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現數學王國的“美”

2021-01-21 10:51陸秀玲
啟迪·中 2021年12期

陸秀玲

摘要:數學,一個另大多數學生望而卻步的名字,甚至成為很多人學生時期的噩夢,之所以有這樣的痛楚,關鍵是因為沒有挖掘出數學王國的魅力。想要學生帶著興趣,飽含熱情的去學習數學,那就要讓學生發現枯燥無味的數學中也蘊藏了無數的“美”。

關鍵詞: 簡潔美 統一美 相似美 運算美 聯想美

單調的數字、乏味的字符、枯燥的運算,曾經有多少人將這些看成是學生時期的“咒語”,很少有人喜歡遨游數學王國,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探究挖掘過數學王國的魅力呢?其實,發現數學之美是進行數學創造的一把鑰匙,有多少數學領域的偉人,正是拿著這把鑰匙,成功開啟了數學創造的大門,從而豐富了人們的認知,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少年時代的高斯利用了數學的對稱之美迅速巧妙地回答了從1到100的連續自然數之和是5050的難題;畢達哥拉斯在應邀參加的舞會地面上感受到了數學“形”與“數”的結合之美,從而發現了勾股定理。新課程標準強調,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可長期以來,我們都只顧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使他們陷入題海,時刻在解題旋渦中掙扎,完全忽略了數學美學的教育,這毫無疑問成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絆腳石,從而使得他們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走的異常艱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變的至關重要。

那么,什么是數學美呢?數學美含義廣泛,包括簡潔美、統一美、相似美、運算美、聯想美等內容,在熟知數學美的基礎上,通過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向大家介紹數學美之所在,并將數學之美融入日常教學中,從而讓學生發現數學之美,感受數學之美,享受數學之美。

一、簡潔美寓意深刻

數學的簡潔美是人所共知的,它美在用簡便的方法解決難題,也美在用簡單的符號表示復雜的實際問題,數學的每一個符號都蘊含著深刻的科學含義。如果一位學生用新穎而簡潔的方法解答出困難而復雜的習題,那么老師在批閱過程中定會享受到美,這種直觀的享受,應該分享給學生,啟發他們自己去發現美、創造美;反過來,學生做練習因繁雜而受阻時,老師必要的點撥使之化繁為簡,學生頓時豁然開朗,這不也是美的享受嗎?關鍵是作為老師應不失時機將其融入日常教學中。

例如習題:已知,求的值。學生在求解該題時,往往會先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再通過代入的方法得到的值,這樣的方法固然沒錯,但毫無疑問,對于學生說,計算量是龐大的,大部分學生會半途而廢。此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換一種思維方式,用整體的理念來解決該題,過程如下:

顯而易見,這樣簡潔的解題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大大的減少計算量,提高準確率,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簡潔美。

二、統一美貫穿始終

數學的發展史就是統一美的追求史。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數學公式、數學法則都是相互關聯的,在一定的條件下,都屬于某個統一體的部分知識點。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將抽象的代數語言與直觀的圖像結合起來,既可以把圖形的性質問題轉化成數量關系來研究,也可以將數量關系的問題轉化成圖形性質來研究,用統一的思想靈活轉換數與形,以形助數,以數輔形,這種“數形結合”的思維方式,也是數學統一美的體現。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與二次函數的圖像與軸交點坐標的關系;一次函數的圖像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的關系等等。學生如果能將“數形結合”的思想靈活運用于解題過程中,那么必能感受到數與形的統一美。

三、相似美解題源泉

提到相似美,大家很容易與幾何掛上鉤,全等三角形與相似三角形的相似之處,平行四邊形與菱形的相似之處等等,這些都離不開數學的相似美。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的解題就是在利用相似美進行模仿推理,通過搜尋現有知識網絡中的相似之處,靈活機動的運用于所需解決的問題上,那么,難題也瞬間變得像“老朋友”那樣親切。

例如在整式乘法的運算中,離不開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運用,但在實際作業中,并非所有的題目都是直接運用公式進行計算的,這時,我們需要引導學生,用相似的思想解決遇到的問題。比如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乘法公式計算,學生一開始不知如何解決問題,因為無法直接運用已知的乘法公式進行計算,這時老師可以啟發學生注意平方差公式中這兩項的符號特點,在這兩個因式中的符號怎樣?學生很快明白:“是同號,是異號”。接著又問在這兩個因式中,哪些項是同號,哪些項是異號呢?學生也很快反應:“項是同號,項是異號”,那么我們可以運用相似的理念,把看作平方差公式中的,看作平方差公式中的。那么應該怎么辦呢?這時可以通過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自主解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后,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演解題過程。

四、運算美互逆印證

數學的可逆性在日常教學中隨處可見,例如計算中的乘法與除法,定理中的勾股定理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我們在課堂上也有“減去一個數,等于加上這個數的相反數”的理論,這些熟悉的教學內容,不都是數學互逆之美的體現嗎?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對多數逆運算常常感到困惑。例如計算,可以說所有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但在教學將進行因式分解時,不少學生覺得無從下手,正確率不高。從學生思維心理分析,在于他們形成思維可逆心理過程的困難性,一般學生可逆思維能力弱,他們對逆運算的認識就表現得緩慢、遲鈍,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從心理學角度進行教材研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地促進學生的逆向思維,才能更科學更牢固地幫助學生掌握逆運算。

五、聯想美滲透創造

在觀察的基礎,對應研究對象的特點,聯系已掌握的知識、經驗進行想象的思維方法就是聯想。聯想是一種自覺的和有目的的想象,它與舊知識的記憶和新知識的認識有關,具體解題時,必須作一些等價轉化來引起我們對已學過的定理、公式、習題的聯想,從而探求出解題的思路和方法。下面介紹幾種在平時解題教學中常用到的聯想方法:

(一)接近聯想:由數學定義或公式的結構或形式相似而引起的聯想。這是最基本的聯想,也是在日常解題中應用最廣的聯想。例如以下習題:

觀察下列等式:

從作業情況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好的解答第一題,通過對已知等式的觀察,運用接近聯想的思維方式,得到答案為。而在解答第二題時,很多同學則受阻。事實上,學生若能感受到所求式子的形式接近于規律公式中的時,那么此題迎刃而解,想要運用規律解題,我們還缺公式中的,我們利用乘除法運算的可逆性,解決該題:

(二)類比聯想:指根據不同對象的某一相同或相似屬性而做出的聯想。想要遨游數學這片知識的海洋,離不開聯想這雙翅膀,想要從更高層次上掌握數學知識,必須不斷的獲取新知識,而應用類比聯想的方法,可以幫你更好的接受新知識。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適當運用類比的聯想方法,對學習新知識和探索解題方法都有較好的效果,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也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學習分式加減法運算時,我們可回顧:分數是如何進行加減法運算的?(1)同分母分數加減法:,。(2)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它們的計算法則是什么?由此引導學生:分式如何進行加減法運算?并由學生根據分數加減法運算法則得到分式加減法運算法則,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提高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我們利用類比聯想的方法,讓學生溫故而知新,實現了知識的正向遷移。

(三)發散聯想:在解決數學問題時,要注意信息之間的共性,揭示隱含信息的特性,借助于聯想用作啟發、誘導,以尋求思維的變異和發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從一個角度看是一種狀態,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另外一種狀態,要通識廬山的真面目,就必須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考察。比如習題:若關于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滿足與的和為2,求的值。利用發散聯想,多角度看題,尋找不同的解題思路,可得三種不同的解法。方法一、通過計算二元一次方程組,得到用表示與的解為,再將該組解代入中,得。方法二、將二元一次方程組的一式乘以3,二式乘以2,這樣使得方程組中的系數均為6,即得到新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將兩式相減,可得到只含有與的方程,再利用條件,易得,將所得值代入原二元一次方程中組中的任意一個方程,即可得。方法三:直接用原方程組中的二式減去一式,可得,等式兩邊同除2可得:,又因為,所以得,直接解得。

數學的發展建立在社會需求上,最終又應用于社會,人們在不斷的探索中,才發現了數學美,也正因為數學美,才讓更多的人投入到數學的研究中去。數學的美,千姿百態,曲線之美、理論之美、方法之美等,無處不在。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它們的存在和意義呢?紐帶就是教師!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深刻的理解數學之美,并將這種抽象的美感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更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借助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以更直觀的方式教會學生感受數學也可以是美好的,有趣的,從而讓學生感受數學美之所在,激發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熱情,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也享受到數學的美,自此開啟數學課堂教學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初中數學教與學》

2.《江蘇教育研究》

3.《江蘇教育》

4.《數學學習與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