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2021-02-08 08:33閆肖鋒
中國新聞周刊 2021年4期
關鍵詞:數字農民人才

閆肖鋒

在中國約14億總人口中,農民比例約為41%,即約5億人生活在農村,其中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2.5億~2.7億人;而美國人口約3.3億,農民卻只有約300萬,僅占總人口的近1%。

未來幾十年,中國仍將致力解決城鄉問題,一部分農村人口實現城鎮化成為城里人,另一部分則仍居住在鄉村當農民。于是鄉村振興繼精準扶貧之后再次提速。鄉村振興一方面要解決城鄉平衡問題,盡可能向農村投入更多醫療、教育資源和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要解決農村留得住人的問題,新農村需要各方力量的加入,也包括新型農民的培養。

近日,一篇《放棄年薪百萬工作嫁入藏區,成都妹子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的報道被熱傳:成都妹子何瑜娟嫁入藏區后幫周邊村民利用抖音短視頻和直播帶貨,其團隊已幫助阿壩州50戶貧困戶脫貧并惠及農戶1500戶。事實上,像何瑜娟那樣為鄉親直播帶貨的網紅并不在少數。為解決物流難題,2020年,中央財政還拿出50億元,啟動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

許多互聯網企業也雄心勃勃進村大辦“數字農業”。比如2020年,阿里建成全國5個大型數字農業集運加工中心(產地倉),一年可將100萬噸生鮮農產品直供全國餐桌。阿里的創舉試圖讓千家萬戶的小農,跟上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與現代農業對接起來,不僅輸出農副產品,還將初級農產品轉化為標準化且高附加值的商品,進入城市銷售網絡。

實現共同富裕、農業現代化,靠農村現有力量顯然是不夠的。事實上,中國農業面臨的問題是系統性的,不只是生產效率低、務農收入低的問題。

最近,30位農業院士、首席科學家,攜手阿里數字農業團隊,決定共同探索農業高科技和數字技術的結合,以期解決技術關、市場關、效益關等諸多難題,找到最適合的新模式、新機制。比如在山東壽光等地借助攝像頭、傳感器和人工智能的幫助,實現育苗、移栽、培養、采收、包裝的全程自動化,人工智能會很快形成大棚蔬菜管理的種植方案,并迅速在相似條件下實現復制推廣應用。

生產者幾乎不需要在現場,就可以種地,這是不是很酷?智慧農業通過引進無人化技術、智能機器人、大數據智慧決策等新型手段,真正讓新型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新型農民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他們是熟練使用最新科技的“新農人”“新農商”。

除了新資本、新力量的介入,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有了人才能實現農業升級、智慧農業。鄉村人才振興不僅要關注農業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也要重視“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人才。既要“筑巢引鳳”引進外來人才,也要“搭臺唱戲”培育本土人才。既要“資本下鄉”,推動城市資本、技術等資源反哺鄉村建設,也要“立足本土”,培養新型農民隊伍。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即將發布,預計仍會圍繞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等難題。畢竟,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對此,世界上尚沒有成功的模式可供中國模仿,這就需要各方力量一齊來探討和實踐。

猜你喜歡
數字農民人才
耕牛和農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創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農民
答數字
數字看G20
毛遂自薦
成雙成對
為國家選人才
數字變變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