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社會與歷史總體的異化
——馬克思總體異化思想探微

2021-01-06 06:27陳敬國
天府新論 2021年6期
關鍵詞:異化理論黑格爾總體

陳敬國

一、引言:馬克思拋棄異化理論了嗎?

關于異化理論在馬克思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中,對中國學界影響最大的一種觀點是由蘇聯馬克思主義教科書體系作家奧伊捷爾曼、法國結構主義者阿爾都塞、日本馬克思主義學者廣松涉等人所提出的。

奧伊捷爾曼認為,“異化這個概念與其說是青年馬克思研究的內容、對象,不如說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科學的社會主義的批判的形式、途徑”(1)奧伊捷爾曼:《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異化問題》,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恩室編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6-117頁,第116-117頁。,在科學地闡明了唯物主義觀點之后,“異化的概念已經不再起原先的作用了”(2)奧伊捷爾曼:《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異化問題》,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恩室編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6-117頁,第116-117頁。。阿爾都塞認為,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著一個認識論的斷裂,異化理論歸屬于斷裂前的人道主義階段;異化理論雖然“試圖使唯心主義總問題得到解放,但依舊受這個總問題的奴役”(3)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20頁。,只有到了馬克思、恩格斯合作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過程中,馬克思的唯心觀念才逐漸退卻,真正的唯物主義才開始形成。日本學者廣松涉同樣認為,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黑格爾精神自我異化理論的變體,由于它暗含著抽象的主體概念,所以與唯物史觀無法相容,反而陷入了歷史唯心主義的范疇。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由于馬克思已經從人與社會的關系視角而非抽象主體的視角來看待個體,所以,他“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主張的命題被徹底拋棄,取代異化論而登場的是物象化的邏輯”(4)韓立新:《重新評價馬克思的自我異化理論——兼評廣松涉對馬克思的批判》,《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

概而言之,上述學者的觀點可以概括為:馬克思早期的異化理論和他晚期的歷史唯物主義是不相容的,馬克思早期的異化理論在思想高度上頂多算得上是馬克思思想“黎明前的黑暗的著作”(5)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19頁。,但是離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還很遙遠,馬克思只有在和異化理論中的人道主義觀點徹底決裂以后,其理論才上升到了歷史科學的高度。

以上觀點據說還得到了馬克思文獻學的支持。很多學者發現,馬克思在其后期的著作中已經大大減少了對異化概念的使用,并在某種程度上表達了對異化概念的批判。比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說過:“(施蒂納)只是把一切現實的關系和現實的個人都預先宣布為異化的(如果暫時還用一下這個哲學術語),把這些關系和個人都變成關于異化的完全抽象的詞句。這就是說,他的任務不是從現實個人的現實異化和這種異化的經驗條件中來描繪現實的個人,他的做法又是:用關于異化、異物、圣物的空洞思想來代替一切純經驗關系的發展?!?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16-317頁。又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也曾說道:“他們在法文的原文下面添進了自己的一套哲學胡說。例如,他們在批評貨幣關系的法文原稿下面添上了‘人性的異化’?!?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95頁。很多學者,特別是國內學者,就據此認為成熟時期的馬克思已經完全拋棄了異化理論的使用。

與上述觀點截然對立的一種看法是由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弗洛姆、馬爾庫塞、朗茲胡特、德曼等人提出的。他們認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人道主義的馬克思才是真正的馬克思,馬克思的異化思想一開始就達到了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沙夫認為,“異化理論既不是異端也不是修正主義的發明,它是真正的馬克思創作,如果忽視了它,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主義”。(8)沙夫:《關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恩室編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1頁。朗茲胡特和邁爾認為,這份手稿是包括馬克思的思想整個范圍的唯一文獻,其觀點也已經達到了相當完善的程度,它表明,“從哲學觀念出發,直接經過人的自我異化,就可以達到人的自我實現,達到無階級社會”。(9)朗茲胡特、邁爾:《馬克思早期著作對重新理解馬克思學說的意義》,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恩室編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5頁。德曼也指出,“這部著作比馬克思的其他任何著作都更清楚得多地揭示了隱藏在他的社會主義信念背后,隱藏在他一生的全部科學創作的價值判斷背后的倫理的、人道主義的動機?!?10)德曼:《新發現的馬克思》,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恩室編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48頁。而就創作力而言,我們絕不能把這些著作當成馬克思不成熟的青年時期的作品,相反,馬克思成就的頂峰其實就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寫作之時。

馬爾庫塞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和弗洛姆的《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試圖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人道主義異化理論去涵括和解釋整個馬克思的思想,強調青年馬克思和成熟馬克思的思想是統一的。馬爾庫塞指出:“馬克思是把消滅了異化和物化的‘實證的共產主義’看作人本主義來加以敘述的,人本主義這一術語表明,對馬克思來說共產主義的基礎就是人的本質的某種實現?!?11)馬爾庫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薛民譯,復旦大學哲學系現代西方哲學研究室編譯: 《西方學者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 105頁。弗洛姆同樣指出, “由青年馬克思發展起來的哲學觀念決沒有改變,并且除非以他在其早期著作中所發展起來的關于人的概念為基礎,就不可能理解他后來所發展的關于社會主義的概念以及對資本主義的批判?!?12)弗洛姆:《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涂紀亮、張慶熊譯,復旦大學哲學系現代西方哲學研究室編譯: 《西方學者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第86頁。

上述兩種主張雖然南轅北轍,但是存在一個共同特點,即,它們都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歷史唯物主義對立起來,各執一端,強調青年馬克思反對老年馬克思、人道主義馬克思反對唯物主義馬克思,造成了所謂“兩個馬克思的對立”。

與以上兩種觀點相比較,更為肯綮的一種觀點是承認馬克思思想譜系的連續性,即認為馬克思早期的異化理論和晚期的剩余價值理論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有一個逐步深化和轉變的過程。拉賓認為,異化勞動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中心范疇,這個范疇是對私有財產起源進行唯物主義研究極為重要的前提,因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雖然帶有人道主義的烙印,但“實質上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科學共產主義以及無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出發性論點的闡述??茖W共產主義的思想、唯物主義、無神論、對異化和否定之否定的新觀點在這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對完整的世界觀的天才概述和以后的理論研究工作的一個綱領”(13)拉賓:《〈1844年手稿〉對共產主義的經濟和哲學論證》,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恩室編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6頁。。陳先達認為:“把所謂青年馬克思同老年馬克思對立起來,或者把唯物史觀歸結為抽象人道主義,或者認為歷史唯物主義不主張任何一種人道主義,都是片面的”(14)陳先達:《走向歷史的深處——馬克思歷史觀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頁,第26頁。;從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進程來看,“他經歷了從異化到異化勞動,再從異化勞動到全面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這同馬克思從上層建筑入手,到逐步深入到勞動和生產領域,發現歷史的‘終極原因’的過程相一致的?!?15)陳先達:《走向歷史的深處——馬克思歷史觀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頁,第26頁。孫伯鍨和張一兵認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表達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邏輯:一種是費爾巴哈式的人本主義異化邏輯,另一種則是唯物主義邏輯。這兩種邏輯在1844年到1845年3月之間一直處于一種此消彼長的狀態之中,后者在經歷了一種格式塔式的轉變后取代了前者,最終發展成為唯物史觀。(16)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10頁。

這一觀點正確地認識到了馬克思思想體系的一貫性,但美中不足的是沒有把異化邏輯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邏輯統一起來,沒有認識到異化邏輯本身就是資本發展和運作的邏輯,反而仍然強調異化邏輯從精神異化到勞動異化再到唯物史觀的放棄和轉變過程。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學者俞吾金、孫熙國特別是韓立新等人的努力,學界已經愈發認識到馬克思早期的異化理論實際上和其晚期的唯物主義是高度融洽和統一的。俞吾金在細致地分析了異化理論在馬克思思想史中的不同發展階段,并詳細地考察了異化理論的四個側面——異化勞動、異化與共產主義、異化與資本主義批判、異化與辯證法——之后,明確指出,異化就是馬克思辯證法的本質內涵,是馬克思一生哲學思考的核心和焦點,這一理論在馬克思哲學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17)俞吾金:《從“道德評價優先”到“歷史評價優先”——馬克思異化理論發展中的視角轉換》,《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俞吾金:《再論異化理論在馬克思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哲學研究》2009年第12期。孫熙國同樣指出,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勞動和《資本論》中的資本,從歷史和邏輯起點、實質、生產結果、批判和實踐目標上看都是一致的,并不存在視角的轉換,因此,馬克思早期的異化勞動理論和后來的資本批判理論實質上是統一的,并不存在思想的斷裂或倒退。(18)孫熙國、尉浩:《論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與資本批判理論的統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資本論〉比較研究》,《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韓立新則通過重新闡釋黑格爾自我異化理論和馬克思異化理論的關系,創造性地提出了在馬克思《穆勒評注》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交往異化”理論。韓立新指出,交往異化直接源于對黑格爾自我意識異化的批判繼承,是馬克思從孤立人走向社會人、從自我異化邏輯走向社會關系異化邏輯的關鍵一環,正是這一概念讓馬克思擺脫了費爾巴哈人道主義的束縛,實現了從唯心到唯物的轉變,這一異化理論在思想水平上高于異化勞動理論,并且也沒有被后來的馬克思所拋棄,而是貫徹了馬克思的一生。(19)韓立新:《〈穆勒評注〉中的交往異化:馬克思的轉折點——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一書摘要〉研究》,《現代哲學》2007年第5期;韓立新:《對象化與異化是否同一——“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的重新解讀》,《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1期;韓立新:《以異化概念為主線的唯物史觀生成史研究——評陳先達先生的〈走向歷史的深處〉》,《馬克思主義哲學評論》第2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韓立新:《重新評價馬克思的自我異化理論——兼評廣松涉對馬克思的批判》,《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20年3期。

韓立新對馬克思“交往異化”的發現,使得對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研究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一發現改變了以往僅僅把異化限定在勞動和生產領域之中的探討方式,使異化指向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總體性的社會存在,從而使得對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視域。但白璧微瑕的是,韓立新并沒有進一步對異化和這個總體性社會存在之間的關系細加闡釋。本文有意在韓立新等人探討的基礎之上,對這一問題加以澄清和辨明。

二、總體性范疇的概念前史

總體性是隱含在馬克思著作體系中的核心范疇。這一范疇是由盧卡奇發掘并加以系統闡述的。盧卡奇認為,所謂的總體性范疇,即“整體對各個部分的全面的、決定性的統治地位,是馬克思取自黑格爾并獨創性地改造成為一門全新科學的基礎的方法的本質”(20)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79頁,第196頁,第187頁。,雖然馬克思在其著作中沒有明確辨析出這一概念,但馬克思始終是把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當作一個整體的社會歷史現象而來加以分析和論述的。

馬克思的總體性思想可以導源至黑格爾。而黑格爾發明“總體”這一范疇,則是為了克服康德、費希特、謝林等人思想中的二律背反難題??档抡J為,現象和本質之間存在著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因為,作為本質的物自體及其所衍生的時間和空間觀念是先于一切經驗自在地既定的,是人類一切感覺和經驗的基礎,是在理性無法觸及的彼岸。這樣,僅靠純粹理性便不能認識物自體——這個總體性的世界本源。但理性之所以為理性,就在于理性本身具有認識無限者的要求,即“要求把知覺、經驗、知性的知識追溯到無限者”(21)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賀麟、王太慶等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06頁。,而理性本身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反而不得不借助信仰這樣的直觀形式去認識絕對和無限。由此便產生出了二律背反。二律背反的結果是,把一個完整的世界人為地劃分為一個由理性加以認識的現象世界和另一個由信仰加以體悟的本質世界,而哲學再也無法實現對這個世界的統一認識,因而變得支離破碎。

二律背反的思維模式構成了整個資本主義時代科學體系的基石。一方面,由于需要用理性去把握紛繁多彩的現象世界,就產生出了“適用于各個極其專門化的部分性領域的抽象的預測性的體系”(22)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79頁,第196頁,第187頁。,即各式各樣的自然和社會學科;另一方面,由于物自體在實質上的無法認知,就導致了對任何一種關于總體存在的哲學的拒絕,哲學僅僅變成了對各門學科在形式上的前提條件的考察,對于各門學科的發展和存在的問題,哲學既無法干涉,也不能加以修正。在這種思維模式下,對總體的把握逐漸被廢棄,但是組成總體的各個部分卻得到了越來越細致的考察,以至于現代科學體系伴隨著自身的發展它已經發現了“人在自然和社會中的生活所面對的全部現象相互聯系的原則”(23)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79頁,第196頁,第187頁。。然而,由于總體的原則始終沒有被觸動,因而,當這些瑣碎的學科一旦試圖去理解整體世界的時候,它們立刻就碰到了總體這樣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

費希特試圖跨過這一障礙。費希特克服物自體不可逾越的方式,是讓理性返回內心深處去發現那個思維主體,并把物自體設想為這個思維主體。這樣,物自體的彼岸性就消失了,世界便統一了。費希特發現的思維主體乃是自我。在費希特看來,自我是世界的本源,是本質和現象的直接統一,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自我的產物。自我能夠主動地對客體進行外化,自我也通過對自身的揚棄和非我的創立,達到了自我和非我的統一,即主客體的統一。這樣看起來,費希特似乎已經解決了康德的二律背反問題。但是,正如黑格爾所指出的那樣,費希特的自我實際上仍是一種主觀的形式,并沒有免除二元論的基本缺點。因為,從抽象的絕對自我推論出現實的具體的非我,僅僅是主觀的設定而不是概念的推演。當非我一旦設定,當自我一旦“承認了對方也是無條件的自在的東西,非我到自我的返回就不能實現了”(24)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賀麟、王太慶等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55頁,第366頁,第392頁,第393頁,第413-414頁。。這樣,非我便只是自我的阻力,而自我和非我之間則永遠互相限制和對立,也就無法真正統一了。黑格爾指出,費希特“沒有達到理性的概念,也就是沒有達到主客體、自我與非我的完備的真實的統一,他的這種統一僅僅是一個應當,一個目標,一個信仰”(25)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賀麟、王太慶等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55頁,第366頁,第392頁,第393頁,第413-414頁。,這樣,康德物自體不可解決的問題實際上又在較高的哲學水平上出現了——“現象和本質的分裂沒有得到解決,也沒有以它們的統一促進建立世界的統一,而是被帶進主體自身之中,連主體也被分裂為現象和本體,而自由和必然的未被解決的、不可解決的、因此永恒化了的分裂進入到了主體最內在的結構之中?!?26)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02頁。

謝林的任務是要把自我從它的片面的主觀性中解救出來,以便和客觀性相結合,進而實現總體的統一。謝林哲學是以主客體之間的直接符合為基礎的。他指出,在知識自身中,主體與客體之間是統一的,以至于我們不能說哪一個在先,哪一個在后。我們無論是從精神出發,還是從自然出發,其結果都是一樣的,都必然要走向對方,所以,自我的本質就在于它不需要通過自我非我的對立統一起來,而其本身立刻就是自我=自我:我對于我是存在,而我又是我自己的對象。這樣一個自我是絕對的統一,認識這種自我的方式也只能用一種直觀的方式,即理智直觀的方式去認識。謝林認為,理智直觀的客觀化就是藝術,正是在藝術中,感性的表象和理性的本質合二而一了。于是,“藝術就被理解為最內在的、最高的東西并能夠把理智和現實結合為一的東西,而哲學的思考就被當成是這種藝術的天才?!?27)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賀麟、王太慶等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55頁,第366頁,第392頁,第393頁,第413-414頁。

藝術的缺點在于“一開始就提出來主觀和客觀的無差別點,這種同一性只是絕對地抽象地陳述出來,而沒有證明它是真理?!?28)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賀麟、王太慶等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55頁,第366頁,第392頁,第393頁,第413-414頁。因此,通過理智直觀對總體世界的把握就停留在了一個概念的抽象、深刻的直覺,而總體自身的發展和演變則沒有被揭示出來。黑格爾指出,謝林雖然指出了自我是一個統一體,但是沒有給予證明,這樣, “由于謝林沒有掌握住這一方面,所以就丟掉了邏輯的東西和思維”(29)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賀麟、王太慶等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55頁,第366頁,第392頁,第393頁,第413-414頁。,而淪為了一種天啟和神諭。

黑格爾以概念運動即異化的方式揭示出了總體自身發展和演變的邏輯,這樣,他就把總體理解為了一個過程,進而超越了謝林的理智直觀。在黑格爾看來,真理是總體,而總體是包含很多環節在內的,是過程的總體,因而,絕不是一開始就以直觀的方式直接完成了的。為了認識這一過程的總體,“為了成為真正的知識,最初的知識必須經歷一段艱苦而漫長的道路”,(30)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賀麟、王玖興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19-20頁。也就是不斷異化的道路。黑格爾指出,異化是實現主客體統一的必經之路。只有不斷地揚棄異化才能實現對異化出去的概念的本質的重新領有,才能逐步地接近對總體的認識。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這樣界定借由異化而實現的認識總體的道路:“精神所以變成了對象,因為精神就是這種自己變成他物、或變成它自己的對象和揚棄這個他物的運動。而經驗則被認為恰恰就是這個運動,在這個運動中,直接的東西,沒經驗過的東西,即是說,抽象的東西,無論屬于感性存在的或屬于單純的思想事物的,先將自己予以異化,然后從這個異化中返回自身,這樣,原來沒經驗過的東西才呈現出它的現實性和真理性,才是意識的財產?!?31)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賀麟、王玖興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26頁。通過這樣的方式,黑格爾就把康德的物自體、費希特的自我、謝林的理智直觀合并為了一個統一的哲學本體——絕對精神。這樣的絕對精神融主客體于一身,它既是創造者又是被創造者,世界就是它自身的顯現,最后,整個歷史過程也在它自身中達到自我的綜合。

在黑格爾這里,歷史的辯證過程發生了,主客體之間一成不變的僵化對立消融了,二律背反的問題似乎也得到解決了。但是,此時的黑格爾放棄了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絕對精神即同一的主客體的努力,他轉而把絕對精神本身當成了歷史的主體和客體。這樣一來,歷史的行為對個人來說就又變成了先驗的和不可知的。由此,二律背反問題實際上又以“理性的狡黠”的較高形式出現了:絕對精神作為總體就像物自體一樣是超越于現實歷史之上的,是個體理性所不能把握的,絕對精神停留在天國之上,沒有進入現實世界,卻輕松實現了自己的目的。這樣,絕對精神就又被迫從歷史中抽象出來,“并在歷史的彼岸建立起理性的自我王國”(32)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33頁。。因此,絕對精神只是在概念的領域創造了歷史,而總體則又重新陷入了二元論的窠臼。

黑格爾用絕對精神的抽象勞動取代了人的現實勞動,構建了總體的理念王國。但這畢竟不是總體的現實王國。正如馬克思所說,黑格爾“只是為那種歷史的運動找到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表達,這種歷史還不是作為既定的主體的人的現實的歷史”(3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4頁,第92頁。。而真正的具體的歷史,只有到了馬克思那里才呈現出來。

三、馬克思的總體性思想

馬克思對黑格爾總體性思想的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先否定而后肯定的認識過程。在馬克思的學術生涯早期,他是以費爾巴哈的方式來否定黑格爾的邏輯的。

費爾巴哈指出,黑格爾絕對精神的異化實質上并不是絕對精神異化為感性存在的對象物,而只是確認了絕對精神的對象性,只是絕對精神的自我確證,這是一個幻想的東西。因此,費爾巴哈批判黑格爾異化的中介性方式,要代之以直接性的方式。他將存在作為主語,思維作為賓語,以確定的自然的感性存在作為哲學的基礎,從而將黑格爾帶有神性色彩的絕對精神趕出哲學的領域。費爾巴哈說:“只有感覺、只有直觀,才給我一種作為主體的東西”(34)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振華、李金山等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56頁,第172頁。,而“只有在人對人的感性直觀中,才是真理和實在”(35)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振華、李金山等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56頁,第172頁。。這樣,費爾巴哈的哲學就從現實的人出發,奠定了思維和存在即總體在現實基礎上的統一。

費爾巴哈對馬克思影響很大,馬克思一度認為只有費爾巴哈“在這個領域內做出了真正的發現,真正克服了舊的哲學”(3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4頁,第92頁。。但是,隨著馬克思對社會現實問題了解的深入,對黑格爾哲學理解的加深,馬克思開始反思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思想的缺陷。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提出了對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的批判。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在于, “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3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頁。,這樣,他就把精神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但是,費爾巴哈沒有意識到,當“世俗的基礎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離后,(它轉身)就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3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頁,第51頁。。因此,費爾巴哈雖然強調了感性存在的主體地位,但是由于他的感性存在缺乏和現實的能動關系,反而變成了最樸素的唯物主義,變成了黑格爾哲學早已克服的對象。

這時的馬克思突然發現,在他早已駁倒的黑格爾的荒誕體系中,竟然蘊含著異常珍貴的辯證法思想:黑格爾用異化的方式避免了費爾巴哈直觀性的思維方式。這一思維方法的深刻性就在于它實際上并不僅僅是用抽象的范疇去統攝現實的具體,而是用矛盾的方式、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去理解事物內在的豐富性,并按照事物內部所蘊含的矛盾規律去理解現實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性。這樣,黑格爾就克服了“傳統理性主義的根本缺陷——抽象孤立的形式主義。把這個思想運用到客觀存在的對象上去。任何事物就不再是孤立的、靜止的和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自我生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有機聯系著的總體?!?39)孫伯鍨:《關于總體性的方法論問題:評盧卡奇(早期)對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理解》,《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

但黑格爾畢竟陷入了“幻覺”。因為他始終是在精神的領域勞動,拋棄了事物存在的物質性因素,他的勞動只是絕對精神的異化過程,與現實世界的客觀存在沒有任何關系,現實世界也不會因為精神的勞動而有任何改變。因此,馬克思必須把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結合起來,形成真正的唯物辯證法。在馬克思這里,黑格爾、費爾巴哈以及他自己重新形成了正反合的理論關系。

馬克思取代黑格爾精神異化的方式是社會實踐。在馬克思看來,不是精神通過異化涵括了物質,而是社會實踐活動才證明了精神的現實性和力量,才真正實現了思維與存在的統一。一方面,實踐過程表現為主體向客體的滲透和轉化。實踐作為人特有的對象化活動,是主體按照自身的需要對自然界的物質進行加工的過程,這種加工是人的精神的體現。通過主體對物質的加工,主體的本質力量凝結在了客體之中,形成了自然界原本沒有的存在物,進而極大地豐富了自然界。另一方面,實踐過程表現為客體對主體的完善和重塑。當主體的本質力量通過實踐的方式轉化為客體,客體就不再僅僅是一個無生氣的東西,反而變成主體的一部分,變成了對主體來說具有實用價值的東西。主體通過對這些對象物的占有和消費,不斷完善自身的本質力量,從而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并讓主體以更高的水準去改造客體。這樣,主客體之間僵化的對立關系就因為實踐過程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而消失了。這種運動不斷地解決主客體之間的矛盾,不斷地跨過兩者之間的鴻溝,并不斷地在實踐中形成了人類的歷史。因此,馬克思說道:“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從事先輩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改變舊的條件?!?4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頁,第51頁。

這樣,自康德以來的二律背反問題終于在馬克思這里以實踐的方式得到了真正的解決。在實踐中,思維和存在之間僵化的對立關系消失了,一個統一的過程出現了,作為歷史的總體出現了。由此出發,馬克思以實踐為中軸,詳細地為我們刻畫了總體的各個向度:

第一,總體意味著社會事實的總體性。資產階級思想家的事實觀是二律背反思想的延續。由于現代分工專門化造成的研究對象的分離,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學科。資產階級思想家認為,只要各門學科嚴格按照自然科學的方法,比如觀察、實驗、抽象的方式,就可以找到各自領域的純粹事實、純粹規律。但是,這樣一來,他們便只是在用抽象的與總體無關的規律來解釋事實,事實則成了與其他領域無關的一成不變的產物,并進而造成了孤立的且適合于一切社會形態的超歷史假象。這樣,當科學以事實的孤立性和直接性作為其出發點的時候,科學已經把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當成了永遠存在的東西,而忽視了現實生活乃至不同科學之間的種種矛盾。與之相反,馬克思的總體觀點旨在把所有局部現象都看作總體的一部分,把它們理解為思想和歷史的統一辯證過程。他說:“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4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51頁。只有具體的總體才是真正的事實,只有在把社會生活中的孤立事實作為歷史發展的環節并把它們歸結為一個動態的辯證的總體的情況下,對事實的認識才能成為對現實的認識?,F實中,雖然存在著不同的學科、不同的領域,但只有把這些學科的孤立化認識當成認識總體的一個步驟,把這些孤立化的現象并入認識的前提以及由認識所要求的真實的總的聯系,才能逐步接近對總體的認識。因此,對馬克思來說,根本就沒有什么獨立的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4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0頁,第5頁,第40頁。。

第二,總體意味著人是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和社會經濟結構的產物。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0頁,第5頁,第40頁。資產階級思想家把人理解為一種自然的產物,具備一種自然的人性,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覺。因為,自然界雖然先天的存在那里,但只有進入了社會視野的自然界對于人來說才是存在的。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能成為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也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存在才能成為為他的存在。所以,人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無論就其內容還是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生產、交換和消費?!昂谌司褪呛谌?。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系,它也就不是資本了?!?4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6頁。在社會生產中,人們為了對自然界進行改造,就要以一定的方式聯合起來進行共同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等活動。這種共同的活動組成了人們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就構成了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4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8頁。。社會經濟結構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而改變的,它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處于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比如亞細亞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都是這樣的社會經濟結構的產物,并由于社會經濟結構的不同帶有了不同的社會特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從生產和消費領域的經濟結構,再到分配領域的私有制結構,再到交往領域的階級結構,這些不同層次的社會結構構成了人們的基本存在方式,深刻影響到了人的社會行為。

第三,總體意味著社會是通過實踐過程形成的。資產階級思想家的錯誤就在于總是從個人的觀點來考察各種現象,把世界看成由永恒的自然規律形成的,而忽視了社會的實踐。這樣,他們在理解世界和周圍環境的時候,就傾向于把它們理解為一種異于人的、不可理解的純粹理性。但“具體的研究就意味著是研究與作為整體的社會的關系。因為只有在這種關系中,人們當時所具有的關于他們的存在的意識的全部本質的規定才表現出來?!?4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0頁,第5頁,第40頁。實際上,正是在社會實踐中,人才塑造了自身,創造了社會。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是在實踐中形成的,也要服從于實踐的變化。在資本主義時代,社會實踐的主體是無產階級。這不僅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一個統一的經濟過程,而無產階級是這一過程實現的主體承擔者,更是因為,對無產階級來說,他們有能力從資本主義自身的性質出發來觀察社會,并把它看作互相聯系著的整體,并采取行動改變現實。就無產階級的現實生活來說,他們直接生活在資本主義的同一性中,他們的理論與實踐是互相吻合的,他們能自覺地把他們自身的行動作為決定性的因素投放到實踐過程中去,并在實踐過程中達到對無產階級的自身認識,進而實現對社會本質的客觀認識。這樣,無產階級就成為了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同一主體——客體,他們的目標就變成了社會的目標。

第四,總體意味著歷史是內在地融于總體中的。歷史有兩個維度:一是時間維度,二是空間維度。就時間維度來講,歷史的總體性體現在人類的整個現實基礎都是既往歷史的產物,歷史就是人的具體生存形式不斷變化的歷史。這種具體生存形式的不斷變化決定了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屬性,也決定了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和文明形態的演進。在馬克思看來,現代資產階級本身也是一個歷史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一系列變革的產物,其基本形態不是固定的和不變的。就空間維度來講,歷史的總體性則體現在整個人類文明也要走向一個統一的歷史、統一的全球史。一方面,隨著分工的不斷深化,人類交往的不斷加深,每一個民族都不得不和其他地域性的民族建立普遍的依存關系;另一方面,在普遍性的全球交往過程中,世界各地的無產者都會發現他們自身的共同性,即沒有財產這一普遍性的事實,這樣,在全球性的交往過程中,無產階級就會形成真正的聯合,形成全球性的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狹隘地域性的個人最終會被世界歷史性的、真正普遍的無產階級所代替,并進而形成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真正挑戰和反抗。 “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一般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而各個個人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就意味著他們的存在是與世界歷史直接聯系的?!?4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頁。

最后,唯物辯證法是認識總體的方法。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從黑格爾的概念辯證法改造而來的。黑格爾的辯證法雖然通過概念的異化實現了思維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辯證發展過程,但由于他拋開了現實的歷史要素,因而,他的思路始終是停留在抽象的思維領域的。馬克思的辯證法則是對黑格爾辯證法的“倒立”。在馬克思看來,辯證法不管討論什么主題,始終是圍繞著同一個問題即認識歷史過程的總體。唯物辯證法不是被概念帶到歷史中去的,辯證法本身就來自歷史本身,是在歷史的特定發展階段的必然的表現形式,并被人們所認識。馬克思指出,對于總體的研究要以唯物辯證法的方式進行。這一研究包含兩個路徑:一個路徑是從具體上升到抽象。從具體上升到抽象,就是要“用抽象思維的方式對作為研究對象的某一社會形態從理論上加以分解,從而得到一些可以用來描述和理解這一社會形態內部結構、運行機制及其規律的簡單和抽象程度不同的范疇?!?48)謝立中:《簡析馬克思主義與實證主義社會研究范式的區別》,《天津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另一個路徑是從抽象再上升到具體。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就是對通過分析所得到的這些簡單和抽象程度不同的范疇按照一定的邏輯重新加以整合,使之成為一個能夠幫助我們完整地描述和理解作為研究對象的這一社會形態之內部結構、運行機制和規律的理論體系?!?49)謝立中:《簡析馬克思主義與實證主義社會研究范式的區別》,《天津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這樣,通過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返回到具體的過程,總體就不再是一個模糊不清的表象,而是變成了一個具有許多內容和關系的豐富的總體了。

四、作為社會總體的異化:異化的現實表現

通過上文的論述可知,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的理解始終是總體性的。這種總體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從組成總體的各個社會環節入手,把它們理解為相互關聯的總體的產物;另一方面,要從總體的形成出發,把總體理解為實踐的產物、現實歷史的產物。這樣一種對總體的理解,為我們重新思考異化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機。

各個社會環節都是相互關聯的總體的產物,這意味著不能把異化當成資本主義社會一個孤立的現象來看待。馬克思說:“我們得到的結論并不是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同一的東西,而是說,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因此,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煌刂g存在著相互作用。每一個有機整體都是這樣?!?5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49頁。異化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總體結構產生的,異化現象也必然反向地滲透于資本主義社會所有的總體環節。有些學者僅僅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勞動異化的闡釋為依據,就斷定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只限于勞動這一領域,并進而斷定馬克思在以后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的分析中放棄了異化概念,這是武斷的。實際上,在馬克思的文本中,異化是貫穿在他對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的分析中的。

第一,勞動異化。勞動異化指的是人(工人)在生產活動中的異化現象。按照馬克思的理解,勞動原本是人的天性,是人證實自己力量的本質所在,是人通過對自然物的加工進而豐富自然界并滿足自己需要的過程。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下,在資本主義剩余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在資本主義生產大分工的影響下,工人的勞動不再與工人的天性相契合,反而走向了壓抑人性的反面。一方面,工人的勞動具有非自愿、不自由的純粹謀生的性質;另一方面,工人的勞動表現出強度大、時間長、單調、機械、乏味的特征,工人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5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0頁,第50頁,第49頁,第82頁。。因而,工人不是在勞動中,而是只有在不勞動時,才感到自在與暢快: “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生殖,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是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勞動)時,卻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5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0頁,第50頁,第49頁,第82頁。。

第二,分配異化。分配異化指的是勞動產品不是按照商品等價交換原則進行分配,而是按照資本家對工人的社會支配關系進行分配的異化現象。如果按照商品等價交換規律,資本家是按照勞動力的日價值購買的勞動力,因此,工人只需每天生產出資本家用來購買自己的價值,就完成了自身的任務。但是作為資本人格化的資本家卻斷然不會接受工人的這種要求。因為“作為資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資本,他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而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創造剩余價值?!?5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9頁,第271頁。資本主義市場的競爭規律決定了資本只有不斷增殖才能存在下去。資本要擴張,就需要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向工人索取更多的剩余勞動。由于工人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以謀求生存,且由于存在這樣的條件即“商品交換的性質本身并沒有給工作日規定任何界限,因而沒有給剩余勞動規定任何界限”(5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9頁,第271頁。,因此,資本家也就有種種手段可以強制工人進行剩余勞動,如延長工作時間或者縮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樣,剩余勞動產品原本是工人勞動對象化的產物,是工人的勞動產品,但由于工人和資本家不平等的社會關系,現在卻成了資本家的勞動產品,成了工人“異己之存在物”,成了與工人相敵對的力量。工人在產品分配中的異化表現在:“工人生產的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的價值越多,他自己卻越沒有價值?!?5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0頁,第50頁,第49頁,第82頁。工人“勞動的現實化”竟如此地表現為“工人的非現實化”,也就是主體的非現實化。工人不能充分占有、享用自己的勞動產品,甚至由于勞動產品被過度剝奪而陷入到被餓死的地步。

第三,消費異化。消費指的是通過客觀上對某物的占有和使用來滿足人主觀上對某物的需求,其本質是分配的延續。馬克思所指的消費異化就體現在占有和需求這兩個層面上。在消費占有層面上,按照馬克思的理解,人對物的占有,應該是一種對象性的占有、全面的占有,即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5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0頁,第50頁,第49頁,第82頁。。這種全面的占有表現為以充分調動自己所有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情感、欲望、活動、愛——的方式,來實現對物的占有。馬克思認為,只有在這種占有中,對象的客觀存在才成為人的存在的條件,對象才成為人自身力量的確證,也就是說,對象成為人自身。但在私有制的前提下,這種全面的占有被直接的擁有所替代,以至于一個對象只有被我們“吃喝穿住等等的時候,簡言之,在它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5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2頁,第117頁,第117頁,第53頁。。這樣,消費就變成了僅僅是一種生存的手段,而不是人的本質的實現。在消費的需求層面上,需求是激發人實現對象化占有的原初動力,其本質并沒有什么好壞之分。但是在私有制條件下,需求卻變成了控制人的一種手段。在資本主義世界,隨著產品數量和質量的擴展,一種“奴役人的異己的存在物王國也在擴展”(5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2頁,第117頁,第117頁,第53頁。。工業資本家出于發財致富的目的,會想盡各種辦法去迎合甚至“創造”人們的需要,激起人們的欲望,從而讓每個人都做出犧牲,并使他“處于一種新的依賴地位并且誘使他追求一種新的享受,從而陷入一種新的經濟破產”(59)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2頁,第117頁,第117頁,第53頁。。在欲望的俘獲下,無產階級更加依賴于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體制,不能自拔也無法反抗。

第四,交往(換)異化。馬克思認為,人是類的存在物。而類的本質就在于,人必須通過社會交往生活在類中即社會當中,才能生存和發展。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交往指的是主體和主體之間展開的復雜多樣的精神和物質交往。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交往卻蛻變為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轉變為一種單純的買賣關系,于是便發生了交往的異化。馬克思所說的交往異化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人在交往中的物化。勞動原本是人的本質的實現,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卻蛻變為一種商品。作為勞動力而存在的工人不得不在市場交換中把自己的勞動力予以出賣,他才能得以生存,作為人的自由意志體現的生命活動,變成了以盈利和謀生為目的的交換活動。勞動力變成一種交換價值,變成可以用金錢衡量的物,這是對人格尊嚴的貶低和物化。二是人的社會關系在交換關系中的物化。交換和互通有無,原本是人與人之間實現團結與互助的方式,但在私有制情況下,人與人的交換卻成為人利用人的手段。在交換關系中,私有者關心的不是對方的需要、想法,而是對方手里的價值。每一位交換者都試圖在交換關系中竊取對方的果實,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變成了一種金錢和貨幣關系。馬克思說,讓交換雙方“連在一起的并發生關系的唯一力量,是他們的利己心,是他們的特殊利益,是他們的私人利益,正因為人人只顧自己,誰也不管別人”(60)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4-205頁。。

第五,以上四種異化的最終結果是人自身的異化。馬克思認為,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人把自身當作“自由的存在物”來看待,因此,人的生命和意識活動應該帶有自由的色彩。但是,勞動、分配、消費、交往過程中的異化,使人本應享有的自由生活即類的生活,完全變成了為生存而生存的手段,使得人除了肉體生活之外便再無別的生活和生產,人的靈魂、思想與意識在異化的現實生存面前不再重要,人的自由本質由此被拋棄。馬克思在《184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明確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6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2頁,第117頁,第117頁,第53頁。人正是在實踐中創造對象世界,改造自然界,并通過這種改造,人證明了自身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自由的實踐活動被金錢和權力徹底扭曲和異化,人喪失了自由的屬性。

五、作為歷史總體的異化:異化的歷史邏輯

異化的總體性不僅指的是社會總體的異化,也意味著一種歷史總體的異化。而作為歷史總體的異化,強調的是整個歷史邏輯是按照異化的邏輯演變的。與黑格爾強調世界歷史是絕對精神演化的歷史不同,馬克思強調人類歷史的文明進程是由現實的異化勞動過程加以實現的,這種演變過程也遵循了黑格爾所說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邏輯。

按照馬克思的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要經過三大社會形態: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6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108頁。

馬克思雖然沒有給這三種形態予以正式命名,但是不難看出,這三種形態是各有對應的。第一個階段對應的是異化尚未發生之前的階段,主要指的是前資本主義社會;第二個階段對應的是異化占據統治地位的階段,主要指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第三個階段則對應的是異化揚棄的階段,主要指的是共產主義社會。這樣,這三個階段就組成了一個正—反—合的命題關系。

在馬克思看來,這三種社會形態之間的轉變都是異化勞動的產物。

首先是前資本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這里發生作用的是異化勞動的否定邏輯。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依賴的,如農奴和封建主、陪臣和王公、信眾和神父之間都是以人身依附為最根本的特征,整個社會的生產關系也是建立在這種社會依附關系之上,“而沒有披上物之間即勞動產品之間的社會關系的外衣”(6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5頁。。在人類社會的這一階段,勞動者雖然受到支配和壓迫,但是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分工不完善,市場交換不發達,勞動者的勞動必然受到自然條件的極大限制。因此,對于勞動者來說,他們基本上遵循著自然經濟的生產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以自給自足為主,而談不上什么異化的狀態和感受。

隨著生產資料的積聚、科學技術的進步、分工協作的產生,生產力的自然界限被打破了,人們的勞動形式發生了質的變化,生產有了無限擴大的可能,同時也就有了對勞動無限壓榨的可能。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變成了異化勞動。這種異化勞動一方面是對勞動的否定,對勞動者的否定,因為勞動者不但付出了超出自己報酬的剩余勞動,而且由于這種勞動所具有的強度大、時間長、單調、機械、乏味等特征,使得勞動者處于可怕的殘酷的被剝奪境地。但另一方面,這種異化勞動卻是對資本的肯定、對資本家的肯定,從而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肯定。因為資本家作為人格化的資本,他也只是資本主義生產規律的一個“主動輪”罷了。在資本主義生產和競爭規律的驅動下,資本家的動機已經不是“使用價值和享受,而是交換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增殖。他狂熱地追求價值的增殖,肆無忌憚地迫使人類去為生產而生產,從而去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6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83頁,第874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和發展在越來越廣泛和深刻地使勞動變成異化勞動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瓦解以土地和生產資料分散為前提的前資本主義社會,從而促進了前資本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

其次是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這里發生作用的是異化勞動的肯定邏輯。異化勞動的結果是產生出了更多的資本。但資本的內在規律要求資本必須不斷地積累才能在資本的殘酷競爭中生存下去,這就出現了對資本集中的需求。資本的集中是通過少數資本家打倒多數資本家實現的。隨著資本集中,“規模不斷擴大的勞動過程的協作形式日益發展,科學日益被自覺地應用于技術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計劃地利用,勞動資料日益轉化為只能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一切生產資料因作為結合的社會勞動的生產資料使用而日益節省”(65)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83頁,第874頁。,全世界的人民也被整個地卷入到了資本世界市場的網絡。

馬克思指出,隨著全球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全世界工人的生存狀態不是得以進步而是更加后退,工人變成赤貧者,貧困和人口的增長比財富的增長更快,貧困、奴役、壓迫、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工人將徹底地淪為資本的奴隸。于是,對資本主義生產的否定過程也將發生了?!百Y產階級無意中造成而又無力抵抗的工業進步,使工人通過結社而達到的革命聯合代替了他們由于競爭而造成的分散狀態。于是,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66)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頁。到這個時候,無產階級就將作為歷史上最先進的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工人通過結社運動聯合起來對抗整個資產階級,一步步地成為社會的主要力量。由于無產階級沒有特殊的利益,而始終代表著全人類的利益,是歷史上最為先進的階級,所以,無產階級將斷然否定資產階級私有制。而對私有制的揚棄,最終會導致對異化的揚棄,而對異化的揚棄必然會導致人的自由:“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的實現并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范圍內實現的復歸。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6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7-78頁。

在馬克思看來,異化的消除路徑和共產主義的實現路徑是合一的。因為異化本身不過是私有制的現實表現形式。只有逐步廢除整個資產階級私有制而代之以共產主義公有制,人的異化才能徹底消除。因此,對異化問題的解決,不是僅靠某一個社會因素的改進就可以實現的,這個問題是一個總體性的社會問題,而總體性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總體性社會的變遷。人的異化,歸根結底是社會的扭曲和異化,只有徹底地扭轉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而代之以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經濟結構,人的異化才能消解。

猜你喜歡
異化理論黑格爾總體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用樣本估計總體復習點撥
2020年秋糧收購總體進度快于上年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另類解讀——基于“歷史本質性”的視域
外匯市場運行有望延續總體平穩發展趨勢
直擊高考中的用樣本估計總體
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理論對比研究
簡述黑格爾的哲學史觀與方法論
城鄉結合部居民生活異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馬克思異化理論視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