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天壽

2021-02-21 08:29
中國畫畫刊 2021年3期
關鍵詞:潘天壽山花中國畫

潘天壽(1897——1971),浙江省寧??h人。少名天授,字大頤,早年自署懶道人、心阿蘭若主持,晚年自署東越頤者、頤翁、雷婆頭峰壽者等。中國現代花鳥畫大家、美術教育家。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分會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副院長,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院長,中國文聯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等。

潘天壽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紀念專題

編者按:2021年9月5日,是20世紀中國畫大師,著名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潘天壽先生逝世50周年紀念日。50年前,潘先生在凄涼寂寞中去世。50年后,他的人格為世人景仰,他的藝術被后代尊崇,而他于文化史和藝術史的意義仍需不斷被理解和揭示。今天,我們選了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的一篇研究文章,在此刊登,以緬懷潘先生的高風峻骨和文化精神。

清剛正大、高風峻骨

寫在潘天壽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

文/高世名

2017年,適逢潘天壽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浙江省政府、文化部、中國文聯聯合主辦專題紀念展及紀念座談會,旨在梳理潘天壽先生的藝術貢獻、文化貢獻、教育貢獻,突顯其歷史意義、時代意義、世界意義。

作為藝術家,潘天壽先生直面現代之挑戰,接續優秀傳統之正脈,倡導“至大、至剛、至中、至正之氣”,力創沉雄奇崛、浩大剛正的畫風;以其風骨遒勁、清朗明豁的宏章巨構,在千年中國畫史中獨樹一幟。

作為教育家,潘天壽先生是中國畫和書法現代教育的奠基者,在西風東漸中力挽狂瀾,以宏博的視野、堅定的毅力,建構起中國傳統藝術在現代藝術教育體系中得以教習與傳承的人文系統。

作為畫學家,潘天壽先生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以國族之畫傳承光大民族心志,堅守中國文化本位與民族特色,力倡中西藝術“拉開距離”“兩峰挺立”,在世界藝術的大格局中弘揚中國精神,并在現代語境中完成中國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奠定了現代中國藝術自我更新的意識基礎。

潘天壽先生這輩人遭遇了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他們思考東西藝術之間的關系,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方案,有“折中派”,有“調和派”,也有“西化派”。而潘天壽提出的是中西“拉開距離”,他認為中國畫只有保持自身的本質,堅持傳統出新,才能在世界范圍內形成“雙峰挺立”,體現出極強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

1962年,潘天壽與浙江省美協同志探討畫藝

1960年,潘天壽在杭州景云村寓所止止室作畫

潘天壽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位先覺者和先行者。他從中西繪畫兩大體系的對比中把握中國畫的歷史發展脈絡,富有遠見地提出了“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的主張,指出東西繪畫就像“兩大高峰”,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我們應取兩者所長,為雙峰“增高闊”??v觀20世紀中國藝術史,潘天壽對于中國藝術的文化自覺和高峰意識是最為清晰、堅定的,同時也是實踐得最為徹底、最為成功的。

與20年前的百年誕辰相比,這次紀念活動超出了20世紀的現代美術語境,試圖在中國畫史的千年譜系中思考潘天壽的道路與價值。潘先生這一代身處“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而我們也正處于這變局中的第二個一百年。中國畫從民族危機中奮起,又不斷地在時代問題中自新,這條復興之途還在路上,我們跟潘先生這代人一樣,仍是“局中之人”,是民族文化復興道路上的同行者。

20世紀是個“快鏡頭”,這一百年天翻地覆,從“天不變道亦不變”,到“敢教日月換新天”“天翻地覆慨而慷”。20世紀的中國人在革命與現代的雙向變奏中跋涉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潘先生以中國畫學振作民族精神,從傳統正學中重新鼓蕩起中國畫的堂堂士氣、大丈夫氣?,F在,我們度過了“新文化三十年、新中國三十年、新時期三十年”來到21世紀。在這個新世紀,這“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第二個一百年,中國文化藝術自我理解、創新發展的道路已經全面展開。潘先生這種“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精神品質正是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所提倡和迫切需求的。

小龍湫下一角 107.8cm×107.5cm 1963年 潘天壽

潘先生積極應對時代的挑戰,對于時人對中國畫的責難——“不能反映現實,不能作大畫,沒有世界性”,他以自己的創作一一駁斥,開拓出一條中國畫傳統出新的藝術道路,以充滿現代氣息的宏章巨制奏響了新時代的黃鐘大呂。

作為教育家,他兩度擔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創辦中國畫專業和書法專業,建構起中國傳統藝術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得以傳承和發展的人文系統。一方面,他堅守傳統,堅持從中國文明的源代碼出發推動中國畫的發展,以國粹之畫振作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他決不抱殘守缺,直面現代性的挑戰,給出了中國藝術自我現代化的振興方案。

潘先生是一位藝術創格者。他強調畫家須勇于“不敢”之敢,在章法上善立險、破險,能于奇中求正。他的宗旨是“在悖戾無理中而有至理,僻怪險絕中而有至情”。潘先生嘗言:“古人作花鳥,間有采取山水中之水石為搭配,以輔助巨幅花卉意境者。然古人作山水時,卻少搭配山花野卉為點綴,蓋因咫尺千里之遠景,不易配用近景之花卉故也。予近年來,多作近景山水,雜以山花野卉,亂草叢篁,使山水畫之布置,有異于古人舊樣?!彼麑⑸剿炀持ㄈ谌肴盎B畫,又以生機勃勃的山花野卉結合入近景山水,創格而為氣勢撼人的宏章巨制,在千年畫史中別開生面。

他巨幅作品有著奇崛明豁、博大壯闊的格局,賦予了中國畫前所未有的紀念性、崇高感以及廟堂氣。潘老的繪畫中呈現出一種獨特的人間情味。他所刻畫的并非架空的山水、孤絕的自然,而是行旅中的風景,人世間的月色,許多畫中描繪的都是羈泊中所見、兒時之念想。這諸多景致念想連同身世浮沉、家國變幻之痛積郁于胸,在畫面上反復打磨——支撐其創作的不只是胸中丘壑,更有胸中塊壘。

他在傳統的梅蘭竹菊之外,更鐘情于深山絕壑中那些無名的山花野卉。今逢四海為家日,山花野草也自由。通過這些遙遠山谷里普普通通的野草閑花,潘天壽的畫面上呈現出一種平凡質樸卻又生生不息的時代氣象。1969年,他最后的詩篇中寫到:“入世悔愁淺,逃名痛未遐。萬峰最深處,飲水有生涯?!狈路鹩只氐叫↓堜邢乱唤悄莻€草木葳蕤的世界,那“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僻遠天地中,蘊含著一種尊嚴和質樸,一份自由與生機。

潘先生在教學中強調“寫生”。但他的寫生卻不是簡單的對景描摹,往往是先得詩情,再得畫意,詩情、畫意共同構成了他演繹造化的契機。他從雁蕩深山大壑的掩映中領悟到山水花卉參差設景之妙,從斷崖寒流、怪巖丑樹中攫取了用筆與造型的堅實方硬、鐵骨錚錚。他從雁蕩得法,雁蕩山之于他不僅是繪畫的題材,更具有方法論甚至世界觀的意義。

在他的筆下,雁蕩山中的無名角落,呈現為一個漢賦般精彩豐富的世界。斷澗寒流剪裁巧妙,山花幽草爛漫繽紛,畫面中所有事物都以沉著霸悍之筆出之,聚合而為一種盛大繁茂的勃勃生機?;ú菽臼诋嬅嫔戏路鸲际遣煌瑯菲餮堇[出的不同聲部,一切即時生發、萬象紛呈,一切筆筆分明、精確無比,如同一部恢宏華美的交響樂章。

潘老自己的美學倡導“一味霸悍”。他說:“石濤好野戰,予亦好野戰。野戰霸悍,觀者無奈霸悍何?”而“野戰,須以霸悍之筆出之”。這種綱舉目張的“霸悍美學”,一反元以降文人審美中強調的溫文爾雅、清虛沖淡。中國畫家大都求圓、尚柔,他求方求硬,文人趣味講求含蓄蘊藉,他于放筆直寫中得響亮雄奇。千年畫史上,其畫面的強度、硬度唯有李唐可以媲美。此霸悍雖別開生面,卻自有其畫學根基,潘天壽說:“用筆須強其骨力氣勢,而能沉著酣暢,勁健雄渾?!彼鳟嬕灾袖h立骨,偏鋒取態,于力中行氣,如挽強弓,如舉九鼎,落筆有剛正之骨、浩然之氣、蒼古高華之境。

潘天壽先生青年時曾自題匾額曰“崇德”,其“德”字特異,作“真”“心”二字疊加之形。真心為德,直道為真,真心直道而行,既是潘先生的人格寫照,也是其藝術作風。

大刀闊斧,運斤成風,放筆直寫,氣象萬千,潘先生的畫有高風峻骨,他的人有堂堂士氣,這一切都根源于他所堅守的中國士人的道義與志氣?!爸?,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士尚志。志,心之主也”。正是因為這種堂堂正正的“心之主、氣之帥”,潘天壽寂寞山谷中的山花野卉才能夠鼓蕩起一股浩然大氣,一掃有清以來文人畫的因襲、萎靡、刻板之風,呈現出清剛正大、峻拔雄強的民族風骨。這正應和了孟子的千古名句:“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2017年春

猜你喜歡
潘天壽山花中國畫
豐谷秋歌(中國畫45cm×33cm 2022年)
讀潘天壽《雨后千山鐵鑄成》有感
中國畫
山花子
寧??h潘天壽中學
《遠方》中國畫
圣潔的山花
山花精靈的星星花
山花爛漫時——印象胡邁兒
吳昌碩與潘天壽的忘年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