上叮咚、叮咚地滾動,但始終卻不曾掉下來,似乎有什么相互追趕的聲音。后來才弄清,是樓上供銷社喂的一條土狗,一到晚上狗被放開,狗在房頂和屋檐上逮老鼠,而狗脖子上拴有一條一米多長的繩子,繩子另一頭拴的鐵環在瓦楞上滾動。我不敢睡覺,還不好意思說,只好整夜地看書。之前帶來的《天龍八部》等武俠小說早已看完,就想辦法重新借了如《二十四史》等艱澀一些的書。

夜深人靜,在看到《晉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五十九》時,發現竟有介休縣令記錄其中:“賈渾,不知何郡人也。太安中,為介休令。及劉元海作亂,遣其將喬晞攻陷之。渾抗節不降,曰:‘吾為晉守,不能全之,豈茍求生以事賊虜,何面目以視息世間哉!晞怒,執將殺之,晞將尹崧曰:‘將軍舍之,以勸事君。晞不聽,遂害之?!庇衷诤竺妗稌x書·卷九十六·列傳第六十六》中看到:“賈渾妻宗氏,不知何許人也。渾為介休令,被劉元海將喬晞攻破,死之。宗氏有姿色,晞欲納之。宗氏罵曰:‘屠各奴!豈有害人之夫而欲加無禮,于爾安乎?何不促殺我!因仰天大哭。晞遂害之,時年二十余?!笨吹竭@里,我就覺得十分驚奇,我們介休曾出了這等有骨氣、有氣節的縣令,而我們當地大多數人卻不曾知道。

于是想了解一些細節,就又借回了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和蔡東藩編纂的《兩晉演義》,果然在《中國通史》第七章第一節就有“……劉淵在起兵過程中,盡量抑制濫殺燒掠,招徠士人,力求收攬民心。劉淵部將喬晞殺西晉介休令賈渾,又欲納賈渾妻宗氏,宗氏不從,晞又殺宗氏。劉淵得知此事,大怒說:‘若天道有知,喬晞必定斷子絕孫!遂降喬晞秩四等,又收賈渾尸,以禮葬之?!?/p>

而在《兩晉演義》第十七回“劉淵擁眾稱漢王,張方恃強劫惠帝”中 “……淵乃四處寇掠,入居蒲子。是為五胡亂華之首。復遣曜進寇太原。曜兵鋒甚銳,連陷泫氏屯留長子諸縣。別將喬晞,往攻介休。介休縣令賈渾,登城死守,約歷旬日,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斗大孤城,怎能支持得住,便被喬晞陷入。渾尚率兵巷戰,力竭被擒,晞勒令投降,渾正色道:‘我為大晉守令,不能保全城池,已失臣道,若再茍且求活,屈事賊虜,還有什么面目得見人民?要殺便殺,斷不降汝!晞聽著賊虜兩字,當然發怒,即喝令推出斬首。裨將尹崧進諫道:‘將軍何不舍渾,也好勸人盡忠。晞怒答道:‘他為晉盡節,與我大漢何涉?遂不從崧言,促使牽出。忽有一青年婦人,號哭來前,與渾訣別。晞聞聲喝問道:‘何人敢來慟哭?快與我拿來!左右奉令,便出帳拘住婦人,牽至晞前,且報明婦人來歷,乃是賈渾妻宗氏。晞見她散發垂青,淚眥變赤,顰眉似鎖,嬌喘如絲,不由地憐惜起來,便易怒為喜道:‘汝何必多哭,我正少一佳人呢。語猶未了,外面已將渾首呈入,宗氏瞧著,越覺狂號。晞尚獰笑道:‘休得如此,好好至帳后休息,我當替你壓驚。宗氏聽了,反停住了哭,戟指罵晞道:‘胡狗!天下有害死人夫,還想污辱人婦么?我首可斷,我身不可辱,快快殺我,不必妄想!斬釘截鐵之語,得諸巾幗,尤屬可敬。晞尚不忍加害,再經宗氏詈罵不休,激動野性,竟自拔佩刀,起身下手。宗氏引頸就戮,渺渺貞魂,隨夫俱逝,年才二十余歲。敘入此段,特為忠臣義婦寫照。當有消息傳報劉淵,淵不禁大怒道:‘喬晞敢殺忠臣,并害義婦,假使天道有知,他還望有遺種么?遂命厚葬賈渾夫婦”。

當年讀書的時候,我還不知道賈渾就是龍天廟的主人。后來學攝影,因為曾經負責過基本建設的原因,比較喜歡古建筑,拍了許多古戲臺,發現介休龍天廟特別多,如:紅衛莊村龍天廟、興地村龍天廟、舊堡村龍天廟、西歡村龍天廟、謝峪村龍天廟、梁家村龍天廟等,有十余個,已經損毀的龍天廟更多,幾乎村村都有。文化大革命期間,塑像和碑刻幾乎盡失,好像紅衛莊的碑也只寫了清康熙年間重修,多少人捐款等,并不曾有廟主的片言只語。詢問當地老者,也不盡相同,大多數說供奉的是玉皇大帝。

后來查閱清乾隆版《介休縣志》,有“龍天廟:祀晉邑令賈公渾,在常樂村墓前。各村亦多建廟,謂其能致雨澤,竟不知其忠節,唯北里村碑文詳述其事,今載藝文?!倍“妗斗谥莞尽肪矶牡摹办魪R”一節,載有:“賈侯廟,在介休縣南三里,晉介休令賈渾墓側??h境及孝義、永寧、寧鄉境,民間亦多立廟,以為祈禱雨澤之所,俗呼龍天廟?!辈榈竭@里,龍天廟的信息基本清晰起來。

又查到《介休文史資料》第七輯《介休碑碣專輯》中,介休知縣山陰王謀文撰《晉邑令賈公墓碑記》“公諱渾,晉太安二年為介休令。時,劉淵起離石,遣其將喬晞攻陷之,渾抗節不屈,曰:‘吾為晉守,不能全之,豈茍求生以事賊,何面目以視息世間哉!晞將殺之,尹崧曰:‘盍舍諸以勸事君。晞不聽,遂遇害。夫人宗氏,年二十余,晞艷其色,夫人罵曰:‘屠販奴,豈有害人之夫,而欲加無禮,于爾安乎?何不速殺我!因仰天大哭。晞又殺之。淵聞而怒曰:‘使天道有知,喬晞豈有后乎?追晞還,收公夫婦尸,葬而祭之。嗚呼!忠烈之感人如是。夫典午時八國爭國,外患迭起,五岳三涂,并皆淪陷,其間分符郡邑,開門延欵者所在多有,而公以屹然孤城,與之存亡,恨血殷紅,偕其伉儷,不朽大節,昭垂天壤!寧獨介邑也乎哉!雖然介固公土也,守于斯,殉于斯,至今樵采不敢入,蓋忠魂貞魄之所棲也。余既拜公于墓下,慨然興感,而猶恐后世之莫知主名也,因次其事而勒諸石?!?/p>

由此可見,在西晉末年,匈奴劉淵起兵反晉,其兵攻陷介休城時,介休縣令賈渾誓死不屈,與妻宗氏壯烈遇難。遇害情形后記入國史《晉書》及《資治通鑒》等書。賈公夫妻遇難以來,介休歷代人民戴之如天,不少村修建了賈侯廟,世代祀之。因歲月被陰膏,其靈昭昭,遇水旱疾疫,禱之必應,祈雨尤靈,為此,當地人又把賈侯廟稱為龍天廟,而且在附近縣、市均有建立。介休城南常樂村原來的龍天廟,當為龍天廟祖廟。正如張良村《重修龍天廟碑記》曰:“公與城存亡,生而勤勞在民,功在社稷,精誠所貫,實足以感風云而動雷雨?!北崩锎濉洱執鞆R碑記》中曰:“侯令我邑時,愛民若子,既而死為社稷,無非心衛我民。至千百載后猶我父母也?!北辟Z村舊堡則把賈侯廟額書為:“龍天土地廟”,以龍字少一點,土字多一點的特殊敬意,表述賈公的忠節氣壯山河,當與中華文明史共存,與天地共在,與日月同輝(以上碑碣均無存)。

而孝義、永寧、寧鄉境,民間亦多立廟,也能從梁思成、林徽因著的《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上)中得到佐證:

以汾陽峪道河為根據,我們曾向鄰近諸縣作了多次的旅行,計停留過八縣地方,為太原,文水,汾陽,孝義,介休,零石,霍縣,趙城,其中介休至趙城間三百余里,因同蒲鐵路正在炸山興筑(1932年閻錫山任太原綏靖主任,統轄晉綏兩省,提出了“十年建設計劃”,同蒲路是首要的項目。1932年10月,閻設晉綏兵工筑路局,局長謝宗周。1933年2月又成立晉綏兵工筑路總指揮部,閻親任總指揮。1933年5月23日,同蒲路在太原車站舉行開工典禮,由太原分南北兩段同時施工……1934年7月1日,南同蒲的太原——介休段通車,長148千米。筆者注),公路多段被毀,故大半竟至徒步,滋味尤為濃厚。餐風宿雨,兩周艱苦簡陋的生活,與尋常都市相較,至少有兩世紀的分別。我們所參詣的古構,不下三四十處,元明遺物,隨地遇見,現在僅擇要紀述。

汾陽縣峪道河龍天廟

在我們住處,峪道河的兩壁山崖上,有幾處小小廟宇。東崖上的實際寺,以風景幽勝著名。神頭的龍王廟,因馬跑泉享受了千年的煙火,正殿前有拓黑了的宋碑,為這年代的保證,這碑也就是廟里唯一的“古物”。西巖上南頭有一座關帝廟,幾經修建,式樣混雜,別有趣味。北頭一座龍天廟,雖然在年代或結構上并無可以驚人之處,但秀整不俗,我們卻可以當它作山西南部小廟宇的代表作品。

龍天廟在西巖上,廟南向,其東邊立面,廂廡后背,鐘樓及圍墻成一長線剪影,隔溪居高臨下,隱約白楊間。在斜陽掩映之中,最能引起沿溪行人的興趣。山西廟宇的遠景,無論大小都有兩個特征:一是立體的組織,權衡俊美,各部參差高下,大小相依附,從任何視點望去均恰到好處;一是在山西,磚筑或石砌物,斑彩淳和,多帶紅黃色,在日光里與山岡原野同醉,濃艷奪人,尤其是在夕陽西下時,磚石如染,遠近殷紅映照,綺麗特甚。在這兩點上,龍天廟亦非例外。谷中外人三十年來不識其名,但據這種印象,稱這廟做“落日廟”并非無因的。

廟周圍土坡上下有盤旋小路,坡孤立如島,遠距村落人家。廟前本有一片松柏,現時只剩一老松,孤傲聳立,緘默如同守衛將士。廟門整日閉鎖,少有開時,茍遇一老人耕作門外,則可暫借鎖鑰,隨意出入;本來這一帶地方多是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所謂鎖鑰亦只余一條鐵釘及一種形式上的保管手續而已。這現象竟亦可代表山西內地其他許多大小廟宇的保管情形。

廟中空無一人,蔓草晚照,伴著殿廡石級,靜穆神秘,如在畫中。兩廂為“窯”,上平頂,有磚級可登,天晴日美時,周圍風景全可入覽。此帶山勢和緩,平趨連接汾河東西區域;遠望綿山峰巒,竟似天外煙霞,但傍晚時,默立高處,實不竟古原夕陽之感。近山各處全是赤土山級,層層平削,像是出自人工;農民多辟洞“穴居”耕種其上。麥黍赤土,紅綠相間成橫層,每級土崖上所辟各穴,遠望似平列橋洞,景物自成一種特殊風趣。沿溪白楊叢中,點綴土筑平屋小院及磨坊,更顯錯落可愛。

龍天廟的平面布置南北中線甚長,南面圍墻上辟山門。門內無照壁,卻為戲樓背面。山西中部南部我們所見的廟宇多附屬戲樓,在平面布置上沒有向外伸出的舞臺。樓下部實心基壇,上部三面墻壁,一面開敞,向著正殿,即為戲臺。臺正中有山柱一列,預備掛上幃幕可分成前后臺。樓左闕門,有石級十余可上下。在龍天廟里,這座戲樓正堵截山門入口處成一大照壁。

轉過戲樓,院落甚深,樓之北,左右為鐘鼓樓,中間有小小牌樓,庭院在此也高起兩三級劃入正院。院北為正殿,左右廂房為磚砌窯屋各三間,前有廊檐,旁有磚級,可登屋頂。山西鄉間穴居仍盛行,民居喜砌磚為窯(即券洞),廟宇兩廂亦多砌窯以供僧侶居住。窯頂平臺均可從窯外梯級上下。此點酷似墨西哥紅印人之疊層土屋,有立體堆壘組織之美。鐘鼓樓也以發券的窯為下層臺基,上立木造方亭,臺基外亦設磚級,依附基墻,可登方亭。全建筑物以磚造部分為主,與他省木架鐘鼓樓異其風趣。

正殿前廊外尚有一座開敞的過廳,緊接廊前稱“獻食棚”。這個結構實是一座卷棚式過廊,兩山有墻而前后檐柱間開敞,沒有裝修及墻壁。它的功用則在名義上已很明了,不用贅釋了。在別省稱祭堂或前殿的,與正殿都有相當的距離,而且不是開敞的,這獻食棚實是祭堂的另一種有趣的做法。

龍天廟里的主要建筑物為正殿。殿三間,前出廊,內供龍天及夫人像。按廊下清乾隆十二年碑說:龍天者,介休令賈侯也。公諱渾,晉惠帝永興元年,劉元?!ハ萁樾?,公……死而守節,不愧青天。后人……故建廟崇祀……像神立祠,蓋自此始矣……

這座小小正殿,“前廊后無廊”,本為山西常見的做法,前廊檐下用碩大的斗拱,后檐卻用極小,乃至不用斗拱,將前后不均齊的配置完全表現在外面,是河北省所不經見的,尤其是在旁面看其所呈現象,頗為奇特。至于這殿,按乾隆十二年“重增修龍天廟碑記”說:按正殿上梁所志系元季丁亥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重建。正殿三小間,獻食棚一間,東西廈窯二眼,殿旁兩小房二間,樂樓三間……鳩工改修,計正殿三大間,獻食棚三間,東西窯六眼,殿旁東西房六間,大門洞一座……零余銀備異日牌樓鐘鼓樓之費……

所以我們知道龍天廟的建筑,雖然曾經重建于元季,但是現在所見,竟全是乾、嘉增修的新構。殿的構架,由大木上說,是懸山造,因為各檁頭皆伸出到柱中線以外甚遠;但是由外表上看,卻似硬山造,因為山墻不在山柱中線上,而向外移出,以封護檁頭。這種做法亦為清代官式建筑所無。

這殿前檐的斗拱,權衡甚大,斗拱之高,約及柱高之四分之一;斗拱之布置,亦極疏朗,當心間用補間鋪作一朵,次間不用。當心間左右兩柱頭并補間鋪作均用四十五度斜栱。柱身微有卷殺:闌額為月梁式;普拍枋寬過闌額。這許多特征,在河北省內唯在宋元以前建筑乃得見;但在山西,明末清初比比皆是,但細查各栱頭的雕飾,則光怪陸離,絕無古代沉靜的氣味;兩平柱上的丁頭栱(清稱雀替),且刻成龍頭象頭等形狀。殿內梁架所用梁的斷面,亦較小于清代官式的規定,且所用駝峰,替木,叉手,等等結構部分,都保留下古代的作法,而在清式中所不見的。

全殿最古的部分是正殿匾牌。這牌的牌首,牌帶,牌舌,皆極奇特,與古今定制都不同,不知是否原物,雖然牌面的年代是確無可疑的。

只可惜我和汾陽的朋友走遍峪道河河谷,也沒有找到梁思成、林徽因在峪道河考察后作過精彩描繪的、馬跑泉北頭那座秀整不俗的龍天廟。但在汾陽城北的賈家莊鄉太平村找到了一座始建于明萬歷甲申年(1584年)的龍天廟。該廟坐北向南,正殿為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有些破敗。屋面采用灰筒瓦,正脊和垂脊采用色彩艷麗的黃綠琉璃,雕龍鳳、人物、花卉,技法高超,貓頭滴水使用部分孔雀藍琉璃,有介休琉璃風韻。正殿東側為藏經樓,對面為戲臺,戲臺和藏經樓均為硬山結構,保存基本完好。轉到大殿后面,發現正脊立牌上寫道:“甲申季秋吉旦造,汾州米家莊琉璃匠秦廷壯,男秦朝、秦國,謹誌”。而我記得在汾陽城內關帝廟大殿正脊立牌有寫道:“介休縣張家里琉璃匠秦富、秦貴、秦榮,長男秦廷璽”。關帝廟修建時間為大明正德十年(1515年)五月,要比太平村龍天廟早69年,按建造時間和秦廷璽、秦廷壯兩人的名字推斷,應該是介休張家里琉璃匠秦家,在建造完城內關帝廟后就有可能落戶到太平村了。這次汾陽之行也算是無心插柳吧。

關于龍天廟的產生,學界有多種說法,其中之一便是:在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以后,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晉朝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華夏大傷”。胡人趁機起兵,侵擾中原,于是中原大亂,從西晉永興元年至北魏統一北方(304-439)的百余年間先后由胡人及漢人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史稱“五胡亂華”。好不容易迎來了繼十六國分裂局面之后,在中國北部重建統一的北魏王朝,卻又遇上了“三武一宗”首次法難。據《中國通史》等資料記載,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和后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的四次滅佛運動,即稱為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難。

首次法難是在北魏滅掉北涼后,北魏統治者面對錯綜復雜的各種社會矛盾,道武帝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屯田、發展農業、注意改善民族關系等,對佛教也較為寬松,故使佛教在較短的五六十年間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好景不長,后因太武帝聽信了道教的片面言詞,說佛教是外來宗教,不可信之,不如本土道教好而真,再加上其他多種因素,他就斷然放棄了對佛教的支持而轉向道教,將年號也改為“太平真君”,并于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三月,悍然發動了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其運動之慘烈,著實令人害怕,逢寺廟就燒,見僧人不是殘殺,就是趕出廟門,強行還俗。當然,五臺山的寺廟也難逃此劫,同樣被焚燒殆盡。這就是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一次法難。

我推斷,這可能也是將龍天廟推向山西各地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一,介休在這二百余年里,縣邑建制時有時無,地域主屬變化不定。西晉(265—316)改界休為介休,屬西河國,鄔縣屬太原國。永興元年(304年)介休城為劉淵軍攻破,此后,北方發生少數民族長期戰亂。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復置介休縣,屬吐京鎮西河郡。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復置鄔縣,屬并州太原郡。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西河郡治被六鎮起義軍攻破,介休縣治也被攻破,改隸晉州(即平陽郡)。永安年間(528-529),介休縣僑治汲郡界(今河南省衛輝市境),屬司州五城郡。也有可能因為隸治的原因,晉中及周邊各地開始了解并認可龍天廟。

第二,二百余年來,介休地區是民族戰爭動亂地區,而介休令賈渾抗節不降,具有超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第三,大規模的滅佛運動,見寺廟就燒,僧人不是被殘殺,就是被趕出廟門,強行還俗,而龍天廟為道教廟宇,因此有可能得以保留。也說不定有的佛教寺廟,為了公共財產不被損毀,借機改為祠堂或者龍天廟。

第四,龍天廟的職能和農村、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不僅為人民管理風調雨順,水旱疾疫,還兼管農田莊稼起了虸蜉,事無巨細,幾乎除了審案子什么都管。這樣的神,哪有老百姓不喜歡的道理。

當然,龍天廟的產生年代與過程,還需要強有力的實證來證明。

但是,1700余年過去,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只“謂其能致雨澤,竟不知其忠節”,或如“谷中外人三十年來不識其名”,實屬正常。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介休市尚有紅衛莊村龍天廟、興地村龍天廟、舊堡村龍天廟、西歡村龍天廟、謝峪村龍天廟、梁家村龍天廟、化家窯村龍天廟、四家窯村龍天廟、侯堡村龍天廟、圪垛村龍天廟、段家巷村龍天廟,還有沒有登記在冊的板峪龍天廟和上嶺后龍天廟共13座。而興地村龍天廟和舊堡村龍天廟的大斗拱、直窗欞有明顯的元代建筑風格。和介休地緣距離近者,汾陽市有十余處,孝義市有近十處,平遙、靈石、壽陽、昔陽、平定、太谷、陽泉、離石、臨縣、文水、中陽、柳林等均有存留。遠者已知的,也已輻射到陜西的米脂和綏德了。

太原市在晉源區、小店區北格鎮、迎澤區、尖草坪區、古交市和陽曲縣均有龍天廟存世。太原市有民俗專家認為:太原市的龍天廟應該和太原是龍興之地有關,家居晉源的肖四清老先生則撰文《太原縣龍天廟之迷》:“原晉源龍天廟正殿中的塑像曾是皇冠龍袍,應該供奉的是‘文景之治的西漢劉邦之子漢文帝劉恒?!本烤固凝執鞆R主是不是西晉介休令賈渾,很是值得歷史學家、民俗專家去探究、論證、研究。

龍天者,西晉介休令賈渾是也!他曾是介休百姓心中的人格之神!也可以說他曾是介休百姓心中的全能之神!

或許和介休在歷史上久經戰亂有關,或許和這一方的水深土厚相連,介休百姓素有嫉惡如仇、知恩圖報的性格特點,但凡忠于祖國、蔭庇人民、造福時代、堪為楷模者,在歷史上,介休百姓往往會建廟立祠,世代祀之。如供奉割股奉君介子推的介神廟和潔惠侯廟就有多座;明代萬歷年間在介休當縣令的史記事,興修水利、建立學館,人們建塔呼之史公塔;北宋介休人文潞公文彥博,首開三河、治理洪山泉,以及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在介休任縣令的王一魁,重視教育、訂立水規,兩位先賢也被請立在介休市洪山源神廟,塑像位在堯、舜、禹之側。

由此,介休百姓修建龍天廟,祭祀守護他們世代平安的晉邑令賈公渾實乃常情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