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韻一盞千秋遠

2021-01-14 05:10翁秀美
醒獅國學 2021年1期
關鍵詞:飲茶

翁秀美

洗凈玻璃杯,杯底茶葉若干,水,緩緩注入,茶葉隨水浮起,聚于表面,香氣散開時,芽葉亦漸次舒展。輕輕晃動杯子,展開的嫩芽翻飛下落,如仙子下了凡塵,飄逸輕盈。淡綠清亮的茶湯中,這些不知來自哪幾棵茶樹的茶葉匯集一起,重新綻放,仿佛當初立于枝頭的模樣。待湯色漸深,嫩芽半落,水面芽葉與杯底的遙遙相望,香氣益發清雅,使人如行山林,如處云間,神清,心靜,一切安寧。

茶,這珍貴的天賜佳品,于世人的生活,是多么難能可貴,須臾難離!

沒有藥的苦澀,沒有酒的濃烈,卻具自然的姿態,清雅的芳香。茶,以一種簡單而樸實的品格,淡泊而高遠的韻致,走過千載,看遍人間煙火,聽慣空谷磬音,伴田間地頭,書桌案頭,野外山頭。那句有名的回文“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回旋往復,怎么讀都能品出茶帶給人的那份恬淡意境。

茶禪一味,寧靜致遠

中國是茶的故鄉。陸羽《茶經》中有明確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陜川有兩人合抱者?!标懹鹩讜r被智積禪師收養,深受禪宗熏陶,又熟悉采茶、制茶、煮茶、沖茶的全過程,后所著《茶經》,茶藝與禪理融會為一體,茶經也即是禪經。

茶味即禪味,茶佛不分家。佛教有云,茶可“滌隨眠于九結,破昏滯于十纏”。故佛門弟子飲茶者多,以助修行。

茶,多在遠離塵囂之外,為僧道之人生活必需品,清新淡泊超塵絕俗。因此,茶是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古寺疏亭清風明月,幽深穩重,閑適修閑?,F今名茶,有不少源自佛寺,如黃山毛峰生長在松合庵、云谷寺,碧螺春產于東山洞庭寺,龍井茶出自杭州龍井寺,大紅袍來自武夷山天心觀等等。

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特相仿效,遂成風俗?!碧茣r一些佛寺專設有茶堂,稱為“茶鼓”,以敲鼓召集僧人飲茶。僧人每日坐禪,聞鼓出定,下坐飲茶。住持平時請寺中僧眾飲茶,稱為“普茶”,每年要舉行茶會,寺院中有專門燒火煮茶待客的“茶頭”,時唐人以學禪為風尚,僧人飲茶也隨之傳播,成為風俗。茶之苦寒平和的性味,使飲者生起沖和之氣,以為參禪打坐之用。后來,茶與禪遂成一味。趙州一語吃茶去,截斷群流三字禪。趙州茶是唐代禪門宗風。日本臨濟宗僧人澤庵宗彭說:“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p>

唐時,中國茶葉亦隨佛教的傳播到達朝鮮和日本。唐宋中期,飲茶風尚與飲茶藝術也被引入日本佛教寺院,并普及到民間,日益興盛。15世紀的日本著名禪師村田珠光首創“四鋪半草庵茶”,被稱為日本“和美茶”之祖。珠光認為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清心又是“禪道”的中心,他將茶道從單純的“享受”轉化為“節欲”,體現修身養性的禪道核心。后經武野紹鷗進一步推進而達到“茶中有禪”、“茶禪一味”之意境。16世紀干利休在此基礎上以“和、敬、清、寂”為茶道宗旨。日本茶道的精神實質,追求人與人平等相愛和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在生活上恪守清寂,講究禮儀,被日本人視為修身養性,學習禮儀之有效方式。

飲茶,成為禪宗僧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主張“道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師們,常以飲茶說明禪理。五代時期江西吉州資福禪院的住持和尚如寶禪師,對“如何是和尚家風”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飯后三碗茶”。北宋初年杭州天竺寺子儀禪師認為:最好的修行方法,是“誦經時把簾子卷得高高的,睡醒后把茶水煎得濃濃的”。

而最著名的是趙州和尚的“吃茶去”。唐代從諗禪師,住在趙州的觀音寺,有兩個僧人前來請教,趙州和尚均問了同一個問題:“你以前來過沒有?”僧人皆回:“沒來過?!壁w州和尚便說:“吃茶去!”院主問道:“為什么你對這兩個不同的人都回答‘吃茶去’呢?”趙州和尚叫一聲“院主!”院主應“是?!壁w州和尚仍是三個字:“吃茶去!”一句很平常的話,卻含禪機:佛法沒有什么特別神秘的地方,與吃茶一樣平常。

宋代著名僧人克勤禪師曾給來華參學的日本弟子寫了四個字:茶禪一味。茶與禪互通互融,茶在禪中,茶境即為禪境。

文人愛茶,寄情修心

在古人眼中,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氣、驅睡氣、養生氣、除病氣、利禮仁、表敬意、嘗滋味、養身體、可行道、可雅志?!盀轱嬚咦钜司袃€德之人”,為中國古代“茶德”之濫觴。茶文化精神由來已久,風雅隱士視其為珍品。

文人好茶。古時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色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豈堪夸。

這是唐代詩人元稹為茶而作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詩·茶》,新穎有趣,盡寫茶之形態、芬芳、色彩,茶具之清雅精細,茶禪相通之意蘊,詩客與僧人皆愛茶之高雅與脫俗。茶禪一味,詩茶亦是一味。

茶為植物中之靈品,貞元中常袞廣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茶便成為清流雅士之嗜好,以此與俗人相異。晚唐隱居鹿門的皮日休與華亭陸龜蒙一起開園種茶,下筆詠茶,篇章粲然。

盧仝有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茶在盧仝眼里,后六者皆有精神指引,淡泊輕松,散心中不平,身輕心清,妙不可言。

唐豪放,宋婉約,有幽思情懷。宋人之茶,理性,冷靜,內斂,淡泊,具清淡悠遠的意境美,與宋人淡遠靜寂的老境美相契合,又頗合宋人志趣,與禪道對士大夫影響日深有關。

說到這里,不能不提宋代大學士蘇軾,他一生愛酒好茶。熙寧時期,他尋山水之悠遠,野趣之逸韻,廣泛交結僧道高人,知茶之品性,得茶之樂趣。他有《寄周安孺茶》一詩,追述茶之歷史、制作、文化品格、飲茶之樂趣以及對茶的文化精神品性的認定以及審美情趣。他認為,茶有君子之品格,他詠茶之為天公所棄,與蒼松共生而孤根瘦骨得松之性,安于所棄,安于遮蔽,自養其性。又以仙草之高潔與佳人之妙質來喻新茶,如清水芙蓉,天然去飾。從來佳茗似佳人,以真為美,本色天然。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茶得高人之風度,并兼詩禪之韻味。僧道高人,山中隱士,遠離凡塵,心遠地偏,寂寞清苦,但與自然為鄰,卻有另一番自在,恰如那高山之茶,不落喧囂,潔身自好,具高人閑適清靜之骨氣風度,宋人工于茶事,僧道高人更得茶中三昧。東坡原本便有高風絕塵的精神本質,又具極高品位的審美追求,于茶中三味,更重其禪味,有詩:三間得幽寂,數步藏清深?!韫S盡禪味,松杉真法音。云崖有淺井,玉醴常半尋。遂名參寥泉,可濯幽人襟。茶有了佛家文化的意味,古雅清香,余味悠長,余韻深遠,帶給人心靈的慰藉與清歡。其《宿臨安凈土寺》:覺來烹石泉,紫筍發輕乳。在靜靜的禪房睡足之后,有好茶細品,精神愉悅,樂何如之。極具禪味,耐人細細品悟。

明代朱權(朱元璋第十六子)潛心茶道,在紛紜的茶書中,惟尊陸羽和蔡襄,認為他們才得茶之真諦。著有《茶譜》一書,在其緒論中,簡潔地道出茶事是雅人之事,用以修身養性,絕非白丁可以了解。又認為餅茶不如葉茶,因葉茶保存了茶葉自然的色、香、形、味,并指出飲茶的最高境界:“會泉石之間,或處于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靜牖,乃與客清淡款語,探虛立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神表?!?/p>

明時文人喜出游時挑著桌椅并茶具,唐寅有《題畫》詩:春風修禊憶江南,酒榼茶爐共一擔。極是浪漫雅致。

清雅之茶事

茶,長在山里,殞在鍋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

兒時曾隨大人在山中采茶,東跑西跑,只采個快樂與玩耍,后來得知采茶實有嚴格要求。

陸羽《茶經》寫道:“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發于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封之,茶之干矣?!碧茣r采茶大致在春天,芽葉挺拔就好;至宋,嚴格起來,從驚蟄始,到清明之前為采茶的最佳時期。宜于清晨,太陽未出露水未干之時,采時用指甲而不用手指,因手指汗液會讓芽葉受到熏染。芽葉標準:一芽者稱為蓮蕊,如蓮花未放;二芽稱為旗槍,像紅纓槍的模樣,三芽稱為雀舌,如麻雀張口般。茶名清雅,茶亦為妙品。唐代皇甫曾寫過《陸鴻漸采茶相遇》詩: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隱逸之美溢于詩行。

“幽香入茶灶,靜翠直棋局”。古人飲茶用煮,煮茶的風爐,唐時稱為茶灶。茶具于當時已很完備,煮茶、飲茶、清潔、收容茶渣者一應俱全。唐皮日休《茶具十經》記載:茶具包括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十項。從種茶到采茶,包括煮茶之行為,甚為詳細。宋代,茶具工藝達到很高的水平,追求工藝綺麗,地位尊貴,甚至皇帝將茶器作為賜品。明清時則歸于清雅,多用陶瓷,對茶盞的色澤要求頗高,明代文學家屠隆認為:質厚難冷,瑩白如玉,可試茶色,最為要用。

煮茶之水,山泉水最佳,江河水次之,井水最差。古人對茶之要求令人嘆之,光是煮茶之水,便著作多多,唐代張又新有《煎茶水記》,宋代歐陽修有《大明水記》,明代徐獻忠有《水品》,清代湯囊仙《泉譜》。

茶器亦講究,煮茶、品茶要用到多達24種,文人們將烘茶的焙籠稱為韋鴻臚,碎茶木槌叫木待制,茶碾叫做金法曹,羅合稱為羅樞密,茶磨稱為石轉運。清潔茶器的方巾則叫做司職方。如此,茶具們脫胎換骨,高雅起來,各司其職,將一套飲茶的程序進行得有聲有色,叫人沉醉其中。飲茶上升到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茶器實用中講究美感,喝茶的過程頗為繁瑣,但醉其香,賞其色,品其味,自有一種雅致之趣。

茶性,起時沸騰熱烈,后漸平靜極淡。茶香,沖淡安穩,清婉柔和,隨著溫度如音樂般裊裊上升,回旋,縈繞、發散于眼前鼻尖喉舌,一口茶,舒了四肢百骸,隨之心明眼亮。簡單,純粹,淡泊,寧靜。唐詩人李德裕寫茶之香:“松花飄鼎泛,蘭氣入甌輕”。溫庭筠則說:“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

人在草木間

將“茶”字拆開來看,乃“人在草木間”也,如同與大自然緊密相連。一杯茶在手,仿佛身臨自然之中,山鳥山花,清風清泉,野趣旋生。

面前有一杯茶,手里有一本書,周圍滿滿的寂靜時光,我以為這就是最好。茶葉在水里奔騰上下,漸漸趨于平靜,隔著玻璃杯,我與它,兩個世界,看到它們的靈動與靜默。不曾得見它們的前世,不知從哪棵茶樹上被誰人摘下,誰人炒制,誰人封存,但機緣巧合,它們在我案上的罐子里,不言不語,仿佛生命終結,靜靜等待出罐的一天。入水的一刻,那時,它的生命有人欣賞,我的心意有它共鳴。一杯茶,是茶葉與水的彼此成全、相互給與;亦是珍貴的時光傳遞,有緣相逢。

來了南方,喝過不少茶。生潽洱,是一種略微青澀的香,需慢慢品,吸氣下一小口,含于喉間數秒,再慢慢咽下,便覺清甜之氣回旋滿口,妙不可言;熟潽洱便是糯軟溫和,入口甘甜,醇香。鐵觀音茶,可多次沖泡,色不變,味不變,老父親年輕時喜歡喝綠茶,及至南方,竟不可遏制地愛上鐵觀音,說耐泡,特別清香持久,如待人之心,父親晚年信教,常常一杯茶里讀圣經,聊古今,慈眉善目,寬厚仁愛。鐵觀音茶的茶梗竟比茶還香,有的飲食店將茶梗拿來泡茶,塑料壺一大壺,長長短短的枝子立于壺中,等待的一小段時間,喝上一口,瞬間滌蕩無數辛勞,竟比茶還爽口。

我還是喜歡喝綠茶,除了品味,還有觀賞性,玻璃杯是它的絕配。西湖龍井,六安瓜片,安吉白茶,各有其香。太平猴魁,扁平挺直,根根如刀劍,威風凜凜,極有氣勢,至杯中,或漫卷或輕垂,真真賞心悅目。夏天,一杯龍井,芽葉片片,亭亭玉立,芽葉片片,沖泡,聞杯,品茶,茶湯鮮亮明麗,呈現一片青蔥翠綠的自然動態小品,生氣淋漓。這一刻,如此豐美。清人許次紓云:“龍井茶真者,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后,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p>

與一杯茶,對坐,靜坐。人生,也如這茶葉,從此地到彼地,從儉時到奢時,從喧囂至沉寂,時而奔跑時而停留甚至塵封,時間給了閱歷,等待給了機會。匆匆忙忙,不知時日,想讓腳步停下來,讓心靈慢下來,不必有詩,也不須去遠方,煮一壺水,泡一杯茶,專注地看茶葉一片片自由生動地舞著,此時,茶,是有靈性的,以復活的姿態,回甘的清香,清潔沖淡,從容靜美。你便懂了茶。親近自然,致敬生命,一杯茶,足矣!

干凈,簡潔,單純,這本來是隱者與佛家的真純生活,吃飯時好好吃飯,睡覺時好好睡覺,對一朵花的珍惜,一只小蟲子的憐愛,每天的太陽,都值得好好對待,心,在空靈清妙中瑩潤如洗。茶,亦是如此,從苦中帶甘到最后原汁原味,保持一份潔凈與淡泊,此乃茶之心也。

不出一語,但坐飲茶,此時此刻,萬般美好,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在喧囂浮躁的世界,忙時,閑時,或早,或晚,泡上一杯茶吧,茶香氤氳,茶湯清澈,茶意平和,給我們一個余味悠長的淡雅空間、一種清雅恬淡的心境和一份有著審美意義的人生趣味。

編輯/林青雨

猜你喜歡
飲茶
飲茶養生De四季區別
中國茶葉消費研究
——基于飲茶習慣雙向變化分析
飲茶奧秘話你知
不滅的藍火
入夏
四季飲茶與健康
夏季飲茶“六大忌”
花下飲茶,光陰含香
月下飲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