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背景下中職音樂欣賞課教學探究

2020-12-15 10:50許婉
北方音樂 2020年19期
關鍵詞:音樂欣賞課中職學校

【摘要】中職音樂欣賞課是重要的美育課程。信息化時代,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能提高音樂欣賞課教學效率和質量。民歌文化是獨具傳統文化韻味的音樂文化,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以民歌教學為例,利用電子白板、微課微視頻、新媒體、計算機音樂軟件、UMU互動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可以較好推進民歌文化與音樂欣賞課相融合,實現中職學校音樂欣賞課程美育目的。

【關鍵詞】中職學校;音樂欣賞課;民歌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9-0148-03

【本文著錄格式】許婉.信息化背景下中職音樂欣賞課教學探究——以民歌教學為例[J].北方音樂,2020,10(19):148-150.

PPT、光碟、鋼琴,是中職學校音樂欣賞課堂普遍使用的教學輔助工具。教學實踐中發現,以上方式所營造的音樂欣賞課教學氛圍比較沉悶,不利于學生以高度的熱情融入音樂作品的欣賞過程之中。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普及和提高,課堂教學中采用電子白板、微課微視頻、新媒體、計算機音樂軟件、UMU互動平臺等信息化技術,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本文結合民歌教學實踐,探討信息化技術融入中職音樂欣賞課的有效方法。

一、當前中職學校音樂欣賞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職學校所開展的音樂欣賞課教學實效并不高,面臨著不少的教學困境,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就是信息化水平不足。一方面是有些教師對信息化技術與音樂欣賞課的融合教學缺乏應有的高度重視,更多的是傾向于讀PPT文稿,播放光碟音頻等展開程式固化的教學,導致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氛圍枯燥,不能引起學生的欣賞興趣,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另一方面是有些教師雖然在音樂欣賞課上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但是技術選擇不恰當或技術運用能力不高,未能將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也影響了中職學校的民歌文化音樂欣賞課教學質量。

因此,中職學校音樂教師要全面實現音樂欣賞課的美育目標,應該依據信息化教育的發展態勢,將信息技術恰當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更好地接受音樂藝術的熏陶,獲得更充足的音樂審美體驗,提高其良好的音樂欣賞能力。

二、信息技術融入中職音樂欣賞課教學的必要性

在中職學校的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學生對音樂的欣賞不能僅僅依靠聆聽、想象或者教師的口頭講解,還需要依托有效的技術手段,對音樂展開多角度的理解。因此,教師應了解到信息技術融入到音樂欣賞課教學之中的必要性,注重以信息化教育技術為支撐,促進中職學校音樂欣賞課教學的創新改革。

首先,教師依托信息化教育技術開展音樂欣賞課,可讓學生在視聽覺的沖擊之下更好地融入到音樂欣賞氛圍之中,這對于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興趣、培養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修養有著積極的意義。其次,信息技術與音樂欣賞課教學相融合,可讓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內容更靈活化、直觀化,有利于幫助學生靈活地拓展自身的音樂欣賞與審美視野,提高其對音樂的認知能力與鑒賞能力。最后,信息技術與音樂欣賞課教學相融合,可更好地優化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方式方法,這可為實現音樂欣賞課的創新改革提供良好的條件。

因此,中職學校音樂教師應注重在信息化背景下探索音樂欣賞課的創新教學路徑,提高中職學校音樂欣賞課的育人質量。

三、信息化技術融入中職音樂欣賞課的有效方式——以民歌教學為例

以民歌教學為例,通過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方式,可以推進信息化技術在中職音樂欣賞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借助電子白板介紹民歌創作背景與文化內涵

以電子白板技術為支撐展開音樂欣賞課的民歌教學,可獲得傳統音樂欣賞課堂難以達到的生動教學效果,能明顯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率,并實現民歌文化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的滲透。尤其是在一些民歌欣賞課教學中,民歌的創作年代比較久遠,學生難以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全面了解民歌所展現的生活面貌、文化內涵,從而影響學生對民歌文化的理解與感悟,也會影響學生音樂素養與欣賞能力的提升,難以達到傳承民歌文化的目的。因此,教師可借助電子白板技術,向學生生動地介紹民歌的創作背景和文化內涵,讓學生能夠在電子白板技術的輔助下,更直觀地了解民歌文化中蘊含的深層次思想與意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民歌的學習興趣,還可增強學生對民歌文化的欣賞與感悟能力。

例如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上指導學生學習《茉莉花》這一民歌時,則可通過電子白板讓學生點擊民歌的創作背景、民歌的文化內涵這兩大教學版塊的內容,讓學生有效了解《茉莉花》創作的靈感來源,并了解中華文化對“香”的崇尚,使其初步理解人們以茉莉花為歌頌對象的文化內涵;其次,學生可在電子白板上更好地了解《茉莉花》的作詞、編曲過程,認識到《茉莉花》的曲調是以明代時期流行的《鮮花調》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的。在這個方面,教師可嘗試搜集不同版本的曲調,讓學生聆聽和欣賞不同版本的歌曲,并在這個基礎上領悟《茉莉花》這首民歌不變的音樂主題。最后,教師可通過電子白板技術,引導學生觀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重大場面上的《茉莉花》演唱視頻,讓學生從這首歌曲的演奏盛況中了解到它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性元素,然后發自內心地為民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感到自豪,這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民歌文化的欣賞興趣,增強對民歌文化的審美情趣,提升對民歌文化的鑒賞與領悟能力。

(二)以微課、微視頻為載體加強民歌文化的視聽覺沖擊

如今在教育領域,教師愈發重視合理利用微視頻資源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并發揮微視頻技術的教育優勢,讓學生在欣賞微視頻的過程中,受到視覺、聽覺的直接沖擊,有利于更好地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因此,在中職學校的民歌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要增強學生對民歌文化的欣賞興趣,并使其切實體會中華民歌文化的魅力。教學中可利用微視頻向學生展示民歌文化,讓學生在視聽覺雙重沖擊之下,去體驗與感受民歌抒發的音樂情感;利用微課拓寬時間和空間的領域,在有限時間展示、解析更多的民歌文化,讓學生在更深入的音樂欣賞過程中,領悟相關的民歌文化內涵,深刻感受民歌文化的藝術魅力。

例如在《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一首由陜北民歌改編的新民歌的教學中,教師可先從民歌創作背景入手,播放“秒懂百科”中的《山丹丹》動漫微視頻,從歌曲背景分析著手,讓學生初步了解歌曲表達的陜北人民熱愛紅軍的真摯情感,奠定學生對民歌文化的欣賞學習基礎。接下來,教師可先為學生播放“星光大道”阿寶演唱的《山丹丹》微視頻,讓學生細心聆聽微視頻中抒情優美的音樂演唱,進而體會陜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的藝術特色,如高亢悠揚、回轉起伏、優美舒展等。緊接著,教師再為學生播放教師自己拍攝剪輯的《山丹丹》微課。該微課剪輯了“民歌中國”節目王二妮演唱的副歌部分、“中國民歌大會”節目延安技術職業學院的英語老師文世龍把該歌曲翻唱為英文版并進行現場百人互動演唱的片段、“風華國樂”風林火山融合樂團改編民歌的樂團表演的視頻。微課的播放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緊湊、有序地感受《山丹丹》不同音樂節目、不同歌手演唱的同一首歌的不同韻味,感受民族歌曲與現代音樂元素相結合后的新生命力,感受別樣的陜北民歌風韻。在此之后,教師可播放陜北地區風土人情的微視頻,讓學生在視覺沖擊下,更好地體會陜北人民在空曠的高原地區扎著紅頭巾、穿著寬松大白褂、豪邁歌唱《山丹丹》的喜悅之情,并能體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地域文化特征,了解到不同地理人文環境孕育的民族歌曲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由此,教師做好了民歌文化美育教學的鋪墊,讓學生對西北民歌的風格特征有總體認識,并學會對民歌文化進行多角度的解讀。這既可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與音樂素養,還可達到傳承中華傳統民歌文化的美育目的。

(三)利用新媒體推送各種各樣的民歌文化信息

在信息化環境下,新媒體是當前備受教師重視的一種新技術力量。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優化現有的音樂欣賞課教學方式,實現音樂欣賞課教學的創新教學改革,還可以嘗試利用新媒體設備,向學生推送各種民歌文化信息,讓學生能夠拓展自己對民歌文化的認知視野,提高其對民歌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理解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對民歌的音樂欣賞能力與音樂審美修養。

例如教師要在音樂欣賞課上引入苗族民歌文化,則可通過微信、微博、Bulibuli抖音等新媒體設備,向學生推送各種苗族民歌文化信息。如苗族的盤歌文化、苗族歌謠、苗族民歌格律等。教師也可為學生推送苗族飛歌的瀕危新聞,并推送苗族飛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信息,讓學生主動了解苗族民歌文化的傳承價值及傳承的迫切性。在此,教師可嘗試通過新媒體設備發布一些文章,如“有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的表演藝術”等,讓學生閱讀豐富的民歌文化信息,使其學會承擔起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責任。而除了推送這些民族文化信息,教師還可通過新媒體向學生推送民歌節目,讓學生觀看各種民歌節目。這既減少學生學習民歌的陌生感,又可增加學生接觸民歌文化的機會。

(四)利用計算機音樂軟件加強音樂文化情感交流

計算機音樂軟件是具有音樂性質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如Cakewalk ProAudio、FruityLoops、Sound Forge等,該軟件的程序可以針對不同風格的音樂進行演奏、創作和制作。計算機音樂軟件不僅包含音序軟件、音源軟件,還有各種音樂課件制作的軟件。將其引入到中職音樂欣賞課教學之中,便于教師更加靈活、快速地制作音樂課件,該軟件操作簡單,可以將大量樂理知識和譜例進行專業編輯、提高音樂課件制作的質量,該軟件的運用也有利于學生獲取更多樣化的音樂資源,可提高音樂知識的傳播效率。由此看來,教師利用計算機音樂軟件展開音樂欣賞教學,可讓學生產生直觀的音樂欣賞學習體驗,有利于實現音樂欣賞課教學目的。

以開平民歌為例,這一民族音樂是江門五邑僑鄉一帶不斷傳承與發展下來的獨特民族音樂藝術,將其引入到中職音樂欣賞課之中,可讓學生了解具有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培養中職學生良好的民族審美觀念,感受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藝術魅力。比如教師可引入《南樓英烈頌》《飲水思源》以及《橋梓同心》等開平民歌,利用計算機音樂軟件對這些民歌進行靈活的剪輯,用軟件中鍵盤自動“彈奏”、五線譜自動“演奏”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歌曲的律動,也可以借助剪輯功能將教師歌聲的錄音分段分句插入具體譜例中,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更全面地了解優秀的開平民歌文化,利用軟件自動伴奏功能,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行伴奏速度的調整,再讓學生跟著調速后的伴奏進行歌唱,通過音樂的演唱實踐,學習開平民歌中宣揚的英烈堅強不屈、誓死保家衛國、協心同力建設家鄉的開平民族精神。

(五)利用UMU互動平臺開展音樂欣賞在線課程

UMU互動平臺是近些年來被推廣運用到教育領域的新型科學技術手段,它能夠以知識分享與傳播學習平臺為支撐,在學生與知識之間搭建起有效的互動、溝通橋梁,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到知識學習氛圍之中,學會獲取知識、分享知識、收獲成果。而在中職音樂欣賞課中,教師可根據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利用UMU互動平臺展開在線的音樂欣賞課,讓學生能夠在移動網絡的學習環境之下,加入到在線的班級課程教學過程之中,有利于激發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學習興趣,而師生之間也可圍繞著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展開隨時隨地的互動與交流,教師還可以隨時了解學生在線上音樂欣賞課中的參與度、學習情況等,有利于教師全面調控音樂欣賞課教學。

例如在《沂蒙山小調》這一民歌的欣賞課教學中,教師可利用UMU互動平臺提供的混合式互動學習方式,制作相應的圖文、音頻與視頻等民歌音樂學習資源,然后展開各種互動活動,激發學生欣賞民歌、相互分享與交流的積極性。而且UMU互動平臺可支持教師開展在線直播課程,與學生進行在線互動,向他們傳達大小三和弦、和弦選配、音樂風格選配等方面的音樂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在線下自主選擇不同的音樂風格,套唱《沂蒙山小調》,相互討論演唱這首民歌的最合適的伴奏風格,并講述這種選擇的理由。這一互動過程可讓學生在音樂欣賞課中更加關注民歌的音樂節拍、音樂節奏、演唱速度、和聲等音樂要素,有利于優化學生自主建構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民歌音樂欣賞能力。此外,教師可讓學生利用“唱吧”“全民K歌”等音樂軟件錄制好自己演唱的視頻或音頻,將其傳達到UMU互動平臺上,展開進一步的線上互動與交流,有利于更好地推進民歌音樂欣賞課的健康開展。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中職學校教師應重視信息化教育技術的運用,積極探索信息化技術融入中職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方式方法,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并達到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切實提高中職學校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真正實現中職學校音樂欣賞課程的美育目的。

參考文獻

[1]蘭潔.論中職音樂欣賞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與對策[J].名家名作,2018(06):72-73.

[2]楊雨晴.淺談在中職院校音樂欣賞課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J].才智,2019(21):25.

[3]康楠.山西民歌融入中職院校音樂教學的策略[J].戲劇之家,2018(20):185-185.

[4]劉麗萍.職業院校音樂鑒賞課改革策略探索[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8(5):93-94.

[5]吳立廈.中職音樂欣賞課創造性教學的探索和實踐[J].文教資料,2017(31):124-125.

作者簡介:許婉(1989—),女,回族,本科,音樂中專講師,音樂教育系音樂學。

猜你喜歡
音樂欣賞課中職學校
通感、聯想和想象在音樂欣賞課中的運用探究
民辦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實踐研究
中職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的問題和對策研究
論音樂欣賞課提升學生聆聽質量的策略選擇
試論如何提高中職學校職業指導質量
德育工作淺談
利用微信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實踐研究
職業學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研究
如何提升音樂教學能力的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