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化土地整治視角下的村域“三生”空間營造

2021-02-23 12:33許慶福許夢張曉艷
山東國土資源 2021年2期
關鍵詞:三生農田村落

許慶福,許夢,張曉艷

(1.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國土資源部金礦成礦過程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山東省金屬礦產成礦地質過程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山東 濟南 250013;2.濟南市生態環境保護局濟陽分局,山東 濟南 251400;3.臨沂市蘭山區自然資源局,山東 臨沂 276000)

0 引言

經過多年的發展,土地整治已成為推動我國鄉村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抓手。目前,我國的土地整治已進入生態化土地整治階段,通過運用生態學理論與技術,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等綜合整治,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態化土地整治是一種多類型、多尺度的綜合生態治理系統,可以從區域和工程尺度進行空間布局和工程設計。村域是最小的鄉村治理單元,通過生態化土地整治,營造村域“三生”空間,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1 生態化土地整治與村域“三生”空間營造

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通過開展村域土地綜合整治,營造鄉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為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搭建新平臺。

1.1 村域“三生”空間:構成與關聯

村域空間的“地域基因”可分為“三生”空間:生態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是以提供生態系統服務或生態產品為核心功能,由河流、林地、草地、裸土地、裸巖石礫地等地類構成的地域空間[1],是村域空間的自然生態本底。生產空間是以土地作為載體進行物質供給、基礎生產以及間接生產的地域空間,可分為農業生產空間和非農業生產空間,其中農業生產空間主要由耕地、園地、設施農用地等地類構成。生活空間是村民進行生活居住、交往、消費休閑活動的地域空間,主要由宅基地、村莊道路用地、村莊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村莊公園與綠地等地類構成,在景觀上體現在村落形態、街巷格局、院落特征、建筑形式和場所環境等方面。

村域“三生”空間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三者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協同。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需要生態空間和生產空間提供物質環境基礎和社會生產場所,集約高效生產空間有利于減少因擴張對生態空間的破壞,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為生產空間、生活空間提供穩定而持續地生態服務,滿足生活和生產對生態的需求。

由于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同一種地類往往具有多種不同的功能,因此,三類空間的屬性僅為其主導性質,其功能性質具有復合性(圖1),空間上呈現出相互疊加現象。同時,其屬性也會是隨土地利用方式變化而發生改變[2-4]。

圖1 村域“三生”空間的地類構成

1.2 生態化土地整治:營造村域“三生”空間的重要平臺

研究表明,土地整治與農村“三生”空間重構存在著系統耦合關聯[5],因此,村域“三生”空間的營造,可以通過土地整治合理調整“三生”空間結構和布局,實現生產集約、生活提質和生態改善的目的。比如,在農用地整理中,綜合運用工程技術和生態技術,建設生態農田,營造集約高效的農業生產空間;在村落整理中,通過調整用地結構和空間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保護、修復和提升鄉土建筑,構建綠色空間系統,營造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

1.3 村域“三生”空間營造的前提:空間的識別與確定

對村域內的“三生”空間進行識別,是營造“三生”空間的前提。按照生態優先的原則,首先識別生態空間。以地類為基本單元,對自然服務價值(供給、調整、支持)和社會文化服務價值進行綜合評價,將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高的地類劃入生態空間[1]。其次,將永久基本農田和其他耕作條件較好且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較高的地類劃入農業生產空間。最后,在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前提下,綜合考慮自然環境條件和村落人口發展趨勢,確定生活空間[6-7]。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需要采取多種方法進行識別,綜合分析后確定。

2 生態空間:村域綠色基礎設施構建

在村域空間內,盡管對生態空間進行了識別并落實到具體地塊,但這些地塊有時是孤立的,在空間上有時彼此缺乏相互聯系,不能形成完整的網絡體系,影響其整體生態功能的發揮。而具有戰略性網絡結構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形成生態斑塊網絡,實現村域景觀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2.1 村域綠色基礎設施基本結構

綠色基礎設施由網絡中心(Hubs)、廊道(Links)及站點(Sites)等構成(圖2)。網絡中心是各種自然過程以及野生動物的來源地和目的地,為鄉土植物和動物提供空間,主要由山體、林地、水域等組成。廊道是網絡系統的紐帶,是生態能量流動的通道,在空間上表現為直接連通的線性連接通道或者間接連通的踏腳石,主要由水系、溝渠、道路、樹籬等組成。站點是比控制中心小的區域,對保障整個系統的穩定具有重要價值,主要由坑塘、小樹林、小片荒地等組成[8]。

2.2 多尺度村域綠色基礎設施營造

村域綠色基礎設施營造的重點是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棲息地,通過建立連接廊道將山體、林地、水域等連接起來,使綠色基礎設施空間結構保持穩定并發揮生態功能。對已進行充分開發區域,通過保護現有生態生境和提升生態質量,形成功能完善的綠色基礎設施系統。村域綠色基礎設施可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尺度進行營造,宏觀尺度側重生態空間,中觀尺度側重生產空間,微觀尺度側重生活空間[9]。

圖2 村域綠色基礎設施基本結構(改編自:[美]貝內迪克特,麥克馬洪 著,黃麗玲 等 譯《綠色基礎設施——連接景觀和社區》)

宏觀尺度的綠色基礎設施是以村域空間為對象,包括山、水、林、田、草、村等。在宏觀尺度,將山體、大片林地、水域等作為網絡中心,將環村綠帶、水系、溝渠等作為廊道,將小樹林、小塊荒地等作為站點,形成相互連通的村域綠色網絡空間系統。中觀尺度的綠色基礎設施是以村落空間為對象,主要是村落內部的生產和公共空間。在中觀尺度,將村落內部的廣場、水塘等作為次級網絡中心,街巷道路、排水系統等作為次級廊道,村中的小塊綠地、小樹林等作為站點,構成多樣化的村落綠色網絡空間。微觀尺度的綠色基礎設施主要對象是以戶為單元的庭院空間和房前屋后的空地。在微觀尺度,以庭院內的小塊菜地、小水池等作為局域網絡中心,以院內過道為廊道,以零星栽種的樹木、植物為小型站點,構成形式各異的庭院綠色空間(表1)。

3 生產空間:面向農田整理的農業生產空間營造

在傳統農業地區,村域內的生產空間主要是農業生產空間,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農田。傳統的農田整理多注重增加耕地面積和改善生產條件,對農田生態環境保護考慮較少,整理過程中對農田生態系統造成強烈干擾,致使農田生物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在生態化土地整治視角下,通過優化田塊、溝渠、道路、林網等要素布局,以及對傳統農田整理單體工程進行生態化提升,營造生態良好的農業生產空間,提升農田多功能價值[10]。

3.1 面向農田整理工程布局的農業生產空間營造

生態化農田整理工程布局應兼顧生產與生態,在保證不同工程單元高效發揮生產功能的基礎上,注重改善農田生態環境質量,提高農田生物多樣性,提升農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在田塊布局中,結合地形地貌和生產方式,合理布局田塊形態;在保證農田機械作業、灌排水等要求的前提下,確定田塊長度和寬度;適度增加或保留農田中的半自然生境島嶼(如濕地、灌木叢等)比重。在溝渠布局中,結合區域地形,沿農田邊緣并結合道路布設溝渠;維持天然溪溝原有形態,減少截彎取直,新建溝渠盡量減少對現有耕地的切割;結合道路建設修建徑流導引渠,攔蓄降雨徑流于蓄水池之中,進行集雨節灌。在道路布局中,綜合考慮道路周邊生態環境,減少對環境的分割和破壞,避免穿越生態敏感區,減小對環境干擾;在滿足農田生產需求前提下,布置臨路林網和生物通道(如生態涵洞和生態管涵等),保障田間動物在被分割地塊之間自由遷徙。在林網布局中,通過提高景觀連通性,降低農田和景觀破碎化,形成功能良好的生態網絡。

3.2 面向農田整理工程設計的農業生產空間營造

生態化農田整理工程設計應遵循連通性原則和最低擾動原則,實現斑塊相連、廊道暢通,保障田間動物無障礙通行,減少或降低對田間動植物的不合理擾動[11]。

在田塊設計中,除進行田面設計、田坎設計和土體再造外,應綜合考慮土壤理化性能、農田自然界線等因素精細化分區,采用不同的田塊平整模式。在溝渠設計中,需在維持輸水功能、滿足結構安全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選擇低透水性、低糙率的建筑材料;設置棲息避難及多孔質空間,為田間生物棲息、繁殖、覓食以及避難提供空間[12]。在道路設計中,盡量使用生態材料,增強路面透水性,改善道路聚熱性能,降低對路域水循環及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為動物遷移設置通道,保障其自由通行,并為動物提供棲息環境;盡量利用鄉土植物,增加道路綠化面積,美化道路環境。在農田防護林設計中,應統籌防護林空間格局、內部功能和各部分的相互關系,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林網、渠、路相結合,多樹種合理混交,合理選擇樹種、林帶結構、林帶方向、林帶間距、林帶寬度等[13](表2)。

表1 多尺度村域綠色基礎設施構成

表2 面向農田整理工程設計的農業生產空間營造

4 生活空間:多層次的村落空間營造

多層次的村落空間營造是從村落宏觀格局塑造,到中觀街巷空間組織和公共空間建設,再到微觀庭院環境設計,層層深入。在宏觀層次,總體控制村落空間格局,塑造易識別的村落整體形象;在中觀層次,側重于各個系統的組織,主要是村落內部交通空間的梳理、街巷空間界面的營造,以及公共空間布局和建設等;在微觀層次,重在關注人的尺度和需求,重點是院落空間[16]。

4.1 空間格局塑造

傳統村落整體空間格局的形成是自然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空間肌理、可識別的村落景觀標志、宜人的建筑和空間尺度、良好的交往空間等特征[17]。在村落空間格局的塑造中,宏觀上把握村落的傳統肌理特征,對布局形態、功能構成、建筑風格、景觀系統等進行分析,重點保護街巷肌理系統和山水系統。在拓展村落發展空間時,保持新舊區域整體風貌的和諧統一,保留、整治和提升自然彎曲、尺度宜人、建筑錯落有致的傳統老街[18]。

4.2 街巷空間組織

街巷是村落的骨架,是連接村落各個空間的特殊空間,集通行、觀景、休閑散步和鄰里交往于一體。在街巷空間組織中,順應地形自然布置,形成曲直相間、形態豐富的街巷空間。直線型街巷整齊而嚴謹,給人以易于感受的連續性;曲線型街巷則顯得柔和且流暢,給人以寧靜、悠遠之感[19]。創造獨具特色的道路節點,運用鄉土植被對開闊空間綠化,為交往提供良好環境;布設建筑小品、生活設施等,以展現街巷的美感。街巷兩側增植樹木花草,形成令人賞心悅目的生態景觀廊道[20]。

4.3 公共空間建設

村落公共空間是以村民為主體,供村民日常休閑、節慶、集會等活動而營造的場所,是村落空間中具有標識性的空間節點。它不僅是一個實體性的公共場所,而且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和向往的體現[21]。公共空間建設主要有勞動生產空間、鄰里空間和集體活動空間等。勞動生產空間主要是分布在村落外圍為農民創建的勞動生產場地,如農產品加工場地、農作物晾曬場等;鄰里空間主要是營造溫馨的公共空間氛圍,創造機會增進鄰里交流,通過建設不同的鄰里交流空間,滿足不同空間范圍的鄰里交流需求[22-23]。集體活動空間為滿足村民進行健身、游戲、節典和民俗等活動需要而建設的、具有其獨特性和標志性的公共空間,如村民公園、健身廣場和小型綠地等。

4.4 庭院空間布局

村落的庭院是以戶為單位,具有居住、休憩、生產等多種功能的空間單元。傳統村落庭院空間是開敞的、人工與自然合一的空間形態,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24],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顯著的區域特征。在庭院空間設計中,建筑群的空間組合應自然活潑,滿足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審美需要;按照觀賞與實用相結合的原則配置植物,采用喬木圍合的方式構成獨立的空間;綜合運用不同材料、色彩、構造形式的地面元素,形成豐富多彩的院落空間。同時,在院落中布置涼亭、花架、座椅等小品,以渲染庭院環境氣氛[25]。

5 結語

受自然環境、資源稟賦及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村域空間的田園山水格局、交通網絡、交流空間、鄉土建筑等會展現出其鮮明的特征。因此,在村域“三生”空間營造中,需要結合具體的村域空間特征,因地制宜營造“三生”空間,形成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和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同時,村域“三生”空間營造要和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田園綜合體建設等結合起來,以發揮其綜合效益。

猜你喜歡
三生農田村落
達爾頓老伯的農田
達爾頓老伯的農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6.89萬公頃(253.34萬畝)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鄉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黑板像農田
淺析初中英語課如何融入“三生”教育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三三”法
淺析“三生”德育有效整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