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歷史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其在紀錄片創作中的應用

2021-01-01 21:01于揚
傳播與版權 2021年11期
關鍵詞:文化背景

[摘要]口述歷史是親歷者對歷史事件的所見、所聞、所感的一種描述,具有他人轉述、文獻記載及專家評述等其他表現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文獻價值。因此,在文獻紀錄片及歷史題材類紀錄片的創作中,口述歷史作為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而被廣泛運用。尤其近年來,類似反映長征、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紀錄片創作項目,都很注重對口述歷史創作方法的應用。本文從口述歷史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其在紀錄片創作中的敘事作用等方面入手,對口述歷史在紀錄片創作中的應用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口述歷史;文化背景;紀錄片創作

一、口述歷史的歷史文化背景

“口述歷史是指以搜集和使用口頭史料來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盵1]口述歷史具有與人類社會同樣漫長的發展歷史,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后,人們就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從事生產生活及文化的交流和傳承。因此,口述歷史的歷史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人類社會。

我國有著悠久的口述歷史文化傳統。以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詩經》為例,早在西周初年,《詩經》首次被文字記載之前,在華夏大地上就流傳著勞動人民口口相傳的詩歌。這些詩歌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2]的內容,但是這些詩歌的內容最初并沒有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和傳承,而是依靠勞動人民之間的口傳相授,即口述的方式,進行代代相傳。

西周初期,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給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2]。而這些內容最后就成為今天人們所見《詩經》中《風》的主要內容,其中包括了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十五個地方的民歌。這些民歌多半是經過潤色后的民間歌謠,又被稱為“十五國風”,有160篇,成為《詩經》中的核心內容[2]。這些中華文化中的經典之作之所以能被傳承下來,依靠的就是口述的方式。

到了春秋時期,早期孔子的諸多思想也基本靠口傳相授進行傳播,即使當時已經有文字記錄的方式,但對很多儒家經典,仍然有大批口述“經師”在做口述傳承,直至后來才逐步被記載、整理和編撰成集,成為中華文化中的經典。離開口述歷史的傳承鏈條,很多儒家思想和文化典籍也很難流傳至今。因此,口述歷史既有悠久的歷史,也有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

我國少數民族也有悠久的口述歷史文化傳統。以藏族的經典史詩《格薩爾王傳》為例,“口述歷史作品《格薩爾王傳》是我國藏族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是在藏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歌和諺語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3]。尤其是少數民族群體的口述歷史,其文化傳承歷史更悠久,傳承內容更豐富多彩,傳承人分布也更廣泛。據了解,《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的一部英雄史詩,它反映了整個藏族群眾的集體記憶,承載了藏族群眾的民族文化傳統和歷史史實。在目前的口述歷史檔案中,有關部門通過口述訪談整理和系統的口述錄音歸檔,共收錄民間說唱藝人的說唱本300部左右,但這些還只是《格薩爾王傳》的一部分,大部分還流傳在民間,而這些仍在民間流傳的格薩爾王的故事,幾乎全部是以口述形式傳承的。

此外,我國民間的說書藝術其實也是口述歷史的一種表現形式,比如《楊家將》《岳飛傳》《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說書作品中有很多都是說書人以口述的形式口口相授,代代相傳。

綜上所述,我國口述歷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敘事方式。近些年來,從中央電視臺到各地方電視臺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反映重大歷史事件或其他歷史、人文的紀錄片,其中大量使用了口述歷史的敘事方式,而這樣的表達方式也深深植根于我國悠久的口述歷史文化土壤,具有深厚的文化傳承基因。

二、口述歷史在紀錄片創作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項

(一)口述歷史在紀錄片創作中的作用

口述歷史來源于親歷者對歷史事件的所見、所聞、所感,具有他人轉述、文獻記載及專家評述等其他表現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文獻價值。尤其對戰爭題材等重大選題而言,親歷者的口述歷史以真實可感的、獨具親歷者視角的體驗和表達,所帶來打動人心的力量是采訪任何復述者、轉述者或者專家學者都無法達到的。具體而言,口述歷史在紀錄片創作中有以下作用。

首先,口述歷史是一種重要的紀錄片敘事方式。紀錄片的敘事方式多種多樣,創作者可根據所創作的紀錄片題材和風格來選擇具體的敘事方式。對那些歷史題材的紀錄片而言,尤其是類似抗日戰爭、長征、抗美援朝等重大戰爭題材的紀錄創作而言,邀請歷史事件的親歷者以口述歷史的方式進行敘事,再配合史料、影像、專家評述等表現方式,可以對歷史事件進行印證,從而還原歷史,并增加紀錄片內容的真實性和可看性。

其次,口述歷史可從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歷史,達到震撼人心的傳播效果??谑稣咄菤v史事件的親歷者,他們是“第一現場”的講述人,其口述歷史往往具有獨特的第一人稱視角,具有極強的代入感。其對歷史事件的回憶和還原,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傳播效果。

以中央電視臺在2020年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而創作的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為例,該片最震撼人心的就是片中101位志愿軍老戰士對抗美援朝戰場的回憶和口述。劇組安排近百人的攝制團隊兵分8路,在一個月內行程兩萬多千米,到全國十多個省市對101位志愿軍老戰士進行了“搶救性”采訪,錄制了長達200多小時的采訪素材,形成了一批極其珍貴的志愿軍老戰士的口述歷史資料。在采訪中,攝制組不僅注重老戰士們對歷史事件本身的回憶,還特別注意對其精神狀態、面部表情和情緒等細節的捕捉。正是老戰士們聲情并茂的口述,不僅還原了歷史的真實面貌,還使影片在敘事上具有非常強烈的現場感和代入感。老戰士們打動人心的口述,將觀眾帶入了70年前的戰場,讓觀眾與老戰士們實現了共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4]。

再次,口述歷史在建構影片的同時,可以形成珍貴的口述歷史影像檔案。歷史是由歷史事件及參與歷史事件的人構成,因而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以口述歷史的表現手法建構影片的同時,還可以形成珍貴的口述歷史影像檔案。尤其對長征、抗日戰爭、抗美援朝等類似的重大歷史事件而言,這些歷史事件距今已經有七八十年的歷史,其親歷者或間接參與者的年齡已超過八九十歲,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健在者會越來越少。因此,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相關檔案管理部門抓緊一切時間進行“搶救性”采訪,對類似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進行影像口述記錄,拍攝、制作他們對相關歷史事件的回憶和口述,能夠形成一批極其珍貴的口述歷史影像檔案。因此,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口述歷史影像既能作為一種敘事方式幫助建構影片,更能形成一種珍貴的口述歷史影像檔案,從而為時代立傳,為歷史存真,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以中央電視臺創作的重大歷史題材的大型紀錄片《長征》為例,由于歷史影像和其他直觀資料的缺乏,

創作者通過長征親歷者的口述再現了長征的歷史。從《長征》播出后的收視反饋來看,在《長征》一片中最打動人心的還是片中對百位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的采訪。在這百位老紅軍中,年齡最小的92歲,最大的106歲,這些歷史的親歷者就是活的歷史。這些老紅軍對長征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集體口述,完成了對長征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精準表達,具有極其珍貴的口述歷史影像檔案的價值,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乃至國家留下一批

寶貴的影像資料。最后,口述歷史具有以微觀視角呈現宏大歷史事件

的作用。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口述歷史最能體現大眾傳播中人際傳播的特性,因為它具有個體敘事的特點,呈現一種微觀的視角。而恰恰是這種個體的、微觀的視角,不僅豐富了敘事的層次,還印證了宏大歷史事件中的具體內容,具有宏大敘事所不能替代的獨特作用,從而起到了以小見大的作用。有學者認為,紀錄片創作要多關注小人物的命運、情感和心態,以口述人的微視角、小切口追溯歷史、還原歷史,以個體生動、鮮活的故事講述,反映時代風云,凸顯歷史主題[5]。

以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為例,類似抗美援朝這樣重大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作,往往面臨前人經典作品較多而難以突破、創新,以及缺乏歷史影像資料等一系列難題。而通過口述歷史的方式,聚焦宏大歷史事件中的個體,以全新視角講好故事,不失為解決難題的一種好方式。

對類似抗美援朝這樣重大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創作者一般善于用宏大敘事的方式來展現波瀾壯闊的歷史,但在《英雄兒女》的創作中,創作團隊一改宏大敘事的方式,轉而以小切口進入,通過志愿軍老戰士對抗美援朝戰場的回憶和口述,聚焦宏大歷史事件中的個體(志愿軍戰士),用生動、感人的微觀史實映襯宏大歷史事件的獨特視角講好人的故事。在《英雄兒女》系列的六集作品中,總共有八十多個人物故事,無論是邱少云、楊根思、柴云振等單個英雄的戰斗故事,還是“勇士和陣地同在,英雄和日月同輝”的冰雕連群體故事,都是宏大歷史事件中的微小個體。他們在戰場上的英雄之舉讓觀眾與之共情,也讓觀眾熱淚盈眶?!队⑿蹆号纷屓藗兩羁痰馗惺艿搅藨馉幍臍埧岷陀⑿鄣臒o畏,對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傳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6]。

(二)口述歷史在紀錄片創作中的注意事項

首先,選題要適合口述歷史的敘事形式??谑鰵v史在紀錄片創作中有上述諸多現實作用,其是紀錄片創作的一個重要敘事形式和呈現方式,但在具體的紀錄片創作中我們必須明白,并非所有紀錄片題材都能通過口述歷史的方式去呈現,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而言,那些歷史事件類選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選題、對具體人物進行塑造刻畫的選題(一般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比如紀錄片《百年小平》《楊尚昆》等),比較適合運用口述歷史的方式來呈現。

其次,采訪年事已高者要注意方式方法??谑鰵v史的口述人,也就是被采訪者,尤其對那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當事人的采訪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因為類似重大歷史事件的當事人一般年齡都較大,其記憶力、體力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因此,在采訪之前,采訪者必須做好充分的文案準備,如采訪時要問什么,哪些是必須要問到的,哪些是首先要問的,等等,這些都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另外,對類似年事已高者的采訪,一般切忌打斷其思路,采訪者即使提問也多進行開放式提問,只有對相關歷史事件的關鍵時間點、關鍵事件等重要內容需要求證時,才使用閉合式提問方法,讓受訪者給出“是”或

“不是”的結論式回答。此外,對確定的采訪主題,可由口述人自由的口述,采訪者注意從中選取關鍵的點,適當進行追問,但最好不要輕易打斷口述人的思路,否則會影響其口述的效果。

三、結語

口述歷史在我國有著長達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具有廣泛的用途。對歷史人文類紀錄片的創作而言,口述歷史也是一種具有重要表達功能的敘事方式。紀錄片的創作方法多種多樣,口述歷史為歷史人文類紀錄片創作的敘事視角、敘事內容、敘事效果等都提供了更多真實歷史的呈現。

作為一種重要的紀錄片敘事方式,口述歷史可從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歷史,還原歷史??谑鰵v史在建構影片的同時,還可以形成珍貴的口述歷史檔案。此外,口述歷史還具有以微觀視角呈現宏大歷史事件的作用,從而達到震撼人心的傳播效果。但是,在紀錄片創作的過程中,口述歷史敘事手段的運用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對年齡較大的口述者的采訪也應注意方式方法。通過對口述歷史恰當、合理的運用,紀錄片可以發揮口述歷史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徐鴻琳.口述歷史的意義和價值:以《荷馬史詩》為例[J].知識經濟,2009(13):166.

[2]百度百科.詩經[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F%97%E7%BB%8F/168138?fr=aladdin.

[3]李紅英,郭玉賢.從《格薩爾王傳》看口述檔案的存在價值[J].蘭臺世界,2007(11):54-55.

[4]王有軍.以忠于歷史的創作致敬“英雄兒女”:訪六集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總導演閆東[J].電視研究,2020(12):25-28.

[5]杜磊.口述史采訪在文獻紀錄片中的獨特作用: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例[J].中國報業,2021(12):12-13.

[6]朱旭紅.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中央電視臺重大題材紀錄片導演閆東訪談[J].電視研究,2019(07):32-36.

[作者簡介]于揚(1970—),女,遼寧大連人,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編輯。

猜你喜歡
文化背景
論文化背景知識在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中的應用和策略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謠教學策略——以中班語言活動《茶口粉干》為例
英語口語與聽力的關系及練習與提高
探究“吃播”現象背后的文化背景
淺析文化背景對英語閱讀理解的影響
我國真人秀井噴式發展原因分析
淺談漢代美術中的云氣紋
新一代青春電影的文化創作母題
哈哈鏡
哈哈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