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四川彝族地區儒學教育的差異及成因研究

2021-01-02 19:37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官學涼山儒學

羅 婭

(西南大學 歷史文化民族學院,重慶 400700)

四川彝族地區主要包括涼山彝族區和彝漢雜居區。在改土歸流前,其教育形式以家支教育為主,之后受漢文化的影響,儒學教育占主導。其中涼山彝族地區包括“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漢源縣大渡河以南區域,大致位于岷江以西、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1]。涼山彝族地區主要分為涼山邊緣的淺壩子彝族地區和大涼山彝族腹地地區。彝漢雜居區包括“清末,嘉定府領1 廳,峨邊廳;7 縣,樂山縣、峨眉縣、洪雅縣、夾江縣、犍為縣、榮縣、威遠縣。敘州府領2 廳,雷波廳、馬邊廳;11 縣,宜賓縣、慶符縣、富順縣、南溪縣、長寧縣、高縣、筠連縣、珙縣、興文縣、隆昌縣、屏山縣”[2]。

涼山彝族地區是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清代改土歸流前后,該區域的教育模式存在顯著差異,彝漢雜居區受漢文化的影響較大?,F今,學術界主要從教育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的角度對歷史上四川彝族地區的教育進行研究。本文嘗試從歷史教育地理學的視角,對該區域清代儒學教育的分布、差異及成因進行探究,揭示清代四川彝族地區儒學教育的發展狀況,為彝族地區現代教育的發展提供歷史依據。

一、清代四川涼山彝族地區儒學教育分布

儒學教育是指“根據中央王朝政府政策法令辦理的,以統治王朝官方意識形態的儒學教條為內容的各級教育”[3]。1728 年,涼山彝族地區開始在建昌改土歸流。改土歸流后,西昌縣、會理州、馬邊廳等地區設立官學、書院及義學,這使得該地區的儒學教育逐漸興起并大力發展。涼山彝族地區主要分為涼山邊緣的淺壩子彝族地區和大涼山彝族腹地地區。涼山邊緣的淺壩子彝族地區最先進行改土歸流,該地區從乾隆年間開始設立官學、書院及義學,官學雖僅設立了2 所,但書院分布區域廣且數量較多。同時期,大涼山彝族腹地核心地區并未完成改土歸流,受漢文化的影響較小,一些地區仍保留著家支教育。因此,大涼山彝族腹地地區的義學設立數量少、時間晚、分布區域窄,該區域的儒學教育發展也較為緩慢。

清代涼山彝族地區的儒學教育分為官學、書院、義學。淺壩子彝族地區共設2 所官學,分別在寧遠府、越嶲廳。書院共有6 所,清乾隆年間,西昌縣和會理州各設立1 所書院;嘉慶年間,越嶲廳設立1 所書院,冕寧縣設立1 所書院;道光年間,鹽源縣和德昌縣各設立1 所書院。義學分布于會理州,“會理州共設立15 所義學,創建時間不詳”[4]。

清代大涼山彝族腹地地區仍保留家支教育?!耙妥甯沟氐貐^包括昭覺縣、美姑縣、布拖縣、喜德縣、普格縣、甘洛縣、金陽縣、越西縣?!保?]清朝晚期,美姑縣、布拖縣、金陽縣、越西縣仍保留著家支教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開始設立小學。布拖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沒有學校和教師,教育為家支教育。清朝晚期,昭覺縣設立7 所學堂,喜德縣設立3 所義學,甘洛縣、普格縣分別設立了1 所學堂。

二、清代四川彝漢雜居地區儒學教育分布

彝漢雜居地區的官學大多建于康熙年間,主要分布在宜賓縣、犍為縣、慶符縣、長寧縣、高縣、峨眉縣。北宋慶歷年間,設宜賓縣儒學1 所;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 年),在犍為縣設儒學1 所;清康熙年間(具體時間不詳),在長寧縣設儒學1 所;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 年),在高縣設儒學1所。此外,還在峨眉縣、慶符縣各設儒學1 所,年代不詳。因而四川彝漢雜居地區的官學共6 所。

敘州府和嘉定府地區的書院較多,其中一部分建于明代以前,但大多數書院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間重修,其余書院都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并且分布在嘉定府的樂山縣、犍為縣、峨眉縣、洪雅縣、夾江縣、榮縣、威遠縣和敘州府的富順縣、南溪縣、長寧縣、高縣、珙縣、興文縣、隆昌縣、雷波廳、馬邊廳、屏山縣。明代,樂山縣建2 所書院,明末被毀,清康熙年間重建;明嘉靖時期,夾江縣設1 所書院;明正德年間,峨眉縣設1 所書院;北宋時期和清雍正年間,洪雅縣各設1 所書院;清康熙、嘉慶年間,榮縣設3 所書院;清乾隆、嘉慶年間,犍為縣共設3 所書院;清乾隆年間,威遠縣設3 所書院;敘州府設立3 所書院,年代不詳;宋、明、清時期,富順縣共設7 所書院;清雍正、道光年間,長寧縣共設立5 所書院;清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年間,南溪縣各設立1 所書院;清乾隆年間,馬邊廳設立1 所書院;清乾隆年間,高縣設立1 所書院;清乾隆年間,興文縣設立1 所書院;清嘉慶年間,隆昌縣設立1 所書院;清嘉慶年間,雷波廳設立1 所書院;清同治年間,珙縣設立1 所書院。此外,屏山縣和筠連縣均各設立1 所書院。書院共計38 所。

彝漢雜居地區的義學均建于清嘉慶、道光年間,主要分布在嘉定府的榮縣、威遠縣和敘州府的富順縣、南溪縣、長寧縣、高縣、筠連縣、隆昌縣,同時義學設立的數量要多于書院。清道光年間,榮縣設立義學19 所;清嘉慶年間,威遠縣設立義學20 所;清乾隆、嘉慶年間,富順縣設立義學2 所;清道光年間,南溪縣設立義學25 所;清道光年間,高縣設立義學20 所;清光緒年間,長寧縣設立義學1 所;筠連縣設立義學1 所,年代不詳;清同治年間,隆昌縣設立義學3 所。義學共計91 所。

由此可知,雖官學設立的數量較少,但書院及義學數量較多,并且彝漢雜居地區科舉考試興盛,更加注重文化修養。與涼山彝族地區的儒學教育發展相比較,彝漢雜居地區的儒學教育發展水平較高。

三、清代四川彝族地區儒學教育的差異

(一)區域分布的差異

通過對四川涼山邊緣的淺壩子彝族地區的官學、書院、義學的區域分布和對大涼山腹地地區學校和私塾的分布進行統計可知,淺壩子彝族地區與彝族腹地地區書院和義學分布不均衡。淺壩子彝族地區設立的官學、書院、義學分布在會理州、西昌縣、越嶲廳、冕寧縣、鹽源縣、德昌縣。彝族腹地地區設立的私塾和學校分布在昭覺縣、喜德縣、甘洛縣、普格縣。淺壩子彝族地區官學、書院和義學分布較為密集,彝族腹地地區的學校和私塾分布較為稀疏,導致兩個地區的儒學教育存在差異。

清朝早中期,涼山彝族地區與彝漢雜居區官學、書院及義學分布亦不均衡。涼山淺壩子彝族地區的官學僅設立在2 個縣,共設立2 所,書院分布在6個縣,共設立了6 所,而義學僅分布在會理州,設立了15 所。同時期,大涼山彝族腹地區的美姑縣、布拖縣、金陽縣等縣仍保留家支教育,并未設立書院、義學。而彝漢雜居區官學分布在6 個縣,共設立6 所;書院分布在富順縣、南溪縣、長寧縣、高縣等16 個縣,共計38 所;義學分布在富順縣、南溪縣、長寧縣、高縣、筠連縣、隆昌縣、榮縣、威遠縣,共計91 所。

由此可知,清代涼山彝族地區與彝漢雜居區的儒學教育存在區域差異,彝漢雜居區的儒學教育分布較廣,且設立官學、書院和義學的數量均超過了涼山彝族地區。

(二)設立時間的差異

對淺壩子彝族地區書院的創辦時間和彝族腹地地區設立的學校時間進行統計可知,涼山邊緣的淺壩子彝族地區受儒學教育的影響要早于彝族腹地地區。明代,淺壩子彝族地區就開始設立官學,清早期開始設立書院;而清晚期,大涼山腹地核心地區才開始設立義學和私塾,且美姑縣、金陽縣等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設立小學??梢?,兩個地區的官學、書院及義學的設立時間存在較大差異。

同時,對涼山彝族地區和彝漢雜居區的官學設立時間進行對比可知,涼山彝族地區受儒學教育的影響要晚于彝漢雜居區。清康熙、嘉慶年間,寧遠府和越嶲廳才開始設立儒學;而犍為縣、長寧縣、高縣從明代就開始設立儒學;彝漢雜居區從宋代、明代開始就設立了書院,可見兩區域官學、書院的設立時間存在差異。

(三)設立數量的差異

清代涼山邊緣的淺壩子彝族地區設立官學2所、書院6 所、義學15 所,大涼山腹地核心地區學校、義學、私塾和學堂共11所。彝漢雜居區設立官學6所、書院38 所、義學91 所??梢?,涼山彝族地區的官學、書院及義學設立的數量要低于彝漢雜居區。

四、清代四川彝族地區儒學教育差異的原因

(一)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差異是涼山邊緣淺壩子彝族地區與大涼山彝族腹地地區儒學教育存在差異的原因之一。四川大涼山彝族腹地地區處于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及其余脈盤踞北部,是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間的過渡帶,因此,峽谷縱深、高差懸殊。雖然大涼山腹地地區山勢平穩,但大涼山大部分地區屬于高山氣候。即使大涼山河谷地區形成了沖積小平壩,但年平均溫度略低,不適宜農業發展。大涼山腹地地區屬亞熱帶滇北高原氣候,冬長無夏,氣候寒冷,雨量充沛,自然災害較為頻繁。因此,該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且經濟發展落后,從而導致了儒學教育發展緩慢。四川涼山邊緣淺壩子彝族地區的西昌縣、會理州、越嶲廳等地區的壩子是山地中的盆地,同時也是許多支流的源頭,還有較小的匯水盆地。在涼山邊緣淺壩子中的盆地和小塊平壩,土壤肥沃,具有良好的耕作條件,適宜農業耕作;同時該區域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冬夏干濕差別不大,是涼山彝族地區經濟較為發達、人口分布集中的區域。涼山邊緣的淺壩子地區良好的自然環境,適宜農業發展,為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推動了儒學教育的發展。

自然環境也是清代涼山彝族地區與彝漢雜居區的儒學教育存在不均衡性的原因之一。彝漢雜居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適宜農作物生長。該區域地勢以丘陵、平壩為主,海拔集中在350~800 米。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促進了經濟發展,從而較早地受到儒學教育的影響。清代涼山彝族的自然環境較為惡劣,自然災害較為頻繁,不適宜儒學教育的發展。整體而言,彝漢雜居區地勢更為平坦、氣候更加適合農業經濟的發展,因而彝漢雜居區的儒學教育發展水平要高于涼山彝族地區。

(二)改土歸流

四川彝族地區仍保留了土司制度?!笆聦嵣?,在涼山改土歸流并未實行,只在涼山邊緣淺山壩子地帶推行州縣制度。雍正以后,針對不同的情況,清王朝在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問題上采取了比較靈活的政策,從而一部分土司仍被保留下來,而另一部分土司被革除,使涼山邊緣某些地方走上了封建制道路。到清末,為達‘籌邊援藏’的目的,清王朝在涼山腹地又宣布搞改土歸流,并有廢奴之議,但終因黑彝奴隸主勢力的反撲,未能如愿?!保?]四川彝族地區改土歸流主要在涼山邊緣淺山壩子地帶。雍正六年(公元1728 年),對西昌縣、冕寧縣、鹽源縣、德昌縣進行改土歸流。改土歸流前,雖然涼山邊緣淺壩子彝族地區設立了官學,但仍以家支教育為主,儒學教育發展仍較為落后。1728 年對涼山邊緣淺壩子彝族地區進行改土歸流,使得西昌縣、會理州、雷波廳等地區開始設立書院及義學,使該區域的教育模式逐漸從家支教育向儒學教育轉變。

涼山彝族地區改土歸流始于1728 年,而大涼山腹地地區因地處偏僻,美姑縣、金陽縣、甘洛縣等縣在康熙年間并未完成改土歸流,因此這些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未設立學校。清晚期到民國對喜德縣、甘洛縣進行改土歸流后,分別設立私塾和義學。整體而言,改土歸流前,大涼山腹地地區并未受到儒學教育的影響,而改土歸流后,雖受到儒學教育的影響,設立了義學及私塾,但數量較少。該地區的儒學教育發展水平低于涼山邊緣淺壩子彝族地區。

彝漢雜居區因良好的自然環境,發展較早,因此也較早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在改土歸流前,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彝族地區的管理,采取了土司制度,但因土司制度存在一系列弊端,因而到清中期對該地區進行改土歸流。由此可知,該地區既吸收了彝族特色文化,亦保留了漢文化。雖對涼山彝族地區進行了改土歸流,但該地區儒學教育的發展水平仍低于彝漢雜居區。

(三)交通因素

交通是大涼山腹地地區與涼山邊緣淺山壩子地區儒學教育存在差異的原因之一。便利的交通要道推動區域的經濟發展,也促使儒學教育不斷發展。四川與云南、貴州地區的聯系,有石門、清溪兩條古道。清溪道這段道路,年久失修,全程不能通暢。1539 年,為能滿足軍、商運輸的需求,對清溪道進行修治。對道路的修建,使該地區交通暢通,逐漸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涼山邊緣淺壩子地區設立書院和義學。而大涼山腹地地區遠離交通要道,交通不便,人口流動較弱,商貿往來受阻,因此,受漢文化的影響較晚。

川南之間的道路和石門道也是從四川通往云南、貴州地區的重要干線。川南之間的道路是成都到宜賓段的交通干線,而宜賓到云南、貴州地區的主要交通干線是石門道。公元793 年,唐朝與南詔國發生戰爭,唐王朝為了求得軍事運輸便捷,對石門古道進行了修建,使石門道成為彝漢雜居區府州縣的重要交通要道,為貿易往來提供便利,也促進了文化的交融。因而,彝漢雜居區的府州縣從宋代開始設立書院,到明代逐漸發展,清代發展到頂峰。而涼山彝族地區直到清溪道整修后,才逐漸與其他區域有了聯系。因而,彝漢雜居區的儒學教育水平高于涼山彝族地區。

綜上所述,清代四川彝族地區內部的儒學教育存在顯著的差異,這與當時的自然環境、改土歸流時間、交通便利等因素密切相關。

猜你喜歡
官學涼山儒學
涼山“6·26”致洪暴雨天氣的成因分析
“儒學在西部暨絲綢之路的傳播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銀川召開
推進蠶?;亟ㄔO 助力涼山脫貧攻堅
試論揚雄《法言》對儒學的發展
周禮與儒學的機理
穩崗拓崗涼山就業扶貧拔“窮根”
涼山有了致富金“藥”匙
儒學交流在路上
明清時期太谷縣教育芻議
宋代官學教育經費及其政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