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西秘境,一個你不曾見過的滇西

2020-12-07 10:54蘇亭易只貓
世界博覽 2020年23期
關鍵詞:麗江

蘇亭 易只貓

“三江并流”腹心地帶,金黃的稻穗洋溢著鄉野的清香,世居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滇西有什么?”有人問我。我想了半晌,回答說:“有我想找的人、事、物?!?/p>

我們的旅行從麗江開啟,結束于最西北處的迪慶藏族自治州。扎堆兒雜居的少數民族,使這塊地域散發出濃濃的異樣味道。

這次出游開啟了一個新身份——一個房車主題的微綜藝導演,這也就意味著記錄自駕行程將成為我的任務之一。車子于群山之間一路攀爬,經過了金沙江的兩個渡口,最終到達了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的一個鄉下?;貞涍@一段旅程十分簡潔明了,出發地與目的地架構起兩個端點,還有一程,在路上。

去麗江聽歷史

云南的省會是昆明,但要講起麗江,可是名聲在外,絲毫不亞于那個“云A”遍布的城市。如何看待它?似乎可以用這樣一個類比:上海之于中國、深圳之于廣東、青島之于山東。

21世紀超現代視域下的麗江,有一個躁動的名字——艷遇之城。隨著國家建設的推進,好多事物都在朝著系統化方向發展,就連旅游業也搭建起一個生態圈,城市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密起來,比如說麗江和拉薩這兩個八桿子打不著的地方,因為這個旅游生態圈,產生了千絲萬縷的關系:“麗江艷遇,拉薩療傷”,一個促成相遇,一個主導分離,合乎情理地順應了生即有滅的自然規律,成為完整流程中的兩個重要步驟。

到達麗江那天,來接機的是一個藏族中年人,劇組人都親切稱其為“四哥”。每個地方、每個時代都有一個關于美的標準,譬如古時環肥燕瘦的審美,看到四哥和中巴司機,我大概明白了此地域的獨有配置——黝黑。四哥此行是要把我們接到他的“醉溪亭”去,他既是劇組落腳客棧的負責人,又是我們的導游,如果只是抱著來麗江艷遇的心態,我相信你會錯過聽說歷史的機會。

14世紀初期的納西族已經有了自己的軍隊,納西族的首領阿甲阿德率部投奔朱元璋,納西王變成了麗江府知府,麗江古城由此建立。相傳彼時的納西族還沒有自己的姓氏。于是阿甲阿德將軍請求明朝皇帝賜“朱”姓給納西一族,可“朱”作為皇族姓氏,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榮譽與地位,不能亂賜,于是朱元璋在軍師劉伯溫的建議下在“朱”字上稍加改動,將開頭的一撇一橫去掉,才有了后來的“木”姓,這樣既滿足了將軍為民族爭取姓氏的愿望,又暗示其地位永居一人之下的局限性。

在整個明朝,木氏家族與中央政權的關系一直良性地發展。按《納西族史》的說法:明王朝依靠木氏土司加強了對滇西北的統治,木氏土司也在明王朝支持下擴大了勢力范圍,造就了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的局面。

與國內的許多古城相比,麗江是特別的,它是少有的幾個不設城墻的古城,這背后也有一段佳話。傳說劉伯溫曾給過朱元璋一個提示:阿甲阿德既然可以帶領子民歸順于大明王朝,就一樣有能力將麗江百姓輕而易舉地卷走。從傳統國學角度來講,城墻如同一個包圍結構,將“木”字放在其中,有“困”的意味,恰好可以將阿甲阿德將軍限制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相傳阿甲阿德代管地區后,麗江之所以災難頻頻,都是受這個“困”字的影響,所以后來城墻的拆除也與此有關。至于今天麗江古城的無城墻緣由是否真有此“據”可依,姑且不論,作為游客,多數人只為獵奇而來,我也不例外。

云南一帶,除了木姓,還有另外一個大姓——和,表示木上添一撇,戴上木家草帽,旁邊加一口,背上木家筐籃。據說這是朱元璋賜予麗江平民百姓的姓氏,所以納西人常有“官姓木,民姓和”之說。

風味滇西

當我還沉浸在有趣的歷史中時,車子已經走入城中。剛剛還在喋喋不休的導游四哥此刻已經換了身份,劇透起晚上的大餐。一眾人圍坐在院中的一張圓桌前,搓手期待大廚為我們準備的麗江第一餐。那圓桌十分特別,最中間是一個煮著雞湯的大鍋,許是見了遠方的客人,所以正開心地冒著泡泡,旁邊擺著肉和菜,這大概是一頓當地的特色火鍋。四哥端起其中一盤,把肉放到圍在鍋邊的一個10公分寬的鐵板上,原來這塊黑鐵板還有烤肉功能。正式開餐前,鍋里鮮香四溢的雞雜湯在每個人的碗里遛了一圈,瞬間使我產生了一個想法:世界上或許只有兩種能將人遠程喚醒的事物了,一是《紅樓夢》中王熙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聲音魅力,另外一樣,便是如這碗雞雜湯一般飄香十里的美味了。

對于肉食,盡管美味,我卻也點評不出太多花哨的東西,倒不如直接進入主題,講講這個地區獨特的素食。

云南麗江有種特別的土豆,名為“花心土豆”,它的外表比較奇特,切開的心除了應有的白,周圍還多了一圈像被扎染又打開的紫紅色,著實讓人感嘆大自然對這片土地的偏愛。西葫蘆算不上什么奇特的蔬菜,麗江的西葫蘆外形要比北方的瘦小些,適于厚切,它的特別之處在于鮮嫩多汁的口感,即便是烤得再久水分也不會被鐵板榨干,嚼入口中還會有一股奶香味,不得不讓人懷疑它是喝牛奶長大的。

乾隆曾在《麗江府志》中記錄過一種外號叫作“食黑豆腐”的風味小吃,這就是雞豆涼粉。之所以會用“黑”這個字眼,是因為麗江產一種獨特的野生小豆子,富含黑色素,將其磨成粉熬熟制成的涼粉外表會呈現黑色。提到涼粉,一般會有一些局限性的思考,將其定義為消暑良品,想著拌以酸醋、醬油之類的調味品。但在麗江,雞豆涼粉的做法不僅是涼拌那么簡單,把外皮烤到焦脆也是一種獨特的“解題思路”。幾百年來,雞豆涼粉這種小吃不僅經久不衰,還形成了“暑吃涼、寒吃熱”的飲食慣例。熱吃時厚切,相信黏糯的口感一定別有一番滋味。

有山有水有古城

第一次對麗江產生印象是通過一部影視作品——《木府風云》。那時并不深入關注部落之間的內部紛爭,使人心生神往的多是麗江的異域風情、民族服飾、秀山麗水……《木府風云》中對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有過些許演繹,這絕非虛構。

劇本圍讀結束后的一個下午,我散步去麗江古城,一路臺階,從下面的街道走到上面的古城,隨著高度的上升,視野變得更加開闊,房屋瓦舍的各式排列組合盡收眼底。登高望遠,身高就不會是硬傷了。

今天的麗江,相比《木府風云》帶給我的想象似乎沒有太大差別,一如徐霞客游覽時所描繪的那樣,“宮室之麗,擬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櫛比”。古樸的納西院落民居,多為土木結構,灰瓦白墻、飛檐翹角,夾在中間的一些新式樓宇,也并不會打破城中古色古香的質樸氣息,可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

單憑古樸,還不夠讓這座城市從眾多古城中脫穎而出,在西南地區,是山地地形成就了其獨特的藝術造詣。從房屋的構造上來說,麗江古城的建筑簡單粗獷,絕對算不上精致有型,但呈階梯狀坐落的房屋布施,恰恰使其構成了亂中有序的視覺效果。

行走其間,無意間被一個咖啡廳的露臺吸引,絕好的觀景位置吸引了一大波攝影愛好者和自媒體人。這樣的陣仗對來歇腳品咖啡的游客似乎不甚友好,想必腳還未踏入,心就被擠出去了。但作為一個體驗派,勢必要把最真的感受記錄下來,所以在端著咖啡擺pose期間,我還是安靜而走心地欣賞了眼中的一切:第一眼見麗江的時候,就覺得它的“灰白”有種特別的感覺,但想不出那是什么,直到我站上露臺才恍然大悟,這是一場清冷、靜默、空靈、帶著點關于天地之間的思考。

古城之美,不僅只有厚重歷史所締造的人文氣息,還有自然原生所成就的和諧景致,使這里贏得了“高原姑蘇”“東方威尼斯”的美稱。從古城區一直往正北方向走就是玉龍雪山,這個地方對于愛好旅游的人一定不陌生。它處于青藏、云貴兩大高原的銜接處,為橫斷山系云嶺山脈的主峰。由于地殼不均衡的上升,形成高山、深谷、山間盆地相間的地貌形態,幾次遭受海侵海退的影響,直到第三紀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延繼到第四紀,玉龍山才最終形成。

每天我都有出來散步的機會,時間極不固定,有時候是清晨,有時候是晌午。某個連綿陰雨的天,下午2點便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我和另外一個執行導演臨時起意決定外出游玩,客棧的納西族老哥第一個就推薦我們去玉龍雪山,大概在每個納西人的眼中,這座雪山都是神秘可探的。他說在納西語中,玉龍雪山被稱為“歐魯”,意為“天山”,是納西人的神山,因其雪峰連綿宛若巨龍騰躍飛舞,故稱為“玉龍”。

就這樣,我們乘坐專線到達了雪山腳下,第一站走向了玉龍雪山東麓的藍月谷,因湖水顏色湛藍、山谷形狀如月而得名。陰云籠罩下山谷消失了邊際,霧色將峰谷的邊緣羽化,像是仙人會長居的地方。打破沉靜的是一束越過云層閃現的陽光,在一把傘下的兩個人瞬間被分置于世界的光明與陰影中。我附身撩撥了幾下腳底清澈的水,陶醉之時,只聽身后旅游團導游一通講解,頭戴小紅帽的游客們便“轟”地一下朝白水交接處涌去,想必她賦予了白水去濁的意義。此刻,我不想嘲笑世俗的觀點,這片秀水早已超越世事繁雜。

沿著公路下的棧道往深處走,看到了一片像是顏料染出的綠。流水相通,好疑惑為何青、白、灰三色誘惑,它都能保持面不改色?淅瀝瀝的小雨漸漸變得來勢洶洶,雨落下來拍打著游人的雨衣,沒有帶傘的游客黯然神傷,只好躲進休息處的屋檐下等待?;艁y之中,唯一穩定的只有那面銅鏡一般的綠湖,沒有水花泛起。水中立著一根枯枝,仿佛在這里駐守多年,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有無客人,它都旁若無人地照著鏡子。希望世人能學習這份不動聲色的堅韌。站在堅硬的地球表面,莫忘柔軟的事。

還有一程,在路上

從麗江自駕開往攀天閣,地圖上只顯示出200余公里的路程,這段“分分鐘”的路程,在環繞山勢的影響下,變成了歷時6小時的長途旅行。怪不得在前幾十年通訊不發達的年代,云貴地區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等你走到隔壁山心儀的姑娘家時,她已經嫁人了。調侃的就是直線距離與實際距離之間的差距。

一路有半程都在沿江行駛,從云南省麗江石鼓鎮至四川省新市鎮,恰好為金沙江中段,金沙江過石鼓后,流向由原來的東南向急轉成東北向,形成奇特的“U”型大彎道,成為長江流向的一個急劇轉折,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彎”。

沿江前進,眼前湍急的土黃色河水率先喚醒了人們關于歷史的某些記憶,那是一段人人都讀過的紅色經典故事。1936年4月,紅二方面軍長征北上時,選的就是這段水勢相對較緩的石鼓渡口橫渡金沙江。再看右側高山巍峨,汽車常常走走停停,實際上是道路前方有或嚴重或輕微的山體滑坡。即便如此,沿路人們的生活卻未受外物波及。山下有民居,建筑風格有點像原始寨子,底層用木頭支起,晾晾衣服養養牲畜,隔絕潮濕,二層才是供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偶爾會遇見人們趕著羊群行進在道路一側,羊兒都是山羊模樣,個頭兒不大體形也并不肥碩,脖子上都系著鈴鐺,走起路來叮叮作響的聲音在空谷中縈繞。

攀天閣的“一湯、二肉、三碗米”

20世紀30年代,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用一本《消失的地平線》將迪慶地區帶向更寬泛的視野。小說主要講的是在20世紀30年代,4名身份各異的西方旅客意外來到群山之中的迪慶秘境,被命運捆綁而遭遇了各種離奇的事件。該書出版后,很長一段時間都名列口袋圖書的TOP.1,引發了一場召喚世界的探秘之旅。

這次出游有許多值得慶幸的地方,房車旅行只是節目形式,至于內容,實際上是被美食填充的一場尋味大戲?;亟哟娜耸莻€圓乎乎的可愛的人,身形好似《老夫子》漫畫里的大番薯,他們都稱他為“TuSi哥哥”,本來還好奇這是個多愛吃吐司的人呢,了解了云南歷史才悟到,他們講的應該是“土司”二字。

導演組給每個嘉賓都安排了任務,我起個清早就跟著畫家寫生去了。天剛剛醒,山色空蒙,氣溫微涼就使人瑟瑟發抖,目光所及之處,除了田埂上到處亂跑的野雞,似乎找不到更雀躍的生物了。畫家作畫期間,航拍器帶我仔細看了看這里,脫離一個井底之蛙的視野,盡覽攀天閣的全貌。這兒其實是個山中盆地,中間低,四周被山谷圍著,在中間最低處是一個壩子,居民生活耕種都緊緊圍繞著這個壩子。

剛到攀天閣,就是一場農家晚宴。在爐臺上已經支起了烤肉的架子,樣子和北方的鍋臺差不多,只不過北方爐子外圍是由石頭壘砌的,而這臺爐子里里外外都是燙手的鐵皮,隨便烤點什么根本不在話下。

走進農家發現,他們的餐桌上少有炒菜,幾乎都是些湯湯水水的飯,最符合北方人飲食習慣的大概就是那半碟涼拌黃瓜,常常會被爭先恐后地一搶而空。我們的工作餐幾乎都在基地里進行,幾天吃下來,劇組人總結出一個基本配置:一湯、二肉、三碗米?!耙粶笔敲诇蟮那嗖巳~,不放任何一滴油,也不加油鹽醬醋的任何調味料,攝像大哥們總是享受不了這道菜,禮貌性地給出一個最不堪的評價——只為健康而生?!岸狻币话闶秦i、牛、羊、雞、鴨、魚中的隨機兩樣,說是燉肉,其實也逃不過被湯水沒過的宿命,倒也不是農家人小氣不給放肉,相反他們隔一會兒就過來熱情加菜,麗江迪慶一帶的人,對補充身體水分這件事真是情有獨鐘。記得其中一道肉菜是火腿燉菜大雜燴,清湯寡水,但確實很鮮,土司哥哥的太太給我們每人碗里分了些秘制辣醬,顏色鮮紅艷麗,說是要拌著肉菜一起吃,這還是來云南這么久第一次接受辣味挑戰,同桌那些重口味的天津伙伴眼睛都看得冒星星。嘗了幾口,還是沒能刷新我對云南人不能吃辣的刻板印象,平平無奇的辣度,和前段時間網上熱議的“廣東辣”或許可以較量一下。

上面還提到了“三碗米”的說法,是因為我們每天都會吃3碗米飯。云南有一種特別的米,官方名字叫作“老黑谷”。當地人也把它稱作紅米,市價大概賣到150元/300克。之所以昂貴,是因為它的產量稀少且產地十分單一,偌大的云南,也僅有攀天閣能長出這樣的米。

沼澤地變成良田,這是人類為生存而創造的一個奇跡,這個奇跡的締造者不是某一個英雄,而是一個名為“普米族”的民族。普米族先祖因戰亂流離到這里,在當時廣西通判馮舜生的帶領下開墾農田,培育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世界最高海拔水稻”,隨著名聲漸漲,各國農業專家紛紛被吸引過來,日本考察團也曾至此,一穗高價求得黑谷種帶回日本試種,然而卻因海拔、環境等原因最終失敗。

我們有一項任務,便是去田里割老黑谷。云南的作物不像北方的那么粗枝大葉,收割的鐮刀也自然小了不知道多少,看起來像是玩具一樣輕便,長得如同農歷初一的月亮,別看小小一牙,卻鋒利無比。穿上皮靴全副武裝走入稻田中,興致勃勃地看著大家收割莊稼,上一秒我還在嘉賓身后指指點點制造戲劇效果,下一秒就被困在稻田的泥里拔不出腳。路過的人看不下去了,脫掉鞋光著腳踩進來現場教學。

吃慣了白米飯的人,最初吃老黑谷可能不會有太多贊美的話。一般的米飯是可以整塊兒夾起的,飯粒兒之間多多少少存在一點粘性,但新煮出來的黑谷卻不是那么團結,好似一盤散沙,口感也并不是特別好,略顯粗糙。但正如良藥苦口,良米也會糙口,精良的作物,總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中誕生。這里的水稻灌注了高原清泉的甘醇,飽吸了紅土地特有的養分。捧幾把去了紫黑穗芒的稻米,任由普米族大姐手腳麻利地燒旺灶膛柴火和著鐵鍋里的泉水翻騰,漸漸平靜下來,沉淀出濃郁的香甜。

探尋維西秘境

攀天閣維西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以傈僳族、納西族、藏族、普米族為主,所以不論從服飾、習俗還是文化遺產上講,都有太多值得了解的東西。

在攀天閣的最后一天,提前打過招呼后,我帶自己的嘉賓來到傈僳族的一戶人家,老人叫和志高,是傈僳族弩弓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初進院子,老人正坐在石階上打磨木頭,矮桌上早就備好了招待我們的茶水。老人帶我們一路參觀,耐心講解,從墻上的獎狀到非遺課堂,從最新訂做的器具到家里傳下來的一支近400年的弩弓。都說冷兵器時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傈僳族的弩弓制作技藝是傈僳族民間民族文化的精髓,有鮮明的歷史烙印和實用價值,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表現。

每一支弩弓都有一個小小的發射機關,這個機關一般要用動物骨頭制成?!板蠊膮柡χ幵谟谀侵Ф炯?,講到這兒,老人十分小心地拿出一個盒子,但箭頭其實沒有毒。毒箭采用的竹木是一種透氣性很好的木頭,為的是給獵物的血液留空隙回流引至毒區。

弩弓的制作也有風險,即便是技藝純熟的人,也未必百分百成功。弓的木材選擇就有一番講究,必須是生長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一種樹,這對于生活在近3000米海拔的傈僳族人來講的確不容易。跋山涉水運來的直木到達這里還要歷經多重工序——蒸發水分、折彎、熏干,只要中間出現裂痕就不能要了。不過據老人講,多年經驗下來,一支弩弓臂的成敗,在他拿到原木時差不多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了。

于古時的傈僳族來講,弩弓是陪伴傈僳男子一生的物件,每個男子從一生下來就會有一支屬于自己的小弩弓,隨著年齡增長,弩弓也會更新迭代,用適當的大小去匹配男子的個頭,百年后,還要陪男子歸于塵土。

介紹墻上的照片時,和叔著重向我們展示了一張非遺進校園時拍的合影,能看出他的欣喜,也能聽得出言語之間的無奈,顯然非遺傳承還是遇到了困難。隨著國家對于環保的倡導,狩獵成了件被明令禁止的事,的確,在當今時代下,我們的一日三餐早就不再需要依靠狩獵解決,愛護生命和保護野生動物成了更多人的心愿。這樣一來,弩弓最大的實用功能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最多只能當作一個小擺件走進人家,或者供民族內部舉辦比賽時自娛自樂。雖然非遺進校園活動中,孩子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度,但弩弓卻無法像從前一樣陪著男孩長大,相反會因為孩子們的成長而被徹底遺棄。

然而與此相反的是維西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特征突出,距維西縣城84公里的響古箐滇金絲猴生態旅游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活在響古箐一帶的滇金絲猴有500多只,1999年中國昆明世博會吉祥物靈靈,就是從這里走向昆明、走向世界的。塔城的滇金絲猴國家公園是唯一的常人能觀賞到這些小家伙的地方。

滇金絲猴是與大熊貓并列的國家級保護珍稀動物,是中國特有的靈長類動物,分布區域狹窄,僅局限于金沙江、瀾滄江之間的云嶺山脈,薩馬閣保護區是滇金絲猴的主要棲息地。它們長年生活在人跡罕至的高山地帶,海拔2500-5000米是這些小家伙的活動范圍,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生命力最頑強的靈長類動物。

滇金絲猴終年生活在冰川雪地附近的寒溫性針葉林中,初春季節偶至針闊葉混交林中覓食。它們食物與其它的靈長類動物有很大的差別,以云杉、冷杉樹的附生植物松蘿、苔蘚、地衣和闊葉樹的嫩葉、花、果為食,隨著季節不同采食的植物種類也有一定變化,但從不食用村民的莊稼,這也是它長期以來能夠與人類和諧相處、被當地少數民族奉為“神靈”的緣故。

它們有著猩紅色“性感”的嘴唇,長著一張最像人的臉,面龐白里透紅,黑白灰相間的絨毛在陽光下透出光環般的燦黃?,F在滇金絲猴已經到了滅絕的邊緣。保護生物學認為,有一類物種叫做“關鍵種”,它在生態系統中起著主導作用。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種往往是植物。例如在云嶺山脈的關鍵種就是云杉和冷杉,它關系到林中無數物種的生存,包括滇金絲猴。

無論是弩弓傳承,還是滇金絲猴的生態圈,都呼喚著更多的人將目光投向這里。一些民間的故事、一些人家的美味,一些珍貴的記憶,讓維西這片土地漸漸有了溫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責編:昭陽)

猜你喜歡
麗江
麗江正年輕
麗江古城
麗江三朵節
叫一聲麗江
美麗的麗江,我來了
綻放的麗江
麗江搖籃曲
我的麗江謠
云南·麗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