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博物館不只是“疫情之需”

2020-12-07 10:55王海彬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0年18期
關鍵詞:疫情

王海彬

摘 要:2020年1月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人們平靜的生活,多數行業因此而停擺,博物館也不例外。博物館應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也開始了漫長的閉館,從1月到3月上旬,博物館一直未曾開館。博物館閉館后,那些精美的藝術品真正地被束之高閣。為了不讓精彩的展覽和藏品蒙塵,在中國博物館協會的帶領下,各個地區的博物館紛紛走上了“云展覽”之路,網上博物館應運而生。那么,網上博物館和“云展覽”的新型游覽形式,究竟是疫情期間的特殊需求,還是未來博物館發展的新出路呢?文章中作者結合自身的理解認識,對相關問題展開詳細的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網上博物館;疫情;云展覽

博物館網上展覽并非疫情期間肇始,它是伴隨著21世紀初3D漫游等技術的應用逐漸出現的。這次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云展覽”吸引了觀眾的關注,這一現象是博物館網上展覽資源充分利用的結果,使“數字博物館”達到了一個高峰。下面,筆者將結合網上博物館的優越性、展出策略以及未來發展出路等進行分析和論述。

1 疫情期間網上博物館的優越性

對近期網上展覽“參觀”了解后可看出“云展覽”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為近年流行的在線直播模式,比如國家文物局指導下由抖音平臺聯合九家博物館推出的“在家云游博物館”活動;二為數字展館模式,包括數字全景展廳、文物數字化展示、大數據平臺多種形式

越來越多的觀眾注意到并接受“云展覽”,它的優越性也體現出來。

第一,疫情期間實體博物館閉館,足不出戶“云觀展”滿足了觀眾參觀的需求,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避免人群聚集引發交叉感染,我國所有博物館都閉館了,居民也盡可能地保持足不出戶,廣大人民群眾的娛樂活動大幅度減少。過去,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各個地區的博物館往往會舉辦各種各樣的展覽活動,給游客提供精美的視覺盛宴,然而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博物館準備的一系列活動按下了暫停鍵,無法展示在游客面前。但是“云展覽”打破了傳統的博物館展出方式,人們足不出戶,利用手機或者是其他電子設備就能夠欣賞到精彩的展覽和各類精美的藝術品。

第二,在線直播式的“云展覽”用戶體驗較好。博物館工作人員邊講解邊展示展品,使更多觀眾同時聽到展品的詳細講解,這樣博物館講解員的作用也能夠更好地凸顯。傳統的博物館游覽過程中,觀眾雖然能夠近距離欣賞感受文物之美,真實感更加強烈,但是由于講解人員數量有限,加之博物館內游客眾多,空間有限,人聲嘈雜,游客在聽講解員講解各類精美文物時,可能存在聽得不夠全面的問題,這樣也難以真正地感受到文物身上歷史的光輝,影響游覽體驗。而網上博物館所提供的“云展覽”服務,講解員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與觀眾進行溝通和交流,雙方互動更加頻繁自如。與此同時,觀眾還可以多次反復地觀看展覽視頻,深入了解感興趣的文物知識,避免知識遺漏。

第三,“云展覽”可以使觀眾不受時間限制,隨時觀展。雖然博物館是免費游覽的,只要觀眾有時間就可以游覽博物館,但是實體博物館的開館時間是固定的,接待游客的數量是有限的,當前我國大部分博物館的開館時間為9∶30至17∶00左右,周一則閉館休息,保護檢修設備和文物保養。都市人的生活節奏極快,白天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比較繁忙,因此大部分人的娛樂時間都在晚上,而晚上博物館已經關門了。為了提升博物館的影響力,吸引更多游客,目前實體博物館中常常開設特展或專題展覽,尤其是從國外引進的精美文物展。但是出于文物安全以及其他多種因素的考慮,專題展覽的展出時間一般都比較短,致使一些觀眾沒有機會參觀心儀的展覽,或者有幸欣賞到了自己喜歡的藏品,但是參觀時間有限,感覺沒看夠不過癮。疫情期間的“云展覽”使觀眾擺脫了觀展的時間限制,隨時都可以靈活選擇自己喜歡的展覽參觀。

第四,文物數字展的3D技術應用記錄了更多、更全面的展品信息。在實體博物館中,為更好地保護文物的安全,避免其被損壞,基本上觀眾所欣賞到的文物都是放在玻璃展柜之中的,能夠看到的只是文物的一個角度或某一面,無法欣賞文物的全貌;有些信息在博物館中不容易看到,比如文物展品的內部、底部等和文物細部的裝飾手法、紋飾等。通過3D技術手段對展品進行全方位展示,游客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感受文物之美,多方面了解文物知識。

2 網上博物館發展策略

2.1 被動關門與主動開窗

疫情期間,截至3月3日,國家文物局累計推送了6批共300場線上展覽,使公眾足不出戶便可以欣賞到全國最優秀的展覽。敦煌研究院開通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浙江省博物館在浙博數字展覽網站上展示了27場主題展覽,蘇州博物館開通了涵蓋MOOC教育和展覽藏品的“蘇博云觀展”平臺,中國財稅博物館集中推出了“云間財博”系列虛擬展。相較于實體博物館來說,線上博物館的優勢在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人們因為疫情被困在家中也能夠欣賞到自己喜歡的各種藏品,這樣也極大地節約了經費與人力。

2.2 聯合出擊與多路作戰

虛擬社交相對于實體社交來說,其突出性優點就在于彼此之間的交往不再受時空局限。以博物館為例,過去由于地域因素的限制,不同省份的博物館交流共享藏品的機會有限,交流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且藏品運輸過程中還存在損壞的可能性。線上博物館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擔憂,只要技術允許,線上博物館可以將全國各個地區的博物館資源整合在一起,而且這些資源的呈現還有永久性的特點。因此,在響應國家號召建設線上博物館時,博物館不能再僅僅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要聯合出擊,積極與其他博物館建立合作關系,互通有無,分享先進的云展覽技術,使游客能夠多角度、多視野地欣賞館內藏品,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多元共贏,滿足疫情期間居家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說,抖音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八家博物館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館”直播活動,點擊量達數千萬;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中國文博”聯合全國上百家文博機構官方賬號,開展“文物系荊楚祝福頌祖國”接力活動,精選文物、發揮創意、傳遞祝福,推出百余幅文物海報;人民日報客戶端聯合全國數十家博物館及數字科技館,上線“奇妙漫游云逛展”專題;騰訊聯合湖南省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四大博物館共同發起“文物的時空漫游”系列節目,邀請當紅明星為公眾講述20件文物的趣味故事,受到觀眾熱捧?!霸普褂[”給博物館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但是對于個體博物館來說,僅僅讓民眾觀看館內藏品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館內藏品畢竟是有限的,如果所有的博物館都只是簡單地將館內藏品運用3D技術進行展示,那么觀眾很容易就會失去興趣,而且在虛擬環境中觀眾也難以真正感受到藏品的美。但是,如果博物館能夠同其他平臺進行合作,讓觀眾參與到相關的主題活動中,積極推陳出新,那么必將在后疫情時代更好地發揮線上博物館的價值作用。

2.3 客流遇冷與研學趨熱

疫情發生之后,博物館工作人員原有的工作模式被打破,他們不再直接服務于來到博物館游覽的觀眾,無法幫助觀眾了解各種文物的歷史,各種文物交流與研究活動也中止了,工作人員不得不居家辦公。但是居家辦公并不意味著工作人員可以不再關注任何與博物館發展相關的事情。居家辦公期間,工作人員也能夠發揮自己的價值和作用,如在疫情發生之前,博物館工作人員每天需要服務大量的游客,無法潛心學習,提升自我能力,但是在疫情發生之后,博物館工作人員可以靜下心來研究和整理博物館發展文獻,了解歷史上重大災害或者危機發生時,博物館是如何應對的,如地震發生之后,博物館是如何在廢墟中重建的,這些歷史經驗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給線上博物館的發展建設提供指導經驗。同時,博物館內計算機信息技術工作人員可以與為博物館研發“云展覽”平臺的機構或者工作人員合作,適時給出自己的意見,有助于科學合理的展覽平臺構建。此外,在“云展覽”過程中,部分線下解說員還可以擔任線上解說員,在民眾線上欣賞文物時為他們答疑解惑。居家辦公期間,博物館工作人員沉下心來多角度學習新知識,可以在未來為觀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2.4 提升網絡水平,構建專業“云展覽”平臺

當前,在疫情的影響之下,雖然各個地區的博物館都開始打造屬于自己的網上博物館,通過“云展覽”的方式展出館藏文物,但實際上,“云展覽”發起時間畢竟比較短,許多博物館在該領域都缺乏經驗,基本上都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而且部分博物館的網絡水平并不是十分理想,在短時間內匆忙應用網絡展出博物館各類藏品,由于網絡技術水平不夠穩定,存在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的問題。所以說,在疫情期間要想發揮網上博物館的優勢作用,博物館還需積極擁抱網絡技術,盡早構建專業“云展覽”平臺,不斷對現有“云展覽”存在的缺點和不足進行優化,豐富展出形式。

3 后疫情時代博物館的發展出路

疫情終究會被人類所戰勝,而在疫情結束之后,并不意味著網上博物館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在后疫情時代還應當繼續發揮網上博物館的優勢作用,促使其更好地與實體博物館融合,進而提升博物館的影響力。因此,在后疫情時代要發揮網上博物館的優勢作用,推動博物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還應當嘗試從以下方面入手。

3.1 技術轉變:從借力數字手段到夯實技術內容

疫情防控期間,在政府的號召之下,我國各個地區的博物館都參與到了線上博物館建設工作之中,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博物館以及南京博物院等網紅博物館人氣可以說是更上一層樓。但是,在“云展覽”發展過程中,技術方面存在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視的,如許多博物館由于資金方面的原因,“云展覽”的方式顯得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以3D技術展出為主,展出內容不夠充實,館藏文物都是觀眾在博物館中已經欣賞過的,觀眾與“云展覽”平臺的互動性不強,用戶的黏性低,許多觀眾在草草欣賞了幾件自己感興趣的藏品之后,就不愿意再花費時間繼續瀏覽,而且展覽的創造性和趣味性不足,內容更新不及時。在網上博物館發展的過程中,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重視技術手段的同時,從根源上認識藏品研究及藏品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性,并且將這種認識轉化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做法,從技術和內容兩個方面夯實數字化的基礎,同時要加強線上與線下的融合,認識到二者絕非此消彼長的關系,要學會借助技術為傳統的博物館內容產品插上科技的翅膀,展現博物館的魅力與價值。

3.2 科研轉變:從慣于行業深耕到擅長科普轉化

只有博物館自身的影響力提升了,“云展覽”才能更好地吸引觀眾,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因此,在提升館內研究力量的同時,借助外部學術機構與學者的力量也是博物館提升研究力量的重要手段。疫情期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成為博物館接觸廣泛人群、傳播藏品價值文化的便捷手段,在應用這些App時,博物館應當思考如何更好地將博物館蘊含的思想文化價值融入App中,并被觀眾所接受。

陰霾終究會散去,疫情也有結束的一天,對于博物館來說,不論是在疫情期間,還是疫情結束后,都應當找準自我定位,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服務、注重品質,重視觀眾的體驗,這樣才能促使博物館得到長足發展,實現社會擔當與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玉寶.互聯網時代,宰客已是“此路不通”[N].海南日報,2018-01-08(A04).

[2]中國文物報.“互聯網+”讓文物活起來[N].中國文物報,2017-12-05(003).

[3]李娟.從“互聯網+”項目申報談博物館與“互聯網+”[N].中國文物報,2016-06-21(003).

[4]文風.互聯網攜手中華文明? 前景廣闊機遇無限[N].中國文物報,2017-12-12(003).

猜你喜歡
疫情
疫情中的“夢境”
中小學學生該如何做好疫情防護
疫情中的我
抗擊疫情
萬眾矚目
防控疫情 從我做起
被疫情改變的成語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疫情應對之爭撕裂巴西疫情應對之爭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貿易同比增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