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背景下廣東鄉村體育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1

2021-01-06 02:22魏麗香
惠州學院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資源農村體育

吳 俊,魏麗香

(惠州學院 體育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7)

1 問題的提出

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國家歷來重視,經過多年來的努力,農村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整體面貌得到有力改善,但由于不夠精、不夠細,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精準扶貧”重要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 年11 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的,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地區狀況,實施精確識別、重點施策、精確幫扶的治貧方式,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的重要內容之一[1].體育貧困是農村客觀存在的現象,在貧困農村地區實施體育精準扶貧非常必要.體育精準扶貧的目的是在兜底線基礎上,實現貧困鄉村的體育脫貧,最終實現城鄉體育的相對均衡發展.廣東作為經濟發達省份,GDP總量位居全國各省份前列,但仍然存在著農村人口相對貧困、農村體育資源配置不均、區域間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因此,在精準扶貧大背景下,對廣東鄉村體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有利于改善鄉村體育發展的不利局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以廣東鄉村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惠州市、河源市、韶關市的12個鄉村為實際調查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通過惠州學院圖書館、中國期刊數據庫、互聯網搜索引擎等,查閱關于精準扶貧、鄉村體育發展、農村體育均衡發展等方面的文獻資料,為研究打好理論基礎.

2.2.2 專家訪談法.對華南師范大學、惠州學院社會學、體育學方面的專家進行訪談,了解當前鄉村體育發展現狀及體育精準扶貧問題,為研究提供工作思路.

2.2.3 問卷調查法.問卷按照體育科研方法的要求設計而成,內容包括體育參與、體育認知、經濟水平、體育消費等方面.在問卷發放方面,共發放208份,回收197份,其中有效問卷185 份,回收率為94.71%,有效率為93.91%.

2.2.4 邏輯分析法.在實地調研基礎上,根據所收集的數據和信息,匯總分析后,研究現狀,找出問題,提出對策.

3 結果與分析

3.1 廣東鄉村體育發展實情分析

3.1.1 廣東鄉村體育管理的基本架構

根據國家政策要求,各市縣體育行政部門管理架構進行了調整,縣域內體育局進行改組,多與旅游局、文化部門合并成一個單位,體育行政部門成為其中一個分支;鄉鎮是文化站負責;村主要由村委會負責;此外,體育協會、自發性社會組織是農村體育開展的輔助力量.在走訪中得知,文化站的工作人員一般為1 到2人,工作狀態呈“啞鈴”型,兩頭粗中間細,工作壓力大,上面的文件集中下達后經常出現“塞車”情況,面臨著嚴重的人力資源短缺問題.因鄉村經濟落后、老幼為主體的留守人群構成和思想觀念問題的阻滯,村民委員會肩負農民體育文化活動舉辦等多重任務,不僅負責具體環節的組織與實施,還要負責精準到位.從地域角度看,城鄉結合部地區的農村,經濟建設較好,政府資助力度大,村民委員會開展體育文化活動積極性較高;較為落后的偏遠山區,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舉步維艱.除國家設立的“縣體育部門—鄉鎮文化站—村委會”外,部分地區的體育社會組織能夠輔助政府舉辦比賽,自發性的組織村民從事健身活動,不斷激活基層潛力,在鄉村體育推進方面作用愈加明顯.

3.1.2 廣東鄉村體育開展與管理的運行機制

調查得知,在大多數鄉村體育活動開展過程中,由村委會成員、鄉村精英以及體育社團成員組成的運行群體,形成了“政策傳達—資金支持—活動開展”的運行機制.長期以來,農村體育管理者多由村級領導班子成員擔任,在村中具有一定的威望,作為管理者,同時也是“代言人”,是鄉村體育進行村村聯絡、村鎮聯絡、村社聯絡的橋梁,負責彼此之間的技藝交流、信息流通,能夠通過與政府主管部門的協商、向社會團體尋求支持以及同其他鄉村建立幫扶關系,滿足所在鄉村發展需要;同時,體育文化活動作為鄉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豐富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離不開管理者的活動組織職能.鄉村精英分子,具有一定的文化、任職、商業背景等優勢,往往同當地政府組織、企業組織等保持良好的社會關系,在資金籌備、健身器材及設備捐贈、比賽宣傳等方面,發揮“尖兵”作用,使活動得以順利開展.長期以來,農村機械化程度低,人們缺乏時間參與體育活動,現如今,農業的現代化解放了人們的雙手與時間,在鄉村體育開展過程中,需要借機通過多樣化的宣傳手段建立起人們體育參與的意識,使鄉村體育的運行機制更加暢通有效.

3.1.3 廣東鄉村體育資源的配置

體育人力資源方面.體育人力資源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是指屬于體育系統內外一切推動體育發展的勞動能力的總和;狹義是指體育系統具有體育專業知識的人才,能推動體育發展的勞動能力的總和.主要包括管理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志愿者等[2].在鄉村體育人力資源方面,管理架構中鄉鎮文化站和村委會的人力不足,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非常緊缺.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主要由體育教師、大學生村官和“體育三下鄉”人員組成,部分鄉村近幾年來引入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數量不斷增加,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緊缺局面.調查中發現,持證社會體育指導員所占比例為40.48%,而無證的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所占比例為59.52%.在社會體育指導員持證年限方面,持證年限一年以內的占受訪人數的23.53%,持證年限1-3 年的占受訪人數的41.18%,持證4-6 年的占受訪人數的23.53%,持證年限6年以上的占受訪人數的11.76%.由此可見,大多數持證的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持證年限都是3年以內,存在經驗不足等問題.

體育場地資源方面.鄉村居民體育鍛煉的場所首選是社區或村莊活動點,免費、便捷而無拘束;其次是廣場或空地,這也符合基層村民的生活習慣,體現出自發性、非營利性等特征.有些相對偏僻的鄉村,因山多而陡峭,一般會選擇在村里的空地上進行.

體育財力資源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由于農村經濟水平的限制,在體育資源配置方面一直存在著很多困難.訪談中得知,鄉村體育發展主要的經費來源是政府撥款,民間資本投入不足,居民經濟條件較差,在體育消費方面的投入較少[3].因此,農村體育資源配備過程中所面臨的財力問題依然非常嚴峻.

3.1.4 鄉村居民對體育的多重認知特征分析

3.1.4.1 農村居民對體育活動開展的認知情況

表1 農村居民對體育活動開展的認知情況(N=185)

農村居民對體育活動開展的認知情況調查中發現,排在第一位的是“不太懂”,所占比例為76.21%(見表1),說明體育活動在大多數鄉鎮及村落居民中還處于陌生的狀態,人們對于體育活動的概念、項目、健身標準、健身效果缺乏了解,這也凸顯了全民健身推進過程中宣傳不到位的問題.其次是“不喜歡”,這反映出人們對體育活動參與興趣的缺乏[4].

3.1.4.2 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項目情況

表2 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項目情況(N=185)

從表2可知,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項目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傳統項目類,所占比例為78.39%,說明大部分農村居民比較喜歡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域風土人情的運動項目.選擇“從不參與”選項的人數有87 人,所占比例為47.03%,說明有很多農村居民從不參與體育活動.訪談得知,男性居民平日里多以休息、打牌、喝酒、看電視等為主要的休息方式,女性老年人主要帶孩子或干農活為主,缺乏時間和精力,身體狀況也不允許參加體育運動.

3.1.4.3 農村居民的年均體育消費情況

表3 農村居民的年均體育消費情況(N=185)

從表3可知,在農村居民體育消費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年均消費為“0-50”元,有18.38%的人群從不進行體育消費,選擇300 元以上的消費群體主要是運動愛好者,消費項目是衣服、鞋子以及觀看球賽等.體育消費是農村體育產業的一部分,也是農村體育人口多少的外在表現,通過數據能夠看出很多農村居民較少參與體育活動,體育人口數量非常少.

3.2 廣東鄉村體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2.1 鄉村體育人力資源配置不足

從調查數據中可以充分的解讀出兩個問題,一是農村經濟水平的落后和非均衡問題;二是農村體育發展過程中體育人力資源的配置不夠[5].在當今廣東體育人才數量整體旺盛的情況下,城市體育人力資源多于鄉鎮,發達區縣人力資源優于欠發達區縣,農村人才數量急缺、質量偏低,呈現失衡現象.尤其是在一些條件艱苦、“老”“少”“邊”“窮”地區,體育人才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嚴重短缺,導致鄉村體育發展過程中農民體育意識落后,觀念陳舊,全民健身推進難度大,政策難以實施.鄉村的體育人力資源配備,大部分是由村委會安排工作人員負責,并不存在專門的體育部門,組織體育活動的人員一般為兼職.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和培訓不完善,培養途徑少,資源的質量不高都是制約鄉村體育發展的瓶頸.

3.2.2 新農村內部結構性失衡

一直以來,城鄉二元結構的失衡表現在地理區位、經濟水平、體育資源供給、體育文化建設等方面,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城鄉溝壑在不斷縮小和弱化,農村社區的建設和發展速度明顯提升.在解決城鄉問題的道路上,農村內部卻逐漸演化出另外一種新格局,即新農村內部結構性失衡現象.調查顯示,有四個方面需要考慮:一是不同區縣農村的產業支柱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二是不同區縣居民收入水平的差異;三是不同區縣或同一區縣的不同地理位置帶來的體育文化差異;四是政府對不同鄉村的公共體育資源供給與居民需求存在不對等、不均衡的矛盾.

3.2.3 農村基礎性建設滯后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9 538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83 137 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9.58%;農村人口為56 401萬人,所占比例為40.42%,農村人口持續下降[6].從客觀條件看,由于農村經濟落后,人們生活水平不高,人口向城市不斷流動;同時,企業少、創業水平低、農村內生動力不夠,導致農村經濟的進步和農村體育的開展主要依靠國家幫扶和政策推動,農村體育事業發展非常緩慢.面對幅員遼闊的鄉村地帶,人口稀疏分散,政府對農村提供的扶助有時難以做到“點對點”到位,難以高效而直接的滿足農民實際.譬如,“一片籃球場、兩張乒乓球臺”的基礎性建設在落后鄉村過于閑置,在經濟發達鄉鎮遠遠滿足不了居民的需求,這種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非對等關系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或緊缺,當然對于日益增長的需求來說,更多的是緊缺.

3.3 精準扶貧背景下廣東鄉村體育發展的策略

3.3.1 頂層設計,完善各級制度規范

在鄉村體育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解決制度層面的問題,要從開發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國家通過制度支持,對農村實施體育精準扶貧,改善制度環境,有利于提升農村的內循環,培養內生力.各級部門要認真解讀精準扶貧內涵,依據地方體育事業實際,制定針對性扶貧政策. 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基層政府、農民體育協會、文化工作站、鄉村體育骨干相結合的農村體育推進思路,在政府統籌工作的領導下,努力激發各級農民體育協會的積極性;鄉鎮文化體育活動站和村級文化體育活動室擔負起落實具體工作的任務,減輕政府部門在“小事”上的壓力;體育社會組織利用自身項目優勢,做到“專業人做專業事”,發揮長處,激發基層群眾的活力.從而,形成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完善基層體育工作監督機制,實現“點對點”幫扶,“面對面”輻射的工作局面.

3.3.2 精準扶持,加強體育文化建設

文化是人們在歷史進程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是一種軟實力.隨著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計劃等政策的實施,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目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成為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以及提升幸福感的重要任務.隨著國家“一場、兩臺、一路徑”的建設和體育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得到了顯著改善,但體育健身習慣、意識和觀念仍然較為滯后,地域性傳統體育項目面臨流失,農民群體缺乏文化認同.在農村體育文化建設方面,需要從鄉村體育競賽、傳統體育項目、體育場地建設、居民體質健康測試、體育健身常識與健康講座、鄉村體育文化節等方面整合資源,行政村多設鄉村大舞臺、公益電影播放點以及村民體育休閑廣場,打造多功能村民活動區,豐富村民體育活動形式,實現體育設施建設與其他文化事業的融合發展.此外,通過體育人力資源引進,城鄉體育資源共享,農村公共體育資源與學校、社區共享等思路,改善農村文化薄弱的現狀,提升體育文化在鄉村的影響力.

3.3.3 引入賽事,發展鄉村體育產業

鄉村體育的發展歸根結底離不開經濟實力的提升,因此,加強體育產業建設是實現均衡發展的必經之路.要積極在鄉村建立起廣泛的體育參與意識,拉動內需,帶動運動服、運動鞋等裝備在農民群體中的消費,建立觀賽、參賽文化,營造體育氛圍,不斷加快農村體育產業發展步伐.按照目前體育產業發展現狀,農村體育產業主要可以分為健身娛樂市場、競賽表演市場、體育用品市場以及體育旅游市場等[7].農村具有廣闊的天然健身場所,可依據地區山水優勢,設計出不同的體育賽事,吸引外資投入,強化“體育+”模式,發展“體育+旅游”“體育+賽事”“體育+農家特產節”等.

3.3.4 整合創新,促進體育資源共享

3.3.4.1 加快城鄉體育資源共享步伐

多年來的城鄉二元格局的制約,使鄉村體育因經濟水平的制約而發展緩慢,人們健身意識差,體育資源的配置和供給不足,面臨多重困境;如果能夠實現城鄉之間體育資源在某部分領域的共享,對于農村體育的發展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共享策略可以從三方面進行:第一,在政府主導下,滿足農村體育資源的基礎性配置,即“一個籃球場、兩張乒乓球臺”,全民健身廣場和健身路徑,做好兜底工作.而市體育部門可以將體育比賽引入農村,促進農村競賽表演業的起步.第二,城市體育協會應積極在農村建立村體協組織,實現農民體育健身組織的豐富化、規范化,帶動農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第三,促進體質健康測試進農村.提高農民對健康的關注度,為農民提供體育信息、組織等資源的共享,促進城鄉體育資源交流和互動.

3.3.4.2 促進鄉村學校體育資源的開放和流動

由于公共體育資源的配置不夠完善,使鄉村體育發展面臨多重阻礙.一般來說,學校體育設施的建設相對較好,體育場地充足,體育器材品類齊全,體育教師等人力資源多,如果學校體育資源能夠對村民開放,恰恰彌補了公共體育資源不足的缺口,實現了學校體育資源與社會體育資源之間的共享.學校體育資源在共享過程中,首先滿足學生和教師教學的前提下,可采用收費與免費兩種形式,利用空閑時段向社會開放.其次,實現人力資源的流動,體育教師走出校門,到農村社區、廣場中來,宣傳健身理念,指導體育競賽活動,營造健身氛圍.最后,學校的體質健康測試器材向村民開放,維修及消耗費用可以由村委支出,滿足村民的健康測試需求.

3.3.4.3 倡導高校體育資源服務鄉村

高校體育資源豐富,卻與社會共享不足,閑置現象普遍.與體育資源短缺的農村相比,高校體育資源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援助.第一,豐富鄉村體育文化.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農村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日益豐富,農村體育文化建設亟待推進[8];高校擁有很多體育專家、教授,具備科研和實踐的資源和平臺,可以在農村舉行體育專家論壇、體育專家講座等活動,加大宣傳力度;同時,可以設立農村體育發展專項課題,研究鄉村傳統運動項目,設計符合當地實際的開展方式.第二,政府制定引導性政策,保障高校人才去農村掛職和實習的制度,積極開展健身、培訓、賽事等活動,促進資源共享.第三,輔助村民建設鄉村體育文化氛圍,打造地域項目特色,如“百村籃球賽”等本土賽事活動.

3.3.4.4 提升區域體育資源共享化水平

當前,以鄉鎮為重心、鄉村周邊環繞的農村地理格局,使得鄉鎮的資源供給、監督及信息化共享平臺顯得尤為重要,是聯系和帶動各自然村的重要紐帶,實際上各鄉鎮在平臺建設方面明顯不足.農村體育資源的共享需要鄉鎮作為龍頭,以網絡信息化傳播方式帶動周邊的體育資源流動,同時各相鄰鄉村之間也需要彼此合作,降低互動成本,提高互動效率.具體共享可以體現在相鄰村莊物力資源的租借、共用,邀請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指導和交流,加強互聯網信息宣傳,提高勞動人民健身意識等.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促進村莊內部、相鄰村莊村民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是最直接有效的,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合作精神,共同打造鄉村體育文化,營造健身氛圍,是提高農村共享水平的內生渠道.

4 結語

鄉村位于我國社會的基層,地域偏僻、人口基數大,是體育事業發展的“重災區”,最能真實地反映我國體育發展的各種問題和矛盾.長期以來,農村因經濟水平的落后和城鄉二元結構的格局,使得各村鎮之間、各鄉村之間呈現非均衡現象,農村體育資源的配置差異大、交流互動少,體育資源內部要素之間缺乏共享,而單純依靠政府體育資源配置的難度很大.將目光投向廣東最需要攻堅和政策落實的鄉村體育這一區域,有利于在經濟水平非均衡的狀況下找出問題癥結,為農村體育的整體提升提供思路.

猜你喜歡
資源農村體育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資源回收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2016體育年
我們的“體育夢”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