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內鏡檢查在消化道早癌診治中的臨床價值

2020-12-23 09:41康蛟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20年33期
關鍵詞:消化內鏡診治

康蛟

【摘要】目的 分析消化道早癌患者接受消化內鏡檢查的診治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116例消化道早癌患者的臨床診治方法。隨機分2組,A組行消化內鏡檢查,B組行白光內鏡檢查。對比診治效果。結果 A組各病型的病變切除長度短于B組;影像質量評分高于B組;檢查相關指標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為消化道早癌患者行消化內鏡檢查可精準化指導病變切除操作,縮短檢查操作與住院時間,且影像質量高。

【關鍵詞】消化內鏡;消化道早癌;診治

【中圖分類號】R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3..02

消化道疾病的發病率高,疾病類型復雜,以消化道早癌較為常見。盡早診治可改善患者預后,提升其生活質量[1]。消化內鏡是較為常見的消化道診治手段,其創傷性小,出血量少,可縮短住院周期,減少并發癥,被認為是消化道早癌的較理想診治工具。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8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的診治方法,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2月來院治療的116例消化道早癌患者。隨機分2組,A組59例,男患32例,女患27例;年齡28~70歲,平均(40.26±0.49)歲;早癌類型:胃癌11例,食管癌18例,大腸癌30例。B組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齡27~71歲,平均(40.14±0.34)歲;早癌類型:胃癌13例,食管癌16例,大腸癌28例。經假設檢驗并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B組行白光內鏡檢查:對患者進行白光內鏡檢查,若有可疑病變則取出組織,結合病理與活檢結果進行分析。根據腫瘤位置行外科手術治療,切除病變組織,評估白光內鏡的影像質量。

A組行消化內鏡檢查:使用超聲內鏡(簡稱EUS)與窄帶成像放大內鏡(簡稱NBI)進行檢查。行靜脈內麻醉,使用上述消化內鏡全面探查后確定病變部分。明確病變范圍與位置后,對病灶周邊2 mm組織行染色處理,標注界限。于黏膜下層注射1:10000的腎上腺素鹽水與3 mL的靛胭脂,經全套電凝法或是透明帽法將病變組織去除。

1.3 觀察指標

記錄早期胃癌、食管癌與大腸癌的病變切除長度;經4級評分法測評影響質量,包括胃小凹分型、病變形態與毛細血管影像,1分示清晰,2分示一般清晰,3分示暗淡,4分示模糊。記錄檢查出血量、手術操作時間和住院天數等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經由SPSS 21.0軟件完成,計量數據表達是[x±s],經t值對比與檢驗,假設校驗有意義的標準為P值不足0.05。

2 結 果

2.1 對比各病型的病變切除長度

A組各病型的病變切除長度短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影像質量評分

影像質量評分中,A組的胃小凹分型評分為(1.88±0.31)分,B組為(3.24±0.71)分(t=13.448,P=0.000);A組的病變形態評分為(1.97±0.45)分,B組為(3.61±0.53)分(t=17.987,P=0.000);A組的毛細血管評分為(2.30±0.37)分;B組(3.57±0.71)分(t=12.140,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對比檢查相關指標

A組的檢查出血量為(26.58±1.67)ml,B組為(50.65±2.76)ml(t=57.049,P=0.000);A組的手術操作時間為(146.57±11.62)min,B組為(221.61±12.57)min(t=33.403,P=0.000);A組的住院天數為(13.51±0.24)d,B組為(19.62±0.37)d(t=105.874,P=0.000)。

3 討 論

消化道早癌是指病變組織并未浸潤消化道黏膜下層,常見病型為早期胃癌、食管癌與結腸癌。其病因為:①飲食與地域環境因素:有研究發現,該病具有明顯的飲食結構與地區差異性,其多發于中國東部沿海與西北地區[2]。②幽門螺桿菌(簡稱Hp)感染:有實驗證實,Hp會使硝酸轉為亞硝酸物質,進而誘發癌變。③基因與遺傳學因素:該病的遺傳效應較明顯,疾病早期并無臨床癥狀,少數患者存在惡心嘔吐、腹痛、便血與體重下降等表現。消化道早癌若治療即使,預期生存周期可長于5年。該病尚未發生淋巴結轉移,可使用內鏡微創療法清除病灶。不僅可以降低患者的治療痛苦,且能阻斷癌變發展。該病的進展速度與患者體質和腫瘤大小等因素相關,當其侵犯至黏膜下深層,便可能轉移至淋巴結,需進行外科手術治療,且療效有限。優于早期癌變的病變程度小,經常規的白光內鏡診斷后容易出現漏誤診情況。因此,臨床建議采取消化內鏡檢查。其中,EUS可鑒別胃腸道間質瘤和惡性腫瘤,評估腫瘤的實際浸潤深度。NBI可觀察微小病變,評估消化道黏膜的微血管與微腺形狀。消化內鏡的分辨率高、窺視視角與操作性更佳,可在超聲引導下辨別腫瘤大小、類型與浸潤情況。通過放大技術可評估血管形態、浸潤程度與病變性質,診斷精準度更高。染色劑是消化道內鏡的輔助檢查技術,內鏡檢查下色素染色可發現黏膜異型病變,鑒別癌變與癌前病變,可增強消化內鏡的診斷能力。其對于病變組織的準確定位和初步定性具有極大的臨床意義,操作簡單且高效[3]。此外,消化大內鏡可提高腫瘤浸潤深度的診斷能力,指導分期治療方案的合理選擇,進而提升疾病確診率。其具有切除率高、疼痛度輕、恢復快、并發癥少和住院時間短等優勢,且消化內鏡的操作流程具有標準化原則,治療準入條件、操作環節與術前準備均有明確規定,可行性更強。有研究指出,消化內鏡對于直徑<1 cm的消化道早癌具有理想的診治效果,安全性高,診斷準確率高達97.8%,可見其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結果中,A組各病型的病變切除長度短于B組;影像質量評分與檢查相關指標均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消化內鏡可提高消化道早癌的診治效率,可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1] 藍燕芬,方超英,鄭曉玲,等.消化道早期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9,36(12):906-910.

[2] 張 娜,白一玄,劉佳妮,等.消化內鏡檢查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變診治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9,25(23):66-67.

[3] 譚志慧,李愛娟.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對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的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20):3592-3593.

猜你喜歡
消化內鏡診治
消化內鏡診療中引用舒適護理的臨床價值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診治新進展
內鏡治療消化內鏡診療相關性穿孔的效果觀察及護理
研究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用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診治中的臨床效果
16例妊娠期合并宮頸癌患者的臨床診治分析
無縫隙對接護理提升急性消化內鏡護理效率觀察
消化內鏡治療胃十二指腸出血的預后效果分析
兒科消化內鏡醫師規范化培訓初探
消化內鏡在兒童腹型過敏性紫癜早期診斷中的價值體會
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癥的診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