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墓葬等級制度初探

2020-12-07 10:55杜雪芳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0年18期

杜雪芳

摘 要:關中地區的唐代墓葬除了帝陵外,主要分為皇室墓和品官墓二元系統,從墓葬的地上以及地下結構兩個方面分別探討等級表現。唐代墓葬制度是唐代等級制度的反映,前期的“號墓為陵”等特制,其實也是對等級制度的一種遵循,是制度上張力的體現,而后期墓葬制度的松變,是唐代政治、經濟衰變的必然反映。

關鍵詞:唐代墓葬;等級制度;關中;皇室貴族;中上層官吏

1 唐墓的二元系統與等級

關中地區的唐代墓葬除帝陵外,主要分為皇室墓和品官墓二元系統,在每個系統內又依據墓葬的地上及地下結構兩個方面劃分若干等級?;适夷瓜到y可以分為仿皇帝及“號墓為陵”、太子或嫡公主墓、親王墓三個等級;品官墓系統可以分為三品以上官員墓、五品以上官員墓、九品以上官員墓三個等級。其中品官墓系統主要討論三品以上官員墓和五品以上官員墓兩個等級,下層官吏的墓葬與平民墓葬差異不大,等級特征不明顯,本文不再贅述。

1.1 二元系統劃分的依據

皇室墓葬在唐代前期占據重要地位,數量多,等級高,形成了系統性的等級制度?;适夷乖岬燃夡w現在地上結構、地下結構、隨葬品、壁畫等方面。由于皇室成員更接近權力核心,能夠參與政權斗爭,因而皇室成員墓對制度、等級的演繹更靈活、更豐富。官僚系統則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其發展演變能反映政治、經濟的變化。

1.2 皇室系統與品官系統的區別

皇室成員(高級成員)墓的地下結構與同時期高級官僚墓基本相當,并無明顯的差異?;适蚁到y墓葬與品官系統墓葬的主要區別是墓葬的地上結構,皇室系統墓葬的陵園一般有垣墻、闕、門等結構,封土多為覆斗形,墓前有石獅、石人、石柱等;品官系統的墓葬大多無陵園,封土呈山形錐狀,墓前石刻多為石虎、石羊、石人等。

2 皇室系統的等級及表現

2.1 仿皇陵及“號墓為陵”

2.1.1 仿皇陵

仿皇帝陵,或被稱為準黃陵,目前僅有1例,是唐睿宗李旦長子李憲的墓,這座陵墓即唐惠陵,位于陜西省蒲城縣三合鄉?;萘甑乇沓粲幸桓捕沸畏馔镣?,僅存一件殘石華表和一件殘石馬。地上部分有內外雙重垣墻,四角有角闕,內垣開南北兩門,門外置土闕一對。有獻殿、下宮遺址。石刻主要有石獅、石人、石馬、朱雀、翼馬、石柱等。進入墓室的墓道長19米,為斜坡形。墓室為正方形,全長59米,有7個天井,墓室為穹隆頂。墓室西部置石槨,墓道、過間、天井、通道及墓室均有壁畫,石槨上亦雕刻有精美的線畫。該墓早年雖多次被盜,但仍出土了彩陶俑、銀飾、玉器、銅馬器、鐵器、殘瓷器和陶器等大量隨葬品,根據出土的哀冊殘片,判定此墓為讓皇帝李憲和恭皇后的合葬墓。墓園的建筑雖也有闕臺、神道、石刻、門闕、圍墻及角樓,但規格明顯低于帝陵,由此可知該墓在墓主死前便已修筑,死后雖被追謚為“讓皇帝”,也只是地面建筑參照了帝陵的陵園建制,地下部分并無改動。

2.1.2 “號墓為陵”—懿德太子、永泰公主

懿德太子是唐中宗李顯的長子,名叫李重潤。懿德太子墓是乾陵的陪葬墓,其位于乾縣乾陵東南的韓家堡北。該墓地表有雙層封土,呈覆斗形。陵園四角各有一夯土堆,南面有土闕一對。闕南有石獅一對,石人兩對(今一對只殘留底座),石華表一對(已殘,倒塌后埋入土中),周圍設圍墻。地下由斜坡墓道、6個過洞、7個天井、四對小龕、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磚室組成。葬具置于后室,為廡殿式石槨,外壁雕飾頭戴鳳冠的女官線刻圖,墓壁滿繪壁畫,保留約40幅。該墓已遭盜掘,仍出土文物1000余件,有太子哀冊、俑、三彩器和鎏金銅馬飾等。

永泰公主墓在乾縣北部,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墓園呈長方形,四角有角闕,南門有門闕一對。覆斗形封土,邊長56米,高14米。石刻有石獅、石人、石柱等。該墓為長斜坡墓道多天井雙磚室墓,總長87.5米,有4個天井。墓室中放置的一具石槨,石壁上線刻著15幅仕女人物畫。石槨兩扇門的頂部,還刻著一對鴛鴦,鴛鴦張開羽翼,相向飛舞。

2.1.3 仿皇陵、“號墓為陵”墓葬等級特征

仿皇帝陵和號墓為陵的墓葬封土皆為覆斗形,直徑超過50米;陵園一般為雙重墓園(除永泰公主),有四角闕、二門闕。石刻一般為石獅子一對、石人一對、石柱一對。地下部分一般為單磚室墓或雙磚室墓,規格一般很大,多為7個天井,葬具一般為石槨。

2.2 太子、嫡公主墓

2.2.1 章懷太子墓

章懷太子名賢,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次子,章懷太子墓位于陜西乾縣,距乾陵東南約3千米處,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其墓封土為覆斗形,封土堆南約50米尚有殘存的一對土闕,土闕南面有并列的一對石羊。四周原有圍墻,西、東、東北三面的墻角仍殘留于地面,整個墓區約占地26000平方米。地下部分為斜坡式墓道,有4個過洞、3個天井、3對小龕、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磚室。葬具位于后室,為廡殿式石橔,雕飾男女侍從線刻圖像。墓中壁畫保存完好,共50多組,富有生活氣息。該墓已遭盜掘,出土遺物600余件,其中有大型的文吏和武士俑,以及駝、馬、鎮墓獸等唐三彩精品。

2.2.2 新城公主墓

唐新城長公主墓是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陪葬墓之一,位于陜西省禮泉縣煙霞鄉東坪村村北。地面夯筑封土呈覆斗形,封土堆南北兩方各有一排4個并列的土闕,分別為四個角闕和南、北各兩個門闕,當地群眾因而形象地稱其為“八抬橋墓”。地面石刻有墓碑、石人、石虎、石羊、石柱等。該墓為長斜坡墓道單磚室墓,由斜坡墓道、過洞、天井、壁龕、甬道和墓室組成,有石門框、石棺床。

2.2.3 太子、嫡出公主墓的等級特征

太子、嫡公主這一等級墓葬的墓園一般為單墻垣或雙墻垣,闕門1~2個,角闕4個;有覆斗形封土,封土直徑多為30~40米;一般無獻殿、無下宮;石刻多為石獅一對、石人一對、石柱一對。地下部分一般為斜坡墓道、天井、小龕及單或雙磚室墓;墓室規模宏大,一般在50米以上,天井數量多為4~5個,葬具多為石槨。

2.3 親王墓

2.3.1 李壽墓(淮安靖王)

李壽墓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是唐高祖李淵獻陵的陪葬墓。李壽墓為夯土堆圓錐形封土(現已夷為平地),有長斜坡墓道、5個天井、裝石門的甬道和墓室。石槨是罩護在棺外的一層葬具,體積碩大。李壽石槨由身、頂、底三部分組成,共28塊青石。與唐代其他石槨相比,李壽石槨外形的特殊之處在于其正面多了一扇雙開門格式小門,門上刻著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傳說中的四神。

2.3.2 李仁(成王)墓

成王李仁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孫,吳王李恪的嫡長子。李仁墓的地上結構不明,地下結構為長斜坡墓道,是多天井雙磚室墓,有5個天井,墓葬中有石門。

2.3.3 親王墓的等級特征

親王墓一般為圓錐形的封土,地面石刻有石羊、石虎、石人等,未見石獅。地下結構多為單磚室墓或雙磚室墓,長斜坡墓道,多天井,墓道長度一般為40~50米,有5個天井,墓中有石門、石槨等。

3 中高級品官墓的等級表現

3.1 高級官吏等級表現

3.1.1 張士貴墓(從一品)

張士貴墓位于禮泉縣煙霞公社馬寨村西南約300米處,是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之一。該墓在地面上留有高約9.1米、直徑約20米的封土堆。張士貴墓由墓室、角道和墓道三部分組成,長斜坡墓道,為多天井單磚室墓,有5個天井及石門、石棺床。

3.1.2 尉遲敬德墓(正一品)

尉遲敬德墓位于禮泉縣煙霞鄉煙霞新村街道北邊,是昭陵的陪葬墓之一,封土呈尖錐狀,全經夯筑。有尉遲敬德石碑(神道碑)一通,碑首六螭,是昭陵陵園中最大的碑石之一。墓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構成,在第三過洞和前甬道兩壁共有4個小龕。墓道呈斜坡形,過洞中有4個拱頂土洞,天井4個。甬道分前后兩部分:前甬道在第四天井北至前室南口,甬道南端有石門一道;后甬道在前后墓室之間,呈梯形。墓室分前室和后室兩部分,前室平面略呈方形,南北兩壁正中劵有門洞;后室結構與前室同,均為穹窿頂。前后甬道和墓室均為磚砌,地鋪方磚,后墓室有正方形的石棺床一臺。

3.1.3 高級官吏的墓葬等級特征

高級官吏主要指一品到三品官員,他們的墓葬一般有圓錐形封土或山形封土,高8~10米,石刻有石人、石虎、石羊等。墓室一般為單磚室墓、雙磚室墓、土洞墓,唐代前期多為斜坡墓道,規模很大,天井數量為3~5個,以4個居多,后期出現了豎井墓道,墓室規模大為縮減。

3.2 中級官吏等級表現

3.2.1 董務忠(從五品)墓

董務忠墓位于臨漁縣斜口鄉以西地窯村的東側,北距西臨公路1千米左右,這里是驪山北麓開闊的平原地帶。墓為南北向,由墓道、甬道及墓室組成,整個墓道有天井、過洞各5個。棺槨置于棺床上,原為一槨二棺,均已朽。

3.2.2 劉睿(從四品)墓

劉睿墓位于乾陵陪葬區內,該墓為長斜坡墓道天井單磚室墓,有3個天井,每個天井下東、西兩壁各設一小龕。甬道在墓道北,用磚砌成,磚劵頂。墓室四壁向外凸出弧線,攢尖頂墓室,西側有磚砌棺床。

3.2.3 中級官吏的墓葬等級特征

中級官吏主要指五品以上的官吏,這部分官吏的墓葬一般以長斜坡墓道土洞單室墓為主流,有少量單磚室墓,天井主要以3個為主,除唐遂州司馬董務忠墓外,皆未發現石構件。

4 結語

關中地區的唐代墓葬除了帝陵外,主要分為皇室墓和品官墓二元系統,從墓葬等級來看唐墓大體可以分為五個等級,而親王墓與高級官吏墓內容接近,區別不大。每個等級在表現內容上都有區別,能貫穿整個等級體系的是長斜坡多天井墓的天井數量,唐墓的五個等級天井的數量分別為7個、5個、5個、4個、3個。相對于地下結構來說,地上結構對墓葬等級的反映更為系統和準確(天井正是地上、地下結構的結合點)。永泰公主墓雖因“號墓為陵”,地下規模宏大,但地上結構與太子、嫡長公主級別的墓并無差別。懿德太子墓和讓皇帝李憲墓也因有雙重墻垣的墓園才略顯身份較高,李憲墓的石刻略有超出,但皆與帝陵差距較大,體現出皇權至上。

唐代墓葬制度是唐代等級制度的反映,同時它上承隋制,又有創新,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前期的“號墓為陵”等特制,其實也是對等級制度的一種遵循,是制度上張力的體現,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后期墓葬制度的松變,是唐代政治、經濟衰變的必然反映。

參考文獻

[1]張建林,張博,田有錢,等.唐睿宗橋陵陵園遺址考古勘探、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1(1):11-23,91,118-121,123.

[2]陜西省博物館,乾縣文教局唐墓發掘組.唐懿德太子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2(7):26-32,70-71,75-76.

[3]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唐永泰公主墓發掘簡報[J].文物,1964(1):7-33,58-63.

[4]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歷史博物館.唐昭陵新城長公主墓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1997(3):3-29,31-38.

[5]陜西省博物館,陜西省文管會.唐李壽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4(9):71-88,61,96,99.

[6]王玉清.陜西禮泉唐張士貴墓[J].考古,1978(3):168-178,224-228

[7]呼延塘菱.唐尉遲敬德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8(5):20-25.

[8]程學華,程蕊萍.唐遂州司馬董務忠墓清理簡報[J].文博,1996(2):86-96,113.

◆資訊◆

故宮推出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

9月22日至12月20日,故宮博物院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明代御窯瓷器”系列對比展之“御瓷新見—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在故宮博物院景仁宮展出。

景德鎮是聞名于世的瓷都,自明代洪武二年(1369)開始,朝廷即在景德鎮珠山設陶廠(明建文四年更名為“御器廠”、清代更名為“御窯廠”),源源不斷地為宮廷燒造大量品類豐富、質量精湛的瓷器。而燒窯所產生的殘次品,則被打碎后掩埋在御器廠內,長期不為世人所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先后發現明代洪武至萬歷朝御窯瓷器落選品、廢品和部分窯爐遺跡,經過搶救性發掘,獲得數以噸計的御用瓷器殘片和窯具標本,黏合復原出1400多件明代御窯瓷器。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介紹,本次展覽以“御瓷新見”為切入點,將一些新發現且未曾展出的重要出土瓷器修復件和殘片標本,配以精心挑選的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明代御窯瓷器予以展示,以期較全面地反映明代御窯瓷器生產所取得的藝術成就,為觀眾提供全面了解明代景德鎮御窯燒造瓷器品種和欣賞標準器的機會。展覽分紅藍相映—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瓷,五光十色—顏色釉瓷,色彩繽紛—各種彩瓷三個單元,共展出文物和標本合計196件(套)。其中明代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的永樂朝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殘)、永樂朝釉里紅花卉紋筆盒(修復)、青花鏤空錢紋大繡墩(修復)、祭藍釉刻畫應龍紋缸(修復)等,均屬首次展出或修復后首次公開展出。(來源: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