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企協同育人中的合作平臺建設問題探討

2020-12-24 08:10查曉虎
安徽開放大學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校企協同育人

查曉虎,馬 悅

(安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當前,隨著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發展與變化,企業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從而對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手段等,都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須積極探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新路徑,及時轉變和創新人才培養方式,與企業等社會機構緊密合作,協同培養出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而在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積極搭建協同育人合作平臺,是促進學校與企業之間無縫對接、深度融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推動雙方共同發展,從而也使協同育人目標如期達成的必然要求。

一、校企合作平臺是協同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

面對當下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僅僅完全依靠自身的條件、資源和力量,是不可能很好地獨立承擔和完成培養高素質人才這一艱巨任務的,需要通過整合各種內部和外部資源為我所用, 解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資源局限性問題。高校只有借助與企業等多方面的通力協作,才能確保自身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

而要使校企之間的協同育人取得預期的理想效果,在學校與企業之間,必須共同合作搭建一系列協同育人平臺,這些平臺通常包括:校企合作理事會、校企合作工作站等議事和協商平臺,校企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共享平臺,生產性實訓工場、實習基地等學生實踐平臺,促進企業技術人員和院校教師到對方單位相互兼職的專家互聘平臺,以及為促進學生就業而建立的包含企業招聘信息、畢業生自薦信息的就業服務和就業指導平臺等。借助于這些平臺的建立,可以為校企協同育人提供有力的支撐,實現校企雙方在信息、智力、設備、技術等方面的優勢互補,促進雙方資源的優化和整合,將校企雙方真正融入同一發展空間,從而提高育人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使人才培養質量切實得到提高。

作為校企雙方協同育人的載體和相互聯通的橋梁,校企合作平臺是一種以高校和企業雙方的需求為基礎,以協同為手段,以育人為目的,突破雙方資源壁壘與局限,將學校的學科和人才優勢與企業的生產和實踐優勢等緊密結合的系統[1]。它無論是對于企業還是對于高校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對高校而言,校企合作平臺的搭建,既可以使學校突破在技術、資金、設備、信息等資源方面的瓶頸,促使學校的人才培養能夠更好地與產業發展實際無縫對接,及時地根據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來調整自身的專業設置、培養規模、培養層次和培養方式等,也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學場所資源,解決實踐教學渠道缺乏、實習基地不夠穩定、實習管理困難、實習效果不佳的問題,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學校師資結構單一、雙師型教師缺乏的問題等。

對企業而言,同樣也能從校企合作平臺中受益良多,實現與學校的互利共贏。通過校企合作平臺的搭建,不僅能夠有針對性地為企業的生產發展和技術升級培養和輸送一大批高素質的技術和管理人才,滿足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而且,校企合作平臺的搭建,也有助于解決企業員工在崗和轉崗的培訓提高等問題,提高企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二、當前校企協同育人合作平臺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企業參與合作平臺建設的動力不足

作為校企合作利益相關方的企業和高校,雙方各自的資源條件、利益訴求等不盡相同,雙方本應基于互惠原則,不僅應當努力追求自身目標的實現,也應充分考慮和照顧對方的關切與需求。但是,在當前的校企合作平臺建設中,由于一些高校片面注重自身需要,把校企協同育人僅僅定位在利用企業在實訓場所和設備等方面的優勢資源,以滿足學生實習和實踐需求的層面,無視企業通過協同育人促進自身生產發展、技術改進、效益提升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其結果,是使不少企業參與協同育人活動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

另外,不少高校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過程中,普遍只能進行一些較低層次的生產和操作,不僅不能給企業帶來即時的顯見的效益,有時還會影響到企業正常的生產和經營活動。而且,對于企業而言,參與校企合作平臺的建設,通常意味著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這勢必會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成本。企業從自身的需要和利益考慮,當其看不到校企合作帶來的效益時,就會對參與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建設表現出較為消極的態度,意愿不強、動力不足,甚至把參與校企合作視為一種額外負擔,致使一些地方校企合作演變成了高?!耙粠樵浮钡摹蔼毼琛?, 企業則淪為其中一種被動的邊緣化角色,造成校企合作中出現“一頭熱”“單相思”的局面[2]。

(二)組織文化的差異對校企合作平臺的建立與運行產生阻礙作用

高校與企業分屬于不同性質的社會組織,兩者的組織文化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在內外部管理體制、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思維方式等方面都不盡相同[3]。高校的準公共服務組織性質和公益特征,決定了其在協同育人過程中,往往更為關注大學自身的獨特性、原有功能的維持以及社會目標的實現。而企業作為典型的生產和營利性組織,其性質決定了它在協同育人過程中會更加注重實現利潤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更為看重協同育人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收益,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成本與收益關系的改變。

高校與企業組織文化的差異,自然會導致兩者之間產生一定的“排異反應”。擁有兩種不同組織文化背景和價值體系的人員,在相互協作的過程中,其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產生分歧、對立和沖突,往往在所難免,這種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分歧和沖突,進而必然會影響到協同育人平臺的建立和運行,以及雙方合作關系的持久性和穩定性。因此,高校和企業如何正確引導雙方人員克服組織文化障礙,形成兩種組織文化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實現校企文化相互適應、相互尊重、相互融合,如何正確處理組織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文化沖突,在組織文化沖突中如何求同存異、相互包容、消除誤會、管控分歧等,都是在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建設中必須予以關注和重視的問題。

(三)合作平臺的運行機制不夠健全和完善

協同育人平臺既是高校人才培養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主動作為,也是因產業發展形勢和環境倒逼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實踐。它在本質上是一種打破原先存在于組織間的人、財、物、信息等資源的壁壘和障礙,使相關資源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利用和增值,發揮資源整合的效力,為共同的育人目標而進行的協調運作。

然而在當下的協同育人平臺建設中,不少高校與企業之間合作平臺的運作卻難以做到協調和順暢,平臺主體之間的契約關系尚不夠明確,雙方各自的責任和義務,以及相關的事權、財權、人權和決策權等劃分尚不夠清晰,平臺的目標設計普遍較為模糊,平臺管理一般也缺少規范有效的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諸如怎樣根據平臺運行涉及的工作大類進行組織建構和工作籌劃,怎樣制定議事條款、建立溝通機制和議事機制,校企雙方怎樣根據專業特色、學生實際、企業特點和人才市場需求等,協同制定實習實訓標準,開發實踐課程資源,設計課程教學內容等,都還存在著不少需要協調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三、建設校企合作平臺推動協同育人工作的策略

(一)提升對于校企合作平臺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高校和企業之所以需要協同育人,是因為雙方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客觀現實,即各自都不具備獨立實現某種組織目標的資源和能力,或者說在雙方現有的條件下,獨立實現自身目標并非一種最優化的選擇。

從高校和企業的發展來看,雙方對人才質量的要求是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高校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需要使人才培養更好地滿足產業、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而企業為了實現自身生產發展、技術改造、產品和產業的轉型升級等,也需要自身員工包括新進員工的素質和水平不斷提升,兩者之間這種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需求,迫使校企雙方必須加強協作,圍繞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協同建立實訓基地或共建實驗室等,對雙方的相關資源進行合理整合和優化配置。

因此,高校和企業雙方都必須對校企合作平臺建設給予高度重視。應當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既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所必需,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證,也是企業推動生產發展、提升經濟效益所必需。只有校企雙方都把協同育人合作平臺建設視作自身發展的生命線,充分認識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和作用,才能在相關政策制定、資源投入以及協同行為等方面落到實處,即使遭遇到一些困難和障礙,也能得到順利突破和解決。

(二)依據“勢差”等狀況合理選擇協同對象

選擇合適的協同對象,是校企合作平臺得以順利建立和有效運行的基礎,也是協同育人取得成功的前提。通常情況下,高校在選擇協同育人的合作對象時,必須充分考慮合作方之間的“勢差”情況,依據“勢差”進行協同對象的選擇。所謂“勢差”,一般是指各合作方之間在人才、技術、設備、資金和管理狀況等方面存在的差別[4], 它是彼此之間各自的優勢與劣勢狀況的比較?!皠莶睢笔菂f同育人的前提和基礎??梢哉f,協同育人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通過利用合作方的優勢資源來彌補己方劣勢的一種整合過程,是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

當前,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任何一個社會組織,無論是高校還是生產企業,都不可能在所有領域處于全面的優勢和領先地位,而是優勢與劣勢并存,這就需要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協同作戰。在一般情況下,高校具有人才、知識和技術等方面的優勢,企業則具有市場通道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而且,它們各自所具有的優勢往往不為對方所擁有,也就是說,這種優勢往往具有相對的獨有性。這種獨有性優勢的存在,為協同育人各方的互補性合作提供了一體化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因此,高校在選擇協同育人的合作對象時,應首先了解對方是否具備己方所不具備的相關資源或能力,雙方未來的合作是否能夠實現兩者之間的優勢互補以及滿足雙方各自的需求等。此外,合作對象的選擇還應考慮雙方目標方向的一致性和對方的信譽狀況等因素,在確保協同育人能夠順利實施的前提下搭建雙方的合作平臺。

(三)校企雙方應基于互惠原則,充分照顧彼此的核心關切與需求

雙向選擇、互惠互利是校企雙方開展協同育人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合作過程中,只有讓雙方各有所獲、各得其所,才能使協同育人平臺得以順利建立和運行,也才能在雙方之間形成相互信賴、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并不斷拓展合作空間和領域。

從校企合作的現實情況來看,一些企業之所以對校企合作缺乏參與的積極性,根本原因在于企業未能從校企合作中獲得預期的收益。例如,一些高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利用企業在實踐場所、實訓設備、人力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期望通過校企合作來彌補自身實踐教學條件的欠缺,而很少考慮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和需求,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校企合作的宗旨,也必然會削弱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

因此,要提高企業參與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必須高度重視企業在協同育人中的關切和需求問題,積極尋找雙方的利益共同點和利益交匯點[5]。學校必須將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和企業目標作為雙重考量,特別是要把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要使企業深度參與教學活動的相關環節,如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實訓標準的制訂等,從而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一批生產、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滿足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還要對企業的技術研發和職工培訓等提供必要的支持,根據企業需求開發合作項目,與企業聯合參與科研項目的申報,利用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解決企業在生產、技術和經營中的困難與問題等。此外,還應考慮通過協同育人平臺的搭建,促進企業社會知名度和社會美譽度的提升等。

(四)完善校企合作平臺的制度和管理

在校企雙方的合作中,為保證協同育人的順利運行,協同育人平臺應當由高校和企業聯合規劃、共同建設、合作管理。高校和企業雙方要圍繞協同育人的思路和發展目標,共同設置科學合理的平臺組織機構。協同育人平臺的組織架構,應當根據平臺運行涉及的工作類別和內容進行設計和組建,組織機構的人員構成一般應包括學校領導、企業負責人、專業教師以及企業的技術人員等。

同時,要建立和完善平臺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辦法和準則,明確界定合作雙方的權益和責任,確保高校相關部門和院系與企業部門之間有效對接,要解決好平臺內部事權與財權、決策與咨詢、分工與合作、溝通與交流等協調機制,對協同育人目標如何制定、實踐課程如何組織實施、教學質量如何保障,等等,都要加以明確清晰的規范,以改變協同育人目標完全由學校單方面制定、企業只是被動執行的單向合作模式,實現校企之間的深度融合與協作。

猜你喜歡
校企協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輸入受限下多無人機三維協同路徑跟蹤控制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立足“農”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風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電子商務課程教學模式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協同發展
一個平臺 四項合作 多方共贏——“政府搭臺、校企唱戲”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