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外傳播中的文化話語建構策略

2020-12-21 13:00王星晴
視界觀·下半月 2020年9期
關鍵詞:對外傳播

王星晴

摘要:在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前所未有的緊密,在對外傳播中,文化話語權日趨重要。本文主要以米歇爾·??碌摹霸捳Z權”理論為指導,以中國日報網文化類報道為分析對象,探討如何在對外傳播中構建國家的文化話語權,在詞匯、內容、觀念三個層面提出了具體的建構策略。

關鍵詞:文化話語權;對外傳播;話語權建構

在當代的信息社會,新聞的發布與傳播前所未有地便捷。在這一背景下,如何能在信息爆炸的媒體終端,利用新聞發布把握好話語導向,掌握國際話語權,成為了一大挑戰。

一、文化話語權

根據米歇爾·??碌睦碚?,“話語權”指的是通過話語形式來展現及行使權力。在當今世界,國家話語權受到普遍的重視,在國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國際話語權本質上是一種權利關系,它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各個領域。一個國家國際話語權的強弱,不僅取決于科技、經濟等的發展水平,也取決于話語的合理運用。從表面上來看,話語權直接表現為“對國際事務、國際事件的定義權、對各種國際標準和游戲規則的制定權以及對是非曲直的評議權、裁判權”。但從根源來看,“國際話語權總是沾染著文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因素。這些主觀性因素甚至有可能在國際話語權競爭中成為主導性因素。

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在當代的社會,新聞的發布與傳播前所未有地便捷,而話語權指的不是通過新聞“說話”的權利,而是新聞中的話語能否將其觀點傳達給受眾,甚至影響讀者的想法、行為等的力量。在新聞報道中,政治、經濟類新聞往往能夠直觀地體現國家立場,而文化類的報道所使用的話語,產生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如文化是國家軟實力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話語權是國際話語權中各國軟實力的體現。

文化話語權作為國家話語權的一部分,是一個國家自主提出及傳播本國文化話語,維護本國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自信及提高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權力,也是各國必爭之權力。

二、中國日報網文化類報道概述

在我國的對外的新聞媒體中,中國日報網作為國家重點媒體網站之一,是集新聞信息、娛樂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新聞媒體網站,具有覆蓋面廣,海外受眾全體龐大的特點,是向世界了解中國的及時性資訊平臺。

中國日報網設有“中國”“世界”“經濟“文化”等十二個分欄,本文擬通過分析中國日報網2020年上班年的文化類報道,探討其中對外傳播中的文化話語建構策略。

中國日報網的文化類報道內容多樣,下分“藝術”“音樂與劇場”“電影和電視”“節日”“人物”等10個分類??偟膩碚f,在文化類的報道中,文章的布局中呈現圖片數量較多;語言上,句子結構較為簡單,用詞書面化;內容上,中國傳統文化及對外文化交流所占比例較大;篇幅上,總體較長,并輔有背景資料介紹或大眾觀點。

三、文化話語權建構策略分析

1.詞匯:文化負載詞英譯的歸化與異化

文化負載詞是指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在跨文化傳播中是不可避免的問題,由于目標受眾的語言中沒有對應概念,因而,必須適當選擇或創造合適的詞匯用來表達,使其能夠發揮源語言中的作用。在中國日報網的文化類報道中,包括大量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文章,為能使海外讀者更好地理解報道內容,文化負載詞的英文表達至關重要。

歸化與異化是勞倫斯·韋努蒂提出的翻譯理論,歸化指的是將源語本土化,采用本土讀者所習慣的語言表達,而異化指的是在目標語中保留源語的表達形式,盡量向源語靠攏。

在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日報網對于24節氣的文章中,“小寒”譯為“Minor Cold”“大寒”譯為“Major Cold”“立春”譯為“Start of Spring”“雨水”譯為“Rain Water”“驚蟄”譯為“Awakening of Insects”,而“春分”譯為“Spring Equinox”。從這六個節氣的翻譯可以看出,目標語并沒有保留源語的組詞形式,主要采取的是意譯的方法,將各個節氣的意義重新用英語表達出來。對于24節氣這樣的,對目標讀者來說陌生的文化意象,異化的方法能夠拉近與目標讀者之間的距離,增加可讀性。

在博物展覽類的報道里,出現了許多表達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的文化負載詞。對于一些音節較少的詞,通常采用了音譯的方法,比如說將“曲藝”表達為“quyi”,“葫蘆絲”表達為“hulusi”,并在后文中輔以簡短的英文解釋。

而對于音節較多的文化負載詞,則多采用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的方式。比如,在2020年6月28日的報道Exhibition on Jiangsus cultural heritage kicks off in Sydney中,將“南京云錦”翻譯為“Nanjing Yunjin brocade”,將“南通藍印花布”譯為“Nantong indigo-dyed cloth”,“宜興紫砂壺”譯為“Yixing zisha,or purple clay,teapots”,這幾個例子均采用了地名音譯與英語單詞描述藝術形式的譯法,保留詞匯的異域特征并易于目標讀者理解。

總的來說,在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上,中國日報網采取異化策略更多。由于這些詞匯所表達的文化意象對海外讀者較為陌生,異化的翻譯更加符合英文習慣的用詞能夠使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易于中國特色文化話語的傳播。

2.內容:中國文化與中國故事

(1)傳統文化“走出去”

中國日報網的受眾為海內外讀者,因此,在文章的主題上,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數量很多。在2020年第一季度藝術類專題報道共119篇,其中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相關的報道共有51篇,占43%左右,直接報道中外藝術直接交流的新聞頻繁出現,占總數的25%左右,涉及哥倫比亞,雅典,日本,法國,美國等10個國家,展現了我國在文化藝術方面開放交流的態度。同時也凸顯了我國傳統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蓬勃生命力。

(2)特寫“中國人”

人物專訪是新聞媒體必不可少的欄目,這類報道有易讀性強,代入感強的特點。中國日報網作為對外的新聞媒體,將鏡頭對準了具有當下時代典型特征的中國人,同時,這些具有典型特征的人物也是當下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擁有正面形象的網絡紅人是人物專訪的???,在5月份的報道The wind of change中,專訪了在網絡上上傳嗩吶表演的年輕男孩。這些網絡紅人的故事,展示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碰撞、融合與發展。

關于草根藝人的專訪,也經常出現在人物版。比如,5月份的報道“Miao silver conquers poverty in Leishan”,講述了貴州苗族銀匠潘仕學的故事,報道在展示銀飾精美之余,著重講述了他通過網絡售賣銀飾并帶領麻料村脫貧致富的經歷。人民日報網對于草根藝人的專訪,反映出其“將視角對準普通百姓”的追求,與民生息息相關。這些草根藝人,在具有典型性的同時也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員,表現出中國人民當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慣。

在內容層面,中國日報的文化類報道,聚焦于傳統文化,傳播中國故事,以促進世界范圍對中國人、中國文化的理解,在世界范圍對達成對中國文化一定的共識,構建并提升國家文化話語權。

3.觀念:中國價值的國際傳播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近代占據了經濟優勢,并借由此輸出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向全世界進行文化滲透,在世界文化話語權方面擁有極大優勢。

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加速,世界將目光對準經濟、科技、外交等硬實力建設,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仍然十分落后,建立文化自信,掌握文化話語權的道路任重道遠。

(1)中國傳統價值觀

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植根于東方大地,與西方文化在國家觀、社會觀、個人價值等層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馬克思曾說:“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敝袊請缶W的文化類報道中,往往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展示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的正面形象,在平實的語言中反映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核。

在2020年6月份的報道“Dyeing for a revival”中,侗族大學畢業生楊成藍返回家鄉,傳承家鄉的天然染布工藝,并通過網絡售賣,遠銷海外。在2020年5月份的報道“Inheritor weaves her way into a better life”中,貴州竹編工藝傳承人楊昌芹克服種種困難,學習傳統竹編藝術,成立公司,帶領家鄉人民脫貧致富。此類報道是中國日報網文化版的常見主題,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中國人民勤儉耐勞的生活觀,及獨有的鄉土情懷。

在2020年7月的報道“Father and son”中,父親陳申桃在1998年抗擊洪水中做出巨大貢獻,當今年洪水來臨時,62歲的父親帶領兒子齊上陣,哪里有險情就奔哪里去。在2020年5月份的報道“Long life full of positive change”中,用一系列圖片展示了109歲的藏族奶奶索朗·卓瑪在家人陪伴下的幸福生活。此類報道的背后,體現了傳統文化中人倫和諧的家庭觀念,以及血脈傳承的集體主義思想。

(2)全球問題的中國式解讀

在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前所未有的緊密,國際問題已經不是幾個國家之間的線性聯系,而是覆蓋全世界的關系網絡,全人類的命運已經被緊緊地綁在一起。面對國際事件,每個國家和政府都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引導國內外輿論,提升國際地位。因而,在面對國際問題時掌握話語權至關重要。

在2020年4月的報道“Indian expats in Shanghai hail China's epidemic response”中,講述了生活在上海的印度人社區用藝術向中國抗疫精神致敬。在同月另一篇報道“Online Chinese learning gains popularity amid lockdown in Mumbai”中,講述了疫情期間,印度孟買掀起了中文學習熱潮。而在“TCM eases pandemic fears,symptoms among Chinese Americans”中贊揚了疫情中中醫藥對海外華人的幫助。此類報道從疫情中的外國人視角給予了中國的形象認同,展示中國精神及中國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在4月的報道“Eating together,separately”中,講述了中國人在疫情期間新的飲食習慣。在3月份的報道“Bookstores innovate amid epidemic”中,描寫了書店在疫情期間經營模式由線下轉為線上”。此類關注于人民衣食住行的報道在2020上半年文化版頻繁出現,展示了中國人民樂觀看待疫情的態度以及創新精神,貼近生活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彰顯出我國人民民生獨有的生命力,給海內外讀者鼓舞的能量。

四、結論

在國際形勢日趨復雜的當下,在對外傳播中構建文化話語勢在必行。在對外傳播過程中,要注重對文化負載詞英譯的歸化與異化,結合典型中國故事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在新聞中傳達中國觀點,發出中國聲音,以提升國際地位。文化話語權關系著國家的國際形象與地位,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要更加講究策略,促進世界范圍內對中國的認同,以更好的服務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米歇爾·???規訓與懲罰[M].劉北成、楊遠纓,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2]梁凱音.對中美關系中的中國國際話語權問題的研究[J].東岳論叢,2010(7):174-177.

[3]張旭東: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遍主義話語的歷史批判(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24.

[4]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5]駱郁廷、史姍姍.論意識形態安全視域下的文化話語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66-73

[6]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1995

猜你喜歡
對外傳播
基于電視媒體的中原文化旅游對外傳播路徑探究
新媒體時代區域媒體對外傳播的創新和轉型
《廈門日報》:聯手華文媒體 講好廈門故事
新形勢下國家形象塑造及對外傳播策略研究
新媒體時代內蒙古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研究
新媒體時代我國對外傳播“搭車思維”的應用
文化在我國國際話語權中的作用及路徑
講好中國故事 創新對外傳播
媒介融合背景下合肥城市形象對外傳播新常態
中國文化典籍英譯與對外傳播之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