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翻譯與文化身份的塑造

2020-12-10 06:46喻孝玲
公關世界 2020年22期
關鍵詞:文化身份

喻孝玲

摘要:翻譯不僅是翻譯成為另外一種語言,也是在傳遞信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而文化翻譯是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融合的媒介,向讀者展示外國文化,塑造異域文化身份。本文立足于翻譯和文化兩者的關系,著重分析文化翻譯和文化之間的聯系以及哪些措施可用來塑造異域文化身份。文化身份具有開放性,譯者要能順應語境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不被強勢文化中心論左右,保留異域文化的本質,再現原語的文化特性。

關鍵詞:文化翻譯 異化翻譯策略 文化身份

一、引言

就本質而言,翻譯活動實則是一項多元文化交流活動,改變語言符號,文化得以傳播、融合。有的翻譯理論家認為,翻譯不過是兩種文化的接觸和對話。但在后殖民理論學者眼中,翻譯如同創作,能把原作的文化特性重現呈現給目的語讀者。韋努蒂(Venuti) 稱翻譯為“對文化身份的塑造”,“翻譯以巨大的力量構建著對異域文化的再現”(韋努蒂,2001)。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無論是譯者選擇的翻譯材料、運用的翻譯策略,還是譯本在目的語文化中的傳播效果和獲得的評價,都會受到各種文化因素影響。研究文化翻譯與文化身份塑造可從該視角入手。在文化與翻譯的關系基礎上,本文著重分析文化翻譯和文化之間的聯系以及哪些措施可用來塑造異域文化身份。此外,本文提倡采取以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塑造、重構原作的文化身份。

二、文化翻譯對文化的影響

我國大多數翻譯學者認為,“文化翻譯”就是把原語獨有的文化內涵或因素翻譯出來。作為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進步的產物,語言文字也是一種文化信息符號系統,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向讀者傳遞社會文化信息。把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后者的文化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前者的影響。正因翻譯的這種獨特性,要么排斥原語中的文化,要么就會吸收原語中的文化,這兩種可能性都會重塑原語文化或異域文化。翻譯文化時,也應該如同翻譯其他文本類型一樣,遵守翻譯的基本原則——“信”,即“原語的文化內涵如實地轉換到目的語中,換言之,在文化層面,要信于原文”。然而,不同語言各具特色,其中蘊含著鮮明的民族文化。是以,翻譯改變了原有的語言符號,依托原語表達方式的文化關系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因原語文化系統的缺失,譯文難以分毫不差地在文化上分忠實原文,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文化翻譯也就無法進入一個理想層面。

語言和文化聯系密切。語言本就是傳遞文化信息的載體。文化隨著語言的出現而形成,而沒有文化內涵的語言寡淡無奇,二者相輔相成。所以,翻譯不單單只是變換語言符號,更應準確無誤地把原語內容和文化信息翻譯出來。要做到這一點,把原語所蘊含的文化譯出來則十分重要。譯者若不熟悉原語的文化背景,對原文的理解容易出現偏差,就更不用說能做到忠實于原文,把文化信息準確表達出來;若對本土文化似懂非懂,必定難以重構譯文,譯文的質量也會深受影響。

三、文化翻譯對文化身份的塑造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身份,通常都是伴隨著特定民族或族群而生。研究過程中發現帶有民族印記的特征則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化身份 (王寧,2000)。每個民族的價值觀念不盡相同,語言符號各有差異,其精神風貌迥異,各自生活方式互異,因此每個民族必有與眾不同的文化身份。

翻譯是一種“超越文化的過程”,即在目的語中重新塑造原語的異域文化身份。韋努蒂認為,翻譯帶來最大的社會反響是重塑文化身份。從一個角度來說,文本描述一種社會生活,具有一定的代理性,反映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身份;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原來的文化身份表達方式發生了改變,翻譯過程中則需根據目的語的文化價值和政治價值,重新塑造其異域文化身份和形象。重造原語文化身份,通??蓮囊韵聝煞N方式入手:其一,重塑(重新塑造原語文化身份),為滿足目的語中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已意識形態和政治需要;其二,重現,由于翻譯具有開放性,譯本面向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往往需要保留原語的文化特質,客觀真實地展現其社會文化身份,即重現(華汀汀,2003)。

1.文化身份的重塑

把原語翻譯成另外一種目的語,會提高目的語國家或民族對原語社會文化的關注,對原語社會文化形成一種或尊重或蔑視的態度。勒菲維爾認為翻譯既能改寫文化,也能操縱文化(Lefevere,2004)。譯者為了滿足翻譯需要,或多或少會“改寫”原語文化,甚至還會“操縱”原語文化,推翻原有的,重新塑造一種新的文化身份。

翻譯是譯者進行的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其譯文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作品,結合了該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政治思想和意識形態相。所以,也可把翻譯視作是意識形態的產物。在文化霸權主義意識形態中,闡述語義和文化現象要求譯文要用地道的英文,語言自然流暢,內容通俗易懂,如同一篇地道的英文原作。為達到這一翻譯目的,譯者會去掉兩種文化的差異性,重新塑造原語中的文化身份,這就會看不到原文中原汁原味的異域文化身份。在韋努蒂(Venuti)看來,若說文化翻譯是一次文化交流,說它是一次文化侵吞、文化征服活動更準確。(Venuti,2006)。若想譯文在價值觀、意識形態和政治方面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同時能塑造異域文化身份,譯者通常會采用某些翻譯策略來滿足翻譯需要,比如,直譯或意譯、歸化或異化等等。譯者如果處于強勢文化,那么翻譯作品時會采用比較隨意的翻譯方法,對譯文的要求也不會很高,能達到交際目的即可,不會花過多的筆墨去描述弱勢文化,甚至還會刻意篡改(張景華,2003)。

2.文化身份的重現

在文化翻譯采用的翻譯策略上,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Venuti)推崇用異化翻譯法,主張把語言“異國情調”原汁原味翻譯出來。該觀點與我國學者魯迅一致。魯迅先生也認為翻譯文化時應盡量保留“洋氣”,反對使用歸化翻譯法,而所謂的“洋氣”,則是“必須有異國情調”(陳???,2008)。異化翻譯法已受到不少文學翻譯理論家的重視,翻譯重心轉移到了外國文學作品的異質成份上,同時他們也力求保持異化和歸化的平衡(孫致2002)。為了更加闡述文化身份重現,請看以下兩則譯例:

He made you for a high way to my bed;But I,a maid,die maiden —widowed.(W.Shakespeare:Romeo and Juliet,3 ,3 ,134 —135)

a:他要借著你做牽引相思的橋梁,可是我卻要做一個獨守空閣的怨女而死去。(朱生豪)

b:他本要借你做捷徑,登上我的床;可憐我這處女,活守寡,到死是處女。(方平)

我國傳統文化中,不會赤裸裸地提及與“性”相關的話題,比較含蓄。但是,西方國家表達“性”都是直接宣之于口。朱生豪先生的譯文符合我國傳統文化表達習慣,把 “to my bed” 委婉地譯成了“相思”,把“die maiden —widowed”譯成“做一個獨守空閣的怨女而死去”。原文描述的是一對處于熱戀期的情侶,已秘密舉行了婚禮,但西歐少女渴望在肉體上也與之結為一體,實現完整的結合。但朱譯文只體現了精神上對另一半的“相思”,和原語要表達的意思還相差甚遠! 方平先生完全采用異化翻譯法,尊重莎劇的藝術形式,同時也表達出了原語的“神味”,符合西方國家的語言表達習慣。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相對于歸化翻譯法,異化翻譯法更能譯出原文的文化內涵,重新再現文化身份特征。

綜上所述,不同文化之間交流、傳播可通過翻譯來實現,轉換語言符號,傳遞文化信息。文化則是一個民族各個方面的綜合,其中包括文化知識、經驗、價值觀態度等,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能看到文化的影子。人類社會現有語言已有數百種,都離不開歷史文化背景。故而,在翻譯過程中,勢必要把文化這一因素考慮其中,譯文才能準確地表達出原文的信息,真正遵循了翻譯的“信”。

四、結語

民族不同,其文化也與眾不同,因而文化差異性則是整個翻譯過程中需要解決得最大的難題。對文化背景理解的深淺直接決定了譯文的質量。不了解原語文化,譯者就無法準確理解原文,譯文的文學效果也會因此受到影響,更會影響譯文傳播文化的效果。把文化身份引入翻譯是為了譯者更加透徹地理解原語。透過語言形式的表象,讀懂隱含的文化背景知識,厘清其后的政治關系、社會因素。一部譯作采用哪些措施可塑造異域文化身份,塑造的文化身份又是否經得住推敲,譯文是否符合目的語文化表達習慣,是否對其文化產生沖擊和影響,這兩種不同文化身份是否存在矛盾沖突,等等,這些因素都因考慮在內,譯者才能更深層次地認識到翻譯原文的意圖、理解原文的社會意識形態。因此,我們可從文化身份這一角度來研究文學作品。經濟全球化發展,政治全球化發展,如今語境也呈全球化發展,則要求文化的發展也要多樣性。此外,隨著翻譯的提高,準確無誤譯出原語文化身份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翻譯文學作品時,譯者可采用異化法去彌補文化空缺,塑造文化身份。

參考文獻:

[1]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 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2]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2006.

[3]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4]華汀汀.文化身份與翻譯[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5):90 -92 .

[5]劉亞猛.韋努蒂的“翻譯倫理”及其自我解構[J].中國翻譯,2005,(5):43 - 45.

[6]王寧.文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西方與中國[A].文化研究(第1輯)[C].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文化身份
特定歷史時期外籍譯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保羅·馬爾登《莫伊沙礫》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從迷茫到認同到超越
《女勇士》中鬼的意象分析
在文化改寫中建構第三空間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間與身份認同
黃玉雪小說《華女阿五》的文化范式
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文化身份的特性
從領導形象看20世紀50—70年代民族小說的文化身份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