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雙版納傣族織錦制作技藝的活態傳承

2021-01-01 02:12趙普
雨露風 2021年10期
關鍵詞:文化空間活態傳承產業鏈

摘要:機器生產時代的紡織品代替了傣族織錦的使用功能,打破了原有的生存空間。針對傣族織錦制作技藝的活態傳承問題,采取田野調查的方法尋找保護文化語境整體性的路徑。通過激發原生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實踐中獲得傣族織錦可持續開發的成功經驗。延長傣錦制品產業鏈,擴大市場和輻射面,增強盈利能力,讓當地傣族人民主動傳承、樂于傳承。

關鍵詞:傣族織錦;活態傳承;產業鏈;文化空間

錦是以彩色絲線用平紋、斜紋的方式多重、多層織成的提花絲織品,屬復雜結構的織物[1],色彩鮮艷,美觀耐用。正所謂“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其制字從帛與金也”[2]??楀\需耗費大量的原料和人工,織造時間久、難度大,從古至今都是貴重的紡織品。傣錦是少數民族織錦之一,傣族認為自己的先民是越人,傣族各支系繼承并發展了越人的紡織傳統和紡織技術[3]。唐代《云南志》生動記錄了云南傣族人民使用木棉紡絲織布裁衣的日常生活。明代《殊域周咨錄》記載了云南少數民族織錦上貢的歷史。傣錦俗稱“娑羅布”,緯線起花,主要用于制作傣族筒裙、筒帕和佛教經幡等[4]。西雙版納一直被譽為“動植物王國”,再加上過去交通閉塞,遠離內地漢族聚居區,所以當地傣族織錦也帶有鮮明的地域藝術特色:紋樣圖案是對自然物象的抽象提煉,如大象紋、孔雀紋;幾何式邊紋連續排列,形成動態視覺感受;底色和花紋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絢麗奪目;表現傣族人民的生產實踐,如耕作紋;體現著南傳佛教的影響。西雙版納傣族織錦體現了傣族勞動婦女的勤勞與智慧,見證了傣族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歷程,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也是傣族群體民族風尚與傳統習俗的載體,處處體現著當地的自然地理和文化風貌,象征著傣族人民的內在個性。傣族織錦制作技藝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一、西雙版納傣族織錦技藝面臨的困境

西雙版納傣族織錦制作技藝目前面臨兩大困境:一是掌握紡織技藝的群體漸漸老去卻后繼無人;二是傣錦的市場受到山寨品的沖擊,傣錦紋樣被無限制濫用。

(一)制作技藝傳承后繼乏力

當下,傣族織錦依然采用家庭作坊式的純手工小規模生產,產業開發程度較為初級。傣族織錦以線下實體銷售為主,銷售點和展廳集中在西雙版納等傣族聚居地,或景區附近有個別零售攤位針對外地游客。大部分傣族人民雖然仍保持著在傳統節慶、婚禮或祈福大會等特殊時刻購買和使用傣錦制品的習慣,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穿著流行服飾已然成為主流。傣族織錦至今仍使用人力驅動的生產工具、采用手工紡織的制造方式,生產周期長、勞動量大、市場萎縮,越來越多的傣族家庭放棄了這一副業,原本的群體技藝收縮成需要保護的專業技能。掌握傣族織錦制作技藝的人群逐漸老齡化,制作傣錦作為日常生活的生動記憶和民族身份認同標志的觀念也在當地年輕人心中慢慢淡去。

(二)紋樣成為圖像資源被濫用

旅游景區里專供游客拍照的傣族服飾不是由當地傣錦制作的,電商平臺售賣的“傣族服裝”也多是采用其他布料,印刷的圖案是傣族織錦上的幾何紋樣。這些批量生產的商品借用“傣族風情”的招牌,以獲得更高的溢價,不付出任何成本把傣族織錦的紋樣當作免費圖像資源隨意使用,既沒有考慮到對原紡織者創意和勞動的尊重,也不在乎傣族織錦技藝和母體語境受到的沖擊。印刷制品沒有手工紡織所具備的質感和文化意義,但是由于其產量大、售價低,占據了手工紡織品的市場,讓手工藝人面臨傣錦有價無市的窘境。當地手藝人的轉行,造成了技藝的失傳,導致了文化環境的解體,傣族織錦技藝的傳承和創新就會停滯。拿傣族織錦紋樣作提高身價的噱頭,也無異于給文化貼標簽,這種“批量生產”的“快消品”是對傣族文化的傷害:某一特征被片面地放大, 而其他構成要素則被無限地弱化[5],加深了刻板印象。傣族群眾和傣族織錦技藝傳承人欣慰于異地游客對傣錦的喜愛,卻也遺憾于大眾的興趣僅止步在視覺新鮮感,而不是這項技藝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為迎合市場需求而改造文化、移植文化的商業行為更是消解了如象馱寶塔紋、誦經亭紋等傣族織錦紋樣在原生語境里的神圣性和儀式感,忽視了傣族人民的情感和尊嚴。

二、活態傳承:傣族織錦制作技藝的新實踐

(一)活態傳承離不開原生文化環境

傣族織錦技藝是一項在日常生活中誕生并傳承的工藝,除了原生地的人以外,其他群體無法完整且生動地保存這項無形的技藝。紡織技藝“活態傳承”的關鍵在于人文環境。正如日本民藝大師柳宗悅所言,“工藝并非是個人的問題,正宗的工藝呼喚著正確的社會”[6]。從十九世紀英國文化人類學家之父泰勒到研究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遷的費孝通先生,許多國內外的學者都意識到原生文化環境對人格塑造和日常生活規范的巨大影響,沒有哪種技藝是憑空產生、獨立存在的。傣族織錦制作技藝是傣族文化整體的一部分,和傣族人民的歷史淵源、勞動實踐、吃穿住行、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審美取向等共生共存。民眾的生活是活潑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沒有這項技藝得以存在和延續的深厚文化土壤,挪用的紋樣圖案也只是失去靈魂的皮相。保護傣族織錦技藝存在的文化語境,首先要尊重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減少旅游地產等竭澤而漁式的圈地開發項目,給予西雙版納傣族人民享受原生文化環境的空間。當地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保持活性,其文化便宛如一泉活水,滋潤著技藝的活態傳承,實現源源不斷的創新。少數民族紡織工藝作為中華文化一體多元格局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綜合實力和世界影響力的提升,也將會給未來形成強勢的文化輸出保存有生力量。

(二)活態傳承離不開成品使用范圍的擴展

傣族織錦技藝想實現活態傳承,除了不能忽視這項技藝誕生和發展的語境,也不能脫離生產談保護和開發。能激起原生主體的自覺保護和自發傳承的路徑之一,就是讓文化持有者意識到這項技藝可以帶來快樂、自信、被尊重和實在的利益。手藝人在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獲益,技藝才能獲得代代流傳的內生動力,所以就不能離開技藝的物質載體——成品。西雙版納傣族織錦技藝傳承人張繼美意識到技藝靈魂的傳承主要還是要靠當地傣族,但是產品可以和現代設計、綠色環保等各種概念相結合而使其使用范圍無限延伸。所以對傣族織錦的開發可以從當地人制作傳統傣錦制品擴展到制作其他現代款式的服飾。當前,在西雙版納傣族織錦傳承人的體驗店里,不僅出售傣錦布料和傣裝,還有傣族織錦制成的圍巾、短袖和布包等。這種銷售方式既實現了傣族織錦作用對象和市場的擴展,又沒有破壞當地的文化語境,不會引發當地人的抵觸。使用傣錦實體,充分理解傣錦圖案的寓意,使其與服裝的風格及功能有機聯系在一起,比如把傣錦的圖案直接印在服裝上更利于文化共情,也更有利于當地的傣錦手藝人增加收入——這是傣族織錦技藝長久保存的現實前提,進而才能真正實現雙贏。傣族織錦對色彩的運用既精巧又大膽,紡織品上的紋樣寓意吉祥,與現代服飾結合毫無違和感。傣錦成品的開發不排斥向外互動,形式普適性強,潛在的受眾廣闊,也可以滿足現代消費者對服飾求新求異的需求。

三、結語

整體文化環境是技藝活態傳承的基礎,民族文化的價值需要依靠具體的文化產品表現出來。傣族織錦制作技藝的活態傳承和傣錦成品的使用范圍擴展,有利于保護我國文化多樣性,打破西方審美霸權。保存文化空間、延長產業鏈回饋當地,擴大生產者、消費者和大眾傳媒的傣錦成品的使用市場,給予原生文化主體更多的經濟利益和成就感,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以傣族織錦制作技藝為代表的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中。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研究生項目。課題名稱:后福特制視域下的滇南傣錦小型生產轉型研究。項目編號:2021Y645。

作者簡介:趙普(1997—),女,山西大同人,法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民族文化藝術產業。

參考文獻:

〔1〕王冠英.中國古代民間工藝[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王國珍.《釋名》語源疏證[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3〕刀承華,蔡榮男.傣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4〕趙屹,田源.織錦[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

〔5〕吳興幟.遺產屬性與遺產反思[J].東南文化,2011(6).

〔6〕[日]柳宗悅.工藝之道[M].徐藝乙,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猜你喜歡
文化空間活態傳承產業鏈
推進內蒙古產業鏈現代化的思路和舉措
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鏈聯盟成立
文化空間視角下的湖南區域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面向文化創意產業的閩南民間故事活態傳承路徑研究
民初皖籍知識分子與文化公共領域的建構
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價值與途徑研究
重慶將重點打造千萬畝產業鏈基地
Apple Watch產業鏈上的企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