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導兒童做真正的探索者

2020-12-28 02:31吳景嬋
湖北教育·科學課 2020年6期
關鍵詞:壁虎螳螂巖石

吳景嬋

兒童是教學研究的起點和歸宿?;趦和龅目茖W教學,需要教師順應兒童的自然本性和生長節律,巧借契機,用兒童的視角觀察世界;因勢利導,用兒童的思維思考問題。

立足生活經驗

堅持兒童立場,首要任務是走近兒童、認識兒童,根據兒童的實際,尋求科學教學的現實起點及學習的“最近發展區”。

《壁虎和小貓》其中一個環節為觀察壁虎和小貓的四肢,了解其運動方式的區別。一位教師在執教這一內容時,用PPT出示了一只壁虎、一只小貓,相對而視。以下是教學片段:

師:當壁虎遇上小貓,它們接下來會有什么反應呢?

生:貓會跳著撲過去,捉住壁虎咬死它,然后吃掉。

生:壁虎會往其他方向爬走。

師:同學們的描述畫面感很強,能演出來嗎?

(學生初次表演:“壁虎”和“小貓”分別站在教室的兩端,“小貓”跳著撲向“壁虎”,手腳并用爬行的“壁虎”躲避不及,一個來回不到便被抓住了。)

師:表演很精彩,我來采訪“小貓”,追逐捕捉“壁虎”時,你用了什么動作?

生:跳躍奔跑。

師:跳躍著地時,你的腳是什么感覺?

生:到最后有點痛。

師:事實上,小貓跳躍得會更頻繁和快速,小貓的足不痛嗎?

生:不會的,我見過家里小貓的足,有厚厚的肉墊。

(PPT展示貓的“足”的放大圖,學生觀察其結構。)

師:關于這兩位同學的表演,你有什么建議嗎?

生:壁虎應該是身體貼著地面爬行的。

生:壁虎可以爬上墻,這樣便可安全躲避了。

師:相當實用的建議。我們經??吹奖诨⒃趬Ρ谏吓佬?,為什么它不會掉下來?

生:壁虎的足上有“吸盤”。

(PPT展示壁虎的“足”的放大圖,學生觀察其結構。)

師:前排兩張書桌當墻壁,愿意再扮演一次嗎?

(學生第二次表演:“壁虎”和“小貓”分別站在教室的兩端,“小貓”跳著撲向壁虎,四肢貼地爬行的“壁虎”一看形勢不利,轉身迅速爬上墻壁。安全避難的“壁虎”洋洋得意,抓而不得的“小貓”來回踱步。)

上述案例中,壁虎與小貓均為常見動物,學生對兩者已有生活經驗,故教師預設了三個教學步驟:

步驟一:表達與扮演,暴露已知。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表達與角色扮演中,生動詮釋對壁虎與小貓運動方式的已有認知。

步驟二:體會與評價,強化認知。承接上一起點,在扮演后的體會及評價中,師生順藤摸瓜,引出對兩種動物足的特征的分析,強化對其運動器官及運動方式的認識。這樣的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喚醒學生的內部力量,發掘認知潛能,讓學習在課堂上自然發生。

步驟三:思考后再演,深化體驗。學生對壁虎與小貓的運動器官及運動方式建構清晰的認知后,將其融入表演。這種體驗是一種深刻的教育力量,在不著痕跡又恰到好處的情境里,學生的表演水到渠成,他們用肢體語言表達對知識的理解,用表情傳達情感,“科學實踐”與“科學概念”悄然發生質的聯系。

以上三步,教師通過喚醒、點撥等策略,引領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在體驗中主動完成對知識的建構與遷移,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提升思維品質。通過變革學習方式,將學習內容變為游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活力。

學生爭先恐后的表演活躍了課堂,他們在伙伴真誠的笑聲與評價中獲得知識與成長。這里,教學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遞,而是寓教于樂,眷顧學生科學素養和諧生長。

精心重構活動

堅持兒童立場,解讀兒童是關鍵。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尊重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尋求教學設計的最佳方法和路徑,采取兒童喜歡的探究方式開展學習活動。

《各種各樣的巖石》一課,其目標之一是認識巖石的種類并給巖石分類。大多巖石遠離學生的生活,光聽名字便覺得晦澀難懂,何況要熟悉特征并分類。傳統的文本閱讀、問題驅動等方法難以激發學生對巖石的探究欲望,如何破局?

一位教師嘗試賦予枯燥的學習活動一個有趣的靈魂——為巖石舉行一場“歡送會”。本課分為三步走(如右圖)。

與以往教學不同的是,在第三環節,每小組兩人護送巖石“回家”,向“主人”告知“回家”的理由,留守本組的“主人”則須判斷,當不是本家的巖石送上門時,應拒之門外并給出理由。

在“歡送會”中,每個人被賦予不同的角色,不一樣的角色雖承擔不同的任務,卻肩負同一使命,即認識不同巖石的特征。學生根據不同巖石的特征送至相應的“家”,護送期間“討價還價”的辯論聲此起彼伏,學生在爭辯中深度參與探究,激蕩思維,不斷加深或重塑對巖石的認知。當學生遇到確實難以辨別的巖石時,教師給予必要的提示,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探究心態。課堂上,學生通過護送展現思考過程,將認知與理解在愉悅的探究中引向深入,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情趣,充滿求知與創造。

本課教學,學生經歷了“感性認識→理性操作”逐層深入的探究活動,外部動作逐漸內化為智慧活動。這樣的活動,需要教師想學生所想,解學生所乏,從“臺前”走向“幕后”,從教師變成“主持人”,將探索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不代替、不簡化,讓每個生命愛上探究,浸潤在課堂探究中,盡情舒展。

及時提供支撐

堅持兒童立場,還需要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合理滿足兒童的需求。兒童生活的世界里充滿著未知的科學現象和有趣的刺激物,這些事物刺激兒童自發地探索和發現。教師及時有效的支撐,能將兒童基于好奇的探究行為引向深處,激活學習的潛能。

《生物大家族》課程結束后不久的某一天,教室門口外墻上,一位“好朋友”不請自來。路過門口的學生敏銳地發現后,忍不住驚呼:“螳螂!這里來了一只螳螂?!苯淌宜查g沸騰,孩子們狂浪般涌向門口,卻理性地克制自己留步,與螳螂保持適當的距離,生怕自己的過度熱情嚇跑了這只可愛的小生命。

這位“小客人”吸引孩子們自主地發起科學探究行動,他們徑自觀察、熱切討論、兩眼放光的樣子尤為動人。教師決定調整教學計劃,成全孩子們的好奇和欲望,意欲將其無意識的探究行為轉化為有意識的、深層的科學探究活動。

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三組:

第一步,第一組留在教室門口觀察,記錄觀察發現后回教室補全信息,第二、三組學生暫留教室,畫出印象中的螳螂,標注已知身體部位及關鍵特征。

第二步,依次到門口進行實物觀察,驗證或修正記錄。

第三步,作品展示,交流評價,學生聯系所學,將螳螂歸為昆蟲一類。

最后一步,師生經討論決定,將螳螂放生,送回草叢。

鑒于學生觀察螳螂的動機來自內心的特殊好奇心,教師應該讓他們的好奇心不斷向正確的方向擴張,即為他們的探究活動提供支持與指引,讓他們在探索之中增長知識和本領,提高觀察和思考的技能。教師還可以鼓勵兒童通過直接的感知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如將螳螂的特征與昆蟲的特征建立聯系,將螳螂歸類。當兒童的好奇心得到滿足之后,內心會產生成就感,日積月累,探索未知的欲望會愈加強烈,也就具有了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動力,這正是兒童立場的科學教育價值所在。

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學(523808)

猜你喜歡
壁虎螳螂巖石
庫克巖石
第五章 巖石小專家
BB壁虎和他的BB朋友們
真假月球巖石
壁虎的尾巴
螳螂
小壁虎為什么借尾巴?
為什么壁虎能“飛檐走壁”
螳螂
螳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