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教學與學習革命

2020-12-14 04:06鐘秉林
江蘇科技報·E教中國 2020年14期
關鍵詞:融合發展教育

21世紀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成就令世人矚目。到2019年底,我國各級各類學校超過53.01萬所,學歷教育在校生超過2.82億,專任教師超過1732萬。各級各類教育長足發展,學前三年教育正在加快普及,毛入園率達83.4%,普及與提高保教質量并重發展;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施,鞏固率達94.8%,優質均衡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學率達89.5%;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毛入學率達51.6%,實現了內涵式發展,重視雙一流建設;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已占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實現了充分多樣化發展,中國教育發展水平已跨入世界中上行列。

隨著中國社會發展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的教育發展也出現了新的階段性特征,主要體現在教育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一方面,老百姓迫切要求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另一方面,當前中國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短缺且發展不均衡、不充分。解決這個矛盾的根本途徑就是要積極拓展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辦好每所學校。中國的教育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已從外延發展轉變為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把主要精力放在實現學校內涵式發展上,努力發展公平、優質、多樣的教育。在這樣的教育發展背景下,以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以及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這些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融合,為教育加強內涵式發展、提高質量、優化結構、促進公平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

在線教學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

以慕課、翻轉課堂、微課程、混合式教學等為代表的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并且走向實用。這種教學模式突破了學習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可以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線上學習,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可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這無疑為促進公平、構建學習型社會創建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在線學習模式為融合線上線下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改革傳統教學方式和手段提供了有利條件,有利于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改善和提高教學效益。因此,基于互聯網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

新冠疫情暴發后,教育部啟動教育系統應急預案,提出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各地積極落實延期開學的應對措施,全面實施線上教學。盡管在實踐過程中在線教學存在學習平臺擁擠、學生學習負擔加重等問題,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在線教學突破了學習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滿足了學生居家學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了師生信息素養提升,提高了學校教育治理能力。這場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將會成為教育信息化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重要契機,也必將有力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

在線教學改變知識獲取方式和渠道

互聯網技術、知識數字化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知識傳遞方式由傳統的單向傳遞轉變為多向互動。這一變革使得學校的知識權威與學術壟斷地位遭到威脅,學校的教育實際效能受到社會質疑與批判。因此,我們必須直面問題、正視挑戰、抓住機遇、主動應對。

在線教學對學校的沖擊首先表現在教師角色的轉型,從在單向傳遞背景下教師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多向互動背景下教師是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和組織者。教師角色轉型還導致了學校內部師生關系的變化,師生之間變成了新型學習伙伴關系。我們倡導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通過教師引導、師生互動和學生之間的合作來實現教研目標。教師角色的轉型和師生關系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沖擊學校的教育教學思想觀念、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教學組織與教室布局、教學管理體制機制。

在線教學顛覆傳統教學和學習過程

在傳統教學方式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知識傳輸階段,第二個階段是知識內化階段。在知識傳輸階段,學生首先要接受知識,傳統方式往往是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聽講來實現;在知識內化階段,學生要把所學知識消化吸收、真正掌握、融會貫通,傳統方式往往是課后學生復習、做習題,教師輔導答疑。而線上教學的誕生和走向實用,使傳統學習過程發生顛覆,知識傳輸由教師講授轉變為課前學生個性化的線上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再以講授為主,而是要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反思、討論和合作的方式,學生主講和演示、教師糾錯和歸納來實現知識內化的部分功能。我們必須要順應趨勢,主動探索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

主動應對在線教學帶來的挑戰

一、應對挑戰要轉變教育觀念

教師要樹立富有時代內涵的人才觀、多樣化的質量觀,促進學生全面、有個性地發展,尊重學生選擇,給他們更多的選擇機會,鼓勵學生發展興趣特長;樹立現代教學觀,遵循現代教育教學規律、人才成長規律,變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突破“千校一面”“萬人一面”的培養模式,真正踐行因材施教的理念,多樣化、個性化地培養人才。

二、應對挑戰要深化教學改革

教師要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高度關注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升融合寬度,加快融合速度;探索深化課程改革,包括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教材、實驗、實習、實訓;改革教學方式,倡導跨學科綜合性教學,改革課程管理與質量評價;探索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

三、應對挑戰要提高教師素養

加強教師素養培訓,幫助他們提高信息素養和信息化能力,提升教學能力和水平。在當前科技發展的背景下,一方面,教師的知識融合、課程整合、課程設計能力要得到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要鼓勵、引導教師積極參與線上教學,探索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發展,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率、改善學習效果的目的,讓學生從中受益。

四、應對挑戰要探索體制創新

在線教學不僅是教學手段的更新,更會引起教學管理體制機制、學生管理體制機制、教學質量保障機制、教師聘任和考核標準、教學組織及教室布局等一系列的變革,因此,學校要舉全校之力應對在線教學帶來的挑戰。

五、應對挑戰要完善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我們必須探索如何完善以在線教學、混合式教學為代表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完善學生學習效果跟蹤評價機制和綜合評價機制,探索在線教學的評價方式、方法、技術和手段,從而構建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新常態下的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高等教育和國家整體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之后,教育評價的核心理念變為學生中心、結果導向、持續改進、多元參與,即以學生為中心,堅持結果導向,關心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并且以此為依據反向設計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持續改進教學質量,改進學校的教學工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讓學生從中受益,強調多元參與,吸引各個利益相關群體參與,尤其是作為核心群體的學生,要充分發揮其作用。與此同時,中小學和高等學校的教學研究、教學評估、教學督導工作要與時俱進,加強自身建設。

六、應對挑戰要跳出在線教學發展誤區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人。從這個角度講,學生的成長成才除了教師教書育人、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提高教學質量之外,學校的辦學傳統、校園文化和校風學風,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催化作用。學生社會發展性素養,如人際交往、公共關系、團隊精神、健全人格等,基本還是要在現實中通過校園教育、學生群體式學習、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來逐步養成。

在線教育環境下,這些問題的解決和實現是一個艱難探索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講,課程教學不等同于學校教育,在線教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學校教育,所以我們要避免概念炒作帶來的片面夸大,要把重點放在提高在線開放課程質量、優化在線教學環境、共建共享優質教學資源、融合線上與線下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之上。

迎接科技教育融合新時代

大數據(BD)、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及其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給學校教育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實現教學活動的動態監測和預測,促進教學決策科學化、教學管理精細化、學生學習個性化;支持課程學習環境創設、技能實訓、語言學習、作業設計與批改;深化概念理解,建構新的構思和創意,激發學習興趣,增強知識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實現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新的挑戰也是新的機遇,教師、教研員、校長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一定要保持敏銳目光,密切跟蹤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趨勢;結合校情以及課程規律與特點,開展多樣化課程改革實踐探索;保持理性態度,嚴謹求實,警惕陷入“純技術化”誤區;提高教師綜合素養,包括信息索養、知識融合能力、學科交叉能力、課程整合能力;凸顯教師育人功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啟迪學生智慧,涵養學生健全人格,養成學生綜合素質。

在線教育已成為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發展的有力保障,未來我們要不斷以資源優化升級為契機,以師生信息素養提升為導向,以技術與教育融合為目的,為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全面提速,實現教育的公平和均衡發展。

結語

身處互聯網教育時代開啟的黎明時刻,人類未知的遠遠大于已知的;無論如何,新時代已經來臨,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其中。

知有漸,千鈞重擔從頭減。學校在為信息科技革命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撐的同時,要主動適應信息科技創新帶來的教育形態和就業市場的變革,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協同創新,相信我國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的藍圖一定會加快實現,并為世界教育發展做出中國的貢獻!

(本文根據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會整理,有刪節)

作者簡介

鐘秉林 北京師范大學和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兼職教授,英國卡迪夫大學名譽副校長,丹麥奧爾堡大學榮譽教授。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全國教育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猜你喜歡
融合發展教育
“五學”融合:實現學習遷移
剛柔并濟
破次元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融椅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區域發展篇
圖說共享發展
圖說創新發展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