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仁愿與唐代三受降城的修筑

2020-12-21 18:46袁志鵬陳學勤
視界觀·下半月 2020年9期

袁志鵬 陳學勤

摘要:后突厥汗國復興后,不斷騷擾、掠奪唐的邊境地區,面對后突厥汗國日益嚴重的威脅,唐廷慎擇良將。張仁愿不負眾望,在黃河以北、抗擊突厥的前哨陣地,高效率地修筑了三座受降城及相應的配套設施。三座受降城的修筑,構筑了一道防御突厥南下的屏障,較好地保護了唐朝北部邊疆的安全,受到時人和后人的高度贊揚。

關鍵詞:張仁愿;三受降城;后突厥汗國;北部邊疆

一、中宗時期唐廷對后突厥汗國的防御措施

后突厥汗國建立后,不斷騷擾、掠奪唐朝的北方邊地,其中尤以圣歷元年(698)、長安二年(702)、神龍三年(706)這三次進攻規模最大,對唐朝的危害也最甚。圣歷元年的南進,導致單于都護府被迫徙置于安北都護府所在的河西治所,[1]后突厥汗國不僅占有了單于都護府故地、掠奪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質財富,壯大了自身的軍事實力,還使臣屬于唐朝的東方諸蕃,紛紛叛唐歸附后突厥汗國,“自是高麗舊戶在安東者漸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長遂絕矣?!盵2]靺鞨主大祚榮“圣歷中,自立為振國王,遣使通于突厥”。[3]長安二年(702)的南進,六胡州的粟特人大量外遷,紛紛投降后突厥汗國,六胡州不得不在“長安四年并為匡、長二州”。[4]中宗神龍二年(706)的鳴沙之戰,唐軍也損失慘重。

后突厥汗國的發展壯大及其對唐朝的武力掠奪使唐朝上下深感惶恐,北方的形勢迫使唐朝君臣不能漠然視之。早在萬歲通天元年九月(696),唐朝就下令山東(太行山以東,包括今山西、河南、山東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近境州置武騎團兵,圣歷之役后,這一做法被推廣到河南、河北,“每一百五十戶,共出兵十五人,馬一匹”。[5]除此之外,還有大臣提出了別的御敵方案:“于蔚州飛狐口累石墻,灌以鉄汁,一勞永逸,無北狄之憂”,“削橛于塞上數千里,釘以刺突厥馬蹄,斷賊北道”,“請差州兵,上下數千里推冰,庶存通鎮”,“請與舊長城塹東至遼海,西至臨洮,各闊十步,深三丈,并仰審利害”,[6]這些措施均因可行性受到質疑而被擱淺。

后突厥汗國對唐北方邊地的掠奪,使新繼位的唐中宗決心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鳴沙戰役發生后,“中宗下制絕其請婚,仍購募能斬獲默啜者封國王,授諸衛大將軍,賞物二千段”,[7]鳴沙戰役的次年,中宗又下令“以默啜寇邊,制募猛士武藝超絕者,各令自舉,內外群官各進破滅突厥之策”,[8]右補闕盧俌借此上疏曰:

漢高帝納婁敬之議,與匈奴和親,妻以宗女,賂以巨萬,冒頓益驕,邊寇不止。則遠荒之地,兇悍之俗,難以德綏,可以威制,而降自三代,無聞上策。今匈奴不臣,擾我亭障,皇赫斯怒,將整元戎。臣聞方叔帥師,功歌周雅,去病耀武,勛勒燕山,則萬里折衝,在于擇將。春秋謀元帥,取其說禮樂、敦詩書。晉臣杜預射不穿札,而建平吳之熏,是知中權制謀,不在一夫之勇。其蕃將沙咜忠義等身雖驍悍,志無遠圖,此乃騎將之材,本不可當大任。且師出以律,將軍死綏。秦克長平,趙括受戮,胡去馬邑,王恢坐誅,則棄軍有刑,古之常典。近者鳴沙之役,主將先逃,輕挫國威,須正邦憲。又其中軍既敗,陣亂矢窮,義勇之士,猶能死戰,功合紀録,以勸戎行,賞罰既明,將士盡節,此擒敵之術也。

臣聞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長算,故陳湯統西域而郅支滅,?;萦脼鯇O而匈奴敗。請購辯勇之士,班、傅之儔,旁結諸蕃,與圖攻取,此又掎角之勢也。臣聞昔置新秦以實塞下,宜因古法,募人徙邊,選其勝兵,免其行役,次廬伍,明教令,則狃習戎事,究識夷險,其所虜獲,因而賞之。近戰則守家,遠戰則利貨,趨赴鋒鏑,不勞訓誓,朝賦楊柳,夕歌杕杜,十年之后,可以久安。

臣聞漢拜郅都,匈奴避境;趙命李牧,林胡遠竄。則朔方之安危,邊城之勝負,地方千里,制在一賢。其邊州刺史不可不慎擇,得其人而任之。蒐乘訓兵,屯田積粟,謹設烽燧,精飾戈矛,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此又古之善經也。去歲亢陽,天下不稔,利在保境,不可窮兵。使內郡黔黎,各安其業,擇其宰牧,輕其賦徭,事無過舉,爵不以私。愛人之財,節其徭役;惜人之力,不廣臺榭。察地利天時以趨耕穫,命秋彌冬狩以教戰陣。則數年之后,有勇知方,帑藏山積,金革犀利。然后整六軍,絕大漠,雷擊萬里,風掃二庭,斬蹛林之酋,懸藁街之邸,使百蠻震怖,五兵載戢,則上合天時,下順人事。理內以及外,綏近以來遠,以惠中國,以靜四方。臣少慕文儒,不習軍旅,奇正之術,多媿前良,獻替是司,輕陳瞽議[9]。

盧俌的上書,言真詞切,從另一角度證實了突厥對唐的危害達到了不得不重視的地步??傆[盧俌的上疏,其主要內容是強調以下幾點:一、和親不是上策,選拔精良將才抗擊突厥才是當前的主要任務,蕃將沙咜忠義只是騎將之材,不可獨擋一面,擔任方面軍的總指揮,二、結好周邊其他游牧民族,以夷制夷,三、募人實邊,屯田訓兵;設立烽燧,實行攻防并舉的備邊措施。而精選良將是目前的當務之急,盧俌疏文前后都強調了這一點。唐中宗對盧俌的上疏,“覽而善之”,景龍元年(707)五月戊戌,以右屯衛大將軍張仁覃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備突厥。

二、張仁愿介紹

張仁愿,據兩唐書的記載,其為華州下邽人(今陜西渭南市臨渭區),本名仁亶,以音類睿宗諱改焉,少有文武才干,武后時累遷殿中侍御史,曾擔任肅政臺中丞、檢校幽州都督、御史大夫等職務。張仁愿為人剛直不阿、正直無私,不阿諛權貴。時有御史郭霸為討好武則天,上表稱則天是彌勒佛身,鳳閣舍人張嘉福與洛州人王慶之等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皆請仁愿連名署表,被仁愿正色拒之。又有監察御史孫承景監清邊軍,戰還,書戰圖以奏,為獲得武則天的賞賜,每陣必畫承景躬當矢石、先鋒御賊之狀,企圖欺騙朝廷,朝廷詔仁愿敘其麾下功,仁愿接受任務后,沒有被孫城景的表面現象蒙蔽,而是先仔細訓問承景破敵的詳細情況,承景實沒有親臨戰場,所問皆窮。仁愿劾奏承景罔上,虛列虜級,承景被貶為崇仁令,朝廷以仁愿代為肅政臺中丞,檢校幽州都督。

張仁愿作戰勇敢、智勇雙全。武則天末年,默啜趁發兵河朔,攻克趙、定二州,掠取男女人口八、九萬,皆坑殺之。擁眾回至幽州,所過之處人畜、財產劫掠一空。武后發軍四十余萬不能敵,諸將皆顧望而不敢戰。時張仁愿為幽州都督,任夭兵東道總管,見狀,獨率幽州軍截擊之,默啜引兵北走,仁愿身先士卒,冒鋒刃,流矢中其手而不退。及后突厥軍遠遁,方收兵。武后聞訊,專門遣使者慰問,并賜醫藥,遷升為并州都督長史。[10]神龍三年,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為突厥所敗,中宗以仁愿攝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賊已去,引兵踵擊,夜掩其營,破之。如此等等,皆是仁愿勇武膽識之表現。

仁愿接替沙咜忠義、擔任朔方道大總管一職正是唐廷慎擇良將的結果,而張仁愿也不負眾望,上任即始,就給了突厥人致命一擊。針對后突厥的囂張跋扈,張仁愿也針鋒相對,實施了一系列反攻的措施,三受降城的修筑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

三、三受降城的修筑經過

關于三受降城的修筑過程,傳世文獻如新舊《唐書》《資治通鑒》《通典》《元和郡縣圖志》《唐會要》等都有相關記載,今以《資治通鑒》卷209中宗景龍二年(708)條的記載為準,將三受降城的修筑經過敘述如下:

景龍二年三月,丙辰,朔方道大總管張仁愿筑三受降城于河上。

初,朔方軍與突厥以河為境,河北有拂云祠,突厥將入寇,必先詣祠祈禱,牧馬料兵而后渡河。時默啜悉眾西擊突騎施,仁愿請乘虛奪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絕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師唐休璟以為“兩漢以來皆北阻大河,今筑城寇境,恐勞人費功,終為虜有?!比试腹陶埐灰?,上竟從之。

仁愿表留歲滿鎮兵以助其功,咸陽兵二百余人逃歸,仁愿悉擒之,斬于城下,軍中股憟,六旬而成。以拂云祠為中城,距東西兩城各四百余里,皆據津要,(宋白曰:東受降城本漢云中郡地,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西受降城蓋漢臨河縣舊理處。)拓地三百余里。

張仁愿還在三受降城附近修筑了烽候等相關配套設施,以更好地發揮三城的防邊御敵之作用。上引《資治通鑒》云:

于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以左玉鈐衛將軍論弓仁為朔方軍前鋒逰奕使,戍諾真水為邏衛。(逰奕使,領逰兵以巡奕者也。中受降城西二百里至大同川,北行二百四十余里至步越多山,又東北三百余里至帝割達城,又東北至諾真水。杜佑曰:逰奕,於軍中選驍勇諳山川、泉井者充,日夕邏候於亭障之外,捉生問事;其副使、子將,并久軍行人,取善騎射人。)自是突厥不敢渡山畋牧,朔方無復寇掠,減鎮兵數萬人。

張仁愿所修的三城,不建壅門、柵欄等防守之設施,其目的就是激勵官兵奮勇殺敵,防止官兵產生退惰之心,充分體現了張仁愿的積極進取之心。上引《資治通鑒》云:

仁愿建三城,不置壅門及備守之具。(壅門,即古之懸門也?;蛟唬洪T外筑垣以遮壅城門,今之甕城是也。壅城之外,又有八卦墻、萬人敵,皆以遮壅城門。范祖禹曰:張仁愿筑三受降城,不置甕門、曲敵、戰格。)或問之,仁愿曰:“兵貴進取,不利退守??苤?,當并力出戰,回首望城者,猶應斬之,安用守備,生其退恧之心也!”其后常元楷為朔方軍總管,始筑壅門。人是以重仁愿而輕元楷。

四、時人和后人對張仁愿所筑三受降城的評價

張仁愿及其所修筑的三受降城,作為邊防軍的駐所,其直接后果就是較好地抵御了突厥對唐邊境的騷擾。三受降城作為邊防重鎮,連同周圍的其他防御設施共同構筑了一道堅固的防御網,有效地遏制了突厥、回鶻等北方游牧民族興兵南下對唐朝的掠奪,進而導致其財富和奴隸來源的主要渠道斷絕,突厥部眾的收入減少,其奴隸制的經濟基礎發生動搖,國內出現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

當然,三受降城也有許多非軍事職能,如充當同北方非漢人群體交往互市的窗口、邊防預警的功能、保護商旅往來,唐朝在三受降城附近積極屯田、發展地方經濟等。

三受降城的修筑,受到時人和后人的高度評價。三受降城修筑后不久,唐中宗就升其為宰相,“(景龍二年七月)癸巳,以左屯衛大將軍、朔方道大總管張仁愿同中書門下三品?!薄埃ň褒埲臧嗽拢┮椅?,親送朔方軍總管韓國公張仁亶于通化門外,上制序賦詩?!盵11]群臣多有和者。

張仁愿死后,人們在受降城及其附近為其立祠紀念,“仁愿為將,號令嚴,將吏信伏,按邊撫師,賞罰必直功罪。后人思之,為立祠受降城,出師輒享焉。宰相文武兼備者,當時稱李靖、郭元振、唐休璟、仁愿云。在朔方,奏用御史張敬忠、何鸞、長安尉寇泚、鄠尉王易從、始平主簿劉體微分總軍事,太子文學柳彥昭為管記,義烏尉晁良貞為隨機,皆著稱,后至大官,世名仁愿知人?!?2]呂溫稱“三受降城者,皇唐之勝勢也”。李華更是大加贊美三受降城“據河山玩其動靜,納行旅歸之袵席,憑墉而望,匹馬單兵不匿形影。虜由是械手足而刳腹心,朝廷無草竊之虞,天下減征役之半矣”。[13《]大清一統志》卷109《大同府·祠廟》張仁愿祠條注文曰:“在懷仁縣,治內亦曰張總管祠,即筑受降城者,……(受降城)皆不在郡境,蓋三城即筑,云州人亦食其福,遂尸而祝之?!?/p>

另外,時人和后人在詩詞中對張仁愿修筑的三受降城也多有贊揚。如杜甫《諸將》詩云:“韓公本意筑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卑拙右住冻躯}州》的下半部分云:“吾聞高宗中宗世,北虜猖狂最難制。韓公創筑受降城,三城鼎峙屯漢兵。東西亙絕數千里,耳冷不聞胡馬聲?!崩钜妗斗髟贫选吩疲骸皾h將新從虜地來,旌旗半上拂云堆。單于每近沙場獵,南望陰山哭始回?!鳖櫻孜湓凇豆疟笨凇芬辉娭匈澰唬骸皡s恨不逢張少保,磧南猶筑受降城?!钡鹊?,均是對張仁愿筑三受降城的認可和評價。

作者簡介:袁志鵬(1979-),男,漢族,安徽利辛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