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勢而“拐” 大有可為

2021-01-02 15:57程敏芬
中國篆刻·書畫教育 2021年12期
關鍵詞:竹編傳統工藝

程敏芬

摘 要:竹編編法千變萬化,在筆者嘗試把竹編工藝引入學校的美術教學中,遇到很多問題,是問題也是契機。本文從學生實際“生成”出發,適時拐點,提出了疊編的創意實施策略,以期讓中國的傳統民間工藝以新的形式在學生的價值體系中新生。

關鍵詞:竹編 傳統工藝 疊編 創意實踐

竹編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編織藝術,編織時分經篾、緯篾,經一上一下、二上二下等方式進行挑、壓,逐而形成紋理圖案。

然而這類民間傳統工藝與生活在潮流文化下的學生之間似乎有著一道鴻溝,因此把竹編引進課堂學習中,避免不了產生許多不確定因素。而這些不確定因素恰恰讓我們的課堂充滿了趣味與挑戰,學生們從中不僅了解了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更激發了孩子們學習及創作的欲望。

一、案例描述 呈課堂細節

1.初探竹編編法

出示各類竹編的生活用品圖片,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討論:這些竹編用品,是怎么編的?

(設計意圖: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研究意識,在小組討論探究中對編織方法有一個初步印象,同時為深入研究挑壓編法做好鋪墊。)

2.細究“挑壓”編法

①單花編

竹編的編法千變萬化,挑壓編是竹編編法中最基礎的。根據上一環節,老師在屏幕上出示挑壓編的圖片,學生觀察并上臺來試著編一編。學生編織嘗試后,教師邊演示邊講解:編織時,竹篾分經、緯篾,由緯篾起編,一上一下,也稱為挑一壓一,那除此之外呢?大家覺得還可以怎么做?(挑二壓二)像這類的編法我們稱為單花編。

②雙花編

與單花編有什么不一樣?(媒體圖案呈現)梯形、回字紋等是在單花編的基礎上進行挑壓變化,形成精美的紋樣,編織方法上更加復雜稱為雙花編。

(設計意圖:從最簡單的單花編到雙花編,由簡到難,層層深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也讓孩子們在了解比較中既掌握編法的變化,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編織的興趣,為他們自主動手打好基礎。)

(二)學生創作、編織紋樣

1.嘗試練習

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運用挑、壓的方法進行編織,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意思的紋樣作品。

而其中有一個學生編織時與其他學生都不同,他把經緯蔑疊加了一下,沒有穿插挑壓(如圖),并提問:老師,這樣的方式我能編嗎?

“一語驚醒夢中人”,挑壓編織只告訴我們要有挑有壓,但并沒有限制挑壓編織幾層,我們是不是可以不限定層數呢?

2.進一步嘗試

何不讓學生嘗試,也許能展示出與眾不同的竹編作品,把學生的作品展示于大屏幕,讓其他學生仔細觀察,并讓大家討論、研究,這樣的形式是否可以繼續運用挑壓編法進行紋樣創作、編織。

經過一番討論,操作,學生嘗試在這種情況編織,也形成了不一樣的編織形式(如右圖)。

(設計意圖:通過嘗試練習,使學生了解掌握了基本的編織方法,在學生異議時,探究、討論,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進而適時“拐”點,進一步喚醒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創作激情。)

(三 )發散思維 創意編織

這種編織的作品有別于初期的挑壓編,為了讓學生對自己無意間的編織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學生討論小結這種編法的特點,與先前的挑壓編有什么區別呢?在學生的討論下學生找出了關鍵,這種編法中有些地方進行了疊加,然后進行的編織,逐而形成了兩三層效果,而原先只是挑、壓兩層。并結合這種編法讓學生給這種編法命名——“疊編”。繼而引導:

1.疊編,還能疊出什么式樣?疊的方式可以有哪些不同?

2.教師示范演示

先將“條”互相疊加,疊加時可以疊加成不同的角度、方向,可以選擇寬度不等的,形成大小對比,也可以疊成距離不等的,形成疏密不等的變化。接著進行挑壓編織(如右圖)。

3.學生創意編織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從疊編的命名,到創意疊編的方式的引導,教師的示范演示,給學生的創作積累了素材,讓學生有跡可循,有樣可學,為他們的創作奠定基石。)

竹編教學時會遇到不少問題,抓住時機,應勢而“拐”,可讓我們的創作有更多的可能性,開拓更多的創作空間。

二、案例分析 思實踐成果

竹編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民間文化,是我們老一輩人們心中深刻的記憶。但它與我們現時代學生的生活實際確實相距甚遠,作為現時代的學生該采用何種態度去接受竹編?是繼承發揚,學藝再現?還是創新改革,另辟蹊徑?

在本次的課堂教學的拐點中,學生們嘗試做出了回答,我們在學習傳統竹編工藝基礎上,不局限于傳統編織方式、方法的束縛,嘗試用現代視覺感受與竹編工藝相融合,創新作品。

1.提煉元素? 遷移再造

竹編的編法千變萬化,挑壓則是最基本的,也是竹編編織的靈魂所在,平面、立體竹編以一挑一壓起步。這次的疊編形式,就是孩子們在提取竹編挑壓法的基礎上進行遷移再造的。從原先竹編橫豎經緯篾的兩層挑壓方式,遷移到疊加幾層后挑壓著編,使編織的層次、色彩、紋理更加豐富,使學生創作的形式有更多的空間。如圖1-圖3的三張作品,學生在編織時,采用了疊編,有的同學先用不同色彩疊加了兩層,然后再進行挑壓。挑壓編織時,不僅采用了橫向挑壓,又嘗試了斜方向的挑壓,最終呈現了作品(圖1)。而圖2、圖3作品,學生把竹篾先進行了一次挑壓編織,然后根據自己的視覺感受選色再疊著編織,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變化想象? 融合重構

變化、想象會使藝術創造有無限的可能,也使藝術創作獨樹一幟。在疊編教學時,讓學生不要局限于橫豎的經緯篾排列編織,而是讓學生嘗試重構排列?;顒又?,讓學生思考、想象,還有怎樣的圖案,可以用怎樣的編排的方式方法。學生根據各自討論,天馬行空地大膽嘗試。他們試著改變了橫平豎直的排列,調換了排列角度,先疊加一些竹篾條,形成一定的角度(如圖4),再進行編織。還有的學生改變了排列間的篾條的粗細、長短,變化篾條之間的疏密變化(如圖5組圖),然后再進行挑壓編織。學生完成的作品有別于傳統的竹編作品,用我們現有思維方式,采用美術構成元素進行了重構,形成了帶有音樂樂曲般節奏、韻律感的別具一格的畫面。

3.另辟蹊徑? 藝術生成

從傳統的挑壓到疊加著挑壓編,從學生臨摹創作到運用美術的構成原則,把一條條竹篾看成“線”,用這些“線”另辟蹊徑來玩編織構成。如圖4的作品,我們的孩子用“線”進行穿插、交錯的編織。孩子們的作品看似隨意、沒有章法,卻韻味十足。在竹篾的疏密、粗細、長短不一的排列疊編下,一幅節奏明快的以“線”為型的抽象畫呈現入眼??v觀整幅作品,與蒙德里安的作品是不是也有異曲同工的味道呢?孩子們的作品有了藝術般的生成,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再現,而有了自己的創新。

擁有著千年歷史的竹編工藝在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的時候,作為文化傳承人的我們改變了一味地繼承發揚,以我們的視角,抓住精髓,應勢而“拐”,用各種形式去融合,去創新,讓我們的作品充滿新意,也賦予古老的編法以新的生命。

參考文獻:

[1]李技.美術基礎教育課程的民間藝術資源開發[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8:1.

[2]安茹.傳統文化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8:2.

[3]陳衛和.《小學美術新課程教學法》[J].

(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中心小學 浙江寧波)

猜你喜歡
竹編傳統工藝
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穿花系列竹編花器
竹編藝人
1500m2竹編人文藝術,隱于自然的輕靈簡雅!
非遺“竹匠”醉心竹編50余載
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傳承·融合·再創造——傳統工藝青年論壇綜述
淺談“鋦瓷”傳統工藝及其發展趨勢
四川竹編畫的編織組織特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