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段,讓作文教學“活”起來

2020-12-23 04:16李智慧
小學生作文輔導·下旬刊 2020年11期
關鍵詞:訓練作文

李智慧

【摘 要】 面對作文,學生學得頭疼,老師教得頭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本文提出片段寫作訓練的解決途徑,就片段寫作訓練,著重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即:聚焦精美片段,夯實寫作基礎;明確訓練目的,破解模糊困擾;強化片段訓練,提升寫作能力;分層細化評價,激發寫作興趣。

【關鍵詞】 作文;片段;訓練

“作文,作文,見到頭疼?!边@句話是學生的自嘲,更是我們語文老師急需解決的棘手問題。

面對作文,我們的學生為什么會頭疼,我們的老師進行作文教學時也非常頭疼,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以為問題的核心在于對“教什么?為什么教?”沒有把握清楚。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的語文老師往往對作文教學的規律缺乏研究,未能有效地掌握規律,以致作文教學內容越來越不明確,教學目標越來越模糊,出現作文課堂教學一片凌亂,眉毛胡子一把抓,該講的、不該講的一個不漏,唯恐漏了哪個“重要”的知識點。結果,老師講得唾沫橫飛、口干舌燥,卻發現好大一部分學生在寫作時抓耳撓腮、無從下筆。

如何解決問題?我以為,最關鍵的是一定要經過長時間反復的訓練,才能形成屬于自己的作文能力。在眾多訓練中,片段寫作訓練是重中之重。片段一般而言是指文章的局部,是從句到篇的中間環節,即文章中意義完整、相對獨立的一個部分。為此,我把片段理解為不是段落,是文章中一個意義完整、相對獨立的部分,是文章幾層意思中的一層。片段作文訓練目標集中,訓練方式靈活多樣,訓練機會多,容易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訓練完了可以馬上反饋,具有很好的時效性。在這種簡短的片段訓練中,降低了習作的難度,學生能被老師肯定,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內心產生了愉悅、成就感,進而就會轉化成對習作無限巨大的動力。

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作文片段教學,讓學生喜歡片段作文訓練,從中形成自己的寫作能力呢?我認為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聚焦精美片段,夯實寫作基礎

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和學生一起,夯實系統的寫作知識基礎。這種知識不是呆板的定義或理論,更重要的是一種方法性理論。一篇作文好比一道菜,需要我們的廚師先掌握烹制的方法,方法得當,才能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在形成寫作方法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歷,教師要和學生們一起發現,找出藏在文本中的寫作“秘笈”,并引導學生在發現中總結。只有這樣,所得到的方法才是學生自己的,不是從別人那里生搬硬套過來的。

比如,在學習豐子愷的《白鵝》時,我和學生共同學習,對課文2~4自然段進行了品讀,發現了描寫動物的寫作知識:

對象:動物

目標:寫出動物的特點

方法:總分關系寫特點

運用比喻手法、運用擬人手法、運用對比手法、善用反語

而在學習《童年的水墨畫》時,我又和學生們共同總結出類似兒童詩的寫作知識:

題目:地點

內容:地點中的各種景物

方法:運用比喻手法、運用擬人手法、運用想象

詩歌的學習加上方法的指導,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類似兒童詩的寫法。一學生仿寫第三首詩《林中》,內容是這樣的:

田中

竹筍探出了頭,

雨妹妹送出春天的禮物。

田中星星點點幾頂斗笠,

像一個個剛探出腦袋的蘑菇。

突然“哈哈”一聲,

平靜沒了,

留下一片歡笑。

二、明確訓練目的,破解模糊困擾

在日常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對訓練目的不明確,給學生造成了模糊概念,令人一頭霧水。比如“我們在寫作時如果用上映襯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點?!边@句話只是告訴學生映襯的作用,何為映襯?該如何用?這些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模糊的一個概念,學生是沒辦法理解,也沒有辦法正確使用的。只有在作文訓練課上,訓練的目的明確、集中,才能破解籠統、模糊的概念,讓學生擺脫一頭霧水。

曾聽過一教師在教學《巨人的花園》時,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該教師為了指導學生想象描寫巨人的形象時,先出示了安徒生《拇指姑娘》中描寫拇指姑娘外貌的一段話,然后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沒有大拇指的一半長、搖籃是胡桃殼、墊子是花瓣……”自己總結發現,這段話運用了“以小襯小”的寫法來寫拇指姑娘,教師順勢讓學生自主舉一反三,寫巨人可以用上“以大襯大”,就可以很形象地寫出巨人的樣子。

在這個案例中,沒有呆板的概念灌輸,有的只是學生的自主發現。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的是更大的成就感,獲得的是記憶更深刻的作文知識。

三、強化片段訓練,提升寫作能力

任何從學習中得到的知識,只有通過不斷強化的訓練,才能成為屬于自己的能力。所以片段作文訓練要有成效,離不開持之以恒的堅持。片段比較簡短,能夠利用課堂時間進行訓練,訓練完了可以馬上反饋,花時少,見效快。

進行《陶罐和鐵罐》備課時,我發現這篇課文的對話提示語非常豐富,于是我設計了一個課堂片段作文訓練。我先讓學生復習了提示語的位置及標點符號。接著和學生一起發現,提示語可以提示我們說話人當時的動作、神態、語氣、表情、心情等。所以提示語要根據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進行設計。順勢,我出示了課文中沒有提示語的第七、八自然段,讓學生加上提示語,并說明加的理由。在練習及交流中,學生很快得出結論:提示語的使用要聯系上下文意思,要凸顯人物個性,準確、恰當地使用。見火候差不多了,我便出示了一小段沒有提示語的對話,讓學生加上恰當的提示語。學生完成得很精彩,有效完成了片段訓練。

片段作文訓練集中、精煉,每節課訓練一點點,每節課收獲一點點,日積月累,才能不斷提升學生對寫作方法的理解。片段作文訓練雖然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方法,但這樣的方法只有付諸實踐,讓學生進行自主作文,才能真正為學生所用,才能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作文能力。比如,上文所講到的《陶罐和鐵罐》的案例中,當學生掌握了提示語的使用方法時,我又播放了一組人物對話,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自己寫一段帶提示語的人物對話。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掌握了提示語的使用,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讓它真正成為自己所掌握的一種作文能力。

四、分層細化評價,激發寫作興趣

傳統的作文批改,是老師的一場噩夢?;\統的作文教學面面俱到,教師的評語就只能跟著僵硬的空話、套話。學生所看到的評語大同小異,所能吸收的營養少之又少,學生對作文越來越沒自信,作文也就越寫越差。

所以,我們要改變評價的標準,將過去籠統的、大而全的評價標準,改為分層次、細化的遞進式標準,讓學生在輕松的訓練中獲得自信,提高作文興趣,在遞進過程中不斷實現最后的目標。比如根據每節課訓練的點,明確學生寫作的方向,給出不同層次的評判標準。這樣,教師在改作文時就不用再絞盡腦汁,也就不會再空話連篇。例如在評改四下習作四《我的動物朋友》時,結合本單元主題“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試著寫出特點”。上課時,我著重引導學生回顧這個單元課文作者寫動物時的方法,嘗試運用反語來寫動物的特點,從而表達自己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評改作文時,我的標準就是“是否用上了反語寫出自己所喜歡動物的特點?”如果用了,就是高分;沒有用的話,講評之后就要修改,改完再得高分。如此一來,作文要求不再多而雜,變得少而精。評價標準實現了分層、細化,無形中降低了學生的寫作壓力,從而減輕了學生作文的難度,寫起來更加容易。能做到,就能得高分,受到不斷肯定的孩子,作文自信在不斷增加,作文興趣逐漸濃厚,作文也就越寫越好,不再“頭疼”了。

【參考文獻】

[1]李素環.小學作文高效教學36錦囊[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管建剛.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我的作文教學故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訓練作文
紅批有聲作文
紅批有聲作文
讓文言文教學迸發思維的火花
日媒:日自衛隊將以“訓練”為名“出兵”南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