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渾欲不勝簪”之“渾”字解詁

2021-01-31 02:39
韶關學院學報 2021年10期
關鍵詞:義項語料詞義

陳 雨

(新疆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春望》是唐代詩人杜甫抒發其家國情懷的一首典范之作,該詩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可以說是詩人自身形象與情懷的展露,該句“渾”字訓作“簡直”,歷代無疑義,常譯為“白發越撓越短,簡直都插不了發簪”?!稘h語大詞典》“渾”下有副詞“簡直”義,但例證不足,有且僅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一例,因而筆者對“渾”字的副詞義存疑,認為疑點有三:一,“渾”譯作“簡直”暫未發現相關文獻支撐。筆者分析西周至清代4 939條含“渾”字語料,發現除“渾欲”一詞中的“渾”外,再也不能檢索到能夠直譯為“簡直”的“渾”。二,即便默認“渾欲”一詞當中的“渾”為“簡直”義,但考察其他詩文用例,會發現“渾”作“簡直”講,對詩文的解讀仍達不到文通意順的語言效果,如宋·吳則禮“從來老子興不淺,未怕雙鬢渾欲斑”,再如元·元好問“川下杏花渾欲雪,山中楊柳不成煙”,將“渾”訓作“簡直”語義不通。三,《春望》中“渾”譯作“簡直”不合邏輯。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人用簪男女有別。古代女子插簪,除了迎合審美,更重要的作用是固定頭發,女子先盤發后插簪,取掉發簪,頭發會自然散落,發簪的工具性與實用性可見一斑。但男子不同,古代男子雖然一貫蓄發,但束發實際上并不依賴發簪,發簪于男子,是搭配“冠”來使用的。古代男子成年需“加冠”,《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百年曰期頤?!蹦凶映赡甏鳌肮凇憋?,“冠”兩側留有簪孔,用以插簪,也即男子用來固定頭發的是冠而不是簪?!洞和分小鞍最^搔更短”指頭發短,而男子頭發長度與用簪兩者間無法建立直接聯系,邏輯不通。

如此看來,以“簡直”訓“渾”有空穴來風之嫌,那么前人時賢何以對“簡直”一義不置可否呢?筆者認為,這應當與詩詞中慣用的“直欲”一詞有關。杜詩有“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元好問也有“慘澹龍蛇日斗爭,干戈直欲盡生靈”?!爸薄弊衷缭谙惹貢r期就有“簡直”義,如“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莊子·秋水》),而“直欲”與“渾欲”在詩詞中都有固化傾向,“渾”訓作“簡直”,極大可能是受“直欲”中“直”的影響,不是其本義。因此筆者認為,“渾欲不勝簪”中“渾”字意義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

一、“渾”字詞義演變

探求杜詩中“渾”字意義,不妨對“渾”字詞義發展作一個歷時梳理。

“渾”,《說文·水部》:“混流聲也。從水軍聲。一曰洿下貌?!保?]2197《玉篇》:“渾,水噴涌之聲也?!保?]意即“渾”本義為大水涌流的聲音。西漢揚雄《法言·問神》作“渾渾若川”[3],南朝梁蕭統《文選·張協〈七命〉》有“溟海渾濩涌其后”[4],皆取“渾”字本義。段注:“酈善長謂二水合流為渾濤,今人謂水濁為渾?!保?]2197“大水涌流聲”與“水濁”古今兩義項間固然存在引申關系,但不容忽視的是,“渾”字意義在漢語史中,除“水濁”外還存在其他義項?,F根據當前主流詞典對“渾”字的釋義,整理出“渾”以下五個義項[5](不包含渾作姓氏使用的情況):

1)水不清,污濁:~水摸魚?!珴?。

2)罵人糊涂,不明事理:~人?!?。 ~蛋?!?。

3)全,滿:~身?!?。

4)天然的,淳樸的:~古?!珮??!?。

5)簡直:“白頭搔更短,~欲不勝簪?!?/p>

筆者綜合考察文獻語料后認為,前四個義項能夠共同構成“渾”的多義范疇系統①認知語言學術語,認為多義詞的不同意義是多義范疇的成員,而這些成員又能夠通過認知手段互相聯系,共同構成原型范疇。。在多義詞“渾”的意義范疇中,其本義“大水涌流聲”為核心原型性義項,其他四個義項能夠通過認知機制與核心義項或相鄰節點義項產生聯系。下面將對“渾”的詞義演變過程進行分析(該部分語料來自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一)先秦兩漢時期

“渾”在傳世典籍中出現時間較早,從所掌握語料情況來看,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渡胶=洝の魃浇洝份d:“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贝颂帯皽啞碑敒楸玖x“大水涌流聲”,是指向河水聲貌的用詞。人五官原本各有所司,但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古人積累了大量特殊的感應經驗,這種經驗令人的某一感官接受刺激后,會產生不同層面感覺體驗的交織,也就是發生感官的聯動,即通感[6]。這就使得指向聽覺的“渾”字,自然而然產生由視覺帶來的情貌狀態義:洶涌、混雜不分。此時“渾”與表“豐流”的“混”相混,王力《同源字典》也指出“渾”“混”同源[7]?!皽啞弊诌@種視覺意義業已在先秦文獻中出現。如:

(1)財貨渾渾如泉涌。(《荀子·富國》)

(2)塞而不開,則民渾;渾而不用,則力多;力多而不攻,則有奸虱。(《商君書》)

(3)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列子·天瑞》)

(4)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應帝王》)

(5)渾沌錯紛,其狀若一,交解形狀,孰知其則。(《鹖冠子·泰鴻》)

(6)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兵法》)

例(1)中“渾渾”以水流洶涌態喻財貨“洶涌”,是對財貨之盛的描寫?!皽啞庇小笆ⅰ绷x。例(2)民“渾”指“百姓混雜”,顯然與“渾”本義引申出的“水流匯聚相混合”義相關。例(3)對“渾淪”的認識則直言“萬物渾淪不相離”,與例(4)-(6)中“渾沌”略同,先秦文獻中“渾”與“沌”常連言,且組詞形式多樣,包括“渾沌、渾沌氏、渾渾沌沌”,此時期對“渾沌”的釋義,寫意玩味性頗強。例(4)中“渾沌”出自《莊子》,宋·林希逸解作“元氣也”,清·王先謙引崔譔:“渾沌,無孔竅也?!睂χ醒胫邸皽嗐纭钡尼屃x眾說紛紜,這也是“渾沌”成為莊子哲學重要意象的原因[8],例(5)、(6)中“渾沌”“渾渾沌沌”顯然與“錯紛”“紛紛紜紜”同義,連綿字義不分訓,“渾淪”與“渾沌”是否為連綿字當前暫無學者進行考證,但筆者認為,即便明確“渾淪”“渾沌”為連綿字,其中“渾”字“繁多、混合、不相分離”的視覺效果義仍然確定無疑。

也正是“渾”字這些視覺義項的頻繁、大規模應用,“渾”字意義進而再度分化。分化路徑可歸納為兩條:其一當為“渾”字發展出“渾濁”義,如段氏引酈道元之說:“二水合流為渾濤?!逼涠t是直接觸發“渾”字動詞化機制:令原本表示混合、混雜狀態的形容詞“渾”,產生了造成這種狀態的動作過程義——“混合”,也就是古漢語語法研究當中的體用同辭說。這種表示動詞義的“渾”,除了表示具體實物的混合,還發展出了表示抽象事物的混合[9]。如:

(7)陰陽相渾,旱湛相報,天道然也,何乃修雩設龍乎?(《論衡》)

(8)道、德、仁、義、禮,譬諸身乎?合則渾,離則散,一人而兼統四體者,其身全乎?。ā斗ㄑ浴柕馈罚?/p>

(二)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

魏晉南北朝與隋唐五代是漢語系統大發展大變動時期,語音簡化、詞匯雙音化以及吸收大量外來詞都是此時期語言系統變動的突出表現。事實上,漢語中的許多實詞虛化,即實詞失去詞匯意義僅存語法意義,大都于該時期完成。筆者在分析這一時期含“渾”字文獻語料時發現,受語言內外部各種因素影響,原本意義實在的“渾”字,在保留了“混合”義與“水濁”義外,額外發展出了虛詞義“完全、全然”。

“渾”字意義的虛化得益于其形容詞義“混雜”?!盎祀s”中的“合為一體、不相分明”義在語言使用中日漸凸顯,故引申出了“整體”義,“整體”又與“全”同義,因而“渾”有了“全”義。如:

(9)甲杖全身盡是金,刀箭渾論純用鐵。(《敦煌變文》)

(10)青云滿眼應驕我,白發渾頭少恨渠。(《全唐詩》)

(11)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全唐詩》)

例(9)-(10)中“渾”字分別與“全”“滿”對文,足以證明二者同義。此外,例(11)中的“渾身”以及未見諸本文的“渾家、渾舍、渾全”等中古詞語也是“渾”字“全”義的例證。需要指出的是,“渾”字“全、滿”義的出現,是實詞“渾”得以虛化,產生副詞意義的重要分水嶺。當“全、滿”義的“渾”字不再限于只修飾限定名詞性成分,而是可以與謂詞性成分搭配組合,構成“渾+VP”結構時,“渾”的語法意義開始明朗。故筆者對此時期現存文獻中的“渾+VP”結構展開具體分析:

(12)六親號叫,九族哀啼,散發披頭,渾堆(捶)自撲。(《敦煌變文》)

(13)凱(鎧)四(甲)弓兵渾用盡,情愿長居玉塞垣。(《敦煌變文》)

(14)將士夜深渾睡著,不知漢將入偷營。(《敦煌變文》)

(15)折得蓮花渾忘卻,空將荷葉蓋頭歸。(《廣異記》)

例(12)中“渾捶自撲”意為“捶擊全身,自投于地”,此時“渾”后雖接動詞,但實詞意義依舊顯著;例(13)“渾”也作“全”,但語義重心指向“渾”前的“鎧甲弓兵”,依然不能妄加判斷此時的“渾”為副詞;而例(14)“渾睡著”中,“渾”的語義重心既可以指向名詞,又可以指向“渾”后的動詞“睡著”,意為“全都睡著”或“完全/全然睡著”,可以推斷,“渾”的實在意義開始發生動搖,當“渾”語義指向其后VP時,如例(15)“渾忘卻”,“全然忘掉所采得的蓮花”,“渾”的副詞性質才最終得以判定。

以上為“渾”字虛化為“全然、完全”的簡單描寫,實際上隋唐時期,“渾”字的“全、滿”義除了向副詞發展外,還引申出了“純天然、無雜質”之義。如:

(16)公難兄重詞賦,文行與公齊名。所謂樸玉渾金,雙鸞二驥者也。(《唐代墓志匯編續集》)

(17)恢恢蕩蕩,與渾成等其自然;浩浩茫茫,與造化均其符契。(《抱樸子·內篇·暢玄》)

另外,“渾”字此時期除了具有上述諸義項外,其“糊涂、不明事理”義也出現萌芽。唐《野朝僉載》中有“京中謠曰:‘岑羲獠子后,崔湜令公孫。三人相比接,莫賀咄最渾?!币蛭墨I語料實在有限,筆者對“渾”字此義項的檢索只搜集到這一例,也因此“渾”的“糊涂、不明事理”義在隋唐時期應用的真實面貌不得而知。但從詞義發展演變的角度上來看,可以推測,此義項應該來源于兩漢時期“渾”的“水濁”義,溪流之“渾”與人“渾”之間存在認知域上的映射:水渾即“不清”,水“不清”與人“不清醒,不清楚”間有體感上的相似性,具備源域“水”向目標域“人思想、行為”投射的條件,因而令“渾”字有了“糊涂、不明事理”義。

(三)宋元明清時期

“渾”字詞義發展至隋唐,其多重義項基本定型。本義“大水涌流聲”首先發展出視覺形貌“混雜”義,“混雜”義在不同機制作用下,又于不同時期分別派生出“水濁”義、動詞“混合”義以及“全、滿”等意義。唐代“渾”的“水濁”義引申出“糊涂、不明事理”義;而“全、滿”義不但派生出了“純、無雜質”,還虛化為副詞義“全然、完全”;動詞義“混合”則與“混”字相混,以至于“渾”的“混合”義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至宋元明清時期,“渾”字各義項不但得到完整保留,還成為大量復合詞的構詞語素參與構詞,如:

(18)原來王保就是王秀,渾名“病貓兒”,他走得樓閣沒賽。(《宋話本》)

(19)打的來皮開肉綻損肌膚,鮮血模糊,恰渾似活地獄。(《蝴蝶夢·第二折》)

(20)這李四本是個渾蟲,聽了這話,先走到石頭邊說:“這得先問他問?!保ā秲号⑿蹅鳌罚?/p>

(21)河北氣俗渾厚,果于戰耕,加以土息健馬,便于馳敵。(《資治通鑒》)

(22)脰,頸也。齊人語,此當曰項,而曰頸者,渾言則不別。(《說文解字注》)

二、“渾欲不勝簪”之“渾”字新解

梳理“渾”字詞義演變過程,筆者認為,“渾欲不勝簪”中“渾”當解作副詞“完全”。

仇兆鰲注杜詩“渾欲不勝簪”引自鮑照《行路難》“白發零落不勝簪”,有版本“簪”字為“冠”。文章第一部分探討古代男子插簪與頭發長短無關,鮑詩“白發零落不勝簪”則直接點明“不勝簪”的原因在于頭發零落,發量稀疏。這種語義上的前后邏輯關系,利于對“渾”字的解讀,與其將“渾”釋作副詞“簡直”,不如釋義為由“全,滿”引申出的副詞義“完全”,《春望》尾聯可以譯為“白發不但越撓越短,(就是把頭發全部束起)完全都不夠插簪”。這樣解讀使得詩人對頭發的描寫更合事理邏輯,前句言短,后句言稀,也更能展現詩人杜甫在家國破敗之時的真實面貌。

另外,從詞義的歷時演變來看,“簡直”一義無法從“渾”字詞義引申的鏈條中梳理出來,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末,而隋唐時期,“渾”的“完全”義已經發展成熟,且常常見諸文章,因而有理由認為唐代詩人杜甫“渾欲不勝簪”一句中的“渾”為“完全”義。最后,將“渾欲不勝簪”中“渾”訓作“完全”,對解讀其他含“渾欲”詩文有益。如“未怕雙鬢渾欲斑”“川下杏花渾欲雪”,與其釋為“雙鬢簡直要斑白”“杏花簡直像雪花”不如釋作“雙鬢全然要斑白”“杏花全然似雪花”。

三、小結

《春望》是杜甫五言律詩的典范之作,各版本中學教材都有收錄,各教材均將詩中“渾欲不勝簪”的“渾”字譯為“簡直”,本文梳理“渾”字上古至近代詞義發展歷史,得出“渾欲不勝簪”之“渾”當訓作“全然、完全”。

猜你喜歡
義項語料詞義
基于歸一化點向互信息的低資源平行語料過濾方法*
“誅”的詞義演變及其在古籍中的釋義
西夏語“頭項”詞義考
隱喻手法幫你理解詞義
詞義辨別小妙招——看圖辨詞
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可比語料庫的構建及應用研究
——以“把”字句的句法語義標注及應用研究為例
兩用成語中的冷義項
國內外語用學實證研究比較:語料類型與收集方法
Enhanced Precision
異種語料融合方法: 基于統計的中文詞法分析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