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606塊構造特征研究

2020-12-28 11:20范鋒
中國化工貿易·中旬刊 2020年7期

范鋒

摘 要:于606塊位于于樓油田的西部,整體上為一個北東高、南西低的斷鼻構造??碧介_發30多年里,受復雜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對區塊構造的認識不足,開發過程中存在很多動態矛盾,導致區塊開發速度緩慢,重新梳理斷層,落實構造,對重新劃分開發單元、挖潛剩余油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張性應力;強反射;主干斷層;斷鼻狀構造

1 區域地質概況

于樓油田構造上位于下遼河拗陷東部凹陷黃于熱構造帶中部,于606塊位于于樓油田的西翼斷鼻構造帶上,該構造帶構造面積約17.9km2,是一個油源豐富、油氣封閉條件較好的復雜斷塊含油氣區,發育多套油層。油藏埋深在2100m-3200m,投入開發30多年時間,受地震資料及復雜地質條件的影響,至2012年一直處于低速低效的開發階段,重新梳理斷裂系統,落實構造,提高區塊的開發效果。

從區域構造演化來看,工區所在的區域構造演化上與遼河盆地的基本一致,受喜山期構造運動的控制,先后經歷了拉張、裂陷和坳陷三個階段。在房身泡期和沙四期為拉張階段,主干斷裂活動,多期火山巖巖漿噴發,形成了巨厚的房身泡期火山巖地層。區域抬升,沒有接受沉積。深陷階段發生在沙三期、沙二期和東營期,在沙三早期研究區主要受張性應力場的控制,主控斷層劇烈活動,控制著于樓深陷區的形成;在沙三晚期,斷裂活動逐漸減弱,研究區整體抬升,地層遭受剝蝕,沙二段基本缺失;沙一期斷塊活動相對較弱,湖盆總體下降幅度較小,工區內大的構造初具雛形。在東營期,由于區域應力場的變化,走滑作用使工區構造趨于定型;到晚第三紀,研究區進入坳陷階段,主干斷裂仍有活動,但是其強度較小,構造起伏較小。上第三系與第四系呈明顯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該階段形成的地層整體比較穩定。

2 精細地層對比

準確的地層劃分是研究構造的基礎,該區塊已有30多年的勘探開發歷史,積累了豐富的巖性、電性、古生物、重礦物及地震資料,為地層對比和劃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工作中首先選取各種資料齊全,電性特征明顯的井作為對比標準井,建立標準井的分層依據、分層特征及巖性、電性、含油性和地層層序綜合柱狀圖,以標準井為中心,建立巖性和電性標志層和輔助標志層,然后進行標定、追蹤和對比,由點到線,建立全區地層對比的骨架剖面,對骨架剖面上的井,利用測井曲線,采用時間單元的劃分方法劃分小層時間單元。每個小層的厚度在30-60m之間,然后以骨架剖面為基礎,向外呈輻射狀抽取連井剖面,進行全區地層的劃分與對比。在此過程中,將三維地震連井剖面作為地層對比的重要參考資料,把地層閉合完善、標志層清晰的標準井,標定到地震剖面上,檢查同一分層數據是否在相同的地震同相軸上,經過反復結合,使最終的分層與巖性、古生物等基礎資料指示的地層年代相符合,符合地質沉積演化的規律。

3 構造解釋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構造解釋采用的三維地震資料是新處理的疊前深度偏移資料,測網面元大小為25m×25m。地震資料頻帶寬度為8-70Hz之間,目的層主頻為25Hz左右,地震資料品質較好,信噪比得到進一步提高。

本次構造研究共制作了30余井合成地震記錄,通過合成地震記錄準確標定了沙一中亞段(S1中)、沙一下亞段(S1下)、沙三上亞段Ⅰ油組(S3上Ⅰ)等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層,標定的相關性較好,S1中底界為一段純泥巖與砂巖的反射界面,S1下底界和S3上Ⅰ底界都有穩定的層狀玄武巖發育,在工區范圍內表現為連續的強發射,易于追蹤。邊界斷層的斷點位置比較清楚,斷層內地層反射軸連續性好,而斷層外反射軸斷斷續續,比較雜亂。

層位解釋主要依據地震反射波的波組特征、層間沉積厚度和地震層序關系進行追蹤、對比。通過標定,確定了主要地震反射層的波組特征后,抽取連井地震剖面,以過井剖面為基礎,進行橫向對比追蹤。通過連井剖面和“井”字型骨架剖面的建立,由粗到細逐漸細化地震解釋成果,完成地震層位的全區解釋。斷層解釋中,為了提高解釋的精度,除了除了按常規的斷層解釋原則利用反射結構突變、反射同相軸錯斷、扭曲、合并、分叉、振幅變化、波形變化等特征,還通過時間切片、相干切片技術及三維可視化技術,從平面上、空間上對斷層進行識別或對解釋后的斷層組合進行驗證,確保斷層解釋合理性。

x4 構造特征

于606塊構造形態為一個典型的北東高南西低斷鼻狀構造。在縱向上具有繼承性,本區斷層十分發育,平面上可以劃分為北東向和北西向二組。其中,北東向斷層為本區的主干斷層,斷層形成時間早、規模大;北西向斷層形成時間一般較晚、斷距小,搭接在北東斷層上,起到使構造復雜化的作用。由于構造運動的多期性,斷層在不同構造部位的剖面特征存在差異性,在不同的構造時期,斷層的平面分布既有繼承性,又有差異性,從而形成較復雜的構造格局。平面上斷層由深到淺,斷層活動性逐漸減弱。

北東向主要發育1條邊界斷層,呈北東走向南東傾的正斷層,在研究區的局部區域具有較大的落差,斷距在150m-300m之間,工區內延伸距離大約為5km。斷開的層位從東營組到沙三段底部。期間斷層一直在活動。北西向斷層為一系列的正斷層,形成時間較晚,斷距相對小,斷距在40m-80m左右,延伸距離在1-3km,將整個構造分割成多個次級斷塊,使整個構造形態破碎、復雜化。

所形成的圈閉主要為斷塊圈閉,圈閉面積大小不一,最小的面積為0.5km,最大面積達2.4km,高點埋深在2100m-2350m,通過新構造新構造圖分析油水生產動態,比較合理,解決了多數以前解釋不清楚的動態問題,進一步驗證了構造的合理性。

5 結論

①區塊內沙一段時期沉積相對比較穩定,地層厚度變化不大,沙三上時期在北東的高部位地層相對較薄,向南西方向逐漸加厚;②平面上主要發育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斷裂系統,北東向的為主干斷裂,控制著區域的構造格局、沉積,是油氣運移的主要通道,北西向為主干斷裂派生的次級斷裂,多數搭接在主干斷裂上,形成次級圈閉,控制油氣聚集成藏。

參考文獻:

[1]朱志澄.構造地質學[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

[2]姚繼峰等.遼河盆地構造分析[J].斷塊油氣田,1995, 2(5):21-26.

[3]金文正等.遼河盆地東部凹陷中段斷裂活動特征及構造演化史[J].四川地質學報,2007(0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