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分析

2020-12-20 20:32田凱利燕艷梁劍峰
河北農業科學 2020年4期
關鍵詞:服務體系農民人才

田凱利,燕艷,梁劍峰

(山西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1 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沒有鄉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盵1]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振興,文化振興離不開公共文化的振興。建立健全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促進公共文化振興的必經之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參與形成的,傳播先進文化,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及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主要包括文化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隊伍以及服務設施等方面的內容。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能夠有效保障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實施進程。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對鄉村振興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結合研究成果較少。嚴火其等[2]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吳理財等[3]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包括制度體系、基礎設施、服務經費和人員保障機制、多元供給體系等。陳建[4]提出,鄉村振興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功能性失靈問題。歐陽雪梅[5]認為,鄉村公共文化短缺,雖然頒布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但是發展仍處于不平衡不充分狀態?;卩l村振興的視角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問題進行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梳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構建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為鄉村振興建設提供保障。

2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實地調研發現,仍然存在公共文化供給難以契合農民群眾文化需求、農民主體性缺失和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問題。

2.1 公共文化供求對接不精準

文化服務供給是文化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何提高供給側的質量與數量是制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結構性難題。目前公共文化供給難以契合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渠道主要是政府供給、市場供給和農民自辦。在實際供給服務過程中,政府承辦的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往往較為粗放,不能提供全覆蓋和精準化服務,存在文化產品的總量不足、單調雷同、農民選擇余地小,文化服務的針對性不強等問題;社會力量和私人資本很少進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農民自辦的文化在發展中存在經費短缺、場地簡陋、形式單調等問題。

2.2 農民主體性作用發揮不充分

鄉村文化振興關鍵在“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農民群體是鄉村文化的持有者,是鄉村文化得以傳承的主要力量所在[6]。發揮農民主體性有助于促進鄉村文化的繁榮[7]。農民不僅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受眾,更應成為公共文化活動的主角,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當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農民主體性作用發揮不太充分的問題,鄉村文化建設缺少有能力的帶頭人和組織者,文化人才短缺;專業技術人才和組織管理人才嚴重短缺,后繼無人;農民不能積極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來,成為文化發展的旁觀者。具體表現為以下5個方面。

2.2.1 缺少鄉村知識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空心村現象較為普遍,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文化消費動力不足,鄉村文化發展的根基薄弱。村支兩委班子成員懂文化、懂藝術的人也較少,對村民的文化活動缺乏有效的組織和示范帶動作用。

2.2.2 鄉鎮文化站文化專干不專職 鄉鎮文化站是政府舉辦的公益性文化機構,承擔著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但是文化站存在編制少、人員工資不高、待遇較低,文化專干身兼數職等問題,長年被動服從服務于鄉鎮調遣,不能有效發揮其文化傳播作用。

2.2.3 鄉村業余文藝團隊建設存在困難 鄉村業余文藝團隊是鄉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生力軍,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鄉村業余文藝團隊發展中存在諸如團隊組織化程度不高,缺乏個性特色和品牌優勢,資金難以保障,成員藝術素養不高等問題。

2.2.4 高素質人才引進難度較大 鄉村條件艱苦,再加上編制、行業福利等各種復雜原因,優秀文化人才包括大學畢業生、高素質的文化志愿者大都不愿意留在鄉村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更不愿意扎根鄉村。鄉村文化人才匱乏的現狀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鄉村文化建設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2.2.5 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仍顯不足 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大致可分為學習閱覽設施、體育運動設施、藝術表演設施和文化娛樂設施四類[8]。文化基礎設施是農民文化活動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是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保障農民群眾實現基本文化權利的主要路徑。強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就是夯實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當前,我國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2.2.5.1 鄉村文化設施設備簡陋,匱乏陳舊。就學習閱覽設施而言,文化站室空殼運行現象嚴重。鄉鎮文化站或者是有站無址,或者是和鄉鎮政府一起辦公,或者是有址出租,被經營性用房擠占挪用。村級文化室長期閑置,常年“鐵將軍把門”。信息化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一些鄉村電腦、網絡、電視機、多媒體等設備損毀丟失現象較為突出,信息網絡不健全,數據庫和相關軟件總量不足。就體育運動設施而言,多數鄉村沒有文化活動場所和體育活動場所,鄉鎮政府所在地雖有活動廣場但面積狹小,設備陳舊老化,服務能力相應弱化。

2.2.5.2 現有設施利用率不高,缺乏維護和管理。文化站、文化室普遍缺少專業性特色化服務,圖書更新周期長,理論性較強,資料不全,有的處于“休眠”狀態。有的文化活動廣場遠離村莊生活區,使用頻率不高,長期閑置狀態。

3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

3.1 培育鄉村文化內生機制,走外供與內生相結合的路徑

鄉村文化要為廣大農民服務,要從根本上轉變以外部單向輸入為主的服務模式,培育鄉村文化的內生機制,走外供與內生相結合的路徑。在構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過程中,要以農民群眾文化需求為中心,從根本上改變以外部單向輸入為主的服務模式,把政府辦文化、社會力量參與和農民辦文化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激發公共文化機構的活力,又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更要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外供與內生相結合,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兩條腿走路,讓農民自己培育文化,把農民從文化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鄉村公共文化的主動生產者,實現鄉村文化服務由“送”到“種”的轉型,培育鄉村文化的內生機制,不斷增強鄉村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

3.1.1 建立農民文化需求的表達機制、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 群眾需求是文化繁榮發展的基礎,要立足于農民精神需求,適應農民文化消費的新趨向,采取“訂單”“點單”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需求,從而解決供需脫節的矛盾,使公共文化供給與農民文化需求實現無縫對接。

3.1.2 建立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機制 要建立鄉村產業經濟組織,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手段,以農業文化、民間文化或歷史文化為產業資源,以發展鄉村文化事業為目的,創新文化產業規劃設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的增長點,轉化為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推動文化產業上規模、增效益,提高鄉村文化的自我發展能力。

3.1.3 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 加強文化基礎知識教育,把九年義務教育落到實處;加強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抵制不良文化的傳播;培育農民的公共意識,激發農民的文化建設主體意識,實現農民的文化自覺;培養農民獨立的文化生產供給能力,提高其文化消費能力,從而增強其主動參與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能力,提升農民的文化自信。

3.2 建立健全鄉村公共文化人才的培養開發機制和激勵機制

農民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要建立健全鄉村公共文化人才的培養開發機制和激勵機制,讓農民真正成為鄉村文化的主角。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的積極參與是形成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內生機制的關鍵因素,決定著文化服務的供給內容和發展方向。加強鄉村公共文化建設,關鍵是要培養造就一支心系農民、扎根鄉村、甘于奉獻、素質過硬的文化隊伍。為此,必須建立健全鄉村文化人才開發機制和激勵機制,鼓勵鄉村文化人才脫穎而出,以調動文化人才的工作積極性,確保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3.2.1 健全完善鄉村公共文化人才培養機制 對現有文化服務人員進行繼續教育,采取院校培養、崗位培訓、業務交流等多種方式,到大專院校、文化團體進行專業訓練和系統學習,或者邀請一些專家和文藝工作者深入鄉村,舉辦短期培訓或現場指導,或通過函授、遠程教育等途徑進行深造,以提高鄉村文化專業隊伍、文化管理隊伍和文化經營隊伍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

3.2.2 加強對鄉村公共文化人才的關心、引導和扶持 把鄉村文藝骨干、民間文化傳承人、文化熱心人等納入公共文化人才統計范疇,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設立文化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為他們的工作提供必需的經費保障,引導和鼓勵文化人才從事鄉村文化服務工作。

3.2.3 建立科學合理的柔性人才引入機制 設立鄉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崗位,采取文化干部公開招考、交流輪崗、掛職鍛煉、競爭上崗等方式,鼓勵和吸引文化干部、外出經商、務工的青壯年和高校畢業生到鄉村從事文化工作,著力造就一批懂文化、會經營、善管理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

3.2.4 鼓勵大學生村官及駐村干部等積極地融入到農村 鼓勵大學生村官及駐村干部積極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傳播新思想和先進文化,引領農村社會風尚,推動特色文化建設,助力農村信息化建設。

3.2.5 鼓勵“新鄉賢”投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新鄉賢”包括退休返鄉的干部、文人學者、企業家、科技工作者、道德模范和海外華人華僑等志愿為家鄉建設作出貢獻的新群體[9]。充分發揮“新鄉賢”的優勢,利用其社會影響力,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使其積極地參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

3.3 建立以城帶鄉的聯動機制,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

基礎設施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整合鄉村文化設施,建立以城帶鄉的聯動機制,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

3.3.1 要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進程 公共文化具有公益的性質,公共文化服務應體現均等服務。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文化共享,鼓勵城市對鄉村進行文化幫扶,通過“以城帶鄉”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鄉村基層的延伸和覆蓋,使文化設施均衡布局,讓農民也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樣的文化實惠,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3.3.2 要整合鄉村現有文化設施,實現資源共享 盤活現有公共文化設施,充分發揮已有資源功能。整合文化館、村落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學校圖書館等資源,建立綜合文化服務基地,綜合利用文化基礎設施,聘請專職管理員或書屋指導員開展文化活動,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進“互聯網+文化”服務,適應“大數據”的時代要求,開發“線上”供給,提高文化服務能力。加強寬帶數據網絡的基礎建設、移動通信網絡的覆蓋建設,整合有線電視網絡,建立數字圖書館,建設各種大型鄉村信息資源數據庫、線上書庫、線上影視庫等,構建“多網合一”的綜合性鄉村管理信息服務平臺,促進文化精品網絡傳播,推進鄉村公共信息服務“進村入戶”,促進數據資源的共享。

3.3.3 建立“政府牽頭,社會化運作,市場化籌資”的文化建設投入機制,多元籌措資金 政府應把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經費納入到財政預算中,建立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專項資金,成為鄉村文化設施建設資金的主要投入者和融資推動者。在財政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政府還要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充分利用稅收杠桿,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非政府組織、公益性組織、個人等)投入鄉村文化事業,推動建立鄉村文化產業的投融資平臺,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以參與鄉村文化設施的建設。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從根本上轉變以外部單向輸入為主的服務模式,培育鄉村文化的內生機制,走外供與內生相結合的路徑,建立健全鄉村公共文化人才的培養開發機制和激勵機制,讓農民真正成為鄉村文化的主角,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鄉村基層的延伸和覆蓋,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以提高鄉村公共文化的服務能力,開創鄉村文化振興的新局面。

猜你喜歡
服務體系農民人才
建設門診“老年友好型”服務體系的實踐與探討
智慧出行,智繪未來——新一代出行服務體系構建與實踐探討
耕牛和農民
人才云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三效合一”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