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格斯論原始基督教的基本特征及其革命內涵

2021-01-16 16:12李棟材肖劍平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耶穌基督教恩格斯

李棟材,肖劍平

(衡陽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8)

恩格斯對原始基督教展開過深入研究,成果主要收錄在三個文本中,分別是《布魯諾·鮑威爾和原始基督教》(1882年4月)、《啟示錄》(1883年6-7月)和《論原始基督教的歷史》(1894年6月-7月),此外,還在《反杜林論》等著述中有所呈現。筆者認為,恩格斯對原始基督教的研究并不是心血來潮或者妙手偶得。據恩格斯自己說,從1841年起他就對這個問題發生了興趣[1]756??梢?,宗教一直是恩格斯感興趣的話題。事實上,恩格斯對宗教不只是感興趣,還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豐碩的研究成果。在晚年,恩格斯獨立研究宗教的系列成果陸續發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成果對建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指導無產階級社會實踐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恩格斯曾自謙是第二提琴手,以至學界通常將其置于馬克思的巨大影響之下,對其在理論研究方面的原創性貢獻認識不足。事實上,在宗教問題上,恩格斯的付出和成就都遠超馬克思。恩格斯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宗教展開持久而且深入的研究,取得的大量成果,也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恩格斯的研究不僅注意吸收和借鑒他人的成果,還在原始基督教及其歷史發展規律等方面有許多原創性貢獻。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對原始基督教的起源、歷史和特征等問題展開研究,既是試圖解決他自己多年來關于宗教問題的困惑的努力,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進行有效拓展的努力。筆者認為,恩格斯對基督教的研究不僅能彌補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不足,而且還在宗教研究方法、宗教價值評判和無產階級社會實踐等多方面有重要的貢獻。更為重要的是,恩格斯為圣經批判研究提出了重要原則,為科學的圣經批判奠定了基礎。但是,與恩格斯在原始基督教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和產生的巨大影響相反,其價值在國內外一直被低估,這主要表現在學界對其觀點的誤解和社會價值的認識不足兩個方面。

一、對恩格斯原始基督教研究文本的考察

學界對恩格斯觀點的最大誤解是他關于原始基督教的評價。這種誤解具體體現在對恩格斯著述編譯上,國內外都存在混用“早期基督教”和“原始基督教”的情況①。誠然,我們不能武斷地認為這是某些編譯者有意為之,但是這種“無心之過”對國內外恩格斯研究者造成了更為嚴重的誤解卻是事實。當然,筆者認為用詞含混本身表征著這些學者對恩格斯宗教研究認知的局限,也從側面反映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我們首先考察國內對恩格斯的文本的編譯情況。目前,我們獲得收錄了恩格斯原始基督教研究文本的中文譯本共有四個類型,分別是全集、選集、文集和單行本。在不同時期編譯和出版的四類文本又共產生八個版本。其中,全集的全稱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有兩個版本,分別是全集中文1版和中文2版。恩格斯著作的中文譯本第二個類型為選集,選集的全稱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目前中文版選集共有三個版本,分別是1972年出版的第1版,1995年出版的第2版和2012年出版的第3版。文集目前只有一個,即《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版),單行本目前有兩個,分別是何封編譯的《恩格斯論原始基督教》(1961年版)和中央編譯局出版的《恩格斯論宗教》(2001年版)。

從整體上來看,中央編譯局組織編譯的中文文本保持著較好的統一性。比如馬恩全集中文2版,1995年和2012年出版的馬恩選集,2009年出版的文集,2001年出版的單行本,它們在用詞上保持高度一致,全部使用“原始基督教”一詞。但是,在馬恩全集第1版的文本中卻使用“早期基督教”一詞。那么,具體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一“烏龍”事件呢?原因可能不是單一的,但其中之一可能來自編譯局外部的影響。何封將恩格斯關于原始基督教研究的三個文本編輯成《恩格斯論原始基督教》,并于1961年編譯出版。在該書所收錄恩格斯的三個文本中,何封都使用“原始基督教”一詞,當是國內首創。當時,編譯局應該正在籌措編譯全集第1版。后來,陸續出版的第1版全集在相關文本中使用“早期基督教”一詞。但是,全集第2版和1995年以后的選集和文集都全部使用“原始基督教”一詞。由此我們可以設想的一種可能性是:何封率先在編譯恩格斯文本中使用“原始基督教”一詞,引發了中央編譯局的相關編譯者的反思,進而在后出的版本中糾正了第1版中的錯誤。第二種可能是來自編譯局自我糾錯的結果。中央編譯局在執行全集第2版的文本編譯任務時,新的資料被征用,編譯者發現第1版存在用詞不當的問題并及時進行了糾正。至于這兩種可能性是否存在關聯,以及歷史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則由于時間久遠以及資料的缺乏,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無論上述哪種假設成立,都可以反映出一個事實:國內編譯者整體上傾向于使用“原始基督教”一詞,認為它相較于“早期基督教”更加接近恩格斯本人的原意。這起烏龍事件的始作俑者極大可能是前蘇聯的馬恩學者。從馬恩成果的編譯史來看,國內有組織、大規模地編譯馬恩著作的是以中央編譯局為開端。馬恩全集中文第1版是以俄文第2版為主要藍本進行翻譯出版的??上攵?,中文第1版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較重的前蘇聯編譯者的痕跡,其中包括用詞習慣,故而中文全集第1版使用“早期基督教”一詞,應該是承襲了前蘇聯學者的習慣。前蘇聯馬恩著作的編譯者在編譯馬恩著作的時候,曲解了恩格斯本人的原意,草率地使用“早期基督教”一詞來指稱恩格斯的特定的研究對象,同時中央編譯局組織編譯時,未能甄別也一并吸納。中央編譯局在組織編譯馬恩全集中文第2版時,情況已有所變化。在參考資料方面,雖然主要以中文第一版為基礎,卻有效地融合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第2版和德文版的相關信息。我們認為,新的資料的輸入有效地削弱前蘇聯文本和習慣的影響,中文全集第2版譯文正式使用“原始基督教”一詞并延擴到其他類型的文本。由此可知,國內的編譯者更傾向于認為,“原始基督教”一詞更能準確的表達恩格斯本人的意思。

無獨有偶,恩格斯著作的英語編譯也有類似的錯謬。從目前手頭所掌握的資料來看,既有譯者在編譯恩格斯相應的文本的時候使用“Pr imit ive Chr ist ianit y”,也有的譯者在編譯時使用“Ear l y Chr ist ianit y”②。與國內最終合流的情況相反,國外英文學界的翻譯一直保持著分化狀況,即編譯者始終堅持使用“Pr imit ive Chr ist ianit y”或“Ear l y Chr ist ianit y”,而沒有出現最終較為統一使用某個詞表示專指的情況。有意思的是,在國外基督教歷史研究領域內,也有混用“原始基督教”和“早期基督教”兩詞的情況??梢娺@個問題本身仍然有較大分歧和巨大的探索價值。當然,有必要特別說明的是,由于筆者學力有限,未能就恩格斯著作的其他外文編譯情況做進一步考察,以窺全貌。比如作者對德文、法文和俄文的譯本情況缺乏了解,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和缺失。

二、原始基督教的基本特征

編譯者的傾向不足以成為最終的證據,唯有回到文本本身才能最終確認恩格斯的原意。在分析恩格斯的文本之前,有個問題我們必須簡單界定一下。這個問題就是“早期基督教”和“原始基督教”兩詞事實上是否有所區別?哪個與恩格斯對基督教基本特征的認知更相吻合?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在恩格斯本人的文本中予以確證。前面提到,從字面上看,“早期基督教”和“原始基督教”似乎沒有太大區別,都可以用來指稱基督教的最初階段。但仔細考察,我們不難發現二詞還是存在細微區別,集中體現在恩格斯對基督教發展最初階段的歷史評價和基本特征的認知中。

“早期基督教”和“原始基督教”都用來指稱基督教史中從耶穌傳道到逐步成為一個新宗教的最初階段。恩格斯這些文本中原始基督教的歷史跨度是清楚的。正是指從耶穌開始傳道到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合法宗教,其后又立馬晉升為羅馬帝國國教的歷史階段。從字面上來看,“早期”一詞,通常用于標識研究對象的時間屬性,其所蘊含的價值判斷意味較弱。但是“原始”一詞通常并不僅用于宣示對象的時間屬性,而是在給出時間屬性的同時也給出了價值評判,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價值判斷顯得更為主要。具體而言,“原始基督教”更能凸顯作者關于對象的欠發達和較為粗鄙的歷史評價。故筆者以為,恩格斯使用“原始基督教”一詞,正是表達其對基督教在起初的發展階段的教義、組織和儀式等宗教形式較為粗糙的基本特征的認知。

恩格斯研究原始基督教的文本《布魯諾·鮑威爾和原始基督教》寫于1882年4月,是恩格斯研究原始基督教著述的三個文本中最早的一個。在這個文本中,恩格斯借著評價鮑威爾對德國圣經批判所作出的貢獻,推出了自己關于原始基督教的獨立研究。恩格斯明確指出鮑威爾考察的是基督教的歷史起源[2]1。恩格斯在文中進一步指出,在基督教的歷史起源的問題上,他(布魯諾·鮑威爾)的貢獻比他們(列南等)的總和要大得多[2]1。恩格斯明確地指出,讀讀所謂的“約翰啟示錄”就可以對基督教最初的形式有一個觀念[2]5。從這里我們可以得知,恩格斯在《布魯諾·鮑威爾和原始基督教》中考察的正是基督教的最初的階段,是基督教的“原始”形態。與后期基督教相比,恩格斯認為原始基督教具有五個較為明顯的特征,它們整體上呈現出“原始”的狀態:

第一,信徒尚且缺乏身份的自覺。通常而言,身份的自覺往往伴隨著主體對自身歸屬的認知。原始基督教教徒大多以猶太教教徒自居,尚未實現身份的自覺。恩格斯指出,基督教只不過把自身叫作猶太派,而且這樣做好像是不言而喻的[2]15。在恩格斯看來,原始基督教徒并不認為自己創立了新宗教,而只是認識到與正統猶太教有所分別,充其量他們只是認為自己是猶太教的一個支派。恩格斯這一觀點為其他研究者所認同。他們認為,耶穌壓根就不曾意識到自己創立了一種新的宗教,其教徒也并不認為自己是屬于新宗教的教徒[3]25。我們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應該是這個時期的基督教與猶太教沒有實現完全的分化,故耶穌和他的門徒仍以猶太支派自居。

從正統的教義來看,“基督徒”一詞的意思是“基督的跟隨者(a f ol l ower of Chr ist)”。該詞的使用意味著基督徒對自身身份有了全新的認識,基督教作為一種獨立的宗教形態也最終確立?;酵缴矸莸淖杂X的實現大約在公元二世紀,體現在該時期成書的《使徒行傳》中。該書明確指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盎酵健钡姆Q謂,既是基督徒的一種信仰的宣告,也是基督徒身份的自覺的體現。我們認為,只有這種身份的自覺的實現,才意味著從心理上基督徒完全實現了與猶太教的分流,成為了一種獨立的宗教形態。

第二,社會基礎為底層群眾。恩格斯指出:基督教在其產生時也是一種受壓迫者的運動;它開始是作為奴隸和解放的農奴、窮人和無權利的人、被羅馬人征服或被他們所驅散的人們的宗教而出現的[2]21。恩格斯的這一觀點為基督教正統觀點所認同。比如,《哥林多前書》稱在蒙召的人中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這個觀點與基督教正統觀點保持高度一致,即認為原始基督教成員大多出生卑微,社會地位低下。由此可知,原始基督教的社會基礎是底層群眾。從文化素養角度來看,這個群體完全無法獨立完成龐雜卻精致的宗教體系的建構,故而此時的基督教從多個側面來說都較為原始,給人以形式粗糙的感覺。筆者認為“粗糙”是原始基督教特征的基本底色,這也正是恩格斯傾向于用“原始”來評價此時的基督教的重要原因。

第三,民族底色淡化,世界化趨勢明顯。原始基督教脫胎于猶太教,自然保留了大量猶太教傳統和濃郁的民族特質。我們認為,原始基督教誕生的歷史契機應該是,隨著外族頻繁入侵,猶太教對猶太民族的統攝能力逐步喪失。歷史上猶太民族曾經多次遭受外來民族入侵。隨著反復入侵,猶太民族不止一次喪失獨立,猶太教對猶太民族的統治力也逐步被無情地消磨殆盡。隨之而來的是,猶太教不斷分化,新的宗派不斷產生。正如恩格斯敏銳指出的那樣:原始基督教產生的年代,宗派是無窮盡的[2]14。

但是,原始基督教已然蘊育有世界化的因素,而且這一傾向日漸明顯。恩格斯指出,由于否定一切民族宗教及其各自獨有的儀式,無區別地對待一切民族,因而基督教本身就成為第一個可能的世界宗教[2]10。事實上,耶穌誕生和主要傳道地都離猶太教的圣城——耶路撒冷有一段距離,正是這段距離有效地“沖淡”了猶太教的權威,為原始基督教的誕生并轉向世界發展提供了合適的空間環境?;浇陶Q生之初即孕育有世界化的因素,隨著原始基督教徒傳道區域的擴大,他們面臨著非猶太人信仰基督教的問題。在逐步解決這些日常所面臨的問題過程中,基督教的世界化的因素也就自然逐漸加強。此時的非猶太人教徒可能只是一個配角,但是日漸重要。隨著基督教的版圖不斷外延,非猶太基督徒日漸左右基督教發展的方向和命運,原始基督教站在了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發展趨勢的十字路口?;浇贪l展方向的迷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外在形態,造成不確切的原始觀感,這也應該是恩格斯原意用“原始”這個詞概稱此時的基督教的一方面原因。

第四,宗教形式粗糙。宗教形式包含教義、教儀和教規等。通常而言,制度性宗教必然具備理論化和體系化的教義體系,其中教義是首要架構。一般情況下,宗教教義是逐步搭建和完善的。此時的基督教雖然具備最為基本的教義思想,但是教義體系卻尚未成形。故恩格斯指出,基督教是用我們所見到的一種最粗糙的形式來表現的,始終只貫穿著一個教條:信徒因基督犧牲而寬宥[2]15。同時,恩格斯還指出,原始基督教教義應該處于萌發的狀態[2]8。恩格斯所指的教義的萌發應該是指原始基督教有異于猶太教的教義出現,只是這種教義尚且處于相對粗糙階段而略顯“原始”,離理論化和體系化的教義形態相距甚遠。這應該也是恩格斯用“原始”去評價此時基督教形態的最為主要的原因。

恩格斯認為,此時基督教形式粗糙,一方面是因為基督教教義的某些重要內容仍然缺失,同時某些教義彼此間相互矛盾。恩格斯指出,粗野的、荒唐的信條、教條——還只是萌芽,可是從所謂基督教道德而來——只不過是禁制肉欲而已;另一方面,這些信條、教條中卻有很多的幻象和預言[2]6。但是,此時基督論等核心神學思想已然孕育,只是與之相適應的理論體系尚未完成。當然,有些重要教義此時還沒有出現。恩格斯指出,關于原始罪惡——沒有一點跡象,沒有關于造物主的話[2]15。原始基督教教義的粗野,是恩格斯認為原始基督教的宗教形式粗糙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包含著恩格斯對原始基督教的重要的價值評判。

至于說其他的宗教要素,如教會組織和教會制度則完全還沒有建立起來。原始基督教應該還沒有建立教會制度,但是也應該存在某種形式的教會架構。只是此時的教會架構所擁有的權力和承擔的責任應該與后期教會架構有所區別,比如耶穌的兄弟雅各就是耶路撒冷教會的主教。但是以我們的理解,雅各應該只是基督教耶路撒冷社區的負責人,只負責基督教社區日常運作,還不具備后期教會那些主教的特征,如具有絕對的權威等?,F有研究表明,直到第一世紀末,教會的機構才真正出現,那個時期教會出現了不能被免職的教會核心——主教。然后才有圍繞主教的系列安排,教會才逐步臻于完善。有學者就此指出,到第二世紀中葉,教會迫于形勢需要加強中央集權,最顯要的主教具有無限處理紀律的權力[4]261。在基督教發展史中,宗教形式是在應對社會需要的過程中逐步完善的。例如,伴隨世界化過程,教會需要組織力量與反基督教論敵進行論戰并反對教會分裂,在這個過程中,教會組織和功能逐步加強。

第五,反抗壓迫的革命傾向。原始基督教具有反抗壓迫的傾向,還一度成為猶太民族反抗壓迫的力量。原始基督教的抵抗色彩已經確立,但尚未完全產生相對應的組織形態和觀念。在恩格斯看來,此時的原始基督教雖然具有反抗壓迫的精神和動機,但在反抗的路徑和手段等方面仍然較為原始,它與國際工人協會的地方支部一樣,是較為原始的抵抗組織。恩格斯指出,假如你想要清楚了解最初的基督教教會史,那么你別把他們和現在的教區相比,不如說它們像“國際工人協會”的地方支部[2]14。通過將原始基督教與國際工人運動“地方支部”進行比較,恩格斯認為原始基督教抵抗運動的組織形式也是原始的。

總之,在恩格斯看來,原始基督教只是一個從觀念到組織上都尚未完成獨立建制的猶太宗教支派,宗教形式較為粗糙。筆者以為,從教義上看,原始基督教的教義大部分脫胎于猶太教,同時兼容并包了地中海東岸其他神秘宗教類型的教義。但是這種兼容并包的整合尚未有效進行,未能實現教義體系的理論化和系統化,從而顯得粗糙不堪,給人以“原始”的觀感。同時,作為一種尚未自覺的新型宗教,原始基督教內部組織尚未完成建構,獨立的組織架構也未定型。此外,規范化的教儀相對缺失,與獨立的制度性宗教形態相去甚遠?;诖?,認為原始基督教較為“原始”,應該是恩格斯文本的應有之義。綜上所述,基于對原始基督教基本特征的深入研究,我們認為,恩格斯使用“原始”一詞是對此時基督教的恰當評價。這個觀點也為其他材料有力地證明了。鄭建業指出,恩格斯是使用德文“Ur christ ent um”指稱此時的基督教的[5]21-33。該詞與英文“Pr imit ive Chr ist ianit y”一致,翻譯成中文正是“原始基督教”的意思。

三、原始基督教的革命性內涵

在基督教研究中,原始基督教是否具有革命性也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一方面,部分學者肯定原始基督教具有革命性質。如考茨基的《原始基督教之基礎》、羅伯遜的《基督教的起源》和北京大學主編、1977年出版的《歐洲哲學史》等書,均認為原始基督教具有革命性質。另一方面,部分學者卻否定原始基督教具有革命屬性。比如楊真對原始基督教的革命性質就予以否認,他在《基督教史綱》中指出初期基督教不是革命運動[6]46。

那么,恩格斯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從文本的分析來看,恩格斯是肯定原始基督教具有革命特性的,并始終認為原始基督教是一種革命運動。恩格斯還把原始基督教與現代工人運動相比較,以凸顯二者所具有的反抗組織的特性。恩格斯指出,作為社會下層的反抗組織,現代工人運動和原始基督教始終是被主流社會所迫害和排擠的[4]21。恩格斯同時還指出,基督教同其他任何大的革命運動一樣,也是群眾創造出來的[2]15。在后來的論述當中,恩格斯進一步指出,事實上,跟強大的世界做斗爭以及同時在革新者內部作斗爭,這在原始基督教教徒和社會主義者都會共同面對的問題[2]35。為此,筆者認為,恩格斯反復把原始基督教教徒和現代工人運動進行比較,目的是肯定原始基督教所具有的革命性質。

事實上,恩格斯還在多個文本當中均把原始基督教與現代工人運動進行比較,充分肯定了原始基督教的革命性質。恩格斯在論述原始基督教的革命內涵的時候一直將其與現代工人運動進行比較,認為二者在革命基礎、革命目的、革命行動和革命命運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谏鐣降男枰?,對造成社會不公的直接原因即統治秩序提出變革訴求,是原始基督教和現代工人運動的共同點。當然,盡管二者具有相似性,也有明顯的不同,但在變革現行社會秩序的革命訴求方面卻是高度的一致。

首先,革命基礎相同——底層民眾。恩格斯指出,原始基督教與現代工人運動具有相似性,它們都是因底層民眾受壓迫而出現的。我們認為,群眾基礎相同必然導致原始基督教與現代工人運動的革命訴求也具有相似性。

原始基督教教徒多為底層民眾,這從側面反映原始基督教運動具有革命性。同時原始基督教的革命性也出現在基督教文本中。比如,曾任皇帝哈德良私人秘書的蘇維托尼烏斯著書指出,克勞迪烏一世曾驅逐猶太人出羅馬城,因為他們在基督的鼓動下經常制造動亂[7]195。這些材料不僅能夠證明原始基督教的抵抗運動確有其事,同時,還說明原始基督教運動因具有革命性而為羅馬當局所忌憚并遭受迫害。更為豐富的資料則說明,原始基督教被迫害的主要原因是其所具有的革命性,而不是文化的原因,因為羅馬帝國有較為寬容的文化政策。

其次,革命目的相似——追求解放。解放通常是指解除束縛,使主體得到自由或發展,是被壓迫階級的革命性社會運動的主要訴求之一。恩格斯指出,基督教和工人社會主義都宣傳將來要擺脫奴役和貧困[2]21。在對原始基督教的革命目的進行考察之后,考茨基指出,基督教也充滿猶太人的愛國主義和對羅馬人的仇恨。把外國之重扼,加以打碎,實是一切解放中的最初的工作[8]386。原始基督教教徒不少是猶太人,從民族利益角度來看,反抗羅馬帝國入侵正是其民族利益的一部分。事實上,羅馬帝國對猶太民族的迫害遠超歷史上其他的入侵者,因此,原始基督教反抗羅馬帝國的革命訴求也更加強烈。

盡管二者革命目的相似,但是原始基督教與現代工人運動在如何擺脫奴役和貧困的具體方法上還是有本質區別?;谖ㄎ镏髁x的立場,工人希望在現實社會中得到解放,但基督教教眾卻是期盼彌賽亞來臨,帶領他們經過千年的審判,在天國實現解脫。恩格斯指出,基督教是在來生、在死后、在天上尋求這種解脫,而社會主義卻在這個世界里、在社會改造中來尋求這種解脫[2]21。

再次,革命命運相同——取得勝利。恩格斯認為,原始基督教和現代工人運動還具有一個重要的相似點,就是革命的命運相同——最終都會取得勝利。恩格斯指出,不管這一切迫害,而且有時候還借助這些迫害,基督教和社會主義卻勝利地、攔也攔不住地給自己打通了前進的道路[2]21。恩格斯尖銳地指出,現代工人和原始基督教教徒被迫害,是因為他們的革命性運動所致?,F實生活中,基于誤解或忌憚,原始基督教受到羅馬帝國的迫害,這種迫害既有來自帝國上層的政治迫害,也有來自猶太教的文化排擠。

直到2世紀中葉,隨著教會中社會上層人士的比重明顯增加,基督教的社會地位和命運才有部分的好轉。有材料證明,在2~3世紀間,雖然迫害還時有發生,但是教會的現實境遇已經發生變化。彼時基督教實際上已不再受執政當局完全支配了。比如加利努不但宣布停止迫害基督徒,而且發還被前任所沒收的教產。但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原始基督教的革命精神也日漸消弭于無形。

最后,革命手段相同——堅決反抗。為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原始基督教進行了堅決的反抗。也正是因為堅決的反抗,基督教才反復被羅馬當局所迫害和排擠。恩格斯指出,作為社會下層的反抗組織,現代工人和原始基督教始終是被主流社會所迫害和排擠的[4]21。原始基督教的敵人正是羅馬帝國[2]35。面對強大的羅馬帝國統治當局,原始基督教始終予以堅決的反抗。事實上,這種斷斷續續的迫害和反迫害一直持續到基督教最終獲得合法身份和并被認定為“國教”為止。

有意思的是,原始基督教的教義很好地服務于這種反抗需求。比如,為了堅持反抗并保持內部的團結和社區持續,原始基督教在財產方面自然是呼吁和實踐共有財產。因為這種財產制度有利于教會將有限的財富效益發揮到最大的效益,有效地保障基督教社區持續運轉和革命運動的發展。恩格斯指出,他們無差別地鄙視一切外在的財富,而是把這些財富歸共同所有[2]25。其他研究表明,原始基督教與艾賽尼派(另一個猶太教支派)在財產政策上如出一轍,以至于有學者認為原始基督教是艾賽尼派的繼承者[3]189。二者的主要社會基礎都是底層貧困群眾,維持社團正常運作是他們共同的考慮,于是它們在財產方面的對策也是極其相似——財產共有③。其實基督教的這種財產政策一直至7世紀后才逐漸消失。但是,類似于艾賽尼派的下層派別在中世紀仍不斷出現,如在17世紀仍流行于英格蘭的第五王國派等,熱情呼吁實現原始基督教的財富模式,并愿意為之奮斗[3]132。

由此觀之,在恩格斯看來,原始基督教是革命性的社會運動。原始基督教是通過在社會底層群眾中激發渴望彌賽亞的社會變革運動,逐步實現在社會立足進而壯大的目標。原始基督教社會革命運動的技術路線是支持底層社會的變革運動,切實地變革羅馬帝國的社會狀態,進而改變自身的社會處境。

四、余論

通過對原始基督教的深入研究,恩格斯為我們呈現出了唯物史觀視域中的原始基督教的特征和革命性質。恩格斯對原始基督教的研究有效拓展了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我們也注意到,恩格斯的有些研究成果與后續其他學者的研究存在較為嚴重的出入。例如,恩格斯認為《約翰·啟示錄》應該是成書最早(成書約在公元69年前后)的新約經典,但這個觀點為現今圣經研究者所否認。恩格斯的研究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無產階級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使之達到新境界?;陉P注重點不同,馬克思在宗教研究方面多作結論性評判,缺乏對宗教史的深入考察,而恩格斯對于原始基督教史的研究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格局。恩格斯的研究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歷史內涵,使得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歷史基礎更加扎實。

其次,推進了科學的圣經批判研究。圣經批判是歐洲啟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恩格斯的圣經批判研究開創了科學圣經批判的先河,比如對耶穌歷史屬性的探索一直是國際上圣經批判的焦點。在該領域,在恩格斯之前,以鮑威爾為代表的虛無主義者認為歷史上根本不可能存在耶穌,耶穌只是神話傳說,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刻意虛構的結果,從而否認歷史上耶穌存在的可能性。這種觀點被恩格斯予以理性的批評,他認為鮑威爾的觀點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撐。與鮑威爾觀點相反的是杜平根學派的圣經批判研究,他們從信徒的角度出發,試圖拋棄圣經中明顯的虛假材料,但保留圣經中絕大部分的材料,并把它們當作信史資料。比如,他們承認四福音書不是目擊者轉述而是對已軼材料的加工等。在耶穌的問題上,他們不但肯定耶穌的存在,同時,重點強調耶穌的神性。在進行大量獨立且深入的研究之后,恩格斯認為歷史上耶穌存在,但是同時也堅定地反對杜平根學派所強調的耶穌神性。恩格斯的研究加之其后德國的圣經批判的深入開展,最終引發了學界蔚為大觀的探尋歷史的耶穌科研運動④。恩格斯的系列研究為科學的圣經批判提供了最為基礎的原則,指出了基于歷史事實對圣經進行批判研究的必要性,從而開啟了科學的批判圣經的研究范式,在國際上影響深遠,價值不可估量。

最后,恩格斯對待宗教的理性態度,對當今我國的宗教工作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恩格斯對待宗教的理性態度表現為能夠從歷史事實出發客觀地評價原始基督教。相應地,無產階級政權也應該理性的對待宗教。恩格斯對宗教的理性態度為當前我國開展宗教工作提供了啟示。由于對待宗教問題過于理想化,我國在處理宗教問題上有過冒進的歷史教訓。我們認為,面對宗教將長期存在的歷史事實,對待宗教應該持理性態度。當前,我們應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引導信教群眾熱愛祖國,推動宗教界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注釋:

①羅伯遜:《基督教的起源》,宋桂煌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58年版;考茨基:《基督教之基礎》,葉啟芳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55年;伯德:《早期基督教》,周嫄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HENRY KUHN,A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PRIMEITIVE CHRISTIANITY.THE WEEKLY PEOPLE.APRIL,12,19,1924.和C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 COLLECREDWORK(Vol ume 27)[M].NEW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90,445.

③依據對待羅馬帝國統治者的態度,彼時猶太民族分化為主張合作的希律黨、反對但主張堅守猶太律法的法利賽派和主張對抗的奮銳黨。奮銳黨主體為下層群眾,依照他們各自主張又可以分化為吉拉德派、西卡里派和艾賽尼派。死海古卷資料顯示,艾賽尼派的不少主張跟原始基督教教義相近,所以也有學者主張原始基督教和艾賽尼派之間具有傳承關系,但是這個問題未能得到進一步確證。

④歷史的耶穌研究運動是指國際圣經研究界發起探索耶穌歷史性存在的學術思潮。19世紀該問題在整體上呈現三種相互差異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耶穌只是神話學說,歷史上并不存在耶穌。布魯諾·鮑威爾持這種觀點。第二種觀點肯定耶穌的歷史性存在同時肯定耶穌的神性。杜賓根學派基本上屬于這個派別。第三種觀點認為耶穌只是歷史人物,應該否定其神性。第三種觀點為恩格斯所提倡。這個問難在恩格斯時代其實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以至后來國際上出現了聲勢浩大的歷史耶穌運動?,F在這個爭論基本塵埃落定,恩格斯的觀點在整體上占據主流。

猜你喜歡
耶穌基督教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作再評價
基督教與葡萄文化——以《圣經》為中心的考察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吃不下早飯”的恩格斯
楊岳赴蘇北調研農村基督教工作
一次彎腰等于十八次彎腰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我對每個人說再見
英國耶穌受難日
試析多神教學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論文之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