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基于“歷史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

2021-01-22 01:56楊海征
江漢論壇 2021年12期
關鍵詞:歷史意識實踐性主體性

摘要:在馬克思思想研究中,意識形態概念已經被搞得晦澀難懂,遠遠超出了馬克思思想的本意。馬克思建構“歷史科學”的動機源于其青年時期的危機經驗,這些危機經驗使他堅信,要通過徹底或可靠的歷史反思來反對被破壞的時代中的意識形態因素。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用自己的實踐概念清算“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剖析費爾巴哈,在批判舊世界中概括了意識形態的多重屬性。借助于意識形態概念,馬克思反思了社會歷史領域的主體性原則和解釋方法,超越了歷史意識對形而上學的迷戀,實現了在人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這不僅凸顯了意識形態概念的辯證法立場和歷史性維度,而且賦予了意識形態概念以實證科學方法和唯物主義基礎。

關鍵詞:意識形態;歷史意識;實踐性;主體性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中國社會思潮的意識形態性質研究”(項目編號:19MLA001)

中圖分類號:B0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1)12-0053-06

在20世紀哲學向語言學轉向之后,馬克思作為現代意識形態理論第一人雖然得到了某種肯定,但對于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獨特性,人們并未真正把握。由于錯失了馬克思的歷史科學之路,特別是由于未能真正認識馬克思關于解釋世界與改造世界的關系的思想,以及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已經展開的對經驗論和唯心主義方法的批判,后來西方主流的意識形態理論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馬克思所批判的經驗主義、實證主義和唯心主義方法的延伸或變形。如,阿爾都塞認為意識形態并不能再現個人生存的真實關系,而僅僅是一種想象關系;盧卡奇對意識形態的理解是黑格爾化的“總體意識”的一種變形性延伸;葛蘭西是在啟蒙哲學模式中闡釋了他的文化霸權理論;馬爾庫塞從技術理性的思路理解意識形態,他的意識形態理論是“泛意識形態化”的結果。① 這幾種理論在發展中日益顯露出其批判動力消耗殆盡,并引發了威廉斯、霍爾、伊格爾頓、詹姆遜、麥克萊倫等英美學界一些研究者對文化意識形態問題域的再發現、再建構。但是,遺憾的是,這類再發現、再建構仍然未能真正切中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核心,因而也未能真正克服其理論困境。在當今中國社會發生著巨大變化,中國社會科學正在進行話語體系建構之際,我們需要厘清意識形態概念的復雜性②,重新認識起始于《德意志意識形態》之中的“歷史科學”所論述的意識形態概念,這無論是對中國社會科學的健康發展還是對社會共識的凝聚,無疑都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

一、歷史意識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原初涵義

馬克思最初把意識形態作為一個思想概念加以使用,即把意識形態概念當作一個形而上學的概念。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態”就是“形而上學”,他的這種觀念與同時代的其他學者是一致的,如他所言:“我們決定共同闡明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的意識形態的見解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這個心愿是以批判黑格爾以后的哲學的形式來實現的?!雹?之所以要清算從前的哲學信仰,一個根本的理由就是,馬克思試圖建構一門與思辨的“歷史哲學”相對的實證的“歷史科學”④,目的是搞清楚人類社會“往何處去”的問題,由此也就形成了馬克思批判的問題域:消除異化、實現人的解放的命題。概言之,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神圣家族》等著作中對國家、法律、宗教的批判實際上包含著意識形態批判的基本思想,并直接推動了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形成。

實際上,馬克思的這個設想可以追溯至“德法年鑒”時期,他在1843年9月致盧格的信中寫道:“我們就能用一句話表明我們雜志的傾向:對當代的斗爭和愿望作出當代的自我闡明(批判的哲學)。這是一項既為了世界,也為了我們的工作。它只能是聯合起來的力量的事業?!雹?在這里,馬克思概括了以對時代問題的意識為導向的批判哲學的一般特點。首先,批判哲學的主體是無產階級,批判哲學的任務是喚醒工人階級的自覺意識。其次,批判哲學的重要對象是意識形態。最后,批判哲學的結果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從而實現自身的徹底性和科學性。⑥ 為此,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概念所表達的歷史意識,已構成了一種歷史科學批判的視角:歷史科學必須從整個歷史視角出發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包括對意識形態作批判性認識。

馬克思使用“意識形態”這個詞時已是理直氣壯,但實際上,“意識形態”是一個18世紀的新造詞。這個新造詞進入政治舞臺適應了有關歷史事件不斷加速發展的新經驗,也由此變成為一個飽含虛幻成分的形而上學概念。也就是說,它不再只是指觀念學,而且也指觀念本身,即指一批據稱是錯誤的、脫離政治生活實際現實的觀念的主體。⑦ 因此,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序言中說道:“迄今為止人們總是為自己造出關于自己本身、關于自己是何物或應當成為何物的種種虛假觀念。他們按照自己關于神、關于標準人等等觀念來建立自己的關系。他們頭腦的產物不受他們支配。他們這些創造者屈從于自己的創造物。他們在幻象、觀念、教條和臆想的存在物的枷鎖下日漸委靡消沉,我們要把他們從中解放出來。我們要起來反抗這種思想的統治?!雹?/p>

在馬克思看來,“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類史,因為幾乎整個意識形態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意識形態本身只不過是這一歷史的一個方面?!雹?因為,新世界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的,因而批判哲學在推陳出新的每一個環節,從政治批判到意識形態批判,再到政治經濟學批判,逐步構建起一種超越經驗論和唯心主義的“歷史科學”的理論框架。由此可見,馬克思把“意識形態”從“社會意識”中分離出來,也屬于一種歷史意識。

如同“批判哲學”一樣,諸如異化、階級、革命、進步、解放、發展以及時代精神等,也都是一些動態的概念。這些概念或是在18世紀隨著“意識形態”等說法一起出現的,或是被注入了新的涵義,而這些語義迄今一直有效。另外,這些概念后來也成了馬克思哲學的關鍵術語,同時也是從概念史角度來把握隨著西方文化的現代歷史意識的出現而形成的意識形態問題。也就是說,哲學的真正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它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在這一過程中,意識形態則構成了真理全體的部分要素,但這些要素是異化地、顛倒地、歪曲地、幻象地、錯覺地反映特定社會的本質。因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而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僅僅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因此,只要不再有必要把特殊利益說成是普遍利益,就可以把一切意識形態家的幻想、玄想和曲解的思辨之馬,那種自由奔馳的整個假象從歷史上消除了。由于歷史活動無非是群眾的活動,而隨著私有財產在自己的國民經濟運動中自己使自己走向瓦解,“無產階級執行著雇傭勞動由于為別人生產財富、為自己生產貧困而給自己做出的判決,同樣,它也執行著私有財產由于產生無產階級而給自己做出的判決”,“所以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雹?由此,馬克思便澄清了那種高度敏感的“自我意識”,以及直到我們的時代仍在不停地努力確證的“虛假意識”。

對于虛假意識的批判,盡管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奇引證了馬克思對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和批判理論,但他論證的邏輯卻源于席美爾的客觀文化思想和韋伯的合理化理論。因而他的物化現象和物化意識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關系的結構中推演出來的,更重要的是他的物化概念不是馬克思所指認的交換中出現的生產關系物化,而是物質生產本身的技術方式所導致的非人化和合理化。所以,雖然盧卡奇從“解蔽”維度出發,認為拜物教是一種遮蔽現實的意識形態,但他仍然流露出一種對于黑格爾的“總體性”的崇拜,強調只有在“總體性”之中才能穿透籠罩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拜物教,看到資本主義只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階段而絕非歷史終結的真相。

二、實踐性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建構原點

馬克思是讓意識形態脫離外在于它的歷史規范的影響,并在這個過程將其升格為哲學問題的第一人。當然,在批判傳統的過程中——這種傳統批判地吸收了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的經驗,也是對現代自然科學發端的一種反應——近代哲學亦提出了有關意識形態的自我理解的問題。但是,直到19世紀中期,德國意識形態的代表們要求確證自己的問題才十分突出,因為他們都認為把哲學、神學、實體消融在自我意識中,人的解放就可以實現了。所以,他們才會把意識形態作為其哲學的基本問題加以探討。在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的時代,“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11},意識形態必須在自身發生分裂的情況下鞏固自己的地位。人們終于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有關于此的憂慮被馬克思看作是“哲學未能解決這個任務”。由于意識形態意識到自身,所以它會產生自我確證的要求,馬克思稱這種要求是對哲學的要求,即“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他認為,哲學面臨的一項使命是把握時代的問題,“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的最實際的呼聲?!眥12} 而做到這一切就必須對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意志意識形態進行批判。他深信,“凡是把理論誘入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眥13} 因此,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呈現為一種元批判,即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意識形態概念的前提加以以澄明、加以“去蔽”的徹底批判方式。{14}

馬克思首先發現,實踐性乃是批判意識形態的原則。根據這個原則,他從現實中的個人的現實活動出發,把這個現實世界理解為現實主體在既定條件下活動的結果,即這是一個進步意識與異化精神共存的世界。因此,有關意識形態的最初探討,即已包含著對意識形態的批判。馬克思是從人的現實處境出發,因而可以在社會生活內部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并充斥著關系到“主體—客體”的結構,他稱之為實踐性。他認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環境下繼續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境?!眥15} 在描繪社會生活的外觀時,他用“人”和“環境”來解釋“實踐性”:“由此可見,這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眥16} 就此而言,馬克思通過實踐性原則將意識形態納入到了社會生活之中。因此,在考察時代變革時,我們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眥17}

其次,馬克思區別了社會意識與意識形態,將社會的精神生活分成三種類型:日常的精神生活過程、意識形態、科學。同時他指出,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種對抗形式,因而對于在此之前那些力圖否認社會變革的意識形態,與在一定程度上猜測到矛盾和變革的因素是混雜在一起的資產階級的理論學說,也需要鑒別出其中的科學因素,并且強調社會科學要以實證科學的方式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由此,“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眥18} 這里涉及到實踐主體能動性的關聯結構。為了“使現存世界革命化”,要求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是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這種歷史觀“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19} 在分析費爾巴哈的基礎上,馬克思把德國唯心論自我意識的實踐轉化為“社會化人類”的實踐,指出人的感性現實差別決不是財產、資本、金錢、雇傭勞動的主體想象中的幻影,而是存在和思維之間、意識和生活之間的差別,這種差別“是工人自我異化的十分實際、十分具體的產物。因此,也必須用實際的和具體的方式來消滅它們,以便使人不僅能在思維中、在意識中,而且也能在群眾的存在中、在生活中真正成其為人?!眥20} 進而他確證解決思維與存在的對立絕對不是認識的任務,而是現實生活的任務,只有借助人的實踐力量才有可能完成這個任務。

進而言之,實踐性原則還確立了意識形態的認識屬性。這一點首先適用于既揭開意識形態的面紗又解放了認知主體的歷史科學?!叭绻@些個人的現實關系的有意識的表現是虛幻的,如果他們在自己的觀念中把自己的現實顛倒過來,那么這又是由他們狹隘的物質活動方式以及由此而來的他們狹隘的社會關系造成的?!眥21} 意識形態概念是以肯定認識的主體為前提的。一方面,意識形態概念建立在一定階級的特殊利益基礎之上,而這種特殊利益認定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對的;另一方面,它要求奪取解放者的地位,在政治上利用一切社會領域來為自己的領域服務,從而取得普遍統治。因而,“進行革命的階級,僅就它對抗另一個階級而言,從一開始就不是作為一個階級,而是作為全社會的代表出現的,它以社會全體群眾的姿態反對唯一的統治階級?!眥22} 這意味著意識形態是一個矛盾概念,它只有在階級對立中接近真理,片面地、孤立地、獨立地、暫時地反映特定的社會生活。因此,“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眥23}

對馬克思而言,貫徹實踐性原則就意味著堅持分工的原則。只有在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的分工出現之后,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如神學、哲學、道德等。正是分工才使得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三個因素的矛盾不僅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就是說,受分工制約的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產生了一種社會力量,即擴大了的生產力,這是某種異己的、在他們之外的、不再能駕馭的力量,使自己自由存在的并且同現存的生產方式相矛盾的意識,它不僅僅構成宗教和哲學,而且也構成國家。因此,思想的歷史證明,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得以改造?!霸诓煌呢敭a形式上,在社會生存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的,表現獨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筑?!敝灰毤臃治?,“這種遮蔽著階級斗爭和這個時期特有面貌的假象就消失了”{24}。這表明意識形態不僅具有歷史性,也具有階級性,“資產者的假仁假義的虛偽的意識形態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冒充為普遍的利益”{25}。當然,作為思想的生產者進行統治,他們調節著自己時代的思想的生產和分配;在階級內部,并非統治階級的利益都被它的意識形態家有意識地代表。但無論如何,思想的生產者的觀念總是自覺與不自覺地代表本階級的利益。這是因為特殊利益必定要帶著表明沒有利害關系的意識形態的名稱,以至于意識形態家沒有意識到被統治階級的利益所征服。馬克思說:“這種利益是如此強大有力,以至勝利地征服了馬拉的筆、恐怖主義者的斷頭臺、拿破侖的劍,以及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受難像和波旁王朝的純血統?!眥26}

在社會生活中,意識形態表現為“拜物教意識”;在思想觀念中,意識形態表現為“意識異化”。這是因為那些意識形態家沒有意識到思想觀念是從現實中抽象出來的,因而將抽象概念與具體實在并列,以至于在思想觀念多級抽象的過程中,將其變成“懸浮于空中的意識形態的領域”,變成完全脫離生產它們的物質生產條件的神秘印象的東西。這些神秘印象的思想觀念進一步被確認為變革社會現實的力量,借助于這種從一開始就撇開現實條件的本末倒置的做法,他們就可以把整個歷史變成意識的發展過程了。所以,馬克思一語道破了意識形態的本質:“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而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眥27} 馬克思的實踐性范疇指出意識形態不僅植根于經濟,而且它在表現形式上依賴并折射現實物質條件,以一種“歪曲”“虛幻”“倒立”“表象”的形式反映現存事物。他進而提出,革命哲學家須拿起批判武器,揭露統治意識形態掩蓋矛盾、蒙蔽群眾的各種伎倆,以期摧毀產生意識形態的現存物質秩序。但是,恰恰這一點不僅沒有被過去的意識形態家意識到,也沒有被當今的意識形態家始終和必然地意識到,他們只愿在自我欣賞的環境中生活,只有在雙重和三重的反映而被削弱或者被故意歪曲所得到的主觀印象的折射中才能表征現實,而現實無非是一種通過意識形態的自我意識的顯現而已。

因此,馬克思的歷史科學研究是無產階級比資產階級在理論上已經有了更明確的階級意識的時代的產物。雖然他的歷史科學研究代表了無產階級,但不只是代表無產階級的現實利益,而是代表無產階級的自覺階級意識,“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后消滅階級”{28}。所有這一切都表明,“歷史科學”達到了科學性和階級性的統一,是表達無產階級自覺階級意識的科學理論。

三、主體性批判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最純粹的表達

在現代,宗教生活、國家與社會以及科學、道德和藝術等體現了主體性原則,即“主觀自由的法,是劃分古代和近代的轉折點和中心點”{29}。黑格爾的這種說法成為新世界形式的普遍而現實的原則,而它們在哲學中表現為這樣一種結構,即笛卡爾“我思故我在”中的抽象主體和康德哲學中絕對的自我意識。馬克思對這樣的主體哲學進行了批判和反思?!叭俗鳛閷ο笮缘?、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眥30} 他將涉及到認知主體的自我關聯結構通過實踐轉化為現實的人而把握自身,從而在人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里,他提出了一種新的實踐概念,用以代替形而上學傳統中的思辨的實踐概念,從而奠定了這種新的實踐哲學的基礎。他的實踐概念分為不同的環節,不僅將勞動的物質前提和自然能力,而且將物質關系的社會性都統一于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社會實踐之中,并且通過實踐環節將意識形態范疇納入到他所說的社會結構以及政治經濟學框架中。最終馬克思總結道:“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眥31}

直到19世紀初期,從體系化角度來看,科學、道德和藝術還分化成不同的活動領域,它們各自探討自身獨有的問題,分別為真實性問題、正義問題和趣味問題。就整體而言,知識的這些領域與信仰領域,以及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的范圍,都通過哲學加以合法化。這里我們再次看到馬克思后來所批判的意識形態表征的主體性原則。由于存在著先驗的反思——主體原則在其中似乎顯露無遺——同時要求充任科學、道德和藝術領域的最高審判者,所以,馬克思指出:“對哲學家們說來,從思想世界降到現實世界是最困難的任務之一?!眥32} 正是在此基礎上,馬克思發現,歷史上一切意識形態的斗爭,無論是在政治、宗教還是哲學的領域中進行的,它們或多或少都表現了各社會階級之間的斗爭。這一點不能說不重要,后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所探討的階級意識、文化霸權等問題就是沖著這一理論質點而來的。葛蘭西甚至進一步發揮,提出意識形態領域構成了現代世界的一個談判、協商、對話、斗爭的場所。馬克思創立“歷史科學”的目標決不僅僅是爭奪“文化霸權”,也就是說,意識形態批判是這一門科學的應有之義,但不是唯一的意義?!皻v史科學”的批判應該包括總是把某一個時代關于本時代的一切幻想當作確鑿的事實的意識形態家,譬如那些“真正的社會主義者”,他們代表所謂一般人的利益,“這種人不屬于任何階級,根本不存在于現實界,而只存在于云霧彌漫的哲學幻想的太空?!眥33} 馬克思聲明:“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同其他任何觀點比起來,我的觀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系負責的?!眥34}

然而,德國意識形態的代表們真正相信意識形態的各種抽象思想統治著現代世界。因而,他們的哲學仍然認為,“費爾巴哈的失敗的嘗試,作為一種想跳出意識形態的嘗試”{35},是一種罪惡;他們深信反對“賓詞”、反對概念的斗爭是統治世界的現實力量。馬克思從歷史回顧的角度把費爾巴哈哲學看作是意識形態的標準的自我解釋。他認為,費爾巴哈經過深入反思之后的有關主體的感性直觀的表達仍然存在著不明確的地方,因為他“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相反,德國意識形態的代表們只是抽象地發展了主體的能動的方面,而忽略了“實證的”歷史科學與“思辨的”歷史哲學的區別。但是,無論是費爾巴哈還是德國意識形態的代表們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他們都沒有意識到“精神所說的話語是一種無法理解的神秘的話語”。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而他們卻將語言變成某種獨立的特殊王國,與現實世界相分離。這種分離意味著歪曲了現實世界的語言“只存在于哲學幻想中,也就是說,只有在那種不會明白自己在想象中脫離生活的性質和根源的哲學意識看來才是合理的”。所以,這些哲學家們不去理會那因主體性原則而產生的分離所帶來的高度抽象觀念的“精神語言”。

但是,一旦意識形態被看成是獨立的特殊王國,換言之,一旦語言或思維脫離產生意義的物質生產領域,那么獨立自主創造話語就是一個純粹精神的問題,而哲學就不得不面對這種“精神語言”的挑戰。接著便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主體性原則及內在自我意識的結構是否能夠作為確定話語的源泉,也就是說,它們是否既能替科學、道德和藝術奠定基礎,也能鞏固擺脫一切物質生產的意識形態。但現在的問題是,主體性和自我意識能否產生這樣的標準:它既是從現實世界中抽取出來的,同時又引導人們去認識現實世界。就像宗教改革把肉體從鎖鏈中解放出來,是因為它給人的心靈套上了鎖鏈。在黑格爾完成的實證唯心主義之中,不僅把整個物質世界變成了思想世界,而且把整個歷史變成了思想的歷史。這是因為,“他并不滿足于記述思想中的東西,他還試圖描繪它們的生產活動?!眥36}那些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們真心誠意地把意識形態化語言或思維看成絕對真理,是因為他們給人以虛假概念、精神奴役枷鎖或顛倒現實的幻影。

一旦提出這樣問題,便說明主體性只是一個片面性的原則。費爾巴哈依據異化概念指出宗教異化根源于現實世界人的自我疏離,這實際上觸及了意識的起源與實質問題,為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提供了人本學方法論框架{37};而黑格爾指出“絕對精神”處于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并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這對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主體性原則盡管絕對能夠塑造自由的主體和進行反思,并能夠削弱迄今為止宗教所發揮的意識形態作用,但它并不能夠消除宗教意識形態的虛幻性。況且,雖然啟蒙反思的文化承認勞動為原則,但是,“由于私有財產體現在人本身中,人本身被認為是私有財產的本質”{38},從而人本身被設定為私有財產的規定其實是徹底實現對人的否定,而這一點又是啟蒙自身無法克服的。馬克思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筆記Ⅲ”中曾就此作了詳細的論述,他認為:“因為有自我意識的人認為精神世界——或人的世界在精神上的普遍存在——是自我外化并加以揚棄,所以他仍然重新通過這個外化的形態確證精神世界,把這個世界冒充為自己的真正的存在,恢復這個世界,假稱在自己的異在本身中就是在自身?!眥39} 這不僅是黑格爾的虛假的實證主義的根源,也是費爾巴哈所說的宗教的設定、否定和恢復的表述。因此,與自身相矛盾的、既與知識又與對象的本質相矛盾的自我肯定、自我確證是真正的知識和真正的生活。

在這里,馬克思把顛倒的意義再顛倒過來當作實踐的挑戰和哲學的要求。對馬克思而言,不僅需要揚棄精神勞動的生產史,而且也需要揚棄“精神貨幣”自身發生異化這樣一種狀況,以實現“從抽象到直觀的過渡”,說明人面臨的是“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40},這正是當時哲學研究的前提。哲學研究的另一個前提是實踐概念,只有通過改造世界的實踐,哲學才能證明自然的對象性和人的本質性活動相統一,并且人是類存在物,因而“他必須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識中確證并表現自身”{41}。也就是說,通過勞動生產方式表現出來的人的主體性和對象性相結合的本質力量,才能為“歷史科學”確證客觀的、主觀的自然界,實現人與物的物質變換。為了達到有效地實際改變世界的目標,馬克思強調:“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于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42}。

馬克思更進一步把意識形態無意義的語言還原為“普通的語言”,也就是說,從思想世界降到現實世界的問題變成了從語言降到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對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體系的直接批判,馬克思借助實踐概念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他想揭示其中所表達的“歷史科學”的確定性,以及抽象方法的自我理解,即“國家是從家庭和市民社會之中無意識的任意的方式產生的。家庭和市民社會仿佛是黑暗的自然基礎,從這一基礎上燃起國家之光?!眥43} 在他看來,“要使人民革命同市民社會特殊階級的解放完全一致,要使一個等級被承認為整個社會的等級,社會的一切缺陷就必定相反地集中于另一個階級,一定的等級就必定成為引起普遍不滿的等級,成為普遍障礙的體現;一種特殊的社會領域就必定被看作是整個社會中昭彰的罪惡,因此,從這個領域解放出來就表現為普遍的自我解放?!眥44} 而資產階級革命行動的結果,并沒有如愿產生自由平等的社會現實,他們的意識形態因此而陷入了一個悖論,他們“把民主共和國看做千年王國,他們完全沒有想到,正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這個最后的國家形式里階級斗爭要進行最后的決戰”{45}。

因此,為了正確評價作為“德國的批判”或“聰明的哲學家”的哲學基地的黑格爾體系,馬克思“先提出一些有關德國哲學和整個意識形態的一般意見,這些意見要進一步揭示所有代表人物共同的意識形態前提”{46}。他批判了經驗論和唯心主義在哲學上對峙,否則,“歷史科學”無法保證滿足喚起客觀性的要求。因而,德意志意識形態批判也就是主體性批判,惟其如此,“現實中的個人”才能“作為活動主體,以感性活動去改變這一感性世界”,而“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為了實現這一“歷史科學”的目標,除了實踐之外,意識形態批判不能也不允許使用其他工具,因為實踐乃是新的時代原則最純粹的表達。如果說哲學層面思辨地把握的主體活動過渡到能夠以實證科學方式把握的經驗對象,那么,馬克思就勢必要根據實踐性原則自身內部的辯證法再去闡釋意識形態概念。

西方馬克思主義重新理解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重要起點,也是他們重新討論馬克思哲學的理論內核,就是突顯辯證法的地位與作用。在法蘭克福學派中,相比于“啟蒙辯證法”和“否定辯證法”,本雅明的“意象辯證法”更顯得獨樹一幟。本雅明的拜物教批判的核心在于闡發某種“意象辯證法”,從而展現一種表象通過自身的異化同時實現異化之揚棄的過程。本雅明的這一洞見不僅點明了藝術的演進邏輯,還道出了現代性最為本質的發展邏輯,具體而言即“差異與重復的辯證法”。本雅明構建“辯證意象”理論的目的主要是批判歷史主義進步觀及其政治后果,他強調在意象的自我顛覆當中“揚棄”資本主義。就是說,依照本雅明的“辯證意象”是資本主義同質時間的斷裂,無產階級和哲學具有雙重特征:它總是無情地批判已然的現實,同時表征終極的真理。{47} 因此,如果無產階級掌握和善于運用辯證法,洞悉線性“進步”的神話,那么無產階級的任務就是促成真正的危急狀態,藉此斷裂喚起無產階級的覺醒。一旦無產階級覺醒了,就意味著馬克思所創建的歷史科學可以打破資本主義時代一切意識形態迷夢、幻象。這樣一種覺醒時刻的到來就是危急狀態的來臨,也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之時。但是,本雅明的“辯證意象”具有烏托邦傾向,它指向一種革命的陶醉,向往精神的富足,卻忽略了經濟基礎,因而無法穿透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重重迷霧,達到對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把握。

四、結語

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概念的思考和開拓,不僅賦予意識形態概念以現代性內涵和外延,而且開創了意識形態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傳統。我們以上的考察表明,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根本特征是以實踐性作為意識形態概念建構的原點,將意識形態理解為一種時代力量,它不但能夠使社會生活關系發生分裂和破碎,也能將之重新統一起來,以鏡像的方式反映社會存在,從而在最為真實的意義上切中了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內核。從根本上說,如果我們真正認清了意識形態的本質,那么我們就必須堅持馬克思的“歷史科學”的主體性,在理論與生活之間保持正確的批判態度。如果我們真實地領會了意識形態呈現在生活中的意義,那么我們就必須堅持馬克思的“歷史科學”的實踐性,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保持合理的理論張力。

注釋:

① 參見楊海征:《新敏感性與技術批判的意識形態思想》,《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年第1期。

② 史英哲:《論意識形態話語的精神實質、運作機制和語言功能》,《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

③⑧⑨{11}{17}{24}{31}{3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509、512、50、592、498、471、58頁。

④ 王南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異化”概念:馬克思社會科學理論建構的原點》,《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9年第6期。

⑤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頁。

⑥ 趙敦華:《馬克思的批判哲學和啟蒙時代精神的精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⑦ 約翰·B·湯普森:《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高铦等譯,譯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34頁。

⑩{13}{15}{16}{18}{19}{20}{21}{22}{23}{26}{27}{30}{36}{38}{39}{40}{41}{44}{4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62、506、540、542、527、544、273、544、553、192、287、525、211、512、179、213、529、211、446、514頁。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03頁。

{14} 參見俞吾金:《意識形態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頁。

{25}{32}{35}{4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95、525、98、9頁。

{2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頁。

{29}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第1卷,范揚等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26頁。

{3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頁。

{37} 薛睿:《關于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理解——訪英國馬克思主義學者戴維·麥克萊倫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年第3期。

{4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頁。

{4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頁。

{47} 常培杰:《“辯證意象”的起源邏輯——本雅明藝術批評觀念探析》,《學術研究》2019年第3期。

作者簡介:楊海征,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江蘇南京,210023。

(責任編輯? 胡? 靜)

猜你喜歡
歷史意識實踐性主體性
高中物理教材實踐性欄目育人價值及其實現策略
實踐性是勞動教育課程的第一性
實踐性教學應著力解決的幾個問題
小人物 大歷史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網絡直播下身體在場的冷思考
論“教學留白”在語文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基于歷史意識培養的史料教學優化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