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同視域下紅河哈尼族《四季生產調》口述文化傳承研究

2021-01-15 22:55王敬婧
紅河學院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哈尼族族群記憶

王敬婧

(云南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昆明 650500)

云南少數民族口述文化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20世紀90年代云南文山州檔案局著手對壯族土支系口述檔案收集整理工作,2002年“26個民族口承文化工程”開展,對包括漢族在內的云南26個民族的無文字口述文化進行全面記錄。截至目前,已出版云南少數民族口述史詩244部,涉及哈尼族口述史詩的《云南少數民族古典史詩全集》(2009年出版)中的《窩果策尼果》《奧色密色》《雅尼雅嘎贊嘎》等7部,以及《云南少數民族敘事長詩全集》(2012年出版)中的《不愿出嫁的姑娘》《妥底瑪依傳歌》《妲耶與央才》等7余部??傮w而言,已取得較為顯著的成績。隨著社會的變遷,外來強勢文化、主流文化大量涌入,大批青壯年群體離鄉務工加速社會流動,口述文化傳承后繼無人,面臨斷層與衰敗的境地。在“非遺熱”、文化強國戰略以及十九大中關于“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和中華文化的世界話語權與影響力”的發展戰略下,口述文化愈加被專家學者所關注,并廣泛運用于文學、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各個領域中。

一 口述文化傳承的記憶復現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依靠口傳心授的活態傳承方式延續至今,其內容不僅是哈尼梯田文化的全面總結,更是哈尼族社會歷史記憶的再現與延續,是對哈尼族書面文獻缺失的彌補與重構。

(一)農耕——梯田記憶

勤勞的哈尼族亦在世代累積的生活實踐中總結經驗,《四季生產調》中生產生活場景的記載無疑是哈尼族農耕文化的結晶與縮影??v觀冬、春、夏、秋四季輪回的記述,《四季生產調》詳細記載了哈尼族農耕的技巧及程序過程?!扒锾熘瞬唤?,大田黃谷不會熟,秋天知了叫,谷穗掐得了”,其反映了對哈尼族而言,“知了”出現是黃谷成熟的心理預示;“我在田里來來去去地耙田,牛耙不直,鑿出了九個洞,但是會耙田的黃牛不需要用三根繩拴住,田邊地角它全都耙到,往上會把野慈姑的桿耙死,往下會把熱義草的桿耙死”[1],是對農耕技巧的回憶,不僅反映了哈尼族通常用黃牛耙田的生產習慣,還表明哈尼族對耙田技術的關注,體現了耙田深淺程度的重要性;農歷五月,是雨季來臨之前梯田干旱的月份,因此哈尼族先民注重對水資源的管理和利用,要祭祀田神、雨神、水神等??梢哉f,哈尼族農耕文化孕育下的《四季生產調》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哈尼族先民的智慧與經驗記憶。

(二)儀式——宗教記憶

宗教儀式是“行為在神圣對象面前的形式化”的集中表達,通過對象、過程、內容等象征符號擬構出一個想象空間中的有意味的儀式情境,哈尼族在儀式活動的參與中獲得心理慰藉和精神需求?!端募旧a調》中在“二月”中唱到“我們今天來祭樹,祭來大山樣的福氣,祭來大水樣的吉祥……哈尼寨頭的神樹,是一天離不開的神樹”[2]。哈尼族以“萬物有靈論”為其原始宗教的思想基礎,因而寨神林在哈尼族心中具有莊嚴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受到世代哈尼族的保護。根據習俗,哈尼族每年都要在寨神樹下進行祭寨神儀式,哈尼族通過祭寨神表達祈求寨神保護山寨安寧、人畜興旺、五谷豐登的美好期盼。

儀式的顯然功能是加強信徒對于他的神的聯結[3],《四季生產調》中宗教儀式的回憶與復現,不僅是對哈尼族個體精神觀念的建構,還涉及哈尼族等級秩序的建構。制度化的儀式以及模式化的儀式過程、唱詞內容,通過行為重復與演練不斷加強哈尼族族群的認同與團結。宗教儀式使得哈尼族共同記憶得以傳承,相同的期盼與恐懼使得哈尼族個體之間感知到人與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信念聯結,儀式行為的規范強化了敬畏之心,維持哈尼族穩定的社會秩序。

(三)節慶——節日記憶

《四季生產調》中記載的節日種類包括十月年、昂瑪突、仰阿娜、矻扎扎、新米節等。以十月年為例,古歌介紹了哈尼族十月年的整體流程,其中包括叫魂、殺豬、祭祖、舂糍粑、做湯圓等活動,內容詳細具體,語言生動優美、通俗易懂。哈尼族傳統節慶活動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其節慶藝術的建構內核、物件準備、活動流程以及表現方式使得節日文化本身成為哈尼族文化核心的交匯與融合地帶,是哈尼族文化的集中展現。哈尼族民俗節日既是藝術活動與宗教儀式的統一,又蘊含著哈尼族獨特的地方性審美特征。當前傳承性與變異性、民族性與地方性、審美性與藝術性等二元對立的少數民族節慶藝術境況下,《四季生產調》中節日文化記憶的復現無疑為哈尼族文化的研究提供原生樣本,以此反觀傳統節日文化樣態在當今全球化發展中的變遷,是傳承和強化哈尼族精神與文化基因的極佳途徑。

二 口述文化的傳承主體

據調查,紅河哈尼族《四季生產調》的傳承主體主要由哈尼族傳統村寨中具有雙重身份的“莫批”和本土民間歌手兩部分組成。

(一)“莫批”:雙重身份傳承者

哈尼族敘事長詩《十二奴局》中說社會有三種能人:“咀、其、克”,即“官人、貝瑪、工匠”。貝瑪即“莫批”,以給世人驅鬼治病為主要職能。同時,“莫批”也是哈尼族一致認可的《四季生產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因而具有雙重身份特性。以紅河縣大羊街鄉妥垤村“莫批”涂老先生為例,其居所被紅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哈尼族《四季生產調》的傳承點稱號。涂老先生作為“莫批”傳承人,在各種宗教儀式和節日慶典的開展中充當著知識分子的角色,是哈尼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宣揚的中堅力量?;陂L期對哈尼族歷史文化習俗信仰等方面的知識學習,“莫批”能夠更為準確、直接地找到《四季生產調》中地方性知識及歷史記憶的“基因”所在,加之其崇高的社會地位使得對于哈尼族傳統文化知識和記憶的傳播更具權威性與信服力度。

又《四季生產調》代表性傳承人朱小和從小生長在哈尼族“莫批”世家。據資料記載,朱小和從記事起就跟隨祖父出入演唱場所,并很快精熟了哈尼族主要的古典詩歌,后成為元陽、紅河、綠春等縣的著名歌手,于2006年5月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地方文化精英作為記憶的主體和承載者,將知識理論、生活習俗、文化信仰等各個方面以口述的方式記錄在《四季生產調》中,代代相傳,融入哈尼族日常生產生活,通過自身體化的實踐不斷重復加深,往復循環成為哈尼族集體記憶中不可泯滅的一部分,肩負著維系哈尼族社會關系的使命,在促進生產發展、社會進步和民族文化的傳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本土民間歌手:展演空間建構者

旅游文化展演在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擔任重要的作用,哈尼族本土民間歌手作為旅游展演的文化傳播媒介、文化傳播的載體,同樣具有重要地位。他們作為土生土長的本民族文化的持有者,對于本民族文化的掌握與認識更為深刻準確,是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力量。

2019年3月《四季生產調》在元陽縣哈尼歷史博物館首次公演,通過景觀化和舞臺化的展演方式,對哈尼族文化進行全面的藝術化展演,是對傳統文化發生場景及記憶的現代化再現。對于民族文化“主位”的哈尼族而言,通過觀看《四季生產調》的文化展演,完成一次拉康所言的鏡像演繹,開始自我審視,并重新認識和評價族群文化的價值。同時,《四季生產調》中蘊含的族群歷史文化信仰等的地方性知識與社會記憶,具有教育性、審美性等敘事功能,在培育和增強族群成員的自我意識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本土民間歌手不斷的文化展演活動,對哈尼族傳統文化進行反復勾勒與強調,在這一過程中,哈尼族族群認同得到強化,文化自覺被喚醒,并逐步走向文化自信。對于首演的文化“客位”的受眾而言,《四季生產調》體現了哈尼族世界觀、價值觀、宗教觀等,折射著哈尼族的社會心態、農業結構、思維模式等方面,為人們提供了凝視和想象的文化空間,逐步形成人們對哈尼族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認知。

三 口述文化傳承的多重價值

任何事物都不能從人類文化中徹底消除記憶存儲和口傳傳統,除非人類喪失聽說能力,否則,書寫文本或印刷文本不可能取代口傳傳統[4],哈尼族口述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古老與鮮活這一二元對立的文化特性,是對哈尼族歷史記憶的重構表達。

(一)彌補記憶斷層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使得紅河哈尼族生產生活方式逐漸發生變化,人們不再砍柴、燒柴;糯米糍粑的制作從傳統手舂到機器全自動化生產;傳統村寨的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摩托車、電視、音響等現代化設備沖擊著傳統村寨的發展,哈尼族集體記憶日漸呈現出弱化和斷層的趨勢。

1925年,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了“集體記憶”這一概念。他提出,記憶不僅是個人的,更是一種集體的社會行為,而且記憶的建構深受權力關系的影響[5]?!端募旧a調》產生之初即是為了避免本民族集體性失憶,因此民間文學與社會歷史記憶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端募旧a調》作為紅河哈尼族史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反映紅河哈尼族共同歷史記憶的功能,通過吟唱喚起哈尼族腦海中共同的集體記憶,維護保存獨具哈尼族特色的社會記憶。

(二)凝聚族群認同

當全球化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趨勢,一方面不可否認,全球化加劇著民族文化與族群的同質化,從另一方面而言,這也是激發少數民族文化多元性和文化認同、文化自覺的推動劑?!端募旧a調》蘊含了哈尼族相關的傳統知識、風俗習慣、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社會記憶,哈尼族想要準確辨識自己的所屬族群,必然要以本民族的歷史記憶為基礎?!端募旧a調》中承載的社會歷史記憶提醒了哈尼族從哪里來,文化傳統有哪些,宗教觀念是什么,并以此為哈尼族族群區分的文化符號標識與評判標準。在聆聽的過程中,他們共同緬懷自己的祖先與故土,作為族群根基性情感表達的歷史記憶被激活,從而激發哈尼族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感,找到一份心理歸屬。

(三)普及地方性知識

紅河哈尼族因地制宜,經過漫長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一套適宜民族農耕文化發展的《四季生產調》,其中涉及哈尼族“天時地利人和”的農學思想、農耕種植技術以及審美觀、宗教觀等多方面的地方性知識,因而后人將《四季生產調》稱為哈尼族的“百科全書”,其教化傳承功能不言而喻。以《四季生產調》為傳承載體,紅河哈尼族地方性知識通過“莫批”面向村寨眾人的吟唱、哈尼族耕作勞動時節的吟唱以及現代化旅游展演的形式得以全方位,多層次的廣泛普及與傳播,科學性的農耕技術與思想觀念進而在當前快速發展的社會化進程中得以保留與借鑒,于哈尼族和文化“他者”的受眾而言,無疑是進行地方性文化知識普及教化的極佳途徑。

(四)構建和諧社會

《四季生產調》作為對哈尼族集體智慧和民族精神的贊頌,蘊含著人與人之間相處規范以及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存的價值觀,人與家庭道德倫理規范等方面通過古歌吟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代哈尼族?!端募旧a調》的吟唱解答了哈尼族日常生活中的困惑與挫折,為哈尼族生產生活提供技術與理論依據,并借以哈尼族自身信仰觀念、道德倫理等凝聚、維系社會的穩定,最終達到凝聚人心、促進民族認同、創建和諧社會的效果。

四 總結

哈尼族《四季生產調》是哈尼族先民在自身文化生境中建構的地方性知識總結,憑借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至今。然而在現代化同質性力量沖擊下,少數民族漸漸被“漢化”,其集體記憶變得日漸弱化,古歌瀕臨失傳?!端募旧a調》是他們農耕文化、宗教文化和節日文化的記憶復現,具有彌補記憶斷層、凝聚族群認同、普及地方性知識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等多重價值。同時,依托新媒體多樣化、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等特點,以“莫批”為首的多重身份傳播主體以及現代化的傳播途徑,為同質性力量沖擊下面臨失真、消亡的哈尼族歷史記憶及口述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哈尼族口述文化正借助現代的科技手段日漸煥發出無限的生命與活力。

猜你喜歡
哈尼族族群記憶
ABCG2、SLC2A9、SLC17A3和PRKG2基因單核苷酸位點多態性與哈尼族人群痛風的關系
論《白牙》中流散族群內部的文化沖突
長街古宴 宴宴熱鬧 哈尼族長街宴
維生素D輔助治療云南哈尼族兒童肺結核的療效觀察
新興族群的自白
歸來吧!精靈(大結局)
淺析不同層次的認同是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基礎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