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城市綠地系統構建特點分析

2020-12-08 01:35林大地
福建建筑 2020年11期
關鍵詞:綠道綠地福建省

林大地

( 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2)

1 研究背景和現實意義

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向東呈“依山傍?!敝畡?。境內山地、丘陵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90%,且水系密布、河流眾多,河網密度達0.1km/km2。受此影響,福建省主要城市在空間分布上形成了山、海二元分化十分明顯的兩大板塊:東部沿海帶狀連綿區和西部山地點軸狀發展區。同時,省內主要城市在空間環境上基本都具有“以環抱城市的大型山體或海域為外圍自然屏障,以穿越城市的核心水系為生態紐帶,以峰巒林立的城市內部丘陵山地為綠意點綴”的顯著特征,如圖1所示。

圖1 福建省主要城市分布情況與典型城市空間環境特征(南平、寧德)

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為福建省園林綠化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至2018年年底,福建全省建成公園綠地2.56萬hm2,建成公園1075個,綠道5800km,建成區綠地率達40.17%,居全國前列,擁有國家園林城市(縣城)19個、省級45個,實現園林城市(縣城)全覆蓋[1]。與此同時,福建省各主要城市也主動適應自身所處的獨特環境,在生態空間格局塑造、綠地均衡布局、公園體系完善等方面,努力尋找符合自身市情的城市綠地系統構建路徑。

認真總結、分析福建省特殊空間環境下的城市綠地系統構建特點,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福建省城市園林綠地空間布局的回顧,也是貫徹生態文明重要理念,進一步科學推動福建省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重要舉措,并對其它具有相似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區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根據近年來福州、平潭、莆田、廈門、漳州、龍巖等城市發展情況,歸納福建省城市綠地系統構建主要特點。

2 以大型生態基質保護促進城市空間結構成型

福建省主要城市都具有較豐富的丘陵山地、江河濕地、農田林地等生態資源。福建省立足于自身的省情特點,突破建設用地平衡的二元桎梏,尊重“山水林田湖草”作為完整的有機生態系統,遵循其內在關聯規律,通過大規模、集中式的多樣性自然生態資源保護,促進了城市內部大型生態基質的形成,促使城市空間結構成型。

以莆田市為例,2019年莆田建成區用地規模已接近100km2,超過所在平原總規模的40%,土地資源較為緊張。但為了塑造合理的生態空間格局,莆田堅持將城區中部木蘭溪下游河口兩側總規模約65km2的南北洋濕地平原作為城市“綠心”進行立法保護[2]。綠心內統籌江、河、林、田、湖、濕地等各類生態資源,嚴格保護“荔林水鄉”自然風貌、“梅妃故里”人文風貌、田園風光農業風貌和莆田民居建筑風貌,大力開展水體整治、土地整理和生態保育等系統治理工作,既形成了城市中心區域的大型生態景觀基質斑塊,也在氣候調節、水源涵養、防洪治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保護優先理念指導下,先發布局、規模宏大的南北洋綠心同時也作為核心主體,有力促進了莆田主城區“一心三區”優美城市空間結構的塑造,如圖2所示。

圖2 莆田主城區“一心三區”空間結構及其城市綠心的風貌概況

總之,城市園林綠化打破建設用地指標壁壘,建設重點除城市綠地之外,也包含了需要保護、修復和合理利用的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湖泊、灘涂、田園等非建設用地,通過大規模、主動式的集中布局和統籌治理,積極塑造城市內部的大型生態基質斑塊,促進城市生態空間格局成型,構建優美的城市空間形態,這是福建省在城市綠地系統構建方面重要探索之一。

3 “以林護景、依景促園”一體化澆筑沿海前緣城市生態屏障

福建省海岸前緣城市特別是離島城市,生態環境普遍較為脆弱,風沙旱澇災害頻發,園林綠化建設基礎較為薄弱。面對不利的自然地理環境,福建省積極開展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并走出了一條造林與護景、建園相結合的“林、園、景”一體化建設的特色之路。

以平潭綜合實驗區為例,平潭島為福建省少雨區之一,又是強風區之一,全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沙荒地、基巖地、鹽堿地廣泛分布,園林綠化條件較差。但較為惡劣的自然環境同時也造就了豐富的景觀資源,半洋石帆、仙人井、龍鳳頭、壇南灣等多個景區自北向南沿主島東側迎風面呈帶狀分布,形成了自然景觀密集區與環境敏感脆弱區疊加分布的獨特態勢[3]。平潭綜合實驗區面向長江澳等5大風口,持續強化防風基干林營造,風口林帶不斷加寬、加厚、加長,逐漸合攏成片,筑牢了全島生態防線。在防風林培育進程中,平潭緊密結合各個景區旅游發展需求,不斷優化防風林布局方式與樹種選擇,有力保護了海壇風景名勝區主島南北兩側共8個景區,促進了全區旅游事業快速發展。同時,以防風林帶為屏障、以各個景區為基礎,大力開展了十八村公園、國家森林公園、鳴鳳山公園等十大公園建設和提升,進一步為市民、游客提供了安全、優質的生態休閑景觀空間,園、林、景統籌協調,共同打造了濱海城市的生態屏障,為國際旅游島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如圖3所示。

圖3 平潭“林、園、景”一體化生態屏障

福建省沿海前沿城市,在大規模建設防風基干林帶基礎上,充分利用其形成的滯風降沙效應,依托特殊氣候條件形成的奇異自然景觀,緊鄰防風林帶開展城市公園和旅游景區建設,以林護景、依景促園,積極探索多層次、一體化構建城市綠地系統的策略與方法,形成了廈門、莆田湄洲島和平潭3大國際旅游勝地,取得了生態、景觀和經濟的顯著綜合效益。

4 以“核心公園+廊道網絡”織補城市內部空間

福建省城鎮化發展進程十分迅速,2019年全省城鎮常住人口264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6.5%[4]。在城市建設高速擴張時期,為了追求更低的土地開發成本、更高的土地使用效率和更快的城市建設資金流轉,城市內部的村莊、老舊集中居民點、工礦棄置地、山林地等難以快速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的地塊逐步滯留、沉淀,產生了城中村混雜、老舊小區更新滯后、城市公共空間缺失等突出問題,導致城市內部較為明顯的空間破碎化。對此,福建省各大城市結合自身山體簇立、內河密集的空間環境特點,積極探索以重要公園為核、以內河廊道和帶狀綠地為網、以各類綠地和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為節點的網絡狀城市開放空間系統,促進城市功能完善與內部空間縫合。

以龍巖市為例,改革開放以來,龍巖市中心城區由中部的中山公園和登高山公園為核心的老城組團不斷西擴、南拓、北進,逐步形成中心城區四周群山環抱,城市內部西湖巖山、登高山、蓮花山、謝洋山、仙宮山5座核心山體點綴,城區中部龍津河、東肖溪、紅坊溪及小溪河4條水系徜徉的“四河綴五山”城市空間格局。在快速的城市增量擴張進程中,龍巖中心城區同樣出現了城市內部空間破碎化、公共空間建設不足、存量更新進程滯后等顯著問題。龍巖市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環境特點,依托上述4條水系,大力收儲沿河可更新地塊,優先用于新建城市公共配套服務設施;著力推進濱水帶狀綠地建設,不斷延伸、拓寬城市內河生態廊道;同時積極利用規劃帶狀綠地和沿路兩側綠化用地,推進公園聯廊建設,串聯城區5座核心山體和30余處公園綠地,編織出一張廣闊的城市綠色空間網絡,并與城市體育中心、文化館、博物館、市民廣場、行政服務中心等重要開放節點融為一體,既為市民提供了便利、通達的生態休閑與公共服務場所,又很好地更新了城市遲滯地塊、織補了城市內部的破碎空間,如圖4所示。

圖4 龍巖中心城區以“四河綴五山”為骨架的綠色空間網絡

總之,以城市內部自然山體公園為核心,以內河水系濱水綠帶為廊道,在城市內部構建“以山為島、以水為鏈”的“綠島鏈”生態空間網絡,這既充分利用了福建省山多河密的地貌特點,也很好地織補了城市內部的破碎空間,完善了城市社會公共服務功能。

5 以公園集群協同供給優質生態產品

近年來,人民群眾對城市綠地,特別是公園綠地的多樣化需求日益增長,福建省各大城市都在持續加大公園建設的力度。隨著公園綠地數量的增加、規模的增長和分類的細化,創建了多個比鄰公園性質統籌、分工合作,共同打造大型公園綠地圈層。

以福州市為例,福州市將城市內部區位鄰近的多個公園進行功能特色上的差異化塑造,形成性質上互補、空間上通達并呈族群分布的公園群落。如五四北片區內建成了動物園、植物園(森林公園)、兒童公園以及在建的古城歷史文化名園,4大園在空間上緊密相鄰、通達條件良好、功能特色互補,整體布局形成了特色鮮明而又功能綜合的大型公園集群,在不足2km2的范圍內卻可全面提供包含觀賞植物類、動物類、人文類的怡心游玩場所。涵蓋自然野趣、浪漫童趣、歷史雅趣的優質生態休閑游覽產品,成為片區乃至全市重要的生態開放核心,如圖5所示。

圖5 福州五四北片區的公園集群

此見,公園集群的核心塑造,一方面豐富了城市公園的功能結構,另一方面通過集群協同合作,大幅提升了城市綠地供給優質生態產品的能力。

6 以口袋公園推動老城區綠地均衡布局

同其他老城市一樣,福建省各舊城區不同程度存在老城區內人口過于密集、人均公園綠地偏低、公園綠地服務半徑不足等現象,而且征遷難度極大,傳統風貌又必須加以保護,福建省各大城市近年來逐步利用道路交叉口改造、“兩違”拆除小節點、歷史文化遺產周邊小地塊等小型用地空間,大力發展規模不大、分布靈活、形式多樣的口袋公園、街旁綠地,進一步豐富了城市公園體系,增擴了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面,提升了老城區城市形象。

比如:福州市鼓臺中心區是悠悠的歷史傳統街區,用地十分緊張、人口較為密集,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城中自然山體建設綜合性公園,以滿足市民的生態休閑活動需求。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和老城區人口規模的進一步劇增,該區的公園綠地缺口日益擴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福州市一方面結合內河整治契機,充分利用水系兩側收儲的各個零星地塊,建成大量的串珠公園;另一方面發動各個社區在轄域內自我摸查、挖潛,整理出近百處閑置地塊,實施口袋公園建設,新增公園綠地面積11.84hm2,公園服務半徑由不足80%提升至100%,城區綠地空間布局日趨完善,如圖6所示。

圖6 福州老城區設置靈活、形式多樣的口袋公園

鑒此可見,面積小、數量多、功能豐富、特色各異、文化多元的街旁綠地只要用心謀劃,皆可形成老百姓隨處可見、觸手可及的口袋公園,填補街區沿途綠視空間缺失,彌補老城區用地緊張遺憾,豐富城市綠地景觀體系,成為城市綠地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皩⒐珗@建到老百姓的家門口”是福建省老城復興的積極嘗試。

7 以生產型鄉土特色植物保護創建大型“專類郊野公園”

福建省地跨中、南亞熱帶,熱量足、雨量豐,基本上雨熱同期,對農作物的多熟種植、林木的快速生長、瓜果花卉的的四季栽培等提供了良好條件,省內許多城市都擁有地方優勢生產型鄉土植物。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發展中,各個城市堅持彰顯自身的資源稟賦,通過對特色作物產區的保護和優化,建成了富有鄉土趣味的大型“專類郊野公園”,進一步豐富了城市綠地功能的多樣性。

以漳州市為例,漳州地處閩南金三角,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著名的水果之鄉、花卉之都。漳州十分重視地方特色作物產區的保護和景觀性利用,通過對城區西北側的天寶香蕉產區、西側圓山水仙花產區、南側鳳凰山荔枝產區、九龍江沿岸濕地花卉產區的嚴格保護和積極培育,同時結合城區內部江塘河湖的清淤疏浚、水環境提升和沿線生態廊道建設等各項工作,打造出“五湖四?!?四海:香蕉海、水仙花海、荔枝海、郊野濕地花海;五湖: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灣湖、南湖)的優美生態空間格局,成為漳州“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核心組成部分[5]。其中,每一片“?!奔葥碛姓嫉貜V闊、數量巨大的苗木生態資源,又最具地方特色的生產型鄉土植物名片,而今將其輔以休閑游憩設施和文化景觀節點,成為環中心城區鄉野趣味十足的大型“專類郊野公園”,廣受市民、游客的喜愛(圖7)。

圖7 漳州“五湖四?!狈植记闆r及荔枝海、九十九灣湖實景

此見,珍惜地方特色農作物資源,通過產區保護培育和因地制宜的園林化提升,培育規模宏大、特色鮮明的主題郊野公園,是福建省構建城市綠地系統,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探索。

8 以綠道貫通編織城市慢行生活網絡

綠道串聯各類綠色空間和景觀資源,是居民親近自然、游憩健身、生態休閑的重要場所和途徑。福建省綠道網涵蓋省級、市縣級、社區級3個層次,包含生態型、郊野型、都市型等多種類別,或臨水而設、或依山而建、或凌空懸挑、或伏地就勢,或為鋼架管桁、或為磚石鋪設,類型多樣、形式靈活,形式選擇根據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區位條件,因地制宜設置與周邊地貌相得益彰的風景道路,串聯起自然山體、溪流河谷、風景區、郊野公園、美麗鄉村、城市公園等各類景觀資源,形成生態性、景觀型、網絡化的慢行游覽系統。

以廈門市為例,廈門市根據自身自然本底特點、城鎮體系結構特征和未來發展態勢等情況,規劃了“一環、兩帶、四放射”的綠道系統,包含1條省級綠道、6條市級綠道和多條區級綠道,總長848km,綜合綠道網密度達到0.5km/km2[6]。廈門市綠道網絡將中心城區3處風景名勝區、100余處公園綠地、10余處主要旅游目的地緊密銜接,沿途設置了19個一級驛站和34個二級驛站,為游客提供安全、管理、環衛、售賣等配套服務,市民和游客可以通過步行、自行車等慢行方式方便到達各公園景區,享受生態、便利、休閑的城市慢生活,如圖8所示。

總之,福建省綠道網絡結構合理、銜接有序、連通便捷、設施完善,全面串聯了城鄉自然與人文景觀,密切聯系了城市和鄉村的綠色資源,形成了一張覆蓋全省城鄉一體的“綠網”,編織出福建人民的幸福慢行生活網絡。

9 結語

綜上,福建省城市綠地系統構建,在立意上緊密結合各自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突出各自鄉土市情特色,體現了“布局因地制宜、建設內涵彰顯”特點;在思維上不受城鄉二元指標束縛,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主動構建規模宏大且連續、均衡的生態基質空間,促進了城市空間格局形成,體現了“國土空間管控有界、藍綠系統統籌無縫”特點;在行動上充分利用城市內部山丘林立、內河交錯的有利條件,既抓生態核心和生態綠廊,也抓零星綠地、口袋公園和綠道網絡,體現了“點軸衍面、成網成片”特點,該經驗對山水資源發達地區有一定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綠道綠地福建省
騎行綠道“潮”玩成都
福建省“兩會”上的“她”聲音
老城區綠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區綠地提升為例
環湖綠道游憩機會譜構建及應用——以南京市玄武湖為例
第四屆福建省啟明兒童文學雙年榜揭榜
誠誠&嘟嘟的成都生活
第三屆福建省啟明兒童文學雙年榜揭榜
駐馬店市綠地內草坪改造及養護管理
走進綠地
克拉瑪依城市防護綠地樹種的選擇和配置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