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禮貌原則和社會變遷

2020-12-15 06:58陳鐘梅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1期
關鍵詞:禮貌原則禮貌

陳鐘梅

摘要:禮貌是文明社會中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在英國著名學布朗和列文森發表《語言應用的普遍現象:禮貌語言》一文之后,各界學者對這一現象有了極高的研究興趣和熱情?;跐h語的文化特征,我國學者也提出了若干漢語環境下的禮貌原則。這其中,由顧曰國先生所提之禮貌準則影響最大。本文先介紹國內外相關禮貌原則的研究,然后從社會語言學和語用學角度對顧先生的禮貌準則進行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禮貌;禮貌原則;禮貌準則

一、引言

從古到今,無論中西方,禮貌存在于各社會群體中,是一種共通的現象。它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類維護和諧的手段與工具。它也被認為是一種社會規約,因為它可以對社會成員產生制約作用。語言活動是社會活動的一種,當然也受它的約束。1978年,布朗和列文森的《語言應用的普遍現象:禮貌語言》一文在語言學界激起了很大的波瀾。禮貌現象逐漸成為諸多學科,如語用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爭相研究的重點。語言交際中的禮貌現象被國內外學者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二、西方禮貌理論的研究

格賴斯的合作原則認為:為了讓交際順利進行,說話雙方會在交際過程中遵循合作原則。但有時候,說話人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使得聽話人有不同的理解,會話含義就此產生。這時,合作原則沒有也不能解釋為什么說話人不遵守相關原則,而讓別人自行推斷會話含義。為此,禮貌原則,作為對合作原則補充被提出,用于彌補合作原則的不足。其中以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論以及利奇的禮貌原則在西方影響較甚。

布朗和列文森的禮貌與面子觀

英國劍橋大學的布朗和列文森在他們合著的書中指出,在人類交往中,禮貌語言是一種維護他人面子,同時也是維護自己面子的手段,并將這種面子分為積極面子――即希望受到贊同、喜愛和消極面子――即不希望別人強加于自己,自己的行為不受他人的侵犯或干涉。布朗和列文森認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言語行為都是威脅面子的,人們講禮貌就是要減輕這些行為給面子帶來的威脅,因此提出了禮貌策略:1)不使用補救策略,赤裸裸地公開實施面子威脅行為;2)積極禮貌策略;3)消極禮貌策略;4)非公開策略;5)不實行威脅面子的行為。(布朗&列文森,1987:61-70)

利奇的禮貌原則

在格萊斯合作原則以及布朗和列文森的禮貌策略基礎上,語言學家利奇結合語體學、人際修辭學,提出著名的禮貌原則。這原則可以解釋合作原則無法解釋的問題,是對“會話含義”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兩者是互為益補的關系。利奇認為:禮貌是“自身”對“他人”的態度。在對話中,“自身”一般指說話人;“他人”可以是聽話人,也可以是第三者(在現場或不在場)。說話人所表現的禮貌可以是針對聽話人的,也可以是針對第三者的。禮貌原則的核心為:盡量讓自己吃虧使別人獲利,從而獲取對方的好感,使得交際順利進行,同時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

利奇的禮貌原則為人們正確使用禮貌言語提供了一個可遵循借鑒的標準,包括六大方面:1)得體準則:減少表達有損他人的觀點。盡量讓別人少付出,多受益。2)慷慨準則:減少表達有利于自己的觀點。盡量讓別人多受益;讓自己多吃虧。3)贊美準則:減少對他人的損貶。盡量少貶低別人,多稱贊別人。4)謙虛準則:減少對自己的贊揚。盡量少表揚自己,多貶低自己。5)一致準則:減少自己與他人的不同看法。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增加雙方的相同看法。6)同情準則:減少自己與他人之間情感上的對立。(利奇,1983:80)

三、中國禮貌理論的研究

無論是布朗、列文森還是利奇都曾指出禮貌是具有普遍性的,即各民族都存在禮貌這一普遍社會現象,它是我們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社會規范。但因為文化的不同,禮貌的實際表征、判斷禮貌的標準、實現禮貌的方法均有差異。也就是說,以他們為代表的西方禮貌理論難以指導中國的禮貌現象。因此,很多中國學者也對禮貌這一現象也進行了研究,試圖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禮貌準則。這當中,顧曰國先生的禮貌5準則最受人們認可。

顧先生在他的“禮貌、語用與文化”一文中提到,我國的“禮貌”概念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起源于古代的“禮”,即禮制。儒家思想家孔子認為“禮”是統治階級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的行為法規,是治理國家的規范,人人都嚴格遵守。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禮”的概念也逐步發生了變化,包含“敬意”、“尊敬”等要素。

在對中國文化中的禮貌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借鑒吸收西方禮貌原則的基礎上,顧先生總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禮貌四要素:尊敬(自我尊重,贊賞對方)、謙虛(貶己尊人)、態度熱情(體貼、關心、好客)和溫文爾雅(談吐舉止得體大方)。根據利奇的禮貌原則,顧曰國先生(1992:10-17)提出了五條符合我國國情和特點的漢語言禮貌準則,即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以及德、言、行準則。

四、顧曰國先生禮貌準則在社會變遷中的融合性

時代的進遷和社會的發展使我們在回顧顧曰國先生的禮貌原則時發現,有些內容并不能很好地貼合現代社會,其內涵已經發生了大大的改變。

貶己尊人準則

顧先生認為“夫禮者,自卑而尊人”是中國式禮貌的最大特點。到了現代,“自貶”和“自謙”逐漸取代了“卑”的成分。這在語言上主要反映在自稱和他稱上。根據貶己尊人準則,說話人對自己或對跟自己相關的事物要“貶”,要“謙”;而對聽話人或與聽話人相關的事物要“抬”,要“尊”。他用了一張表來說明稱謂,其中提到“鄙人”,“鄙姓”,“舍弟”,“小兒”,“卑職”,“令郎”,“令妹”,“敝?!?,“敝廠”,“尊職”等都屬于貶己尊人的稱謂,但在現代的日常交際中,人們幾乎很少使用或根本不使用這些詞匯,70后是如此,更不用說是出生于2000年之后的人了。換句話說,這些自謙或尊人的稱謂已經過時;而“您”,“貴姓”等已經發展成大眾人群中的基本禮貌語言,用作表達對他人的尊敬。

顧先生把“老婆”列為是說話人對自己妻室的謙稱,但根據本人的觀察和對多人的調查發現,這個詞也經常被用來指他人的妻室(尤其是說話人和聽話人關系密切,社會距離很近時),并未表現出不禮貌的成分。21世紀,熱戀的情侶,關系很親密的朋友也經常用“老婆”,“老公”來突顯他們之間的密切關系。因此,“老婆”已經逐漸成為一個非正式的、較隨意的口頭稱呼。它不再是自貶的稱謂,因此可以將其歸入中性稱謂一欄。

謙虛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受到贊揚的時候,人們通常會用自謙的言語表示自己并沒有那么好。然而,國際交往的頻繁,地球村的形成,中國文化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極大影響?,F代中國人樂于表現自我,注重個性發展,在被恭維時,不再總是貶低自己。他們不再拒絕別人的贊揚而用“謝謝”等禮貌語言欣然接受。這種做法事實上也體現了顧先生的“求同準則”,因為單純地自謙在某些時候也是種不禮貌的表現,沒有顧及對方的面子,與對方的想法達成和諧一致。

稱呼準則

稱呼準則認為,在相互稱呼時,人們應按照“上下、貴賤、長幼”有別的傳統來體現相互間的社會關系或人際關系,才稱之為禮貌。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人對親屬的稱謂也不再如先前那么嚴謹。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們開始,就很少用“表哥/表姐”之類來稱呼自己的表兄弟姐妹,他們更偏向于用“XX哥/姐”來表現其親密關系。而現在,諸多服務性行業,如中介、保險、推銷等人員,不論聽話人年紀如何,更是以“哥/姐”的稱呼來拉近相互之間的關系,以達成他們的推銷目的。

跟其他準則相比,稱呼準則略顯薄弱,因為它未能很好地反映禮貌的特征與本質,它只是人們在實際運用語言時的具體表現。在某種程度上,顧先生可以不必將其單列為一個準則,因為其內容已被包含在貶己尊人準則中了,

文雅準則

人們通常認為懂禮貌,有教養的人是文質彬彬,言語高雅的。所以人們要多用雅言,禁用穢語;多用委婉語,少用直言。根據顧先生的文雅準則,“滾”,“去死吧”等言語是穢語,是應該禁用的。但在當代年輕人的日常交際中,我們時不時能聽到這樣的言語,而聽話人對此并沒有表示反感。事實上,有些所謂的穢語已經成了年輕人的口頭禪,通常會出現在朋友之間的對話中。在特定的語境中,這些穢語甚至可以表達認同、喜愛或友誼。

求同準則

跟布朗和列文森一樣,顧先生對于“面子”的解釋也是指對話雙方在諸多方面要力求和諧和一致,要盡量滿足聽話人的愿望,要尊重聽話人的“面子”和身份。他認為,從語用的角度,人們通常把“臉”、“面子”與“批評”,“訓斥”,“指責”,“請求”,“邀請”等聯系在一起。在中國文化中,當人們不得不發表不同意見或批評他人時,他們通常會先褒后貶,先禮后兵,即先稱贊表揚對方一番,指出并肯定雙方的共同點,給對方面子,然后才說出不同點,不贊成或該批評的地方,這就是求同準則的精髓。但是他認為說話人在發出邀請,提出請求時考慮的往往不是聽話人的面子,而是自己的面子。這一點并不十分貼切,實際上說話人在做出言語行為的時候,他同時也應考慮聽話人的面子,因為他事實上已經冒犯了聽話人的消極面子,侵犯了聽話人的行動自由,所以人們仍需采用一定的禮貌策略來發出邀請或請求。而不能像顧先生所說的那樣要求聽話人“恭敬不如從命”以滿足說話人的積極面子卻損害了自己的消極面子。

顧先生認為西方國家的消極面子與中國的臉或面子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這一點也不竟然。他認為“對不起”等詞本身就是禮貌用語,并沒有侵害聽話人的消極面子,而筆者卻贊同布朗和列文森的看法,認為這些詞同樣冒犯了聽話人的消極面子。因為“對不起”并不是說話人要表達的真正內容,說話人真正要表達的是后面的意思,比如請求幫助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聽話人行為上的自由。而他所舉的例子“接受我的謝意?!?,這句話本身是感謝也是要求,也應認為是冒犯了聽話人的消極面子。

五、結束語

顧曰國先生的禮貌準則是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上提出的,將對言語禮貌現象的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間人們進行的交流越來越多,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和求同準則與中國大陸的語言現實已有所出入,并不十分相符,他的有些觀點還需我們細細琢磨,認真思考。文化不再是某一區域的特定產物,而處于相互滲透,相互交流中,因此對禮貌現象的認識也應該不斷變化,不斷加深,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Brown,P.&S.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Gu,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14):237-257.

[3]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1983.

[4]Watts,Richard J.Polit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5]陳艷.談中西禮貌原則[J].合肥學院學報,2007(9):64-66,87.

[6]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10-17.

[7]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盧敏.漢語禮貌原則探析[J].學術界,2003(7):229-233.

[9]潘明明.英漢語言文化之“禮貌原則”的對比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8(5):86-87.

[10]王西成,曾濤.“也談禮貌原則――兼與顧曰國先生商榷”[J].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2):80-84.

[11]席冰清.中西方禮貌原則的異同[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2(12):99-101.

猜你喜歡
禮貌原則禮貌
當誠實遇上禮貌
小猴買禮貌
《老炮兒》之語用分析
從合作和禮貌原則談商業場所公示語的翻譯
暗戀是一種禮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