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小說的諷刺藝術及其現實價值

2020-12-23 04:56章琳晗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1期
關鍵詞:現實價值

章琳晗

摘要:魯迅是中國諷刺文學的先驅者。極具諷刺性的語言,使其作品別具一格。魯迅的小說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大膽地批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偽善和虛偽。他的諷刺作品向讀者揭示了國民靈魂的病態、愚昧、麻木。本文詳細分析了魯迅小說的諷刺手法,深入探討了其諷刺藝術的現實價值,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魯迅小說;諷刺藝術;現實價值

1 引言

魯迅生活在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十分特殊的時代,列強的侵略結束了中國幾百年閉關鎖國的現狀,新的思想流派層出不窮,人們的傳統觀念受到了挑戰。因此,這個時期的中國社會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怪象,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魯迅諷刺藝術的形成。在魯迅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西方諷刺文學大師的影子,可以說,魯迅的諷刺小說深受西方文學諷刺藝術的影響。不過,作為中國諷刺文學的先驅,魯迅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道路。在多部小說中,魯迅站在批判現實的高度,對社會的弊端和國民的劣根性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1]。本文詳細分析魯迅小說的諷刺藝術,有助于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魯迅其人和那個新舊觀念碰撞的時代,也能夠為剖析當代社會提供參考。

2 魯迅小說的諷刺手法

2.1 佯為贊譽,反語諷刺

反語諷刺是魯迅的作品中比較常見的諷刺方法,他假裝贊揚一些人物或事物,從而深刻而犀利地諷刺這些敘寫對象。在著名的小說《孔乙己》中,魯迅將孔乙己描述為“站著喝酒穿長衫的唯一的人”。表面上,魯迅看起來是寫他的身份較為特殊,是個學問人,其實委婉地諷刺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可笑。但是,人們在閱讀《孔乙己》的時候,又會發現在魯迅的筆下,孔乙己不單是一個讀書人,他似乎代表著周圍的一些事物。在反思孔乙己生活的過程中,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深刻地反思那個時代的其他事物,反思封建制度下與孔乙己相似的一類人。其實,孔乙己只不過是他們中的一個典型,是一個不會營生的犧牲品而已[2]。

2.2 寓悲于喜,淚多于笑

在魯迅的文章中,以樂景襯悲情也是十分常見的??此茪g愉、熱鬧的景象,其中卻蘊含著深深的辛酸與悲涼,這些隱晦的悲劇可以引起讀者對當時現狀的深刻反思[3]。

在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中,魯迅將阿Q的死亡——悲劇性的死亡寫成了喜劇。魯迅寫阿Q的死亡時,不是重點敘寫其悲慘的命運,而是將復雜的情感隱藏在喜劇背后。作為糊涂的中國底層百姓的代表,阿Q自欺欺人,同時又自輕自賤,因此,他鬧出了很多“笑話”。阿Q看到趙老爺的兒子進了秀才,十分羨慕,他夢想著擠進那個行列,這些生活在最底層的百姓,受到了最深的壓迫,胸中有很深的仇恨,也有很多的畏懼。他們總是夢想著擠進統治階級的正統階層,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對封建等級制度是非常向往的。于是,自尊自大的阿Q便宣布自己也姓趙了。阿Q的種種荒唐的行為,在未莊人的眼里是十分可笑的。阿Q在衙門受審的場景更是熱鬧而荒唐的喜劇,不過,在一出出喜劇背后,讀者卻感受到深深的悲涼。在阿Q在受審時,他一抖一抖地,為自己畫不好圓圈感到十分遺憾,這一細節使讀者深切地感受到了阿Q的無知,讀者不禁為國民的麻木感到痛心,為國民的近乎變態的心理感到悲哀。此外,阿Q把自己的冤假錯案當成慷慨赴義,認為自己20年后還是一條好漢。阿Q的死亡是十分荒誕而不和諧的,使文章極具喜劇色彩。魯迅借助喜劇式的描述,寫出了阿Q悲慘命運的原因——是愚昧無知和腐朽固執,將阿Q推向了命運的深淵。他總是自欺欺人,勉強獲得內心的平靜,而最終卻難逃慘死的命運。在阿Q所處的那個時代,無數平民和小知識分子也是如此愚昧無知、腐朽固執[4]。

此外,在《阿Q正傳》中,魯迅通過人物語言的諷刺性變化來體現人物的品質。革命之前,趙老爺認為阿Q的態度是不配姓趙的混小子。打了阿Q一個嘴巴之后,他說,“你也配姓趙?”革命來臨之后。趙老爺的態度就變了,老Q、Q哥,前后人物的稱呼的改變揭示了趙老爺態度的明顯轉變。革命前,他對阿Q的態度是質問、鄙夷、欺壓,革命后對Q的態度是巴結、試探,從過去的耀武揚威到現在的小心謹慎、巴結討好,趙老爺想借著阿Q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這讓讀者們看到,底層的百姓并沒有真正理解辛亥革命的含義,而是讓趙老爺這些人得到了投機的機會,這些變色龍不會促進辛亥革命的發展,反而會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事實上,辛亥革命沒有徹底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魯迅用這種表為喜劇、實為悲劇的描述,使讀者認識到封建統治者對百姓的愚弄。這種笑中含淚的效果,對讀者的心靈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這也體現了魯迅作品的藝術魅力[5]。

2.3 寓今于古,托古諷今

在多篇小說中,魯迅賦予一些古代的人物以封建思想,并將其放在近代背景中,這也是一種托古諷今的藝術手法。魯迅先生借助古代的歷史,生動地展現自己所生活的時代的封建特征,突出了國民的劣根性[6]。

在小說集《故事新編》中,魯迅先生以犀利的筆法,對神話傳說或史實進行了全新的演繹。魯迅并不是簡單地敘寫歷史,而是在故事中加入了一些現實元素,隱晦地批判了那個黑暗時代的社會[7]。

在《采薇》中,魯迅敘寫了夷齊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的故事。他辛辣地諷刺了當時的社會中的一些知識分子,這些人對封建統治非常地不滿,但是他們卻采取了一種消極避世、茍且偷生的態度。魯迅先生借《采薇》,委婉地批判了這些無能的知識分子,他們不敢積極面對現實,不思進取,只是麻木地生活。通過將當時的社會矛盾寫入歷史故事,魯迅對國民的劣根性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時指出了這種劣根性的歷史淵源。在閱讀魯迅的歷史小說的過程中,每一位讀者會被先生深刻的見解、犀利的筆鋒和飽滿的戰斗精神所折服,感受到先生對百姓的關愛和對民族命運的憂思[8]。

3 魯迅小說諷刺藝術的現實價值

在魯迅的作品中,諷刺不僅僅是一種寫作手法,更是揭露社會之黑暗、批判人性之丑惡的工具。魯迅根據作品的主題,采取白描、嬉笑、謾罵等形式,或辛辣、或戲謔、或調侃地揭露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撕下了一個個道貌岸然的官老爺、地主的偽裝,將他們的丑態公之于眾,表達了自身對當時黑暗丑惡的社會現象的強烈不滿和憎恨,深刻地反思了那個黑暗時代的社會現狀,寄寓了自身對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的深切期望。從這個角度說,魯迅小說中的諷刺藝術極具現實意義,它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也是分析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剖析國民劣根性的良好途徑。深入研究魯迅小說中的諷刺藝術,不僅有助于文學家更好地理解魯迅的思想,而且有助于社會學家更準確地把握中國近代社會的特征。

魯迅的大多數小說取材于現實生活,其小說中的人物立體而豐滿,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魯迅小說中的諷刺藝術十分真實而極具生命力。在諷刺小說中,魯迅精心刻畫了多個不同群體,辛辣地諷刺了一個個膽小如鼠、茍且偷生的知識分子,一個個道貌岸然、利欲熏心的政客和地主,一個個鼠目寸光、庸俗不堪的小市民,一個個思想傳統、逆來順受、麻木愚昧的農民,這些生動而鮮活的人物,共同構成了魯迅小說諷刺藝術體系的核心,賦予了魯迅的諷刺小說以超越時空的生命力。此外,在小說的寫作中,魯迅很少涉及奇聞異事,而是從現實中取材,他以諷刺小說家所特有的冷靜銳利的目光,冷冷地觀察生活,不留情面地把那些隱藏在看似平淡無奇的社會現象之下的邪惡與虛偽揭示出來,因此,魯迅小說中的諷刺藝術具有特別旺盛的生命力,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9]。

阿Q是典型的“想做奴隸而不可得”的農民和小市民,他十分愚昧麻木,卻又時時想維護自己可憐的自尊。其實,任何一個時代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小人物,他們平庸無能、不思進取,卻又有著一定的精神追求,或貧苦或平淡的生活,根本無法滿足他們對生活的幻想,于是,他們只能在精神上麻痹自己,借助一些假象勉強獲得內心的滿足。祥林嫂也是一個十分鮮活的人物形象。形象生動、細致入微的描寫,讓一個“命運悲慘卻飽受唾棄的寡婦”形象躍然紙上。祥林嫂是一位勤勞善良的婦女,而吃人的禮教卻吞噬了她的所有理想。魯迅諷刺了她的愚昧,批判了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摧殘,而這種諷刺有著超越時代的生命力。其實,在現代社會中,還有無數勤勞善良的女性,飽受夫家的折磨而不敢反抗,而一些人對離異婦女的偏見,更是讓這些可憐的婦女的生活雪上加霜。從這個角度而言,祥林嫂是一個超越時代的形象,祥林嫂的故事,在現代社會仍然會重演。事實上,魯迅小說中的許多平民形象,都具有超越時代的特征,即使是在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人們仍然可以找到這些人物的影子,魯迅辛辣地諷刺了這些人物,這種諷刺超越時代,歷久彌新,讓讀者以另一種眼光審視當代的每一位普通人[10]。

趙七爺、魯四老爺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上流社會的墮落”,在他們的腦海中,還殘存著對封建制度的幻想,作為封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們茍延殘喘地維護著這一腐朽的制度,企圖在將傾的大廈中繼續漁利,令讀者十分嫉恨。其實,在生活中,也會有一些類似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拼命地維護著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唯恐自己喪失了這些“特殊的權利”。魯迅在小說中塑造了大量極具諷刺性的“上流人物”的形象,他們自大而狂妄,吝嗇而虛偽,他們濫用手中的權力,殘酷地壓迫著貧苦的勞動人民。正是由于這些人的存在,封建制度才得以茍延殘喘。即使是在今天,讀者仍能從一些人的身上看到“趙七爺”、“魯四老爺”等人物的影子,這使得魯迅小說中這些所謂的“上流社會人物”極具生命力,讓許多讀者感同身受[11]。

此外,幾乎無處不在的“戲劇的看客”,也是魯迅小說中常見的諷刺對象。他們麻木冷漠,毫無同情心,面對在漩渦中掙扎的人,他們不僅無動于衷,甚至還會給予這些可憐的同胞致命的一擊。面對代表著正義的英雄,他們的嘴邊掛著一絲嘲弄的微笑;面對欺凌與不公,他們選擇保持沉默,他們將一個個勤勞、勇敢、正直、善良的人同化到自己的隊伍中。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看客,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不堪與墮落,可以說,他們是封建勢力的幫兇。不過,這些看客和他們極具諷刺性的觀念和行為卻并不局限于那個時代。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仍能看到許多見死不救、甚至落井下石的冷漠看客。他們麻木冷漠,深諳“明哲保身”之道,當熟識的朋友或陌生人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時,他們卻假裝什么都沒有看到,甚至將其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由此,魯迅小說中“戲劇的看客”們極富生命力,讀者在閱讀相關段落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這樣的“看客”,自己是否也是一個如此冷漠的“看客”,以及這些“看客”會給社會帶來什么[12]。

4 結語

魯迅小說的“諷刺藝術”是對中國古典文學中“諷刺藝術”的傳承和突破,同時也兼具西方小說的“諷刺藝術”特點??梢哉f,魯迅小說的“諷刺藝術”是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與深刻的思想高度結合的產物,在中國現代諷刺文學的發展史上獨樹一幟。他的作品令世人在欣賞他的諷刺藝術的同時,反思自我、他人與社會,具有極高的現實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廣東.魯迅諷刺藝術審美價值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06):20-21.

[2]王永香.魯迅與莫泊桑短篇小說諷刺藝術之比較[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8(S2):158-161.

[3]宋文華.魯迅小說諷刺藝術的特點[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2):201-202.

[4]孟建輝.魯迅先生的諷刺藝術[J].教育教學論壇,2012(17):247-248.

[5]張曉坤.淺談魯迅作品的諷刺藝術[J].黑河學刊,2011(12):44.

[6]陳偉群.淺談魯迅雜文的諷刺藝術[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04):335-336.

[7]靳慶華.魯迅小說的諷刺藝術[J].學園,2011(02):88-93.

[8]胡高明.魯迅雜文的語言諷刺藝術[J].文學教育(下),2010(03):42.

[9]林愛周.論魯迅小說的諷刺藝術[J].文學教育(下),2009(05):24-25.

[10]李丹.魯迅小說諷刺藝術之研究[J].才智,2008(10):190-191.

[11]李丹.魯迅小說諷刺藝術之研究[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2):180.

[12]張家勝.論魯迅諷刺藝術的價值[J].中州大學學報,2004(04):40-42.

猜你喜歡
現實價值
淺析房產檔案管理工作的現實價值和意義
淺談新形勢下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現實價值
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的當代價值
盧卡奇物化理論對中國當代啟示
學習英美文學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新媒體在高職生政治價值觀教育中的價值研究
低星級酒店員工晉升制度的優劣勢分析及對策研究
論我國傳統道德的誠信規范及其現實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