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鋼琴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以音樂表演專業為例

2020-12-11 23:39沈陽音樂學院鋼琴系遼寧沈陽110818
關鍵詞:鋼琴音樂藝術

程 妍(沈陽音樂學院鋼琴系,遼寧沈陽110818)

鋼琴教育作為高等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發與培養大學生的鑒賞能力、創造性思維、審美品格等綜合文化素養的有力途徑。音樂表演作為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在注重技術訓練、加強藝術修養、提升綜合修養的同時,更要結合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在教育理念、教學質量、藝術實踐、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重新審視與評估,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創新教學模式與手段,從而使音樂表演類的高校鋼琴教育更加科學化、多元化。本文通過分析高校鋼琴教育存在的不足與可改進之處,對比國內外專業院校的教學模式,繼而探討新時代高校鋼琴教育的新模式與新思路。

一、新時代高校鋼琴教育的現狀

高校、教師、學生作為高校教育的三個基本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尤其以鋼琴為媒介的音樂教育,其教學實踐圍繞教師、學生、音樂三者展開?!敖逃悸?、教授方法、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四個方面的接洽與融合,是開展高校鋼琴教育的必要條件,也是將高校、教師、學生、音樂四個主體進行對位落實的方向。當前,音樂專業院校的鋼琴教育模式存在四個主體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高校招生需求與學生質量不匹配,導致教學水平與學生能力不接洽

高校每年的招生數量有一定的硬性指標,需要按要求完成,部分高校還存在擴招的需求。當完成指標以及達到數量成為招生的首要目的時,對生源質量的把關難免會相應作出妥協與讓步。而在減少對生源質量嚴格把控的同時,高校對于招聘教師的硬性要求在逐步提升。近年來,綜合性大學和專業音樂院校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藝術學院和學科,全面推進高水平師資引進,以博士研究生為起點的招聘要求,在優化學校人才隊伍結構,提升學校學科建設水平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墒?,對教師素質的高標準、嚴要求與對學生質量把關的寬松相互矛盾,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問題重重,使有限的教學時間不能被最大化地有效使用,教學效果和教學水準受到影響。

(二)基礎鋼琴教育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其與高校鋼琴教育銜接不順暢

當前社會上音樂教育類機構種類繁雜,面向兒童和青少年兩個群體的鋼琴啟蒙類及基礎類教育數量眾多,但良莠不齊。相較于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嚴格準入,基層鋼琴教育對于師資水平與能力的評判缺少統一的標準。而基礎教育作為鋼琴教育的起步階段,對塑造學生在技巧性的應用、邏輯思維上的表達、音樂感知方面的培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水平的啟蒙教師不但能掌握教學規律,合理地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且更能最大程度地發掘學生的音樂才能與潛力,使學生少走彎路。正是由于基礎類鋼琴教育在質量把控上的缺失,而高層次教師的輻射面又不足以覆蓋到整個鋼琴教育的市場,導致部分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缺少專業正統的訓練,而藝術功底的不扎實影響了他們進入專業類院校之后的繼續學習。

(三)學生專業能力與文化水平不均衡,導致文化知識結構不完整

音樂體現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進行深入地研究與探索,因此,文化知識結構的完整對于培養優秀演奏家的綜合素養至關重要。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鋼琴教育所涵蓋的領域不僅僅局限于對鋼琴這門樂器的學習,而且還包括對音樂理論、視唱練耳、視奏、即興演奏等多方面知識的學習,需要具備領悟力、感知力、審美能力等綜合素質。周廣仁、鮑蕙蕎、魏廷格等鋼琴教育界專家曾多次表述過,文化水平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習至關重要,個人的學習習慣、認知能力、悟性等綜合能力都是學好音樂不可或缺的素質條件。由此可見,音樂表演人才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然而,當前社會對于音樂專業類的學習還普遍存在一定誤區,即在學生文化課成績不夠理想的情況下,以應試為目的,以學習音樂為“退路”,以完成大學學業為目標,將音樂的學習作為一種職業出路。然而,文化水平以及綜合能力的缺失,不但不會因為所學的專業不同就有所改變,而且還會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逐步顯現某種能力的缺失,影響了學習質量。對音樂專業學習認知的不全面,與生源擴張、質量下滑的現象相疊加,形成了高校、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發展的不平衡。

二、國內外專業院校教學模式的對比

作為西洋樂器,鋼琴的起源可追溯至18 世紀初,300年的歷史使其在西方藝術的發展中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繼世界上第一所音樂學院于18 世紀末在巴黎成立后,華沙、維也納、倫敦、波士頓等地的音樂學院相繼創辦起來。最古老的音樂學院至今已有200 多年的歷史,其所形成的從基礎音樂教育到高等音樂教育的理念有著穩固的基礎和完善的系統。

(一)課程設置

藝術是相通的,不同藝術形式可以互相借鑒、互相滲透。音樂與舞蹈、建筑、詩歌、繪畫之間都有著深刻的關聯。對不同藝術門類的了解在提升綜合素養的同時,也會間接地對音樂表演起到作用。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與綜合能力,國外的藝術院校除了開設樂理、視唱練耳、音樂史等專業課程之外,還會開設提升學生鑒賞力和審美水準的美術課與詩歌課,以及提高思維與表達能力的辯證類課程,加深文化素養的歐洲史、世界史等文學類課程,甚至教授意大利語、法語、德語等語言類課程,等等。以外語類課程舉例,語言代表的是一種文化,也是一個地域與國家氣質的體現。語言和音樂息息相關,著名鋼琴演奏家約爾格·德慕斯曾經說過:“若要研究西方音樂,知道、了解、感受德文,至為關鍵。音樂離不開作曲家所用的語言。那些最偉大的作曲家,多數說德文,其創作也確實呈現德文的語韻與句法?!盵1]由此可見,熟悉一門語言的發音吐字,對掌握作曲家的音樂作品有著直接的影響。而文學和繪畫與音樂之間的聯系則更加多元。文學中的戲劇性、敘事性等元素,繪畫中的色彩、形象等因素,均在音樂中有所體現,都需要全面地學習與了解。

基于國外院校的課程設置理念,我國高校的音樂類課程設置也可以相應地增設英語之外的語言類課程,還可以加強跨學科的學習,如與普通高校聯合開設美術、戲劇、電影方面的鑒賞課;與美術學院、表演學院等進行學術交流,舉辦聯合作品及展演,等等,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手段拓寬學生的視野與知識面。當前,國內音樂院校致力于高水準的、全面的音樂表演人才的培養,其目標不應僅局限在對于一門樂器演奏技巧的掌握,而是更應注重知識結構的完善,要在與藝術相關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涉獵、有所建樹。

(二)曲目規定

目前,國內音樂類高校對于學生專業課的教學任務與考核方法多數是指定作品流派與作曲家的硬性曲目規定,并按抽選的方式進行考試。此種模式在內容上欠缺靈活度與個性化,使學生在曲目選擇上受到一定制約;而且考試方式缺乏完整感,學生缺少上臺演奏的嚴肅感與儀式感。相比之下,國外院校的考試方式多數是以獨奏音樂會的形式體現的,曲目由學生自由選擇,這樣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作品,提高了自主學習的動力,而且音樂會的形式也為考試賦予了藝術性。此外,國外院校會在“一對一”的專業課之外進行“一對多”的集體觀摩課,即要求同一位教師的所有學生參與演奏并討論,既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機會,也使學生在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增強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

(三)教師考核

在當前高校教育體制下的教師職稱評審多數與科研成果相掛鉤,教師考核也多以教學公開課、教學成果展示的方式進行。但是對于音樂表演專業來說,對樂器的演奏水準更是最具價值的核心能力的體現。對專業教師演奏能力的考核,恰恰是很多高校重科研、輕實踐的體制缺失的一環。而在國外音樂院校,任課教師每年或每兩年一場的獨奏音樂會,是必不可少的硬性考核要求。教師上臺演奏不僅代表自我約束與自我要求,而且更是對學生最好的言傳身教。當教師們的音樂會成為同行間交流學習的互動機會,進而建立新的體系與考核機制的時候,由此形成的具有競爭性發展態勢的教師隊伍,將會吸引更加優質的生源,從而培養新生代的表演人才。正性循環所形成的高質量階梯式培養,可以最終落實到基層教師隊伍建設之中,從而形成從音樂表演啟蒙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師水平的一體化。

三、高校鋼琴教學模式新設想

(一)采取科學化、精細化的分層級教學定位

雖然音樂是感性的藝術,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它需要理性的思維和手段與科學的方法相結合,需要因材施教,即根據學生學習訴求的差異調整教學思路。不論是團隊還是個人,都可以按照其能力及意愿劃分為四種類型:高能力高意愿、高能力低意愿、低能力高意愿、低能力低意愿。針對不同學生類型,相應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對待高能力高意愿的學生,即擁有一定能力與資質并具有勤奮上進的學習愿望,可采取“授權”法——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個人發揮空間,增強其創造力和自我學習能力,教學方式以交流、探討為主。對待高能力低意愿的學生,即擁有一定資質但缺少個人學習興趣,可采取“參與”法——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增加專業以外的探討,以增強學生的個人興趣與主觀能動性。對待低能力高意愿的學生,即追求進步但缺乏扎實基礎,可采取“輔導”法——在肯定學生學習心態的同時,適當地降低教學起點,將教學重點更多地集中在灌輸基本方法與思維方面,滿足學生的進步需求。對待低能力低意愿的學生,即個人意愿與能力都不夠積極,可采取“命令”法——要求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用低起點彌補其在過去鋼琴學習中的不足。在評價體系中,也可對應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分層級的評價方式。面對專業素質較高的學生,對其應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面對專業素質一般的學生,多采用激勵性的評價方法。對于教學對象的分層級定位與相應采取的精細教學思路,對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有效的教學方向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結合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理性思考能力

在高校鋼琴教育教學中,不僅要針對“大學生”的群體特殊性,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還要針對“鋼琴”的專業特殊性,在掌握系統的理論與演奏技巧的同時,強調提升對美的認知和鑒賞能力,注重感性情感投入與理性邏輯分析的有機結合。高校教師在培養學生音樂表現力與藝術情感的同時,也要著重挖掘學生理性認知的廣度和深度,加強學生對自我學習的掌控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明確自身存在的問題與短板,以及應采取何種練習方法加以改進,以便最終取得進步并完成教學目標。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找準提出觀點的角度,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提高理性分析能力以及自學能力。因此,對于新時代全面型音樂人才的培養,應更加注重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結合,以及二者相輔相成的能力。

(三)跟隨大數據時代,建立信息化數據庫

鋼琴是聲音的藝術,對“聲音的訓練”極為重要。為建立對聲音的聽覺概念,授課模式以傳統的言傳身教、口傳心授方式為主。在傳統授課模式不變的同時,可以結合當前社會對于大數據的運用,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并錄入數字系統,實現數據累積。通過教師對教學經驗、教學心得進行文字的總結和提煉,繼而將其轉化成生動而具有說服力的系統資料,形成直觀數據,以此作為高校對于生源信息和教學成果的有效掌控。高校對于學生的培養不應僅局限于在校期間,學生畢業后的發展動向也是高校對于學生培養的價值體現。數據庫的建立,可以使高校根據信息記錄對辦學定位和培養方式作出及時有效的調整和改進。

(四)注重打造品牌價值,增加實踐交流機會

高校作為教育的載體,應重視品牌價值的提升和推廣,以點帶面,樹立優質教師培養優質學苗的口碑。好口碑可以形成吸引優質老師的良性循環,有助于打造高質量的教學水平。高校在優化自身系統與隊伍建設的同時,應加強與外界的學術探討、信息交流,如與俄羅斯、歐美等具有深厚藝術底蘊的國家的專業院校之間多維度的合作交流,加大聯合培養力度。音樂具有凝聚所屬文化環境和藝術內涵相統一的特征,文化環境也在塑造不同風格的音樂演奏家。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通過深入不同風格的文化環境去學習和體驗,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加純正的音樂感受;從教師交流的角度來說,在交流與觀摩中可以接受不同的藝術觀念和訓練方法,體驗不同的文化氛圍與藝術環境,以便更好地思考和分析可借鑒的培養模式,提高和改善教學的不足,進而提升院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此外,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快捷的信息傳播渠道,嘗試跨專業、跨類別、跨領域的合作,探索創新多樣化的藝術實踐形式。

四、新時代高校鋼琴教育的意義

從某種層面上說,音樂藝術也是文化的反映,音樂演奏家肩負著傳播優秀文化的責任。高校鋼琴教育一方面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幫助學生完成自己的音樂夢想;另一方面也在于讓古典音樂之美得以傳承和弘揚。鋼琴教育除了對鍵盤、對樂器的技巧掌握,還需要審美的培養、文化素養的熏陶,需要具備敏銳的感知力與不斷提升自我的訴求。哲學家黑格爾說過:“音樂反映著最內在的自我,反映著主體的內心生活?!盵2]隨著鋼琴教學的深入,可以使學生對音樂的領悟越發深刻,有助于學生發現自我,構建優秀的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是給人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的,藝術家自身的思想水平、業務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高校與教師當以此為使命,保持開放性的學術眼光,拓寬研究思路,轉變觀念,適當革新,以音育德,以德育才,努力培養具有時代氣質的藝術人才。

猜你喜歡
鋼琴音樂藝術
紙的藝術
紙鋼琴
音樂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鋼琴
半夜敲門
漂亮的鋼琴
爆笑街頭藝術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