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容有道

2021-01-14 05:10程應峰
醒獅國學 2021年1期
關鍵詞:老莊老子莊子

程應峰

老子和莊子,并成老莊哲學。同儒家哲學一道,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中流砥柱。

老子的思想體系,緣起于“自然”,是以“自然之道”一以貫之的思想體系。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順應自然,返璞歸真,以“自然、無為”作為社會、人生的理想狀態。莊子有一顆逍遙之心,十分注重個體的精神或心理狀態,在意如何獲得完全的精神自由和開放獨立的人格,孜孜以求“去常知、忘情欲,內心虛靜明覺”狀態下的逍遙自得——即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后的忘我境界。莊子強調“無名、無功、無己”,在他看來,只有擺脫名利外物的困擾,超越自我的存在,才能做到“無累”,也才能實現精神的無限自由。

老莊哲學即道家哲學,所倡導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自然”屬性,其精神本質是“自然”,其思想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彼^“道”,就是“自然之道”,就是“天人合一”。

老莊哲學是智慧的,它的智慧,在于其思想認知能夠順應萬事萬物不斷的變化,具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可塑性、可融性,在于從容有道。

從容,在于順其自然。天地是自然存在,自然的世界無所謂感情,所以在老子眼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碧斓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存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這一原理的內涵,而得以呈現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自然世界運行秩序展現出來的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發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道家哲學并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于社會責任的態度并不先存立場,而是本著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去觸摸人類的存在定位。道家學說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一方面是人的認知能力的解放,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人,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本身是沒有目的和價值的,人,因為追求了目的和價值,才失去了從容,失去了自由,陷入無窮無盡的痛苦和焦慮中。而人之所求所為,其最終和最高的目的,還是為了確認其內在的自由。

從容,在于恬淡無欲。凡是劇烈的、狂暴的運動或者行為,都會因用力過度、折騰過度而不能堅執持久。淡泊寧靜的人,對瑣事多有忽略,絕不事事操心,因而無興奮或焦慮的事情,所以,生命元氣旺盛不衰,這正是一種養生之道。人類有物欲、財欲、淫欲、色欲、權欲、妒欲、貪欲。怎樣才能驅逐和遏制這些欲望?在包攬天地、滋潤萬物的老莊哲學看來,人應該保持清逸之氣,遠離聲色犬馬與鄙劣不堪的現實。世界上最大的災禍莫過于貪欲,只要人們能夠悉心修持,閉目內視,不為外部的花花世界所吸引,集中精力于內心的修行,做到不隨物遷,與時俱化,不就利,不違害,就能恬淡無欲。恬淡無欲的人,不會貪圖便宜,不會去干壞事,能做到至人無己——心中裝著別人,不一味考慮自己。處于此等人生狀態的人,自然可以至美至樂,自在逍遙。倘若打開欲望之門,甘為世俗所困,或是違背天道,隨心所欲地奢求不可期盼的目標,驕奢淫逸,就必然腐敗墮落。

為此,老子告誡人們,任何時候都要依道而行,也就是依照外在的規律而行,絕巧棄利,趨向淳樸自然,順應造化之理;讓心靈安寧和泰,光潔純凈。若能如此,自然會心有所感,穎悟塵世的幸福美好。

老子還以為,人,雖然可以揚理制欲,卻不可無限夸大理性的作用,而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不要絞盡腦汁,而要心境如水,致虛守靜;成敗利害不系于心,得失存亡無掛于懷,視功名利祿如過眼煙云,看富貴為草木糞土;拋棄一切放縱情欲之念,剔除一切虛榮奢侈,自然就可以清欲除惡,抵御外邪,使你正氣旺盛、情志舒暢。

從容,在于謙讓不爭。老子主張柔順、退避、謙讓,不主張以強硬、進取的態度來對待事物。這好比一把刀子,磨得越鋒利,越容易在砍東西的時候出現缺口。人也是如此,處處爭強好勝,到處打壓他人,與人為敵,最后就會導致失敗。柔順不僅是自我保全之道,也是克敵制勝之道。水的姿態,就是最好的人生姿態。在老子看來,自甘卑下,是最了不起的德行,順應萬物形態,不固守自身的特殊形態,就能無所不可。雖然柔弱,但是卻能擁有持久永恒的力量,到最后就能改變其他事物。柔順的水,永遠是謙讓不爭的,遇方即方,遇圓即圓,遇障礙而繞行,就算有一時的曲折,卻永遠在曲折中迂回前進。

于人而言,謙讓不爭就是美德,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站在自我這一中心看待周圍的一切,如果總是喜歡充分表現自己就會壓制別人,如果能夠保持謙遜就能夠給別人展示的機會,自然就會得到別人的擁護和喜愛,反而獲得了支配他人的力量。所以,一個懂得謙讓的人,并不一定會損失自己的利益。高傲往往是自卑的體現,越是缺乏自信,就越需要借用夸張的行為方式彰顯自己,表現自己,安慰自己。

從容,在于擇善而從。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很多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因由,會湊出一個出人意料的結果,福禍相依不可預測。變化是萬事萬物的法則,“無執,故無失”,凡事不要保持成見,不固執,多聽取別人的不同意見,擇善而從,是最好的人生選擇,也是最佳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人生的意義和幸福,一方面來自善心善行,包括從勞動工作、讀書學習、游戲娛樂、積德行善、慷慨解囊、同情憐憫、關心愛護、為人民服務等等,足以從中獲得付出的滿足。另一方面也包括從無聲的思索、發明創造、勇敢、節制、自律、正義、公平、自由以及從痛苦的解脫中獲得心理的欣慰。一個智慧之人,即便在完全孤獨的沉思遐想中,也會其樂無窮;一個溫文爾雅、充滿愛心的人,就是在貧困環境中也能怡然自得。也就是說,人生的幸福美滿,緣于美的心靈和善的品性,只有美德和公正無私才能夠使人變得寬容、仁慈、友愛;才能夠安慰人的痛苦心靈,激起人的希望、熱情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才能夠有效控制情欲、貪欲,樹立不朽的信仰。只有正義才能增強人的勇氣和膽量,鼓舞人的靈魂,將人的各種欲望歸于秩序,釀成才智,使人類社會變成一個高度和諧、有效運轉的整體。

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币馑际钦f,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換言之,就是一個高尚的人,要以百姓之心為心,要用崇高的美德滋潤他人的心靈,使世風淳良,友善盈溢。

從容,在于靜心以待。萬物都處在循環無己的運動中,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運轉規律,會隨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自然調節,世間沒有什么永恒不變的東西,一切有形的存在,最終都將歸于寂滅。所以,每個人的生命最終將歸于虛無。但是,生命的意義可以由自己決定,面對真實的生活,樂于體驗而無欲無求的人,可以從中獲得博大精深的力量。不占一物,靜心以對,洞悉和擁有世間萬象,擺脫渺小和私欲的自我,所擁有的是真正的博大心境。

塵世間,充滿矛盾與差異,一個人,沒有寬容精神,沒有超越意識,會活得很累很痛苦。道法自然,虛靜無求,靜心以待,會讓一個人活得從容大度。也就是說,一個人若能做到無譽無訾,與時俱化,就可以像上天一樣,清虛明滿,光育眾生;像大地一樣,寧靜厚載,哺育萬物;像萬物一樣,生長化藏,欣欣向榮。

從容,在于自勝者強?!爸苏咧?,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痹诶锨f哲學的世界里,了解他人是智慧的力量,但是能夠了解自己是明澈的表現,智慧多少不在多能解讀別人,而是能解讀自己。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自我肯定才能帶來充分的自信,因此,往往會喪失真實地面對自己的能力,在自知面前,每個人都有一層“自障”,想要戰勝自己,不是表面力量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一種內在的,根本意義上的強大。

莊子以為,要自強,就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比绱?,才能變得聰明和智慧,才有自強的資本。智慧是獲得幸福的最佳路徑,它能夠凈化、安慰、美化躁動不安的心靈。一個人,如果一味為著外在的虛榮而不停地忙碌,失卻了自然的質樸,是沒有真正的幸??裳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世間萬象森然,在天然的秩序中變化不息。無形無質的道,不可名不可論,歸依于萬物,融合于萬物,與萬物同在。智者老子,擁有智慧卻不囿于智慧,這何嘗不是他過人的智慧?他認為,“道”是自然而然并非有意而為之的,人間的智慧不過是一種“巧偽”,正如自發之德與外在強求之德一為“上德”,一為“下德”,有高下之分一樣。莊子呢,以逍遙之姿,以宏闊無垠的眼光,告訴人們必須從狹小的生存環境中解脫出來,才能看到世界的宏闊,才能打破有限的認知達到精神上的超越。有限時空的生存,會讓人自我滿足自我拘禁,將有限的認知當作衡量一切的絕對標準。正因如此,莊子才有了“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的感慨。

應該說,人類的探求有可贊可嘆、可圈可點的地方,但就算如此,人類社會走到的今天,對宇宙的解析依然是微不足道的,充其量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

老子的冷靜,莊子的灑脫,既有對外在世界冷靜的不帶感情的觀察,也有充滿感情和想象力的豐富的心靈體驗。冷靜的觀察和豐富的心靈體驗,合成了老莊哲學,其蘊藏的智慧,包含著自然的法則,生命的真諦,既從容有道,本真自然,又新奇多變,張力無限。

編輯/林青雨

猜你喜歡
老莊老子莊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吹響老莊全面振興的“沖鋒號”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謊言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智者老子
《莊子說》(十五)
英勇不屈的“劉老莊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