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作風建設常態化機制構建研究

2021-01-02 19:37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立德作風常態

張 桓 吳 晨

(寧夏大學 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寧夏 銀川 750021)

作風建設是圍繞黨的作風開展的建設活動。黨的作風是指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反映黨的本質特征和內在品格的整體精神風貌,包括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生活作風等方面的內容[1]。高校作為人才培養與成長的搖籃,其作風建設既關系到高校自身的發展,也影響到青年大學生對作風建設的認識。在當前推進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通過構建作風建設常態化機制來保證作風建設的常態化、持續化、穩定化開展,以有效推動高校各項工作的有效落實。

一、高校作風建設常態化機制構建的必要性

(一)深化意識形態工作開展的要求

意識形態工作不僅關系到黨的前途命運和國家長治久安,還影響到民族發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研究、傳播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責任和使命。雖然高校能夠在黨和國家的相關要求、指引下開展意識形態研究與教育工作,但受全球化引發的制度價值沖突、市場經濟深度推進引發的政治文化沖突以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思想價值沖擊等因素的綜合影響,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開展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2]。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必要通過作風建設常態化機制的構建來凈化意識形態工作環境,深化意識形態工作思想,保證意識形態工作的持續穩定開展。

(二)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要求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校的辦學方向和發展任務。高校只有積極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要求,持續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才能夠證明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價值。在當前人才培養和發展路徑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通過構建作風建設常態化機制來深化德育工作,確保黨員干部保持良好的道德水準,推動立德樹人任務的順利落實。同時,高校需要借助作風建設常態化價值的構建來將隨機、分散、孤立的作風建設活動整合起來,形成常態化、持續化、優質化的作風建設系統,解決立德樹人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和矛盾。

二、高校作風建設常態化機制構建面臨的挑戰

(一)內生動力不足

按照作風建設動力源的不同,可以將作風建設的動力分為外在動力和內生動力兩類,外在動力是指高校開展作風建設的動力來源于高校外部力量,內生動力則是指高校的作風建設動力來源于高校自身。目前,高校開展的作風建設活動更多是在上級黨組織或教育主管部門要求的情況下被動開展,真正出于必要性或者重要性考慮而主動開展的作風建設活動較少。造成作風建設內生動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自身對作風建設的必要性缺乏認知,沒有正確理解和把握作風建設與高校發展之間的關系。

(二)制度不完善

高校作風建設常態化機制構建中面臨的制度性挑戰主要有制度體系不完整和制度內容不精細兩個方面。在制度體系方面,高校雖然在不同時間點、不同背景下制定和實施了與作風建設相關的制度,但這些制度缺乏明確的主線和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導致作風建設制度表現出分散、孤立和交叉重疊的情況,影響了制度對作風建設行為的正確規范和引導。在制度內容方面,高校相關主體制定的作風建設內容更多的是一些宏觀性思想指導,可操作性不強,且制度中對制度實施過程和結果的考評問題缺乏必要考慮,導致制度難以真正落實[3]。例如,制度中明確了黨委、黨支部要定期開展作風建設研討活動,增進黨員干部的作風建設認知,卻并沒有對“定期”所對應的具體時間周期加以明確,這就導致作風建設很難按照“定期”的標準進行常態化開展。

(三)評價行為缺失

作風建設評價是常態化作風建設開展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優化作風建設常態化機制的重要途徑。雖然高校會通過作風建設活動組織開展次數、活動成果總結匯報等方式對作風建設活動開展的情況和結果進行了解,但這種過于表面化、流程化的考核缺乏真正的評價價值和意義,無法有效推動作風建設的常態化開展。并且,在作風建設活動開展中,相關主體通常將評價重點放在主題、參與人數等個別要素上,對于建設活動對黨員干部的作風改變情況缺乏深入、細致的考評,導致對作風建設活動的成效和不足了解不夠深入、全面,影響了后續作風建設活動的優化開展。

三、構建新時代高校作風建設常態化機制的策略

(一)激活高校作風建設內生動力

在政策、制度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下,近年來,高校對作風建設的認識度和重視度有了明顯提高,這為激活高校作風建設內生動力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4]。具體而言,激活高校作風建設內生動力需要從校外和校內兩方面著手。從校外來看,有關主體要結合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際要求,及時制定和實施旨在引導與促進高校作風建設的政策、制度內容,明確高校作風建設的方向和目標,以促使高校增強開展好作風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校內來看,黨委、黨支部要通過作風建設理論知識培訓和實踐活動開展來增強黨員干部對作風建設的認識和認同,將黨員干部分散、孤立的作風建設認知統一起來,形成強大的作風建設共同認知,促進高校作風建設的統一性、同步性開展。

(二)完善作風建設制度

制度是行為的規范,完善的制度是高校開展常態化作風建設的保障性條件[5]。針對當前作風建設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包括高校及高校的上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在內的相關主體要根據新時代高校作風建設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及時、有效地加以解決。首先,上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高校作風建設的指導和幫助??紤]到高校在開展常態化作風建設方面的實際情況,上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指導高校明確作風建設常態化的關鍵,并賦予高校一定的行政權限,使其能夠根據自身作風建設的實際情況調用相關的權力,從而有效完成作風建設任務。其次,高校要對作風建設的相關制度和內容進行梳理、細化。一方面,高校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明確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的主線,為相關制度內容的制定和梳理提供相應的參考標準;另一方面,高校要結合作風建設開展的實際情況,對作風建設的相關制度內容進行調整、完善,使制度內容具備明顯的可操作性、可檢查性。

(三)規范作風建設評價行為

作風建設評價的目的在于了解高校作風建設的成效和不足,為接下來的作風建設提供可參考的經驗教訓[6]。高校在作風建設評價方面要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其一,要明確作風建設評價指標。結合以往作風建設評價實踐,高校除將作風建設活動開展次數、開展周期、參與對象、活動總結等作為作風建設行為評價指標外,還要將活動主題、參與對象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參與對象對作風建設活動的看法和建議等納入評價指標體系,豐富作風建設評價內容。其二,要嚴格做好作風建設評價結果統計與反饋。高校除按照相關標準統計、梳理作風建設活動評價結果外,還要通過對評價結果的梳理、分析,深入了解作風建設活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將其反饋給相應主體,督促其進行及時整改,以保證作風建設活動得以持續性優化和完善。

結語

常態化開展作風建設,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行為與特征,也是高校深化開展意識形態工作和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要求。針對當前高校作風建設常態化機制構建中面臨的內生動力不足、制度不完善、評價行為缺失的挑戰,相關主體要通過激活高校作風建設內生動力、完善作風建設制度、規范作風建設評價行為等措施予以應對,以推動新時代高校作風建設常態化機制的構建,保證高校作風建設的常態化開展。

猜你喜歡
立德作風常態
談初中化學教育的立德樹人
教育“內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談立德樹人
圍繞六個“下功夫”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探索
“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
規矩立起來 作風嚴起來 履職實起來
持之以恒加強作風建設
適應新常態,創新促發展
新常態下的艱辛與希望
以德樹人 推進學雷鋒常態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